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其CT诊断准确性及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其中11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术前诊断有一定的难度.中年女性为主要发病群体.女性17例(17/18,占94.44%),43~70岁之间共15例(15/18,占83.33%).发病部位集中于左下肺(9/18,占50.00%).18例肺内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6例见斑点状钙化(6/18,33.33%),3例见浅分叶,1例有纵隔淋巴结肿大,所有病例均无空洞,无胸膜凹陷和受侵,无血管切迹征.CT值为26~40 Hu.11例增强CT中10例(10/11,占90.91%)病灶呈明显强化,有一定的延迟强化,CT值增加46~60 Hu以上.结论:CT对于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准确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增强CT是必要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其CT诊断准确性及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其中11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术前诊断有一定的难度。中年女性为主要发病群体。女性17例(17/18,占94.44%),43~70岁之间共15例(15/18,占83.33%)。发病部位集中于左下肺(9/18,占50.00%)。18例肺内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6例见斑点状钙化(6/18,33.33%),3例见浅分叶,1例有纵隔淋巴结肿大,所有病例均无空洞,无胸膜凹陷和受侵,无血管切迹征。CT值为26~40Hu。11例增强CT中10例(10/11,占90.91%)病灶呈明显强化,有一定的延迟强化,CT值增加46~60Hu以上。结论:CT对于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准确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增强CT是必要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错构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肺错构瘤的MSCT平扫及22例MSCT动态增强扫描的特点.结果:MSCT上所有结节边缘光滑.结节内含有脂肪密度(无钙化)的12例,占37.5%,既有脂肪又有钙化的8例,占25.0%,只有钙化的2例,占6.3%.增强扫描(22例)强化值<20HU的20例,占90.9%,强化形态呈间隔状强化16例,占72.7%.结论:肺错构瘤的MS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边缘光滑、结节内含有脂肪和钙化有助于诊断,动态MSCT增强扫描有助于与周围型肺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小细胞神经分泌癌的MDCT表现特征。方法:对具有完整胸部MDCT资料并经病理证实的28例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央型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8例(64%),支气管管壁增厚伴肺内肿块或结节17例(94%),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15例(83%),增强扫描可见肿块与肿大淋巴结明显不均匀强化,周围型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0例(36%),密度均匀,呈分叶状,强化明显,CT无特征性表现。结论: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主要征象以支气管管壁增厚伴肺门区肿块为主,多伴有肺门、纵膈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5.
空洞性肺结核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空洞性肺结核的CT表现和特征,探讨CT诊断该病的可靠性。材料与方法:21例空洞性肺结构病人均做胸部CT和胸片检查,分析CT所见并与病理、胸片对照,10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11例痰检和临床证实。结果:(1)肺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为空洞性肺结核的好发部位;(2)空洞呈圆形或椭圆形,空洞外壁较光整,空洞壁常有钙化;(3)空洞所属支气管壁不规则增厚;(4)临近空洞胸膜局限性增厚;(5)空洞以外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硬化性肺泡细胞瘤的增强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病理确诊的硬化性肺泡细胞瘤患者的CT图像。结果:42例均表现为肺内单发结节或肿块,边界清楚,形态呈圆形(11例)、类圆形(3例)和浅分叶形(28例)。分布呈周围型41例,中央型1例。合并贴边血管征29例,钙化11例,血管强化征8例,晕征6例,空气新月征1例。增强扫描轻度强化3例,中度强化15例,明显强化24例。10例行静脉期扫描,均见延迟强化。病灶直径0.9~8.5 cm,病灶> 3 cm组密度不均匀的概率较病灶≤3 cm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P在增强CT上具有强化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的特点,结合CT形态学表现和强化特征,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肺结核球的高分辨率CT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结核球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l例共24个肺部球形结核灶的HRCT平扫及强化表现,病灶部位用层厚1.5~2.0mm扫描。结果:24个病灶中右肺上叶13个(54.2%),下叶5个(20.8%),左肺上叶6个(25.0%)。最大者3.8cm,最小者1.0cm。边缘清楚者18个,不清楚可见毛刺或分叶者6个。周围有卫星灶者16个。密度不均可见钙化者8个。增强扫描无强化者15个,有强化包膜者8个,广泛强化者1个。结论:HRCT能较好的显示结核球的边缘形态及内部密度,增强扫描后密度的变化有助于对该病的正确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研究硬化性肺泡细胞瘤(PSP)的MSCT表现与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PSP的MSCT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2例,女性13例,年龄17~73岁。结果:MSCT表现:均位于肺组织外带内单发肿块,8例(53%)呈类圆或椭圆形,6例(40%)呈浅分叶状,边界清,1例(7%)边缘光整,边界欠清。空气新月征3例(20%)、晕征4例(25%)、贴边血管征3例(20%)、尾征1例(7%)。动态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10例,动脉期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延迟性强化5例。结论:PSP罕见,多发生于中年女性,MSCT有一定的特征,掌握CT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9.
