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在新编全国地震区划图潜在震源区划分工作中,采用了三级划分的技术思路,即在地震统计区内先划分出地震构造区,以控制地震统计区内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的差异性,然后,在地震构造区内再进行潜在震源区划分。地震构造区划分是新编全国地震区划图潜在震源区划分工作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论述了地震构造区的定义、作用、划分原则和依据等。介绍了中国东部地区地震构造区划分方案,并以东北地震区和华南沿海地震带为例,对地震构造区划分方案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辽东半岛南部及东侧海域的地震活动背景及特征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未来该区周围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性。该区位于华北强震二维破裂网格分布的结构点附近、中强地震带空段的交汇部位;发生在1988年辽宁及其邻区有两条4级地震条带在其附近交汇;本区还存在着地震活动空区、空带和低b值异常;全国地震综合预报专家系统和综合模式识别两种方法确定该区为全国Ⅱ类地震危险区;极值分析结果也表明该区周围处于缺震状态,5—6级地震具有较高的发震概率。  相似文献   

3.
王卫东  杜长娥 《内陆地震》2001,15(3):240-246
1998年1月5日发生的泾阳Ms4.8级地震是陕西省近40年来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对这次地震的构造背景和震前的各种异常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震前该区地壳形变、地下流体和地震活动表现出长期、中期和短期的不同特征。对此次地震的构造背景作了分析,并根据岩石破裂实验和地震前兆理论对这次地震的孕育过程作了阶段性划分。  相似文献   

4.
张裕明  胡银磊 《中国地震》1996,12(A00):10-17
在搜集了目前太原-临汾地区的地震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资料基础,分析了总结了该地区的大震和强震发生的地震质构造,地震和地球物理等条件。根据地震的发生条件,以及近几年来对潜在震源区划分的一些新认识,对太原-临汾地区的潜在震源区作了重新划分,并将结果与《中国地震烈度区图(1990)》中的相应方案作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5.
杜方  吴江 《四川地震》2007,(1):14-20
本文系统清理并分析了西南划分的五个预报区[1]中的强震发生前的前兆震群和显著性地震特征。在西南划分的五个预报区中,各区域的前兆震群和显著地震存在共性特征,但又具有明显的区域个性。从共性特征上看,西南划分的五个预报区的前兆震群和显著性地震发生后1-2年可能发生强震,强震一般发生在前兆震群或显著性地震附近地区或相关联构造带上;川滇往往是块体内部构造较复杂的区域,发生的强震会有前兆震群或显著性地震发生。从个性特征上看,西南划分的五个预报区的前兆震群和显著性地震发生与西南地区的地震地质构造具有一定关系,也就是说特殊的构造使得各区域的前兆震群和显著性地震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地震危险区的边界划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目前地震危险区边界划分上存在的问题,从地震地质和地震构造的角度,结合测震学方法进行了分析,指出地震分布和地震危险区边界划定与活动构造有密切的联系。依据这一思想,阐明了构造活动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初步提出了地震危险区边界判析的原则,即把地震危险区限制在一定的地震构造区(带);其边界依据活动构造划定;在地震危险区内部进行发震构造条件研究,并对这些发震构造(活断层)进行活动度分析;分层次地对地震危险区范围及其危险度进行确定。 本文着重进行了活动构造的研究,对中国大陆的活断层、新生代盆地、地形面以及古地震等作了活动时代、活动性质、活动强度等多方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正>本地震目录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提供。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使用全国90个测震台站的地震数据,记录了中国及邻区M≥2.5的地震,各地震事件的记录台站均在5个以上。地震目录使用的走时表为J-B表1发震时刻为国际时,地名为按Flinn、Engdahl和Hill 23划出的地震分区给出的大致的地理位置(仅作位置参考,不含任何政治意义)。其中:MS是由数字地震记录仿真成中周期宽频带地震仪(SK和DK-1仪)  相似文献   

