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地质、地球物理等资料的大量获得,“弧后盆地扩张”模式和“地体拼贴”模式也不能合理地解释东海盆地的演化,本文提出了东海盆地演化的一种新模式-“持续拉张-脉动挤压”模式,并探讨了该模式的力源机制,认为东海盆地演化的拉张力源是中国东部地幔软流圈自西向东(或东南)的蠕动流、岩石圈本身的陆亮(厚)到洋壳(簿)的扩张力、岩石圈的局部对流引起的侧向扩张及对岩石圈底部的热侵蚀;挤压力源则是菲律宾海大洋岩石圈向  相似文献   

2.
在位于澳大利亚的东海岸29°S附近的“Tasman”海洋锋面延伸区,从WOCE的PR11断面的观测中发现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的存在。在深度1500~2500Pa,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的温度范围为16.5℃~19.5℃,且温度梯度〈1.6℃/100m;密度范围为25.4~26.0kg·m^3,且位势涡度的梯度〈2×10^10^-1·s^-1。和北太平洋及北大西洋中的副热带模态水的形成过程一样,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由于南半球冬天失热引起的强烈的深混合而形成,与此同时,如浮标资料所示,深层的冷水会卷加进入混合层中。冬天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的形成过程中,局地的海洋涡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影响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第二年的分布型。在南太平洋模态水形成区,冬天深(浅)的混合层伴随着下降(上升)的温跃层与局地的反气旋(气旋)式得海洋涡旋有直接的关系。在反气旋存在的海域往往可以发现生成的副热带模态水的厚度〉50m且主温跃层的深度也要超过4500Pa。  相似文献   

3.
地中海西部的盆地均是晚渐新世(27Ma)的以来拉张生成的.其中之一的阿尔沃兰海盆位于地中海的最西面,在欧一非碰撞带的最窄处,第三纪时期会聚俯冲了约300km。现出露于西班牙南部陆区的早第三纪碰撞造山带的残留部分包含有快速剥露的高压变质岩,其中有榴辉岩,蓝闪石片岩及麻粒岩相岩石(它们与有高温高压史的大块的地慢二辉橄榄岩共生).阿尔沃兰海盆是于早、中中新世时期在该碰撞造山带处拉张形成的,其四周环绕着同期活动的逆冲带(外Behc-R河弧).没有什么直接的迹象表明该地区在第三纪的任何时期存在着大洋岩石围,因此该盆地的…  相似文献   

4.
北部湾盆地北部涠西南凹陷多口钻井已获得高产油气流系列突破,其主力烃源岩层系为始新统流沙港组二段(流二段),但紧邻南侧的海中凹陷目前暂无商业油气发现。流二段既发育有深湖-半深湖相的烃源岩,同时在主力烃源岩段也发育有湖底扇储层,因此,研究海中凹陷潜在生烃层系(烃源岩、湖底扇储层)沉积体系发育规律对今后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以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及测井资料为基础,通过岩芯相、测井相、地震相、地震属性的综合分析,探讨流二段沉积体系发育规律,建立沉积模式。研究表明:流二段主要发育滨浅湖、深湖-半深湖、湖底扇及辫状河三角洲4种沉积体系类型;在北陡南缓的半地堑构造样式控制下,北部陡坡带及洼槽带发育深湖-半深湖相,同时接受北部、东部2个物源方向的供源,分别在西洼、东洼发育湖底扇相,南部缓坡带发育滨浅湖及辫状河三角洲相。海中凹陷流二段好烃源岩主要发育在初始湖泛面层序位置(ts),湖底扇主要发育在湖泊扩张体系域内(TST),反映了在断陷湖盆背景下,构造沉降因素控制烃源岩发育程度强于湖平面变化因素。研究可为半地堑型断陷湖盆深湖-半深湖相烃源岩与湖底扇储层发育层序位置及共生模式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东亚海区拉裂盆地火山构造的结构YuriyMelnichenko等Deryugina,Golygina沉积盆地(鄂霍次克海)和中央盆地(日本海)的发育已被认为属于拉裂盆地模式(P.Mann等,1983).Golygina盆地属于库拉盆地北翼的走滑断裂系...  相似文献   

6.
西非海岸盆地群包括塔尔法亚、塞内加尔、尼日尔三角洲、杜阿拉、里奥姆尼、加蓬、下刚果、宽扎、奥兰治、科特迪瓦、贝宁等11个主要沉积盆地,它们是冈瓦纳大陆裂解和中大西洋、南大西洋及赤道大西洋张开和漂移的结果,包括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转换边缘盆地两种类型沉积盆地。通过利用IHS数据库资料,在系统总结西非海岸盆地群油气勘探成果基础上,划分其为早期勘探(1953年前)、储量快速增长(1954~1973年)、储量缓慢增长(1974~1994年)和深水勘探(1995年至今)四个油气勘探阶段,认为研究区油气发现主要与盆地勘探程度、油气勘探技术进步、资源国政治形势和全球经济有关;尼日尔三角洲和下刚果等重点盆地大油气田的发现直接推动了西非海岸盆地群油气储量和产量的增长;深水区是西非海岸盆地群今后寻找大发现的潜力区,而大陆架和陆上则是重点挖潜地区。  相似文献   

