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萍  周琦  杜远生  余文超  徐源  齐靓  袁良军 《地球科学》2016,41(12):2031-2040
黔东松桃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锰矿富集区,其中大塘坡组中黄铁矿δ34S存在比较大的差异.通过CF-IRSM法对松桃李家湾、道坨、西溪堡矿区菱锰矿样品中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开展研究,结果显示出两个明显的特征:(1) 样品中黄铁矿普遍具有极高的δ34S值,为47.69‰~66.76‰;(2) 在同一成锰盆地中,水深相对较浅的李家湾矿区黄铁矿δ34S值(47.69‰~59.15‰)明显低于水深相对较深的道坨矿区的δ34S值(53.85‰~62.86‰),且中心相δ34S的值(53.85‰~66.76‰)明显高于过渡相δ34S的值(47.69‰~59.15‰),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表现出明显的深度梯度效应.大塘坡组含锰层位黄铁矿异常高的δ34S值及其明显的深度梯度特征表明,在新元古代Sturtian冰期刚刚结束的间冰期初期,海水硫酸盐浓度极低,海洋呈现显著的分层现象,这一时期深部海洋可能并没有完全氧化.   相似文献   

2.
奥陶纪时期陕北盐盆位于华北海与祁连海的连接处,该地区在中奥陶世沉积了巨厚的蒸发岩-碳酸盐岩相,其马家沟组五段岩性以中薄层泥晶-细粉晶白云岩-硬石膏岩、中厚层粗粉晶白云岩与灰岩、中厚层石盐-硬石膏、硬石膏-石盐-泥岩的组合特征。本文对马五段蒸发岩-碳酸盐岩层硬石膏硫同位素特征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研究表明陕北盐盆奥陶系马五段硬石膏硫同位素值普遍较高,马五段大部分硬石膏硫同位素值其分布范围为25.03‰~29.25‰,落于奥陶纪全球海水δ~(34)S值范围内。硫同位素值的大小与岩性密切相关,硬石膏δ~(34)S值具体表现为灰岩/白云岩段均值为27.28‰(25.77‰~29.25‰)泥岩段均值为26.22‰(25.49‰~28.08‰)石盐段均值为25.41‰(25.03‰~26.04‰)。多种因素影响蒸发岩盆地硬石膏同位素值差异,研究区海侵阶段具有δ~(34)S高值,主要受海相沉积作用、古气候及缺氧状态下MSR作用等因素影响;海退阶段封闭环境具有相对较低δ~(34)S值,卤水形成封闭循环及淡水溶解地层原有硫酸盐矿物形成的混合卤水的加入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3.
滇西镇康水头山Pb-Zn矿床是保山地块镇康Pb-Zn-Fe-Cu多金属矿集区内又一重要找矿成果。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于上寒武统保山组大理岩化灰岩中,呈NEE向顺层产出,矿石矿物主要为闪锌矿和方铅矿,偶见黄铜矿和黄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有白云石、绿泥石、方解石、石英和绢云母等。本文基于对矿床地质特征的详细研究,结合矿床H、O、S、Pb同位素组成,对其成矿流体和矿质来源进行了探讨,同时与毗邻的芦子园超大型Pb-Zn-Fe-Cu多金属矿床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该矿床石英的δD值介于-101.1‰~-93.3‰之间,均值为-96.85‰(n=4),δ~(18)O_(H_2O)值为3.37‰~3.77‰之间,均值为3.57‰(n=4),表明成矿流体早期以原生岩浆水为主,有大气降水的混入。矿床金属硫化物的δ~(34)S值均为正值,介于4.1‰~12.2‰,均值为8.23‰(n=10),与旁侧的芦子园矿床δ~(34)S值(8.9‰~12‰)较为接近。该矿床可划分出三个成矿阶段,阶段Ⅱ为以闪锌矿和方铅矿为主的主要成矿阶段(δ~(34)S主要集中在4.1‰~6.2‰之间),其δ~(34)S均值可近似代表成矿热液中的δ~(34)S∑S值,即δ~(34)S∑S≈δ~(34)S均值=6.56‰(n=7),闪锌矿和方铅矿δ~(34)S值有部分重叠,但总体上具有δ~(34)S闪锌矿δ~(34)S方铅矿以及不同颜色闪锌矿之间δ~(34)S深棕色闪锌矿δ~(34)S棕褐色闪锌矿δ~(34)S浅棕色闪锌矿的分布特征,暗示硫同位素在硫化物间的分馏达到平衡,表明S同位素组成较为稳定,显示水头山矿床具有深部壳源岩浆成因的特征。