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期盖州滩地貌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盖州滩是典型的潮流浅滩,其发育受双台子河的制约。1958年双台子河建闸后,入海径流量逐年减小,洪水期的冲刷作用减弱,潮流作用趋于占主导地位。潮流将大辽河、大凌河、小凌河等河流入海泥沙向双台子河口区搬运,由于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盖州滩不断淤积。1999年双台子河截流,纳潮量进一步减小和无洪水期的冲刷作用,随潮流进入双台子河口区的泥沙大部分沉积下来,淤积具有加快的趋势,海洋动力塑造了今日盖州滩。  相似文献   

2.
资料显示,在整个台湾以东海区内磁异常几乎全为负磁异常,磁异常分块现象明显。通过对本海区的磁力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表明本海区的地磁异常表现为明显的条带状异常特征。由于受板块差异性运动的影响,以加瓜海脊为界,东西两侧具有不同的磁条带方向,在加瓜海脊以东,磁条带为NW-SE向(120°),而在加瓜海脊以西则为近东西向(80°)。加瓜脊以西地区的扩张时间为45~38Ma,相当于19~16号磁条带;而加瓜脊以东地区的扩张时间为40~35Ma,相当于17~13号磁条带。加瓜脊以西的磁条带相对于以东的磁条带要老,由此推断出加瓜脊以西相对于东侧发生了北向位移。  相似文献   

3.
双台子河口重金属污染的沉积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双台子河口沉积柱中微量金属的含量及沉积物的粒度参数,结合137Cs放射性比活度精确定年,研究了双台子河口的沉积速率和重金属的污染变化特征,并利用地累积指数法评价了重金属的污染程度。137Cs计年的结果表明,沉积柱的平均沉积速率为1.3cm/a。沉积物的粒径从底层向表层逐渐变细,反映了水动力条件的减弱。绝大多数重金属的含量基本上都是自底部向上逐渐增加。重金属元素与细粒沉积物(63μm)均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说明细粒物质对重金属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采用地累积指数对沉积柱中重金属元素的垂向变化进行了评价,发现除Cd元素外,大部分元素均未受到污染(Igeo0)。推测Cd的污染可能主要与20世纪90年代起至今人类活动对双台子河口产生的影响逐渐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4.
对取自山东半岛中南部滨浅海地区的137个表层样品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划分了沉积物类型,探讨了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和沉积物类型与物质来源和沉积动力条件的关系。研究表明,表层沉积物中粉砂组分平均含量最高,超过60%,含量等值线与海岸平行呈东北—西南向分布,近岸及河口地区含量最高,向海方向逐渐减小;粉砂和砂质粉砂是分布最广泛的沉积物类型,约占研究区面积的60%以上。崂山头以东海域沉积物分布类型简单、分布面积大,而崂山头以西海域包括胶州湾海域,沉积物类型复杂多样,且呈斑块式分布;崂山头以西主要来源于山东半岛南部的中小河流和海岸侵蚀所带来的半岛型物质,受到潮流和波浪等动力的影响而形成;崂山头以东地区主要是来源于黄河细颗粒物质,物质输运及分布受到黄海暖流、黄海沿岸流和近岸流系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华南沿海的活动断裂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依据作者多年来在华南沿海地区调查研究断裂构造的一些资料,拟对晚第三纪以来的活动断裂若干特征进行讨论.一、活动断裂的分布和格局华南沿海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大致以东经109°至110°附近南北向桂北断裂和越东滨海断裂的联线为界,以东的地区以右旋北东向活动断裂为主,属滨太平洋构造域,以西的地区以右旋北西向活动断裂占优势,属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  相似文献   