8.
历史地震序列类型的划分及其应用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对我国历史地震记载特点进行了分析,探索了历史地震序列类型划分的建议方案,即根据历史地震序列的记载特点,将其分为“安全类”和“危险类”两种类型。在此基础上以山东地区为例,对山东及邻区历史地震序列分类。结果表明,区内历史地震序列中安全类约占83.9%,危险类约占16.1%,这一结果与本区现代地震序列类型划分结果大体一致,但与全国现代地震序列类型统计结果有一定差异。由于受地震史料记载详略因素的限制,上述结果是粗略的、初步的,但仍是对于现代地震序列类型信息的一种补充。所得结果可在震后早期趋势快速判定中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 本地震目录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提供。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使用全国90个测震台站的地震数据,记录了中国及邻区M≥2.5的地震,各地震事件的记录台站均在5个以上。地震目录使用的走时表为J-B表,发震时刻为国际时,地名为按Flinn、Engdahl和Hill划出的地震分区给出的大致的地理位置(仅作位置参考,不合任何政治意义)。其中:M_S是由数字地震记录仿真成中周期宽频带地震仪(SK和DK-1仪)测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主办,广州大学承办,广东省地震局、广东省土木工程学会和华南理工大学协办的第七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将于2006年11月16日至19日在广州市召开。会议将邀请全国地震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和学者作特邀报告,同时将举行地震工程领域的专著、学术刊物、防震减灾技术和产品展示,并组织参观典型防震减灾工程。◆征文范围1.地震和震害调查与分析;2.强震观测和地面运动;3.地震危险性分析和抗震设防区划;4.场地效应和地基、基础抗震;5.结构地震反应;6.结构抗震设计、鉴定、加固和改造;7.结…  相似文献   

11.
Methodology for credibility assessment of historical global LUCC dataset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ang  Xiuqi  Zhao  Wanyi  Zhang  Chengpeng  Zhang  Diyang  Wei  Xueqiong  Qiu  Weili  Ye  Yu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2020,63(7):1013-1025
Land use-induced land cover change(LUCC) is an important anthropogenic driving force of global change that has influenced, and is still influencing, many aspects of regional and global environments. Accurate historical global land use/cover datasets are essential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acts of LUCC on global change. However, there are not only evident inconsistencies in current historical global land use/cover datasets, but inaccuracies in the data in these global dataset revealed by historical record-based reconstructed regional data throughout the world. A focus in historical LUCC and global change research relates to how the accuracy of historical global land cover datasets can be improved. A methodology for assessing the credibility of existing historical global land cover datasets that addresses temporal as well as spatial changes in the amount and distribution of land cover is therefore needed. Theoretically, the credibility of a global land cover dataset could be assessed by comparing similarities or differences in the data according to actual land cover data(the "true value"). However, it is extremely difficult to obtain historical evidence for assessing the credibility of historical global land cover datasets, which cannot be verified through field sampling like contemporary global land cover datasets. We proposed a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the credibility of global land cover datasets. Considering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vailable evidence used for assessments,we outlined four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1) accuracy assessment based on regional quantitative reconstructed land cover data,(2) rationality assessment based on regional historical facts,(3) rationality assessment based on expertise, and(4) likelihood assessment based on the consistency of multiple datasets. These methods were illustrated through five case studies of credibility assessments of historical cropland cover data. This framework can also be applied in assessments of other land cover types, such as forest and grassland.  相似文献   

12.
评估地震人员伤亡的软件系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家喻  杨哲 《地震地质》1996,18(4):462-470
设计了地震人员伤亡评估系统软件包,并利用该系统对北京地区假定地震发生后的人员伤亡进行了预测。为设计该系统,建立了北京地区的人口数据库、唐山和邢台地震人员伤亡数据库,对一天中人在不同时间段逗留在房屋内部的概率进行了讨论,从而建立了地震人员伤亡评估的数学模型。该系统作为地震灾害评估系统的子系统,主要用于地震人员伤亡的快速评估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179年“齐楚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前元元年)"齐楚地震"的基本参数一直有不同认识,属于疑难历史地震。在吸收西汉政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地震史料隐含的约束条件,对这次地震震中位置进行了考证。提出了以齐楚边界和国都连线为基点,结合史料给出的有关约束条件,综合确定震中位置的技术方案。同时,依据地震地质调查成果,从发震构造角度论证了震中位置的合理性。1)鉴于西汉时期政权更迭频繁,通过追踪西汉初期(尤其是汉文帝前元元年前后)齐、楚政区变化情况,尽力复原当时的行政区划和齐楚两国边界分布。2)认真分析史料记载的"齐楚地震,二十九山同日崩,大水溃出"所指示的地区范围,对比历史上其他震例造成的破坏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破坏程度,为震中位置和震级确定提供重要约束条件。经文献考证认为,这次地震可定为公元前179年6月6日平邑南(35.2°N,117.6°E)7级地震。3)结合卫星影像判读和野外地震地质调查资料,分析研究了"齐楚地震"所在地区的地质构造特点和活动断裂发育情况。在排除该地震事件属于郯庐断裂带地震事件后,通过对比分析郯庐断裂带西侧发育的各条NW向断裂的构造地貌以及剖面表现,认为苍尼断裂可能是"齐楚地震"的发震断裂。在震中附近,苍尼断裂控制着白彦断陷盆地的发育,也是断层地貌最为清楚的地方,断错的地层最新,断层运动量也最大。  相似文献   