矿床金属硫化物的Pb同位素分析显示,Pb同位素组成非常集中(~(206)Pb/~(204)Pb=18.3408~18.4483,均值为18.3815,~(207)Pb/~(204)Pb=15.8337~15.9440,均值为15.8745,~(208)Pb/~(204)Pb=38.8224~39.4391,均值为38.9941,n=10),投点主要分布在上地壳演化线上方,表明其Pb主要来自于以岩浆作用为主的上地壳物质。本文认为矿区深部壳源岩浆热液是水头山矿床最重要的成矿流体与矿质来源,流体的混合作用是矿床金属元素沉淀和富集的重要机制,矿床具有低温、后生成矿特征,推测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晚期的岩浆热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长阳锰矿位于扬子陆块北缘,赋存于南华系大塘坡组含锰黑色岩系中,含锰矿物主要是菱锰矿。通过对含锰岩系C、O同位素及黄铁矿单矿物S同位素的分析表明:δ13C、δ18O值分布范围和平均值分别为﹣6.2‰~﹣2.1‰、﹣2.9‰和﹣7.9‰~﹣5.3‰、﹣6.8‰,δ34S介于38.41‰~66.85‰,平均值为60.95‰。研究认为:长阳锰矿炭质主要来源于无机碳,在沉积过程中有有机质碳的加入。通过O同位素反演的古温度一般在39.4℃~58.2℃,均值为48.9℃,古温度偏高说明其沉积时水体较深。研究区古盐度Z值大部分大于120,为古盐度较高的海相沉积环境,有部分降水和陆源淡水进入沉积区。长阳锰矿含锰层位中黄铁矿具有异常高的δ34S值,δ34S介于38.41‰~66.85‰,平均值为60.95‰,沉积盆地的封闭性和冰川事件使海水浓度降低并富集重硫同位素,随着海水硫酸盐和硫化物之间的硫同位素分馏的减小,使黄铁矿的δ34S达到异常高值。  相似文献   

5.
湖南柿竹园钨锡多金属矿田野鸡尾矿床产于千里山花岗岩岩体东南缘与泥盆系中统棋梓桥组和泥盆系上统佘田桥组灰岩接触带附近。是一个富含钨、锡、铅锌等多种金属的矽卡岩-云英岩-硫化物复合型矿床,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分带现象。研究表明,该矿床中花岗岩造岩矿物的ε~(18)O 值在-1.7‰~ 12.1‰之间,其中石英的δ~(18)O 值较高,变化范围为8.4‰~12.1‰,钾长石为3.8‰~8.6‰,黑云母为-1.7‰~-1.4‰。石英-钾长石和钾长石-黑云母矿物对的氧同位素平衡温度为350℃~630℃,低于一般花岗岩的结晶温度。石英包裹体的δD为-56‰~-62‰,位于正常岩浆水的范围之内。矽卡岩期流体的δ~(18)OH_2O 为8.2‰~9.2‰,δD为-100‰~-156‰;云英岩流体的δ~(18)O_(H_2O)为4.9‰~6.7%e,δD为-69‰;硫化物期流体的δ~(18)O_(H_2O)为2.5‰~-36.1‰,δD为-54‰;晚期石英脉流体的δ~(18)O_(H_2O)为-7.3‰,δD为-58‰。从矽卡岩到晚期石英脉,成矿流体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具有独特的演化特征,可以用沸腾去气作用和岩浆水与雨水混合作用来解释。矿区围岩灰岩和大理岩的占δ~(18)O_(SMOW)值为4.2‰~20.0‰,δ~(13)C_(PDB)为-6.0‰~0.3‰,灰岩与大理岩的δ~(18)O 和δ~(13)C 显著不同,用矿化和蚀变过程中水-岩相互作用和同位素交换反应可以圆满地解释。矿床硫化物的δ~(34)S 值为 2.8‰~ 8.9‰,其中矽卡岩硫化物的δ~(34)S 在 2.8‰~ 8.9‰之间;云英岩中硫化物δ~(34)S 在 3.4‰~ 6.9‰之间;硫化物阶段的δ~(34)S 在 3.7‰~ 6.3‰之间。估算的成矿流体总硫δ~(34)S_(∑S)约为3‰,表明硫的主要来源可能来自千里山花岗岩岩浆。综合氢氧碳硫同位素组成研究,本文认为野鸡尾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千里山花岗岩,也可能有少部分物质来源于围岩沉积岩。  相似文献   

6.
