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尽管地震短临预报极其重要,并且经过了人们多年的努力,但它仍是目前未能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与地震相关的电磁现象被认为是解决地震短临预报的有效途径之一。现在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地震电磁前兆信号的震例,这些信号分布在很宽的频带范围(DC-VHF)内,其中ULF地磁变化是最有希望的地磁前兆之一。通过监测ULF地磁变化,有望实现地震短临预报。本文将阐述从ULF电磁信号中提取震磁异常变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龙羊峡水力发电厂地震班近几年来观测到了数次中强地震前的短临电磁异常,较详细地介绍了异常特征以及对这些地震的试报和预报过程,最后对某些电磁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国外地震电磁现象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综合介绍了国外在地震电磁观测研究方面的进展和实例,结果显示地震电磁信号在地面和卫星观测记录中非常丰富.地面异常信号频带宽、分布范围广,时间上多集中于震前一个月或几天的时间段内出现.卫星地震电磁信号集中于ELE-VLF频段,时间上以震前几个小时为主,说明电磁信号具有明显的短临特性.我国地震电磁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在现有的基础上,以超低频段为主,并发展地面与电磁卫星的三维立体联合观测,为地震短临预报服务.  相似文献   

4.
浅谈超低频电磁波异常与相关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锦州东港电力有限公司地震台多年来应用超低频电磁信息探索地震前兆所总结出的异常形态分别与远震、近震、地方震的对应实例,揭示了ULF电磁波异常与将要发生 地震映震的一些初步规律,说明了电磁波是地震短临预报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众多研究结果表明,大地震前数小时至数十小时在电离层有低频电磁信号异常现象,所以,电磁方法对地震短临预测工作非常重要.自从1983年Larkina发表了对INTERCOSMOS-19卫星经过地震区域时记录数据的处理分析结果,发现震前和震后几十分钟至数小时内甚低频VLF(3~30kHz)电磁信号增强,可与陆基观测一起对电磁场和电离层进行立体监视,使地震电磁信号异常研究工作和地震短临预测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开展天地一体化地震观测是目前推动地震短临科学研究取得突破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卫星观测为主要手段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是实现对我国及临区进行地震电磁效应高精度、大范围和大动态连续观测的有效途径,并且为地震短临预报开创空基监测的新思路。地面传输系统是连接地震电磁卫星各应用系统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它的科学设计是地震电磁卫星项目建设的基础。本文拟从国内外发展现状、系统建设指导思想、系统组成、链路功能描述、系统运行性能指标等方面对我国即将建设的地震电磁卫星地面传输系统进行简要分析介绍,从而为地震电磁卫星地面传输系统初步设计的完成提供一个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7.
震前深井电磁短临前兆信息的观测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大量震例研究了地震前深井电磁波短临前兆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在1.9和27kHz信道上,地震前2-4个月和10-60天,可观测到短临型,短期型和临震型三种电磁波信号。电磁信号增强时段与孕震区小震频度增强同步,表明这些信号可能与孕震区微破裂有关。本文还利用信息源偶电体模型定量计算了组成变化的电磁场的准静场,感应场,辐射场随观测距离及方位的变化,据此对观测结构进行了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8.
震前深井电磁短临前兆信息的观测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大量震例研究了地震前深井电磁波短临前兆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在1.9和27kHz信道上,地震前2-4个月和10-6O天,可观测到短临型、短期型和临震型三种电磁波信号。电磁信号增强时段与孕震区小震频度增强同步,表明这些信号可能与孕震区微破裂有关。本文还利用信息包源偶全体模型定量计算了组成变化的电磁场的准静场、感应场、辐射场随观测距离及方位的变化,据此对观测结果进行了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9.
大地电磁地震前兆初步分析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大地电磁(MT)地震前兆初步分析系统的建立及主要功能,运用该系统对2003年度祁连山地震带8个大地电磁复测点进行了MT多参量综合对比、变化幅度的计算及异常前兆判定,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电极监测系统,接收地震前的电磁交变信息是研究地震短临前兆的新方法。本文主要介绍该监测系统的结构及其所接收到的信息与地震的关系,根据大量实验资料与地震的相关性质,证明电极监测系统能够获得一定范围内中强以上地震的短临前兆信息。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滇川甘及邻区各类前兆观测的资料进行连续时间序列处理,较系统分析了各台单项短临异常判据,初步建立了区域性各学科短临地震前兆标志体系,同时研究了孕震短临过渡过程的非线性特征,给出了经验性强震短临三要素预报的规则和做法。  相似文献   

