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杨彦宝 《西部资源》2014,(5):154-155
18亿亩是我国耕地保有量的红线,在土地使用过程中,应尽量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对海原县进行耕地减少预测,包括耕地整理潜力、居民点整理潜力、土地复垦潜力、土地开发潜力的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耕地保护与管理措施,从而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农地整理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随着经济的发展,耕地保护的形势日趋严重。如何保护耕地,怎样才能在耕地数量稳定的情况下,提高耕地对生存与发展的保障能力等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讨论了农地整理中出现的耕地质量、生态环境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发展中的耕地保护——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通过对其城市化发展和耕地保护现状的分析,认真总结其在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无锡市城市化发展所产生的不利影响,运用“可持续发展”、“土地整理”、“土地挖潜”等新思维,结合当地实际,重点提出了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实施耕地保护和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利用环渤海地区分县社会经济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 采用神经网络确定权重的方法, 对该区分县农村空心化程度和耕地利用集约度进行综合测评, 并以山东省为例, 进行两者耦合规律探索。结果表明:① 环渤海地区农村空心化区域差异明显。高度空心化且进入稳定期的地区主要集中在“C”型沿海地区;平原传统农区, 农村空心化正处空心化的成长、兴盛期;农村空心化低值区主要集中落后山区。② 耕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差异明显。辽中平原粮食主产区、冀中南粮食主产区、鲁西鲁南粮食主产区集约度较高;低集约度主要集中在太行山区、长白山区、沂蒙山区、坝上高原等落后地区。③ 农村空心化与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存在着耦合联动关系。空心化出现、成长期,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农村地区隐性失业问题得以解决, 耕地利用集约度不断提升;农村空心化发展至兴盛期, 农村地域发展面临主体弱化, 耕地利用集约度有所下降;至空心化稳定期, 健全的土地流转机制和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推进, 耕地利用集约度将反弹上升, 最终趋于波动稳定。  相似文献   

5.
中国土地资源态势潜力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综合性自然资料,通过中国土地资源状况与世界的对比,揭示随人口增长,中国的人地关系将日趋势紧张,除人均农林牧用地日益减少外,突出表现在耕地资源缺乏和土地退化两方面,对中国土地资源的主要潜力作出分析估算,并提出扩大耕地基础,提高耕地高产,切实保护耕地,合理利用草地及加强土地管理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系统分析影响河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的两大障碍因素———有形减量和隐形减量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保护耕地的制约机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政府的管理和引导、建立耕地质量保护体系、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宜农荒地资源等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耕地利用与保护的理论基础及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文章较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耕地保护相关的理论及研究进展 ,分析了耕地保护的科学基础和历史演变过程。指出土地生产力是制定耕地保护数量的科学依据 ,土地评价是耕地保护规划的科学基础 ,土地规划、法规体系的落实是耕地保护顺利实施的保障。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了我国耕地利用与保护中面临的几个理论和实践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大邑县以加强耕地保护、扎实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强化城市土地经营为重点,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保障经济发展与保护农民权益、依法行政与提高效能的关系,守住了基本农田保有量43.74万亩、耕地  相似文献   