将肺结节病的主要CT和HRCT表现归纳为:1)毛玻璃样影;2)沿支气管血管束、小叶间隔和胸膜下区分布的结节状影;3)不规则索条影;4)肺结构变形、蜂窝状囊性变、牵引性支扩和肺纤维化。探讨肺结节病的CT和HRCT影像特征,以及其在随诊中对病变可恢复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SH)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并对照病理结果进行分析,以提高对其认识及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病理确诊的PSH患者的CT征象,3例仅行胸部CT平扫,余36例行CT平扫和增强。结果:男6例,女33例,平均年龄(46.9±14.36)岁,均为单发病灶,左肺19例,右肺20例。周围型30例,中央型9例,胸膜下32例(15例宽基底贴于胸膜),非胸膜下7例。病灶最大径5~57 mm,呈类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晰,11例边缘见浅分叶。平扫33例密度较均匀,6例欠均匀,平均CT值(34.0±13.4)HU,12例内见钙化。增强扫描多为中等至明显强化(30例),22例强化较均匀,14例强化不均匀,其中4例见低密度坏死区。动脉期平均CT值(77.0±25.6)HU,静脉期病灶呈渐进性或持续强化,平均CT值(91.0±17.1)HU。贴边血管征30例,周围磨玻璃密度影4例。结论:PSH的MSCT表现中贴边血管征、周围GGO征、显著肺动脉征、空气新月征及尾征,具有相对特征性,有助于提高术前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鉴别肝脏血管肉瘤(PHA)和肝脏血管瘤(CHH)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8例有明确病理结果的PHA患者及30例经病理证实为CHH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成CT平扫及增强扫描(MSCT),分析肝血管肉瘤、血管瘤影像学特点及CT鉴别价值。结果:PHA结节CT平扫密度不均匀所占比例高于CHH结节(P<0.05);PHA结节强化位置非周边率高于CHH (P<0.05);PHA结节伴瘤周静脉短路比例高于CHH,其边界不清晰所占比例高于CHH结节(P<0.05),但两者强化形态、延迟期强化特点及CT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HA以中心斑片状逐渐强化为特点,呈非周边强化,动静脉短路率高;CHH则以周边强化常见,动静脉短路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与MRI在松果体囊肿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5例病例均做CT检查,3例同时做CT与MRI检查,其中2例行CT与MRI增强检查结合文献资料加以分析和总结。结果:CT扫描5例囊肿均位于松果体区,呈类圆低密度区,边界光滑锐利,CT值为12-16HuMRI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表现为高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仿。结论:CT和MRI对松果体囊肿的诊断有重要的作用,为其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软骨黏液样纤维瘤(CMF)的影像学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的影像资料,女性12例,男性6例,平均年龄30岁,范围9岁~78岁。分析其平片(15例),CT(8例)及MRI(10例)表现特征。结果:发生于股骨3例,胫骨3例,肱骨2例,掌骨2例,颞骨2例,额骨2例,尺骨1例,腓骨1例,跟骨1例和胸椎1例;10例位于长骨,其中干骺端7例,骨端2例,骨干1例;11例呈类圆形或椭圆形,4例呈分叶多房状,3例呈不规则形,均呈不同程度膨胀。CMF在平片及CT上病灶均为溶骨破坏,平片显示4例(26.67%)钙化,CT显示6例(75%)钙化;在MRI的T1WI表现为低至中等信号,T2WI表现为不均匀中高信号,其中80%(8/10)为外周中高信号,中央区高信号,增强后呈不规则环形强化,20%(2/10)呈弥漫性不均匀中高信号,增强后呈弥漫不均匀强化。结论:CMF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其MRI信号及强化特点在CMF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节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收集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神经节细胞瘤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单发病灶中:9例位于后纵隔(右侧5例,左侧4例);9例位于肾上腺(右侧4例,左侧5例);腹膜后8例;盆腔1例;咽旁间隙1例,椎管内单发2例。椎管内外多发3例,其中2例伴腹膜后、枕部及腰背部皮下多发结节。CT平扫11例为均匀低密度,平均CT值(26.1±7.2)HU,密度低于同层面肌肉,9例表现为斑点、斑片状钙化,位于病灶边缘处,2例含有脂肪密度。在19例CT增强扫描中,动脉期有6例轻度强化,静脉期有4例轻中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呈轻中度渐进性强化4例,三期呈渐进性强化4例,各期均无强化1例。MRI平扫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或混杂高信号,STIR多呈高信号。