湘南宝山铅锌银矿床硫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勇 《地质与勘探》2018,54(1):82-89
成矿热液的总硫同位素组成(ΣS)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成矿流体中硫的来源。本文通过对湖南宝山矿床硫同位素以及总硫同位素的研究发现,金属硫化物样品的δ~(34)S值绝大多数为正值,变化区间为6.40‰~6.91‰,一般为-6.40‰~5.29‰,均值为2.22‰,其中黄铁矿δ~(34)S变化范围为-1‰~4.61‰,均值为2.92‰;方铅矿δ~(34)S变化范围为-0.80‰~1.70‰,均值为0.53‰;闪锌矿δ~(34)S变化范围为1.80‰~4.31‰,均值为2.69‰。具有集中的δ~(34)S值分布以及单一的峰值,表明硫的来源比较单一,具有岩浆硫特点,同位素组成具有δ~(34)S_(黄铁矿)δ~(34)S_(闪锌矿)δ~(34)S方铅矿的特征,证明成矿物质沉淀时基本达到了硫同位素分馏平衡。通过总硫同位素的分析,得出高温与低温两组数据,通过Pinckney图解计算获得中低温阶段的δ~(34)S_(ΣS)为1.28‰,高温阶段的δ~(34)S_(ΣS)为1.68‰。表明成矿流体的硫同位素组成变化很小,仅有0.4‰,且其总硫同位素组成为1.78‰,均显示矿床成矿流体具有地幔硫的特点,表明矿床中的硫可能来自地幔。  相似文献   

7.
李毅  徐文忻  刘悟辉  李蘅  戴塔根 《地球学报》2005,26(Z1):168-170
对滇、黔、桂微细浸染型金矿硫化物进行硫、铅同位素测定,获得马雄、浪全、金牙、高龙、堂上等矿床206Pb/204Pb比值为17.636~19.530;207Pb/204Pb比值为15.451~16.092;208Pb/204Pb比值为37.871~40.854。用等时线斜率与铅同位素曲线关系剖析,矿床形成年代晚于矿床赋存层位,铅来源较为复杂。金牙矿床硫化物的δ34S值为15.3‰~15.6‰;板其矿床硫化物的δ34S值为-1.5‰~14.7‰;柴木函矿床硫化物的δ34S值为0.2‰~18.0‰;戈塘矿床硫化物的δ34S值为-29.2‰~5.0‰;丫他矿床硫化物的δ34S值为5.5‰~8.0‰,获得矿床有单一岩浆来源,单一海水(地层)来源和混合来源3种类型矿床。  相似文献   

8.
赵利  陈根  董彦龙  尹行 《地质学报》2017,91(6):1259-1268
多彩地玛铅锌矿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青海玉树地区,夹持于西金乌兰-金沙江缝合带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之间,属于"三江"北段铜铅锌银多金属成矿带。结合区域地质调查及研究现状,对矿区围岩碳酸盐岩和两期热液方解石脉开展了C-O同位素组成分析,对硫化物矿石矿物和重晶石进行了S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赋矿围岩中方解石的δ~(13)C和δ~(18)O值范围分别为-1.6‰~+3.0‰和+21.2‰~+27.6‰,属于正常海相碳酸盐岩沉积,C和O来自海水;方解石脉体的δ~(13)C和δ~(18)O的值范围分别为-1.5‰~+2.1‰和+15.2‰~+20.3‰,C来自海相碳酸盐岩的溶解作用,~(18)O因热液蚀变碳酸盐岩在水/岩反应中同位素交换作用的影响而明显亏损;硫酸盐重晶石的δ~(34)S值范围为+12.3‰~+15.7‰,硫化物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铁矿的δ~(34)S值范围为-8.2‰~+5.7‰,峰值为-2.0‰~-3.0‰,反映了总体富轻硫的特征,硫源主要为盆地热卤水萃取地层蒸发岩中硫酸盐,并通过有机质热分解反应还原为低价硫分馏而得到;硫化物较宽的δ~(34)S变化范围反映了成矿物质在盆地内流体活动期间与不同地层单元发生相互作用,盆地内富有机质地层中沉积或生物成因S也有可能为成矿提供了部分硫源。  相似文献   

9.