7.
阿巴拉契亚盆地下志留系区域性油气聚集主要分布在低渗透性的砂岩中,总共约117000km^2,可采天然气的资源量约30tcf.储层主要为“克林顿”和“麦迪纳”组砂岩。相当于塔斯卡罗拉时期的地层砂岩给整个下志留系区域性储量增加了另外的78000km^2储量。自从1880年开始大约有8.7tcf天然气和400百万桶油产自克林顿/麦迪纳储层。 LSRA东部主要含气层为盆地中心气聚集,而西部为具有盆地中心气混合特征的常规性油气聚集。盆地中心气聚积具有渗透性含气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并且通常有较低的流体压力。作为对比,常规混源的油气具有较低的渗透性油气饱和度、较高的重力水饱和度,同时具有正常和异常低流体压力。 常规混源储层中的高自由活动水饱和度构成了上倾圈闭,盆地中心气产生了一个几十英里宽的过渡带,这过渡带中具有两种端元聚积类型的特征。尽管盆地中心气聚积的塔斯卡罗拉砂岩部分主要为可渗透性饱和气,但是大多数砂层组成具有较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塔斯卡罗拉砂岩中商业性气田主要形成于天然的裂缝和断背斜中。 LSRA的来源有:(1)奥陶纪黑色页岩的油气生成;(2)通过上覆305m厚的奥陶纪页岩的垂直运移;(3)油生成气时产生的异常高的流体压力;(4)自由孔隙水被超压气的上倾驱替;(5)盆地中心的渗透性气体圈闭;(6)造山期后的抬升与剥蚀,导致气体的漏失和流体压力的显著减少。 克林顿/麦迪纳砂岩的未来天然气产量主要期望来自盆地中心储量。塔斯卡罗拉砂岩能增加部分天然气资源,但主要为低孔和低渗、并且可能具有较低的能量,从而减少了对其勘探的动机。  相似文献   

8.
以HBJM39-1-1、HBJM39-1-2A、HBJM39-1-3和HBJM39-1-4等4口井的取心资料为基础,结合层序地层学解释,深入分析了莺歌海盆地HBJM39-1气田储层的岩相沉积特征.研究表明,HBJM39-1气田储层岩相具有颜色深、粒度细、水动力条件弱、生物扰动强且发育风暴沉积等特点.通过地震地质解释、盆地古地貌以及岩心描述等分析研究证实,HBJM39-1气田储层形成于相对较深的沉积水体环境.莺歌海盆地上新世主要发育滨浅海相沉积,但根据古水体环境、生物遗迹相、岩相以及测井相等资料揭示,上新世莺一段至第四系乐东三段尚发育滨外亚相,不发育前滨及以上亚相沉积.同时,为了进行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以“泥”、“砂”截然不同的渗流、渗流屏障作用为主线,亦对滨外亚相等进行了进一步细分和较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沉积盆地形成中软流圈的作用MikhailovV.O.等回顾现今沉积盆地分析和模拟的结果,特别突出的是象Mckenzie(1978)这样的第一序次的模式不能解释诸多的盆地构造和演化特征。例如该模式就无法解释北海盆地、密执安盆地.威灵顿盆地,北高加索前渊...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弧后盆地及其形成的动力学模式进行了简要地讨论,认为在岛(山)弧后方除现今所通称的弧后盆地以外,尚可存在广义上的弧后盆地。它们远离弧体位置,但由于俯冲带的远端“抬头”,同样可引起地壳的裂陷,其构造作用叠加于先期断陷带之上。  相似文献   

11.
20 0 3年 4月 1 1日下午 ,瑞士苏黎士联邦高工、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兼职研究员许靖华教授应邀来青 ,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做了题为“海洋地质若干基本问题的再思考”学术报告会。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等在青单位的地学科研工作者 5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在长达 3个半小时的学术报告会上 ,许靖华教授对地质学中蛇绿岩套弧后盆地、板块碰撞、海底扩张等基本问题进行了阐述 ,使与会人员了解了目前研究的新进展与新认识 ;对地质历史中许多重大事件一一做了论述 ;还介绍了水资源的保护和…  相似文献   

12.
东海南部油气勘探已有三十多年。经过多年研究认为,东海南部分布广泛的中生代沉积盆地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以往研究是以浅部新生界为主要目的层,地震采集参数存在电缆短、震源能量小、沉放深度浅等问题,获得的地震数据深部品质低。此文通过对该地区以往采集参数分析,地震剖面对比及主要参数的研究,制定了试验方案,并通过外业试验对比分析,确定了最终的采集参数,取得了良好的地震资料。研究结果表明,电缆拖带长度长(理论上最好9000m).气枪容量大,电缆和震源的沉放深度深更有利于获得深部中生界的有效反射。  相似文献   

