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利用一维时变秋雨云模式,将1995年7~8月份的探空资料作为输入资料,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本模式对渭干河灌区冰雹的预报准确率为61.5%,空报和漏报次数较少。此外,本文还对其中一个冰雹云和一个阵雨云的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对比,阐述了有利于冰雹生长的气流结构,云水和温度条件,对冰雹预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用QuikSCAT资料分析"黄蜂"登陆前后近地层风场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利用QuikSCAT资料对"黄蜂"近地层风场分布的演变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并采用了离散余弦转换(DCT)对其方差的波谱结构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台风近地层风场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其方差大部分产生于波数1和2的气流中,并且与波的方向有关.当台风沿纬向西移时,有两个纬向排列的波谱中心,主要是纬向波数2和经向波数1的气流;而当台风沿径向北上时,有两个经向排列的波谱中心,主要是纬向波数1和经向波数2的气流.波数1的气流对切向风的方差做主要贡献,波数2的气流对径向风的方差做主要贡献.不对称性分布的特征随大尺度环境场和台风自转气旋环流的改变而改变.当台风靠近大陆时台风大风出现的在台风前进方向前沿,类似于陈联寿等分析的第二类台风大风模式,在左前方是西北偏北大风,在右前方是东南大风.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给定云内上升气流速度和温度垂直分布的情况下,通过数值模拟计算了南方暴雨区内降水性积云微结构的变化情况,并讨论了云内上升气流速度、低空水汽条件以及高空冰晶数密度对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上升气流速度和低空水汽条件对积云降水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   相似文献   

4.
次网格地形动力效应参数化及其对降水模拟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形对气流的动力抬升作用是地形降水的重要产生机制之一, 为了在模式中考虑地形对气流的动力抬升作用, 改进模式对复杂地形区域的降水模拟效果, 本文提出了一个次网格地形动力效应参数化方案.在模式中首先利用高分辨率的地形高度资料计算出次网格格点处的地形坡度、坡向, 这些微观地形参数可以较为精细地描述次网格尺度地形信息;然后再根据地面气压与地形对气流动力抬升作用的关系, 对地面气压倾向进行次网格修正;最后利用 p-σ区域气候模式进行了三个数值试验, 检验该方案对模式模拟降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次网格地形动力效应参数化方案的引入, 对中国区域的降水模拟有明显改进, 尤其对冬、春季的降水模拟, 无论是分布范围还是中心最大强度都与实况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5.
大风条件下城市冠层流场模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发展了基于k-ε湍流闭合方法的城市冠层流场模式,建筑群采用多孔介质来表示,对气流的阻力以形式阻力来描述,采用该模式模拟北京市一个小区的流场,并将模拟结果与北京325 m气象塔观测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大风情况下,计算风廓线与观测拟合风廓线比较吻合.该模式可以用于大风条件下城市冠层流场的模拟.  相似文献   

6.
三维非静力E—ε闭合模式对山体流场及浓度分布的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涧  蒋维楣 《气象科学》1999,19(4):343-350
本文采用三维非静力E-ε闭合模式,在对流层边界层方程组中,加入湍能和耗散率方程描述边界层中的湍流运动。求解孤立三维山地地形上的流场、湍流场和浓度场,并分析地形对气流的影响及对污染物浓度分布的影响。同时做了不同坡度和不同风速下的孤立三维山体的流场、湍流场和浓度场比较。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地形能改变气流运动,气流过山时将出现分支现象,山后背坡有反向回流出现,并且回流区大小随着山体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山体对气流的阻挡作用随山体高度的增加而更明显,随风速的增加而减弱。湍能及耗散率随高度衰减较快。随着山体坡度增加,山前气流的垂直速度也增加,湍流运动更强。风速大时湍流运动越显著。污染物在山前出现辐散,迎风坡是浓度高值区,山后背风坡也是相对高值区。山坡度越大,山前迎风坡污物浓度越高。  相似文献   