“大塘坡式”锰矿在我国华南黔湘渝地区广泛分布, 是我国最重要的锰矿资源类型之一。它的形成与新元古代Sturtian雪球事件密切相关, 但其具体的成矿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还存在许多争论。本文对贵州铜仁地区新近发现的高地超大型锰矿和共伴生黑色页岩中的微量硫酸盐和黄铁矿的硫同位素、菱锰矿等碳酸盐岩及有机碳的碳同位素进行了系统研究, 对该类型锰矿的成矿环境和沉淀机制进行了探讨。高地锰矿大塘坡组一段含锰黑色页岩和锰矿石中硫酸盐的含量很低, 为30.9 ~ 20 439.7 μg/g, 平均3 322.5 μg/g, 硫酸盐的δ34SVCDT为51.5‰~68.1‰, 平均60.4‰。冰碛岩上部铁丝坳组含砾杂砂岩中黄铁矿的δ34SVCDT为26.8‰~59.6‰, 平均52.1‰; 上覆大塘坡组黑色页岩和锰矿石中黄铁矿的δ34SVCDT为53.7‰~65.6‰, 平均63.3‰, 与前人在该区域其它矿区得到的结果一致, 与硫酸盐的δ34SVCDT值差别不大; 黑色页岩和锰矿石全岩的δ34SVCDT为41.4‰~63.9‰, 平均55.7‰。同一样品中, 硫酸盐的δ34S均高于全岩的值, 但差异不大。铁丝坳组顶部含砾杂砂岩的δ13Ccarb为–11.3‰ ~ –8.3‰, 平均–9.6‰, δ13Corg为–31.7‰ ~ –30.1‰, 平均–30.9‰; 大塘坡组一段黑色页岩和锰矿石的δ13Ccarb为–12.4‰ ~ –4.6‰, 平均–8.5‰, δ13Corg为–34.3‰~ –32.6‰, 平均–33.6‰, 二者在含锰段同步下降, 有机碳含量明显升高, 说明有机质对锰矿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综上提出, 大塘坡式锰矿形成于滨浅海相半封闭性的断陷盆地之中, 含锰地层中δ34S异常高的黄铁矿是在氧化还原分层明显的静水环境中, 由δ34S异常高的孔隙水硫酸盐在成岩过程中几乎全部还原形成的, 而海水硫酸盐的δ34S正异常与雪球事件、生物爆发和沉积演化等密切相关。雪球融化之后, 在断陷盆地的浅层海水中, 生物活动和光合作用强盛, 氧浓度高, 海水中Mn2+不断被氧化形成氧化锰并从海水中沉淀出来, 而深部还原缺氧富Mn2+的海水不断越过构造脊进来补充。浅层海水中微生物大量繁殖, 死亡后沉降于海底, 导致断陷盆地底部有机质大量聚集, 氧逸度急剧下降。在沉积成岩过程中氧化锰被沉积物中大量有机质全部还原为Mn2+, 有机质本身被氧化为CO2– 3, 二者结合形成菱锰矿。  相似文献   

10.
牛旭宁  郑有业  徐净  吴松 《矿床地质》2019,38(1):144-157
加多捕勒铁铜矿床位于念青唐古拉成矿带西段。综合研究围岩、岩体与矿石的硫、铅同位素组成,发现其矿石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2.1‰~6.2‰,δ~(34)S_(ΣS)值为2.16‰,总体具有岩浆硫的特征。矿石硫化物的δ~(34)S值与石英闪长岩、板岩中硫化物的δ~(34)S值相近,表明矿石的硫源可能部分由板岩与石英闪长岩提供。矿石铅同位素组成比较均一,~(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8.27~18.842、15.653~15.899和38.793~39.703,与冈底斯成矿带北亚带矿床矿石硫化物的铅同位素组成相近,具有上地壳铅源的特征。矿石铅同位素组成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大理岩的铅同位素组成一致,显示铅可能主要来源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大理岩。综合分析表明,加多捕勒铁铜矿床硫、铅同位素的研究显示其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源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部分来源于中二叠统下拉组岩石,少量由石英闪长岩提供,它们为深入研究该矿床的成矿模式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11.