6.
双台子河口区悬沙分布和运移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海流与悬沙含量实测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双台子河口悬沙运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区含沙量与波浪、潮流等水动力关系密切,双台子河悬浮泥沙中的细颗粒物质经落潮流搬运至较深水域的潮道和浅海进行沉积,泥沙入海沉积后,接受海洋水动力作用的改造,部分细颗粒物质在水动力作用下会再次起动、运移。悬浮泥沙中的细颗粒物质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波浪、潮流输运而来的大辽河、大凌河等河流物质,二是波浪、潮流对周边海域沉积物质的搬运。1990--2002年研究区整体处于淤积状态,淤积物主要为粒径在2~4Φ的粗颗粒物质,这些物质主要来自于波浪、潮流对河口潮滩的侵蚀、冲刷。  相似文献   

7.
台西盆地是我国投入工作量较少和在盆地西部(海峡中心线以西)油气勘探工作程度较低的地区;但是在盆地东部(包括海峡中心线以东和台湾陆地地区)已经有相当的油气发现。通过对海峡两岸油气地质与周边区域地质构造的调查研究和二维地震剖面分析表明,台西盆地是直接遭受菲律宾海板块俯冲作用和台湾地体独特弧陆碰撞构造作用影响的含油气盆地。碰撞岛孤前锋与岛弧带地震活动频繁,严重破坏了盆地原型的地质构造特征。台西盆地早期为断陷盆地性质,晚期为典型岛孤后盆地性质,构造区划为东西两个坳陷带发育四凹两凸。中新生代沉积盆地表现为典型下部断陷型和上部坳陷型盆地结构,最大沉积厚度8000~10000m,沉积主洼形态较好,晚—早第三纪是盆地主要的勘探目的层系。  相似文献   

8.
北部湾盆地是一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它位于粤桂隆起区以南,海南隆起区之北,东至雷州半岛东部海城,西越东经108°线,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由于新生代沉积主体部位在盆地西部,所以通常又把广西南部海岸以南,广东雷州半岛以西,东经108°以东,北纬19°35′以北,海域面积3.5万平方公里称为北部湾盆地.(图1).已钻探井31口,15  相似文献   

9.
从潮能通量变化看6000a以来长江口的迁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引入潮能通量变化的概念,将河口区沉积动力环境、泥沙运移与能量变化联系起来,以东中国海三维高精度潮波模拟为基础,对长江口演变进行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全新世最大海侵以来,科氏力造成的潮能通量变化在长江口、杭州湾、舟山群岛及其外侧始终为负,减少的方向为西北;其负值区界于东经124°以西及北纬28°以北。说明科氏力的作用是使泥沙在长江和杭州湾口及其外侧邻近海域沉积,且沉积体向东南方向发育;在现代长江口外海区沉积动力环境条件下,长江口向东南迁移的范围不会越过东经124°、北纬28°这一界线。舟山群岛造成的潮能通量变化与科氏力的作用一致,但其作用量较小,仅为科氏力的1/50,影响范围也较局限。  相似文献   

10.
冲绳海槽系指中国东海大陆架以东、琉球群岛以西、对马海峡以南、我国台湾岛以北地区,从对马海峡以南起,以南西方向向钓鱼岛一带延伸,并于宫古群岛附近收敛,为一长约1200公里,宽约100公里的狭长地带,水深500米—2270米,是大陆坡中的深水海槽.1978年笔者在冲绳海槽采得样品,其中两个柱状样品为浮岩.A样位于129°E、29°30’N,B样位于127°45’E、  相似文献   

11.
渤海莱州湾滨海平原晚第四纪地质事件与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州湾为渤海三大海湾之一,西面及南面均为滨海平原,是华北平原的组成部分。莱州湾滨海平原在山东低山丘陵与莱州湾之间 莱州湾滨海平原第四纪古地理环境的调查研究始于50年代,60年代以来,随着地下水资源和油气的开发,第四纪地层与沉积环境的研究开始深化。作者自70年代以来,在本区开展了第四纪地下卤水资源、海平面変化与地下咸水入侵等问题的研究,以上研究均以第四纪古地理环境为宏观背景。本文系上述研究结果的阶段总结,为今后本领域研究工作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三角洲孤东海域沉积物及水动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黄河三角洲孤东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取样、水文泥沙观测和风浪资料推算,分析沉积物特征和运移趋势,并通过水动力条件(潮流和波浪)探讨沉积物起动和输移特征。结果表明,孤东海域沉积物多为粉砂类物质,由内向外逐渐变细,分选变差,丁坝的修建对周围粒径分布影响明显;沉积物运移趋势受风成余流、岸线轮廓和丁坝工程修建的影响,不同区域表现为不同的输移方向;研究区水动力表现为波浪掀沙、潮流输沙的特征,由于潮流较小,不足以引起泥沙的起动,泥沙起动主要由波浪引起。  相似文献   