14.
陈述新  刘平仁 《内陆地震》2003,17(4):348-354
在收集、整理1970年及以后新疆地震目录的基础上。建立地震数据库Web—data。采用ASP语言和SQL Server数据库系统提供的编程接口与资源。在NT平台上编制与用户交互、界面友好的程序,实现在客户端通过网页对新疆地震目录的访问。  相似文献   

15.
传统基于数据融合的地震预警网络系统在对地震进行预警时,需要分析大量的地震数据,存在地震预警偏差高和动态监测性能差的弊端,因此本论述设计了基于云计算的地震预警网络系统,采用SaaS技术设计系统总体架构,通过核心是STM32F103RET6单片机的地震监测传感器模块,采集地震波信息。系统采用多地区地震数据并发过滤接收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及时有效的接收和处理。系统实现过程中设计了系统的软件架构,基于Web页面的地震震波仿真显示模型,用浏览器中的High Chart JS软件模拟显示地震波形,给出了系统软件进行地震事件触发检测管理线程流程以及系统台站误触发判断实现流程。实验结果说明,所设计系统能够准确的对地震发生作出预警,动态监测性能强。  相似文献   

16.
周浩 《地震工程学报》2015,37(S1):114-118
使用ASP和jQuery等语言设计完成后台数据库几百条数据快速推送前台页面的编程,且鼠标掠过前端显示页面内任意坐标点图片时会显示该避难场信息和图片。本文着重阐述其具体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深刻地揭示唐山抗震精神产生的根源,提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抗震精神的直接思想来源,近代工业革命锤炼的唐山人是抗震精神的主体,伟大的抗震减灾斗争是抗震精神的实践基础,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唐山抗震精神在抗震减灾中的作用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甘肃西部地区深部构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重力资料,采用单层地壳模式反演了甘肃西部地区的地壳厚度。根据艾利的均衡假设,进行了均衡补偿的归算,编制了莫霍界面图和均衡异常图。作者对甘肃西部地区的地壳变异带形成的力源进行了简要的探讨,结合历史地震资料,讨论了地壳构造、均衡异常与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On January 21, 2016, a M6.4 earthquake occurred in Menyuan county, Qinghai Province. Its epicenter is located in the Qilian-Hexi Zoulang tectonic zone, which records several moderate-large historical earthquakes. Previous studies on this event are based on geology,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lacking analysis on its seismogenic structure. In order to study seismogenic fault plane and seismoteconic style of the earthquake, this work uses data of seismic intensity, aftershocks, and geology to address this issue. Furthermore, we calculate Coulomb stress changes imposed by the 1927 Gulang M8 and 1986 Menyuan M6.4 earthquake on the fault plane of the 2016 Menyuan M6.4 earthquak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early two events have posed distinct impacts on two nodal planes:loading or triggering on nodal plane Ⅰ, and unloading or delay on Ⅱ. In some cases such triggering stress is approaching or up to the threshold value of 0.01 MPa. Combining isoseismals,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different Coulomb stress changes aforementioned, the nodal plane Ⅱ of the source model is considered the seismogenic feature. In conjunction with geophysical data, we establish the seismogenic model of the Menyuan earthquake, which is a positive flower structure in a profile, gentle in the upper and steep in the lower, characterized by thrusting in a strike slipping fault system. This is a possible model for thrusting earthquakes generated by strike-slip faults in a compressional tectonic regime.  相似文献   

20.
从历史地震资料记载点数量的变化情况入手研究了中国大陆5个地区的历史地震资料记载的完整性,结果表明由于明朝以后地方志的发展历史地震资料才趋于完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