贵阳地区夏季雨水硫和氮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9,自引:6,他引:29  
对贵阳地区小雨和暴雨硫和氮同位素组成特征进行了研究。小雨中硫酸盐δ34S值和硝酸盐δ15N值分别为-7.96‰~+0.73‰(平均-4.90‰)和-3.77‰~+8.49‰(平均+2.00‰),暴雨中则分别为-2.07‰~+18.32‰(平均+4.59‰)和-2.91‰~+10.10‰(平均+4.10‰),表明两种类型雨水中硫酸盐和硝酸盐来源不同。小雨硫酸盐的负δ34S值与当地硫来源(煤炭燃烧和生物成因硫)有关,而暴雨硫酸盐的正δ34S值则为海源(太平洋)结果。小雨硝酸盐的δ15N值范围较宽(-3.77‰~+8.49‰),其来源不清,但该范围内较高δ15N值的样品(>+6.0‰)可能与干沉降和火力发电厂废气有关。暴雨硝酸盐的δ15N值仍然反映海源(太平洋)。小雨铵盐的δ15N值与铵盐含量有较好的相关关系(R2=0.92)。小雨铵盐中低δ15N值的样品(-1.73‰~-22.01‰)与云水(-28.6‰)对15N较少的吸收有关。贵阳地区较高的铵盐含量(平均1.25mg/L)和较低的δ15N值(平均-12.18‰±6.68‰)表明,铵盐来源于农业肥料的大范围施用和土壤NH3的挥发。  相似文献   

12.
黔南坳陷油苗来源:碳、硫同位素及生物标志物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黔南坳陷不同层位油苗来源,在广泛采集不同层位烃源岩、油苗样品的基础上,采用GC、GC-MS及GC-IRMS等方法对其碳、硫同位素及生物标志物特征进行系统分析,进而开展了油源对比.结果表明:油苗的δ13C值为-33.04‰~-31.63‰,平均-32.26‰(n=18);δ34S值为+16.06‰~+23.06‰,平均+18.99‰(n=4);油苗遭受不同程度生物降解,常规甾、萜烷面貌特征差异较大,但普遍含有较丰富的三环萜烷、伽玛蜡烷、三芳甾烷、芳基类异戊二烯烃、惹烯和硫芴;C25三环萜烷/C24四环萜烷值、二苯并噻吩/菲与Pr/Ph相关图表明油苗为典型海相原油;Ts/(Ts +Tm)、C29甾烷20S/(20S+ 20R)及甲基菲指数等均表明油苗为成熟-高熟原油.研究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泥岩干酪根δ13C值为-35.79‰~-29.88‰,平均-32.85‰(n=35),与油苗相关性良好,而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烃源岩δ13C值显著偏重,均大于-29‰;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泥岩干酪根δ34S值为+ 14.78‰~+ 17.60‰,平均+16.32‰(n=4),与油苗具有很好的可比性,而下、中泥盆统黑色泥岩干酪根δ34S值分别为-9.10‰~-6.78‰和+0.63‰~ +7.93‰,二叠系煤系地层有机质δ34S值为-7.40‰~+4.00‰,均显著偏轻.此外,下寒武统黑色泥岩普遍含有较丰富的伽玛蜡烷、三芳甾烷、芳基类异戊二烯烃和惹烯,三芴系列中硫芴含量极高,其它几套黑色泥岩则不合或贫含三芳甾烷和惹烯,伽玛蜡烷和硫芴含量亦较低.综合认为油苗具相同来源,且均与研究区下寒武统黑色泥岩具有较好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3.