13.
东海营养盐结构的时空分布及其对浮游植物的限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2013年东海海域(120°—128°E、25°—33°N)春、夏、秋、冬的4个航次调查资料,分析了营养盐结构的时空分布并探讨其对浮游植物生长限制的情况。结果表明:(1)东海DIN(无机氮)/P(磷)、Si(硅)/DIN及Si/P比值受各种水团及浮游植物生长周期的影响较为明显,长江冲淡水与沿岸水的交汇作用控制着全航次DIN/P比值,基本呈近岸高、远海低的分布规律,而Si/DIN比值的分布则相反。春、夏季Si/P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近岸,而秋、冬季则开始由中部海域向远海扩展。(2)研究海域浮游植物的生长主要受到N和P的限制,126°E以西的近岸及中部海域以P限制为主,而126°E以东的黑潮区受N限制;在季节变化上又以夏季受到营养盐的限制最明显。(3)与2001—2010年同期历史资料相比,2013年夏季航次受P限制站位数量比过往10年有所增加,限制范围由28°—32°N、123°E以西的长江口及浙北沿岸海域扩展到了126°E以西的东海中部及近岸水域;受N限制站位基本集中在126°—127°E以东黑潮区海域,但空间范围比十年前增大。  相似文献   

14.
The transport pathways of fine sediments (fraction <2 μm) along the Brazilian continental shelf from Ceará to the Amazon River mouth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clay mineral analyses.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southeast of the Amazon mouth, fluctuations in clay mineral compositions reflect simple mixing between the suspended load of the North Brazil Current and sediment from several smaller rivers. Previously, clay mineral variations west of the Amazon mouth have been explained by variable settling velocities of different grain-size classes within the <2 μm fraction or by selective coagulation of individual clay mineral groups. By contrast, our experiments with river bank samples show that selective coagulation does not occur in Amazon River sediments. A more appropriate explanation for observed variations in clay mineral composition off the Amazon mouth seems to be, similarly to that for the shelf between Ceará and the Amazon mouth, a mixing of Amazon sediments with suspended material of the North Brazil Current. This interpretation is supported by data on clay mineral composition east and south of the Amazon mouth, showing more affinity to sediments of the North Brazil Current than to the suspended load of the Amazon River. Additionally, relatively low sedimentation rates and low concentrations of fine-grained sediments on the shelf suggest that high riverine input by the Amazon River does not overprint the sediments of the North Brazil Current in this region. The strong North Brazil Current shunts the Amazon suspended load in a north-westerly direction along the north-eastern coast of South America. Hence, stronger sedimentation of Amazon sediments would occur only west of the river mouth.  相似文献   