10例MRI增强扫描,3例均匀强化,6例呈絮状或斑片状不均匀强化,其中1例为明显不均匀渐进性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结论:神经节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若在肾上腺、后纵隔、椎管内外及腹膜后见,境界清楚,存在伪足或嵌入式生长,包绕大血管,增强无强化或轻度强化,在MRI T2序列见“漩涡征”的低信号病灶时,应首先考虑神经节细胞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的X线平片、CT及MRI表现和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经病理证实的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1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X线平片、CT及MRI表现。结果:X线平片和CT显示肿瘤骨(棉絮样瘤骨12例,象牙质样瘤骨3例,针样瘤骨3例)、瘤软骨钙化(沙粒状、斑点状钙化8例,环状、半环状钙化6例)、骨膜新生骨(葱皮状9例、线状5例、层状4例,其中形成Codman三角10例)、软组织肿块18例;全部病例均出现不规则形骨质破坏,边界模糊。14例MRI增强扫描显示肿瘤病灶呈边缘强化4例,不均匀的间隔强化6例,边缘强化及间隔强化4例。结论:肿瘤骨、瘤软骨钙化、肿瘤边缘强化及间隔强化,是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的影像特点。合理利用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提高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肝细胞癌和肝脏小血管瘤螺旋CT增强表现及其随时间延迟所致的CT征象的变化过程,材料与方法:50例患者(15例SHCC,35例SHHE),其中19例经手术病理标本证实,其余患者由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采用Siemens Plus4C螺旋CT机,先作平扫,然后在肿瘤靶平面平衡期扫描。着重观察,分析不同CT扫描时相小肝细胞癌和肝脏小血管瘤CT表现特征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SHHE组发现病灶44个,30个病灶在动脉期动缘明显强化逐渐向中心填充,22个病灶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均为高密度,2个病灶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均为底密度,在平衡期42个病灶SHHE为高密度和等密度SHCC组发现二18个,14个病灶SHCC显示动脉期呈高密度、门静脉期为低密度,3个病灶动脉期为高密度、门静脉期为等密度、1个病灶动脉期、门静脉期均为低密度,平衡期16个病灶的SHCC为低密度,结论:根据SHHE和SHCC在螺旋CT多期扫描的强化表现,大多数病例可明显两者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肠道淋巴瘤(PIL)的CT表现,以提高该病的影像诊断和鉴别水平。方法:收集北京医院从2013年3月至2022年2月的21例经病理证实的PIL患者资料,分析其CT表型及特征表现。结果:21例PIL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2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3例为滤泡性淋巴瘤,2例为NK/T细胞淋巴瘤,2例为T细胞性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和套细胞淋巴瘤(MCL)各1例;病变位于结肠7例,回肠5例,小肠系膜4例,回盲部2例,空肠1例,直肠1例,1例累及右半结肠和回盲部。CT检查显示,肠壁环周浸润型3例,肠壁增厚型3例,肿块型4例,动脉瘤样扩张型7例,肠系膜多发结节型4例。CT增强多表现为均匀的轻中度强化;21例患者中,2例合并肠穿孔,2例合并肠梗阻。结论:PIL的特征CT表现包括肠管多节段受累、肠壁局限性或弥漫性明显增厚、肠腔动脉瘤样扩张、偏心性密度均匀的肠腔肿块以及肠系膜“夹心面包征”,认识这些征象有助于提高对原发性肠道淋巴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膜原发性肿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24例胸膜原发性肿瘤的CT资料。结果:24例中恶性间皮瘤9例,8例表现为胸膜弥漫性增厚及多发结节,1例局限性增厚,增强较明显不均匀强化3例,不均匀轻-中等强化6例,8例见胸腔积液,3例伴有淋巴结转移,1例见肝内及肺内转移。孤立性纤维瘤7例,3例表现为梭形肿块,4例呈半球形肿块,增强不均匀轻度到明显强化,5例见胸膜尾征,2例少量胸腔积液。神经鞘瘤5例,1例表现为梭形肿块,4例呈半球形、球形肿块,增强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均见胸膜尾征。纤维脂肪瘤1例表现为脂肪及纤维混杂密度梭形团块,边界较清晰,增强见较多纤维成分延迟强化。滑膜肉瘤1例表现为巨大不规则肿块,增强不均匀强化,并见左侧肾上腺转移灶环状强化。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1例表现为球形等及稍低密度肿块,增强不均匀延迟强化。结论:胸膜原发性肿瘤少见,不同肿瘤的CT表现各有特点,CT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腰骶管内囊肿的临床表现、CT和MRI诊断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腰骶管内囊肿的影像学特征,并评价CT、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MRI检查19例,CT检查11例。结果在19例腰骶管内囊肿中,肠源性囊肿2例,脊膜囊肿17例;2例多发,其余均为单发;有11例行CT检查,检出囊肿7例;19例全行MRI检查,均查出囊肿。结论MRI是椎管内囊肿的最佳检查方法,MRI可对其作出正确诊断,并指导手术治疗。CT对该病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