凡口铅锌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礼明  徐文忻  李蘅  彭省临 《地球学报》2005,26(Z1):164-167
对凡口铅锌矿床不同成矿阶段进行矿物包裹体温度、硫和铅同位素测定,获得成矿第Ⅰ阶段温度为300±50℃,第Ⅱ、Ⅲ阶段温度为250±50℃;并获得矿床硫化物的S同位素组成为2.1‰~26.5‰,具有δ34SPy>δ34SSp>δ34SGn;第Ⅰ阶段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随赋存层位由老到新硫同位素有逐渐减小趋势;第Ⅱ阶段硫化物的δ34S为14.3‰~23.8‰;第Ⅲ阶段硫化物的δ34S为5.7%~15.7‰,具有从早阶段至晚阶段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从大至小的减小趋势。分析获得68件铅同位素数据,其中硫化物的206Pb/204Pb比值为18.023~18.847;207Pb/204Pb比值为15.700~15.820;208Pb/204Pb比值为38.056~39.796。灰岩全岩的206Pb/204Pb比值为18.230~18.860;207Pb/204Pb比值为15.640~16.000;208Pb/204Pb比值为38.714~39.960。辉绿岩的206Pb/204Pb比值为18.570~18.650;207Pb/204Pb比值为15.260~15.620;208Pb/204Pb比值为38.650~38.960。第Ⅰ阶段δ34OH2O为13.3‰~13.1‰,δD为-50.2‰~-61.5‰;第Ⅱ阶段δ18OH2O为-2.4‰~+10.8‰,δD为-50.2‰~-63.2‰;第Ⅲ阶段δ18OH2O为-4.9‰~-14.3‰,δD为-59.0‰~-61.0‰。  相似文献   

14.
白音查干矿床是大兴安岭南段新发现的一处大型Sn多金属矿床。为查明该矿床Sn成矿作用与Ag-Pb-Zn成矿作用的关系,本文开展了矿床地质、萤石和石英斑岩Sr-Nd同位素、硫化物S-Pb同位素和原位S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SrNd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所有萤石样品均具有相近的(~(87)Sr/~(86) Sr)_i、(~(143)Nd/~(144)Nd)_i和ε_(Nd)(t)值范围,而且与石英斑岩的Sr-Nd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说明矿床各成矿阶段的萤石具有相同的成因,与石英斑岩岩浆作用关系密切。单矿物和原位S同位素数据显示,Ⅰ区Ag-Pb-Zn矿石中的硫化物δ~(34)S值范围(-13.9‰~-4.8‰)与Ⅲ Sn矿石硫化物的δ~(34)S值范围(-12.5‰~-5.3‰)基本一致;而且,Ⅰ区闪锌矿原位δ~(34)S值变化范围较小且较为均一(-12.4‰~-7.3‰,平均为-9.2‰),与石英斑岩"Zn-F-B集合体"中闪锌矿原位δ~(34)S值变化范围(-10.6‰~-9.0‰,平均为-9.7‰)基本一致,说明S可能主要来源于石英斑岩岩浆。Pb同位素特征显示,Ⅰ区Ag-Pb-Zn矿石中的硫化物Pb同位素组成(~(206) Pb/~(204) Pb=18.177~18.200、~(207)Pb/~(204)Pb=15.519~15.531、~(208) Pb/~(204)Pb=37.985~38.053)与石英斑岩Pb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18.206~18.235、~(207)Pb/~(204)Pb=15.529~15.530、~(208)Pb/~(204)Pb=38.025~38.036)基本一致,说明Ag-Pb-Zn成矿作用的Pb可能主要来源于石英斑岩岩浆。结合矿床地质特征、Sr-Nd、S、Pb同位素数据可知,白音查干矿床Sn成矿作用与Ag-Pb-Zn成矿作用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矿床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源于石英斑岩岩浆。  相似文献   

15.