7.
许焕斌  王思微 《气象学报》1986,44(3):314-320
超级单体风暴出现与一个独特的垂直环流的形成相关联着,其特点是一支强的云内上升气流与一支紧靠着它的湿下沉气流相伴。在条件不稳定大气中,一支强湿上升气流的形成是很容易理解的,但一支湿下沉气流的发生则比较复杂。看来在湿下沉气流发展中有二个因素是最为重要的,一是云体要有一个预发展过程,形成一个足够大的对流云体和产生大量的凝结水;二是在云的移向后侧有突发性的干冷空气的平流突入,而不是经常起阻尼作用的湍流和夹卷混合。为了试验这一设想,设计了一个双路一维时变对流云模式,一支描述云和降水发展过程,并供给水凝结物,另一支描述干冷环境气流的中层突入和下沉气流的发展。试验结果表明,这一设想原理上是合适的,说明云和降水发展过程在中尺度垂直环流形成中起重大作用,而且干冷空气突入量,水凝结物供应量,以及凝结物的微结构等影响着下沉气流的强度。  相似文献   

8.
吕建华  季劲钧 《大气科学》2002,26(1):111-126
在原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VIM的基础上作了改进,包括对植被生理过程,如(1)光合作用;(2)呼吸;(3)分配和(4)物候等新的描述方法.对青藏高原上30个站点进行模拟计算,给出了高原上地表辐射及水热物理通量以及地表拖曳系数和地面反照率的分布特征.模拟结果表明净辐射和感热通量由东南向西北增加,高原西北部地表反照率较高,东南部地表反照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本文建立了一个处理对流边界层热浮升烟流扩散的拉格朗日粒子模式。模式既考虑了对流边界层的特殊气流结构,并作了均匀湍流参数化的简化;同时提出了在拉格朗日模式中合理计入热浮升烟流抬升影响的近似方法。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烟流热浮力的影响使得地面最大浓度值远比被动烟流的低,而且出现位置离源更远。模式计算与外场试验结果合理地一致。模式物理概念明确合理,输入参数少,计算量小,具有简单实用的优点,适合日常环境应用需要。  相似文献   

10.
高原东北侧暴雨期间的四股气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来,不少人研究了强降水时的气流特点,归纳成模式,认为应用这些气流模式可使暴雨预报精度进一步提高。哈洛德(1)曾讨论了斜压扰动中几股气流对产生暴雨的物理作用,强调低层输送带气流和中空干冷气流的叠置,不同平流对产生持续的位势不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同化物分配、转移这三个基本生理过程为依据描述水稻生长与产量形成的干物质增长积累过程,建立了单株水稻生长模式,并用1983年南京气象学院农气试验站“南粳34”水稻分期播种试验观测资料对水稻干物质增长和产量形成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所建模式基本上能反映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实际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2.
徐文俊  马骥德 《大气科学》1987,11(3):272-281
本文以轴对称柱坐标模式,用简化了的微物理处理模拟积云降水过程.水荷重的作用使云体中上部上升气流削弱和下部下沉气流增强扩展,最后导致积云崩溃. 当模拟中加入水平旋转气流作用后,积云中上部的强中心下移,降水物使云体下部出现下沉气流,但积云能在连续降水的情况下维持稳定不衰,较好地解释了超级单体雹暴具有较长生命期的观测结果.气压场分析指出,水平旋转气流是通过调整气压场而产生这种动力学作用的.  相似文献   

13.
北京一次大风和强降水天气过程形成机理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利用3维强风暴冰雹分档模式(IPA—HBM)对2001年8月23日北京的一次伴有大风、暴雨和冰雹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模拟和分析,并与部分观测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式对此次强风暴的生命史、降水分布、降雹的大小等要素做了较好的模拟,并能够模拟出伴随强风暴过程所产生的强下沉气流和及地面强风速切变(下去暴流)。从云微物理学角度分析了此次局地性大风的形成原因,认为由高空冰雹粒子的拖曳产生的负浮力作用是促发强下沉气流产生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冰雹的融化和雨水蒸发冷却对下沉气流起加速作用,冰雹的拖曳和融化作用对下沉气流具有决定性作用。强风暴所产生的爆发性强下沉气流最终导致了局地大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二维冰雹云数值模式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焕斌  王思微 《气象学报》1988,46(2):227-236
本文介绍一个面对称的二维冰雹云模式,其动力学方程基本包含各种动力因子;嵌入改进的降水物理过程,可以描述粒子分布的双参数变化;设计一种新的悬浮边界,可改善边界的影响,设计降水粒子场外边界形态变化子程序,可描述流场和降水粒子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雷达回波特征。利用该模式,模拟计算出冰雹云弱回波结构,并研究不同热力扰动场、不同切变风场下对流流场的流型特征。  相似文献   