12.
介绍一种接收震前电磁辐射方法毛浦森李玲芝(中国北京100080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卫星预报自然灾害研究中心)减少地震损失,关键要有地震短临预报,地震短临预报的失误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要想实现可靠的短临预报,必须有可靠的地震短临信息。自本世纪70年代,...  相似文献   

13.
岷县-卓尼5.2级地震与地电前兆异常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甘肃省内地电数字化资料观测结果,对2003年11月13日10时35分发生在岷县-卓尼Ms5.2地震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在该地震发生前,地电前兆出现了18项短临异常,对这些短临异常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其临震异常较为明显,从异常开始至结束表现为时间短、幅度大、恢复快这一特点。可为地震短临预报提供重要的参考判据。  相似文献   

14.
1.前言兰州地震研究所是国内最早开展大地电磁测深试验和研究工作的单位之一。在二十多年的观测研究中,使用的大地电磁测量系统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期为兰州地震研究所研制的静磁原理、光电倍增管电路、模拟记录的大地电磁记录系统;中期为国家地震局北京地质所、兰州地震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研制的感应原理磁力仪、模拟记录的LH—1型大地电磁记录系统;近期为德国进口的感应原理磁力仪的全自动数字化记录的MMS02E大地电  相似文献   

15.
围绕气—地间耦合所产生的短临动力对大地形变的影响问题,简要分析了气—地间耦合所产生的短临动力,根据秦安基准地震台前兆仪器2次受气压畸变影响的反应情况,分析了气压短时间内畸变对大地形变的不同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地震前兆仪器对于短临应力影响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正大地电场是来自地球外部的空间电流体系对地球内部所形成的感应电场,地震地壳破裂能量积累需要一个过程,此过程导致地壳应力、应变发生了改变,并在地球内部产生电动力学效应。因此,当地球板块张裂或碰撞挤压,火山和地震活动时,可以在地震前观测到丰富的地震短临电磁变化信息。云南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地震频发。自"十五"计划以来,云南建立了一定数  相似文献   

17.
地震电磁波数据时序显示及空间分析软件的主旨是,加强华北地区电磁场变化的分析,深入研究和实时监测电磁波和大地电场资料,集中分析处理相关观测数据 ,提取电磁"场兆"信息,以场求源,以推进电磁波综合分析与研究,加强未来强震可能发震地点与短临发震时间的判定.  相似文献   

18.
人们把电磁现象作为一种可能的地震短临前兆进行观测研究。为探讨这种电磁现象的辐射机理,我们以随县500吨TNT人工爆破模拟天然地震,观测岩石破裂时可能产生的电磁现象。现将观测系统与观测结果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通过北京周围地区中强地震前后介质Q值,剪切应力和小震震源参数的变化的研究,给出一种中强地震短临预报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及邻区短临预报量化跟踪决策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了数学上降元法解多元方程的思路,分步进行地震三要素的短临预报尝试。首先确定了个较大尺度的研究区域,确定所预报震级下限,用多条短临预报指标和自适应加权综合集成概率模式预报时间;又在有时间预报的前提下,利用地震活动性图象确定最危险的具体地点;要根据前兆异常幅度和持续时间、异常数量以及宏观异常情况估计可能的震级范围,从而初步实现地震的三要素短临预报。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