胶西北新城金矿床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张潮  刘育  刘向东  冯建秋  黄涛  张庆  王旭东 《岩石学报》2014,30(9):2495-2506
新城金矿床是胶西北金矿集区中典型的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其热液成矿作用可划分为四个阶段:黄铁矿-石英-绢云母阶段(I)、石英-黄铁矿阶段(II)、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III)和石英-方解石阶段(IV),其中金主要赋存于II和III阶段的黄铁矿内。该矿床赋矿围岩为郭家岭岩体,岩性为石英二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主要为胶东群变质基底经部分熔融形成。胶东群变粒岩硫同位素较为均一(δ34S值介于6.9‰~9.4‰,均值为8.0‰);郭家岭岩体的δ34S值介于6.0‰~16.0‰,均值为8.6‰,反映了其硫同位素组成总体上继承了变粒岩的硫同位素特征;长英质脉岩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0.8‰~8.5‰(均值为6.7‰),其中4件样品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7.4‰~8.5‰,反映了其硫主要源自于郭家岭岩体,变粒岩可能提供了部分硫源;而其中1件样品的δ34S值仅为0.8‰,符合岩浆硫来源特征,表明深部岩浆可能也提供了部分硫源。新城金矿床矿石中硫化物δ34S值变化范围较大(4.3‰~10.6‰,均值为8.3‰),表明矿石硫可能源于郭家岭岩体、变粒岩和长英质脉岩,最终主要来源于胶东群变质基底。I阶段黄铁矿颗粒较小(5~600μm),晶形主要为立方体,反映其处于温度较高(300~350℃)、成矿流体的过饱和度较低、低氧逸度和硫逸度、冷却快速、物质供应不足的成矿环境;黄铁矿δ34S值变化范围为8.4‰~10.6‰,均值为9.7‰,反映了矿石硫可能源自于δ34S值较高的郭家岭岩体和变粒岩。II和III阶段黄铁矿粒径变化较大(3μm~2.5mm),晶形主要为五角十二面体,反映其处于中-低温度(200~300℃)、成矿流体过饱和度高、高氧逸度和硫逸度、缓慢冷却同时物质供应充分的成矿环境。其中,II阶段黄铁矿δ34S值变化范围为7.7‰~9.7‰,均值为8.7‰,表明矿石硫源除郭家岭岩体和变粒岩外,δ34S值较低的长英质脉岩可能也提供了部分硫源。III阶段硫化物δ34S值变化范围较大(4.3‰~9.4‰,均值为7.1‰),闪锌矿-方铅矿硫同位素热力学平衡温度范围为180~282℃,氧逸度约为10-37.3~10-36.8,反映了矿石硫源自于郭家岭岩体、变粒岩和长英质脉岩,硫化物δ34S值变化范围较大可能是硫同位素分馏达到平衡的结果。IV阶段黄铁矿粒径最小(1~5μm),为晶形完好、表面光滑的立方体晶形,表明其处于较低温度(200℃),成矿流体的过饱和度较低、氧逸度和硫逸度较低、物质供应不足的成矿环境。  相似文献   

16.
青海沱沱河地区多才玛铅锌矿床是西南三江特提斯北段新生代铅锌矿集区的典型矿床之一,本文首次应用飞秒激光剥蚀多接受器等离子体质谱法对多才玛铅锌矿床中金属硫化物的原位S和Pb同位素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黄铁矿、方铅矿和闪锌矿的原位S同位素的δ~(34)S_(V-CDT)值介于-26.34‰~4.24‰之间,均值-12.15‰(n=20),其中闪锌矿的δ~(34)S_(V-CDT)值介于-10.30‰~-3.52‰,均值-7.39‰(n=9);方铅矿的δ~(34)S_(V-CDT)值为-26.34‰~-11.74‰,均值-20.36‰(n=9);黄铁矿的δ~(34)S_(V-CDT)值分别为2.50‰,4.24‰。矿床δ~(34)S数据范围较宽,总体表现为富集负值硫的特征,说明有机质可能参与成矿。岩浆热液期发育的黄铁矿δ~(34)S值具有深源特征,沉积热液期发育的方铅矿和闪锌矿的δ~(34)S值表明成矿过程存在还原作用,指示盆地地层还原流体的混入,综上可认为多才玛铅锌矿床硫具有混合来源的特征。方铅矿原位Pb同位素结果为~(206)Pb/~(204)Pb=18.866~18.929,~(207)Pb/~(204)Pb=15.674~15.689,~(208)Pb/~(204)Pb=39.052~39.174。方铅矿与地层的Pb同位素组成一致,位于上地壳平均Pb演化线之上,具上地壳和地幔混合俯冲带铅的特征,表明其成矿物质的来源多样。结合矿床学、矿物学及同位素数据,本文认为多才玛铅锌矿床S元素主要来源于赋矿围岩,Pb金属元素主要来源于藏北钾质火山岩,侵入地层岩浆与盆地流体的混合是金属硫化物沉淀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广东大宝山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笔者对大宝山多金属矿床矿石和脉石矿物进行铅、硫、氢和氧同位素组成测定,获得硫化物的206Pb/204Pb值为17.930~18.785;207Pb/204Pb值为15.491~15.772;208Pb/204Pb值为37.990~40.990,并组成良好的线性关系。泥盆系地层中黄铁矿的δ34S为-22.5‰~+17.9‰,矿床硫化物的δ34S为-2.4‰~+4.6‰。黄铁矿、闪锌矿和方铅矿共生矿物对,具有δ34Spy>δ34Ssp>δ34Sgn,用磁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估算出δ34S∑S为2‰±3‰。硫化物包裹体的氢同位素在-101‰~-123‰之间,与硫化物共生石英的氧同位素为+9.3‰~+17.9‰,换算成水的氧同位素为+0.3‰~+3.9‰,表明成矿热液来源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8.