15.
大气混合层高度的模式计算和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曾智华 《高原气象》2004,23(3):368-373
设计了一套描述混合对流层平均状况的平板模式.模拟了混合层平均要素随时间的演变过程。采用能量学方法,通过考虑影响混合层演变的浮力、风切变及下沉等因子,对混合层高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并与实际观测资料比较。结果表明.模式可以较好地应用于实际业务预报中,同时改进了模式的计算方法.分析了各种物理参数对混合层高度变化的不同影响和物理成因。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一次冰雹云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三维对流云模式,对发生在山东省的一次强降雹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雷达观测资料进行了检验.分析了风暴各发展阶段的流场结构和回波结构特征及微观物理量的分布及其演变.结果表明:雹胚源区出现在主上升气流前侧上升气流向辐散下沉气流的转向处,在垂直方向上位于最大上升速度上方;冰晶碰并过冷水形成霰和冰雹,冰雹粒子在气流循环处生长.研究结果对实际防雹业务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微物理过程分档处理的三维对流云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三维完全弹性冰雹云参数化模式动力框架和二维面对称分档模式(微物理过程分档处理)的基础上,建立粒子全分档的三维对流云分档模式.利用建立的分档模式对2000年6月29日美国堪萨斯州的一次超级单体风暴进行了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三维冰雹云参数化模式的模拟结果作了对比.结果表明:分档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出强对流云中两支上升气流,模拟得到的最大上升气流速度大于参数化模式;分档模式模拟得到的雷达回波强度、顶高和回波宽度更接近实测.  相似文献   

18.
超级单体风暴中大冰雹增长机制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调查超级单体中大冰雹的运行增长机制,使用三维冰雹分档对流云模式结合三维粒子运行增长模式,对一例超级单体风暴进行了数值模拟.实测风暴的结构如中气旋、弱回波区、前悬回波等被很好地模拟再现,显示了模式对超级单体具有良好的模拟能力.雹胚在风暴发展阶段由过冷雨滴冻结产生,主要分布在主上升气流区上部,在主上升气流区西北侧中高层也有相当数量的雹胚粒子,冰雹主要分布在主上升气流区东侧.风暴发展阶段产生的雹胚有7%~8%增长到1 cm以上,1%左右增长到2 cm以上,这些大冰雹绝大多数起源于主上升气流区北侧的高层云区,气旋性进入主上升气流区按照简单的上—下形式增长,少数大冰雹起源于主上升气流区西北侧风暴后部中高层,气旋性地沿着主上升气流区的边缘按照下—上—下形式运动增长,表明了超级单体中大冰雹存在两条增长路径.  相似文献   

19.
建筑物对大气污染物扩散影响的大涡模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宁  蒋维楣 《大气科学》2006,30(2):212-220
利用一个大涡模式对一个方形建筑物周围的气流场进行了模拟,并与相应的风洞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对比结果表明大涡模拟方法可以精细地反映建筑物周围的流场特征.在此基础上,将拉格朗日随机游动扩散模式与大涡模式相结合,对在受建筑物影响的气流场中的大气污染物扩散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很好地模拟出在建筑物影响下的气流变形所引起的各种污染物散布情况.建筑物周围的气流结构特性使得建筑物顶部污染源位置的细小变化可能造成建筑物周围污染物分布形势的很大不同,特别是对建筑物背风侧的空腔区内地面污染物浓度有着很大的影响.当排放  相似文献   

20.
一个三维Monte-Carlo地气耦合辐射传输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了一个可靠和较高计算效率的三维Monte-Carlo地气耦合辐射传输模式(3DMC).该模式在光子释放和定位、地气耦合、辐射率高分辨模拟计算和计算效率等方面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