9.
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资源调控   总被引:199,自引:7,他引:199  
耕地资源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中国人均耕地资源短缺,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对耕地的占用使耕地资源更趋紧张。目前的市场机制必然驱动耕地资源不断向获利更多的用途转移,最终会危急食物安全。因此,创新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调控机制已迫切之至。基于中国耕地资源流失原因及态势的分析,提出了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构建耕地资源利用和管理调控机制的思路。实际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以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作为耕地保护的基本标准,能因地制宜地兼顾食物安全和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具有显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县级耕地质量等别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掌握区域耕地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对于科学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整治、耕地质量监测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位于农牧交错带的内蒙古达拉特旗为研究案例,根据2000年、2007年、2010年、2011年达拉特旗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同时依据国土资源部农用地分等和内蒙古上轮分等技术参数,分析了达拉特旗耕地质量等别时空变化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四个时期的耕地质量结果发生了显著变化,总体上耕地质量呈现增加趋势,且北部平原区尤为明显,南部丘陵区变化不大。这种耕地质量的变化与近年来开展的大规模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综合整治等工程密切相关。根据耕地等别时空变化特征,可以对研究区内的耕地等别演化方向进行预测,以期为制定区域耕地保护和土地整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石家庄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变化   总被引:52,自引:2,他引:50  
张军岩  贾绍凤  高婷 《地理学报》2003,58(4):620-628
利用2000年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并与1995年土地利用矢量图进行GIS空间叠置分析,结合数理统计分析,判定石家庄市1995~2000年耕地变动的方向与类型,揭示了该区耕地变化的数量特征和空间变化特征,全面分析了影响耕地变动的经济、人口、政策等主要因素,并重点研讨了城市化进程与耕地变动的关系,阐明了石家庄市在目前城镇发展的初级阶段用地的基本特征与存在问题。石家庄市土地利用变化值得注意的两个特殊点是:石家庄市耕地占用的主要原因是建设用地占地 (占耕地减少总量的52.3%,其次是农业内部调整占38%) ,与全国农业内部调整为耕地减少的首要原因 (占耕地减少总量的60%左右,建设占地30%左右) 不同;在石家庄市非农建设占地中,独立工矿用地占了较大部分 (40%)。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乡建设占用耕地的时空格局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刘涛  史秋洁  王雨  杨宇 《地理研究》2018,37(8):1609-1623
描绘了1996-2006年间中国城乡建设用地增长及其占用耕地的时空特征,探讨了城乡建设占用耕地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人口流动为主的城镇化模式导致农业转移人口在城乡“两头占地”,这是中国城乡建设用地持续扩张的主要根源;各类开发区的设立和扩张都以占用耕地为主,对城乡建设占用耕地的贡献超过一半;而城市和镇的扩张速度更慢、土地来源更为多元。实证结果表明,投资和产出增长的差异性对城乡建设及其耕地占用的时空格局起到了关键作用;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但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带动作用有限;以开发区为载体的产业集聚发展模式有利于中西部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和耕地保护,而东部沿海地区的省级开发区则容易成为地方政府的圈地运动。土地集约利用和耕地保护政策应重点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城乡同时占地的问题,发挥城镇化的节地效应,并强化政策的区域差异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选取北盘江镇与花江镇作为研究区,利用谷歌高精度遥感影像,结合分区分层分级思想,基于深度学习与传统约束方法对研究区耕地进行精准提取。结果表明:1)在数量精度上,以视觉形态差异对研究区进行分区并选取不同模型训练获得的精细地块,面积约为9 867 hm 2,与实际数量基本一致,F-Measure主要分布在[0.82, 0.98]之间,受到地形和岩石裸露率的影响,石漠化严重地区耕地提取精度较低。2)在形态精度上,预测耕地与实际耕地的GIOU主要分布在[0.7, 1]之间,分割正确率>0.85,表明预测耕地边界与实际地块边界吻合度高,提取结果符合研究区实际情况。3)利用地貌坡度等约束条件对耕地进行划分发现,研究区以喀斯特耕地为主,占比74%,并且石漠化程度较严重,其中轻度石漠化耕地与中度石漠化耕地占总耕地的32%。在石漠化地区,耕地的狭长程度、破碎程度受人类影响较大;距离居民地越近、可达性越高的地区,其土地利用率越高,斑块越破碎。文章所提出方法可用于耕地破碎、地形复杂地区的耕地提取,能够为地区的发展、耕地治理与研究、环境保护与决策等提供精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
农户耕地保护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福建厦门、福州、南平为例,通过对627户农户的问卷调查,全面比较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家庭特征是影响各地区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基础与普遍性因素;(2)经济价值认知是影响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核心因素;(3)用途转换收益是影响经济发达地区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关键因素;(4)政策相关特征是农户耕地保护意愿的导向性因素。为提升农户耕地保护意愿、守住耕地资源红线,建议结合地方经济水平,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的耕地保护政策;尊重农户意愿,合理调整耕地保护政策执行方式;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推进耕地集中经营。  相似文献   

15.
基于要素视角的耕地"三生"功能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要素视角考察耕地功能还处于探索阶段,并且已有的耕地功能分类体系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衔接性较弱。论文通过对耕地构成要素的系统分析,界定了耕地、耕地功能及耕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内涵,理论上建构了耕地“三生”功能的测评框架及分区概念模型。实证表明,南安市80%的耕地生产与生活功能以及60%的耕地生态功能为中等及以上,说明耕地利用功能强度较高。耕地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分别在自然生产潜力与地理区位条件、耕作可达水平与耕地依赖程度、生态基底条件与生态保护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趋同性。南安市耕地多功能利用水平较低且耕地开发已经危及区域生态安全,为此需要依据耕地功能分区的空间分布、组合结构及功能强度采取差异化的利用、保护与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6.
耕地资源保护有效方案与政策一直是国内外政府决策者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利用武汉市农民和市民实地调查数据,基于选择模型法构建假设的政策与交易市场,模拟在此假设市场下主要相关利益群体耕地资源保护偏好意愿。依据选择实验法的基本原理选取耕地面积、耕地质量、耕地周边景观与生态环境、支付耕地保护费用作为环境商品的属性。首先考查了主要相关利益群体的偏好,并获得了对于保护属性主要相关利益群体农民和市民不同偏好的实验证据;然后分析不同环境商品属性组合方案所可能引起的福利变化水平。本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为中国的农地保护制度和目前实施的耕地保护基金、农业补贴制度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05,自引:15,他引:105  
朱会义  何书金  张明 《地理研究》2001,20(6):669-678
1985到1995年间,环渤海地区占总面积30%的土地发生了利用方式的变化,耕地变化是其核心类型。耕地变化的主要流向依次为农村居住用地、林草地、城市居住建设用地以及果园和水域。本文通过对耕地流向及其与人口变化、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等进行分析,确认土地管理政策、人均居住用地的增长、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以及城市扩张是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8.
小城镇土地利用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深圳市坪地镇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巨大,乡镇企业占地比例过高;二是城镇发展过程中侵占耕地数量大,且发展速度快;三是在土地高速的开发利用过程中,非农建设用地的利用率低,存在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现象;四是在非农建设用地发展过程中,违法使用土地的现象十分普遍。并提出了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开展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加强土地管理及完善土地立法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衡阳南岳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合理布局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推进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给建设用地供给和耕地保护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农 村居民点用地普遍散乱、粗放的现象为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少占耕地提供了可能。以衡阳南岳区为例,应用GIS 空间分析与景观指数分析等方法,在分析社会经济、自然地理和生产环境三方面的主要因素对南岳区农村居民点 用地布局的影响后,提出引导南岳区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海南省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近35年来海南岛耕地动态变化,认为政策、经济因素是耕地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选择区域总人口、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水平等驱动因子建立了与耕地减少量间的相关模型,结果显示研究区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耕地减少量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呈类似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关系.认为要实现保护耕地的目标,除了依靠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外,还应当依靠特色农业、非农业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合理安排城乡建设用地,从而积极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