15.
对胶州湾底层水溶解氧、总氮、总磷、溶解无机氮、活性磷酸盐、铁及孔隙水中溶解无机氮、磷酸盐、铁和沉积物粒度、有机碳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除铵氮外,孔隙水浓度明显高于底层水中浓度,其中硝酸氮、亚硝酸氮、活性磷酸盐、铁在孔隙水中的浓度分别为在底层水中浓度的17.8、9.3、12.5、7.7倍,暗示孔隙水中的物质可能向上覆水体扩散。在横向上,底层水及孔隙水中硝酸氮、亚硝酸氮、铵氮、活性磷酸盐都呈东岸高西岸低的分布规律,在西南部出现低值。Fe在底层水及孔隙水中的分布规律为东低西高,然而在沉积物中则与此正好相反。氮、磷、铁主要补给源有河流输入、工业生活污染排放、海洋生物自身分解以及孔隙水的释放。影响氮、磷、铁分布的主要因素为物源、河流输入及水动力条件,同时受到沉积物粒度的制约。相关分析显示,溶解氧、有机碳、铁对水体中磷及氮的分布具有某种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6.
对山东半岛沿岸7个泻湖的表层沉积物中的细颗粒成分中的粘土矿物进行了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并描述了矿物特征,发现粘土矿物的百分含量判别很大,其中蒙皂石的含量在地域上由西向东规则递减。泻湖与海水的交换状况对粘土组分有相当的影响,不久前封闭的泻湖的粘土矿物成分与未封闭的泻湖不同,显示了物源、物源成分的搬运距离及水体交换等因素的明显影响,表明了泻湖沉积物与环境动力及物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钦州湾潮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1994年5月和11—12月两个航次的调查及近年有关海湾的海流观测资料,分析了钦州湾的潮流特征,观测资料来自分布于该海湾东中西三个航道及相关区域的8个测站。钦州湾涨落潮流特征: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东部最大涨落潮流速小于西部:夏季落潮流总是大于冬季:龙门水道附近的流速最大,而其余区域的流速相对较小。外湾(钦州湾)余流,是气旋式环流:水体东进而西出。从湾内来的泥沙和污染物质,主要从西部进入外海;中、东槽是主要“进水”通道,外海低泥沙含量、少污染物质的清洁水从这里潮流而上。因此,与西部相比,东部盐度高,水质清洁,底质重金属含量少。  相似文献   

18.
The wave climate at the Maui site off the west coast of the North Island and off the east coast of Great Barrier Island to the east of the North Island are examined. This is done by means of average wave spectra derived from a 2‐year database, acquired from Waverider buoy measurements made over 1980 and 1981. The average spectra provide information about the individual sea states which characterise the wave climate, and show that on average the sea state on the east coast is less energetic than it is on the west coast. Further, it is seen that this difference results largely from a dominant and persistent long‐period south‐westerly swell of 12.4 s period which is present at the Maui location but absent from the Great Barrier Island seas.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一个简单海气耦合模式,其中大气垂直分为两层,为-β平面近似线性模式。在非绝热加热项中包含了对流凝结潜热与大尺度流场之间相互作用的CISK机制以及蒸发、感热与扰动风场之间的反馈机制,并考虑了平均东风区和西风区的不同。由于只研究大气的平均纬向运动,故模式大气中仅含有Kelvin波。海洋模式为一约化重力模式,在一定条件下采用准地转近似,模式海洋中仅保留了Rossby波。对这一海气耦合模式进行特征波动分析,发现海气耦合并不显著改变大气波动的性质。在中东太平洋的平均东风区,大气的Kelvin波仍然增幅和东传。在平均西风区,大气Kelvin波振幅衰减。但耦合作用却使海洋Rossby波的性质发生变化,且波长超过某一临界波长Le的Rossby波的振幅增长。在平均东风区,结论相论。这一理论说明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与海洋Rossby波有关。在东太平洋,由于是平均东风区,短的Ross-by波振幅增长,不能形成水平尺度很大的“暖池”。而在平均西风的西太平洋区,有可能形成水平尺度很大的“暖池”。  相似文献   

20.
介绍在台湾海峡北口中部水深约65m处进行临时验潮的方法和过程,并将其测验结果与台湾海峡东西两岸验潮站的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海峡北口中部海域与纬度较相近的海峡西岸平潭(东澳)站及东岸的淡水站相比,潮型基本一致,均为正规半日潮,在月赤纬大时,潮汐的日不等现象明显;潮差与西岸较接近,而明显大于东岸;潮时与西岸基本相同而早于东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