笔者等对黔东北松桃县的西溪堡锰矿床中锰矿石进行了元素含量分析,对含锰层位中黄铁矿进行了S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锰矿石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表明,Mn是以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形式沉淀,锰碳酸岩是在成岩过程中转化而成.黄铁矿形态学、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指示黄铁矿形成于强还原、偏碱性的成岩环境.黄铁矿异常高的δ34S值反映了新元古代间冰期海洋深部低硫酸盐浓度和高的硫酸盐细菌还原速率,表明南华纪(成冰纪)大塘坡早期阶段深部海洋并没有被完全氧化.含锰层位中黄铁矿异常高的δ34S值存在两种可能的形成机制:①在极低SO42-浓度下,通过BSR即可产生δ34SCDT高达58.7‰的黄铁矿;②海洋深部硫酸盐虽然具有很高的δ34S值,但却并没有高达58.7‰,δ34 SCDT高达58.7‰的黄铁矿的形成是BSR和H2S与Mn02之间发生厌氧歧化氧化反应两个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即在水体中SO42-浓度极低的情况下,硫酸盐和还原产物H2S之间硫同位素分馏达到最小,H2S的δ34S值接近母体硫酸盐,BSR产生的H2S被活性铁矿物固定形成的FeS与Mn02之间发生歧化氧化反应所产生的同位素动力学分馏效应使FeS相对硫酸盐富集34S.  相似文献   

19.
鄂西渔塘坝含碳硅质岩段(P31m)为硒矿床的主要赋硒层位,其硅、氧同位素组成δ30Si变化范围为0.5‰~1.8‰(平均1.25‰);δ18O为22.7‰~27.1‰ (平均25.3‰);硅质岩中黄铁矿 δ34S的值变化范围为-27.7‰~-5.65‰,幅度大于20‰;硅质岩层位中方解石样品的δ13C值范围为4.19‰~0.52‰。综合研究表明,渔塘坝硅质岩在成因上主要表现为热水沉积特征,成岩温度为45℃,形成于半封闭的浅海至滨浅海(滞留的盆地)缺氧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20.
龙山Au-Sb矿床是湘中Au、Sb矿集区的代表性矿床,本文对其不同类型矿石、矿区围岩和区域地层进行了S、Pb、Sr同位素组成对比研究。矿石中硫化物的δ~(34)S值为-3.0‰~5.1‰,平均值2.3‰;矿区围岩的δ~(34)S值为4.0‰~5.9‰,平均值5.2‰;区域地层的δ~(34)S值为9.3‰~13.3‰,平均值11.3‰。矿石与矿区围岩、区域地层的硫同位素组成差别较大,矿石硫具岩浆来源特征。矿石中硫化物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6.992~18.457、15.392~15.722和37.586~38.960,矿区围岩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7.630~17.993、15.522~15.644和37.981~38.366;区域地层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7.566~18.092、15.430~15.630和37.988~38.710。矿石铅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矿石铅的来源较复杂,赋矿地层、印支期岩浆岩和上地幔可能都为其提供了部分铅。石英流体包裹体的(~(87)Sr/~(86)Sr)_i比值为0.71540~0.72309,矿区围岩的(~(87)Sr/~(86)Sr)_i比值为0.71844~0.72153,区域地层的(~(87)Sr/~(86)Sr)_i比值为0.71792~0.71939,矿石、矿区围岩、区域地层的初始锶同位素值均较高,主要为壳源锶,部分锶来自赋矿地层,部分来自印支期岩浆岩。龙山矿床成矿物质具壳幔混合来源特征,矿化剂硫主要来源于岩浆,成矿物质部分来自江口组地层,部分来自印支期岩浆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