13.
随着地质、地球物理等资料的大量获得,"弧后盆地扩张"模式和"地体拼贴"模式也不能合理地解释东海盆地的演化,本文提出了东海盆地演化的一种新模式──"持续拉张-脉动挤压"模式,并探讨了该模式的力源机制,认为东海盆地演化的拉张力源是中国东部地幔软流圈自西向东(或东南)的蠕动流、岩石圈本身的陆壳(厚)到洋壳(薄)的扩张力、岩石圈的局部对流引起的侧向扩张及对岩石圈底部的热侵蚀;挤压力源则是菲律宾海大洋岩石田向西北运动的作用力。  相似文献   

14.
马里亚纳海槽是在马里亚纳海沟后的活动弧后盆地,扩张速率约为3cm/a.在这里,太平洋板块俯冲于菲律宾海板块之下。中马里亚纳海槽(18°13’N,144°42’E,水深3600m)的热液活动被认为是饥饿沉积弧后盆地的典型活动,但有关该处热液流体的化学资料的积累还不够。1987年,阿尔文号首次在中马里亚纳海槽发现存在硫化物一硫化物烟囱类的热液活动。1992年,Shinkai6500深潜器再次进入该热液站,并取回了热液流体样.1987年和1992年取回的热液流体的化学和同位素资料如下:温度*so“-287t少H:3.9-44St:123-14.offiM;HFZmM;CO…  相似文献   

15.
C.  HH 赵奎寰 《海岸工程》1997,16(3):75-80
通过对芬兰湾第四纪沉积断面声学探测和地质钻探结果发现与波罗的海盆地各发育阶段相适应的4种结构杂岩体。结构杂岩体的形成受结构和冰川动力作用控制,还受海底地形制约。水动力作用对与海相有关的新杂岩体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因为这些作用增强了海底侵蚀作用,并形成了复杂的堆积一侵蚀组合形态,即现时所称的海底流地质痕迹。本文以科学考察船“瓦维洛夫院士·谢尔盖”号第9航次于芬兰湾东部进行声学探测和地质钻探获得资料为基础(1991年,见图1),声学探测使用的是多道回声探测仪,波段为2.5~5.okHZ。在软底质,探测深度达几…  相似文献   

16.
对广东三水盆地上白垩统三水组、大 山组、古新统莘庄组及始新统 心组、宝月组的系统的古地磁研究结果表明:(1)旋转运动是该区构造运动的主要形式,顺时针旋转盆地拉张发育,这时针旋转盆地挤压衰亡,发育的程度与旋转角度有关;(2)始新世该区旋转方向由顺时针旋转变为道时针旋转,对应于太平洋-库拉板块对欧亚板块作用方向的改变,说明三水盆地的形成发育与太平洋-库拉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作用密切相关;(3)三水盆地所在的华南地块从晚白垩世至始新世在纬向上不存在明显的运动,一直停留在略低于现今纬度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17.
越南近海南昆仑(NamConSon)盆地的热史模拟TranHuyen通过使用处理地热资料的现代技术,在南昆仑盆地应用Hotpot软件(3.0版本,1993)模拟了盆地的热历史.报告提出了下列地层的层温度、层密度、层热导率和层厚度的研究结果:26.2M...  相似文献   

18.
柴达木盆地新构造运动主要特征与成因机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表明,在壳幔结构、地球物理背景、沉积物结构、多层关地幔和构造样式等方面,达木盆地与中国东部新生代裂谷类伸展盆地具有可比性,应该归属 展性盆 。盆地伸展和收缩作用相间进行,伸展起因于地幔底辟;而收缩受两人因素影响;(1)盆地伸展作用受相邻造山带反作用诱导的挤压应力;(2)板块碰撞传递的远程板内应力。在此基础邮新的构造期达木盆地演化的“双层模式”,即地幔上隆-地壳伸展;被动挤压+板内应力-地壳收缩  相似文献   

19.
地中海海脊泥角砾岩的无机地球化学特征SimonJ.Wakefield等地中海海脊是由非洲板块俯冲到爱琴海底部而形成的加积楔体系(Ryan等,1982).最近,在海脊顶部详细的海底调查结果发现了泥底辟区(火山),这些底辟带可能是沉积物质向上运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建立了适合海区沉积盆地基底反演的密度模式,推导了对应的重力异常精确公式(近区计算公式)和近似公式(远区计算公式),提出模拟沉积盆地复杂变化的密度差-深度曲线的分段拟合方法。建立了一种利用地震波速度谱、重力和水深资料反演沉积盆地基底的方法。利用地震波速度谱的资料对厦澎凹陷的密度-深度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反演了厦澎凹陷的重力基底,认为整个厦澎凹陷可能由不同构造格局的东北和西南两部分组成,并分别讨论了这两部分的基底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