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刘礼标  王成 《岩土力学》2007,28(Z1):927-930
为了探讨目前工程中广泛使用的超长桩的临界荷载计算,考虑了桩侧土壤的弹性抗力,将桩侧土体的弹性抗力假定为由两部分组成,通过选择合适的桩柱挠曲变形函数,用瑞利-里兹法求解其临界荷载,分析桩周土抗力模式对超长桩的临界荷载及计算长度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桩的临界荷载主要取决于桩的入土深度、折减系数等系统参数。  相似文献   

2.
不同桩底地层超长桩工作性能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王俊杰  朱俊高  魏松 《岩土力学》2005,26(2):328-331
超长桩在大型桥梁和高层建筑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应用。以某超长桩基础工程为例,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了桩底地层对超长桩工作性能的影响。土体本构关系采用邓肯-张双曲线非线性弹性模型,混凝土、岩石采用线弹性模型模拟,桩土界面采用有厚度的薄单元模拟。结果表明:桩底地层不同时,桩端阻力和桩侧阻力的比例不同,但承载性状仍属摩擦型桩;桩顶极限荷载不同,但桩身失稳时的极限沉降基本相同;桩端阻力的发挥程度不同,但桩基失稳的原因都是桩侧土体的破坏。  相似文献   

3.
悬臂式抗滑桩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洪佳  门玉明  李寻昌  张涛 《岩土力学》2012,33(10):2960-2966
作为治理滑坡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抗滑桩,由于岩土体介质的特殊性,桩后滑坡推力、土体抗力及桩身变形破坏模式与理论计算存在较大差异。通过悬臂式抗滑桩加固滑坡的模型试验,对滑体进行逐级加载,测得桩后滑坡推力、桩前土体抗力和桩体的应变,研究滑坡推力分布、土体抗力的变化情况、桩身变形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悬臂式抗滑桩可分为分离段和接触段两部分,滑坡推力逐渐向接触段集中;桩前土体抗力主要在桩前25 cm以上,随着深度增加,抗力逐渐减小;悬臂式抗滑桩为折断破坏形式,破坏点的位置在滑面以下25 cm处。模型破坏主要是由于桩前土体发生屈服,从而使桩顶部位移过大,致使桩身因折断破坏而失效,最终滑坡模型失稳。其结果可为实际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基坑设计计算中,就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的受力与变形研究而言,目前运用较为广泛的是改进增量法理论,荷载增量的准确计算是该理论是否应用于实践的关键点,荷载增量的计算中是否应考虑开挖面以下土体因抗力系数变动引起弹性抗力变化释放的反力增量成为研究焦点,而对土体弹性抗力的影响因素却少有研究。鉴于此,本文在计算荷载增量时,综合考虑位移土压力及开挖面以下土体因抗力系数变动引起弹性抗力变化的影响,提出了更符合工程实际的增量计算方法。结合工程实例,编制了MATLAB计算程序,将其所得结果与未考虑前进行了对比,并进一步采用有限元软件PLAXIS对工程实例进行模拟,验证了此方法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改进增量法的桩锚支护结构位移与内力计算方法是合理、可行的。最后对影响土体弹性抗力的两大因素——土体黏聚力c与内摩擦角φ,通过控制变量法分别进行了讨论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土体黏聚力c或内摩擦角φ的减小,桩身位移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但最大位移都在基坑变形允许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超长钻孔桩竖向承载性状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王陶  马晔 《岩土力学》2005,26(7):1053-1062
利用工程桩作为锚桩,并在反力系统中充分应用预应力技术,建立了大吨位静载试验装置。分析了超长桩的承载性能和荷载传递机理,结果表明:超长桩的荷载-沉降曲线没有明显破坏点。其竖向荷载主要依靠桩侧摩阻力进行传递,桩侧摩阻力的发挥存在最佳深度范围。超长桩的承载性能还受土体特性、施工工艺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6.
黄土滑坡微型桩抗滑作用现场试验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现场大型模拟试验和数值(FLAC3D)模拟,研究了黄土滑坡中微型桩滑坡推力及桩后土体抗力分布规律。综合试验结果及数值分析认为:滑坡推力在微型桩上的分布形式可近似认为为三角形,推力在滑面处达到最大值;滑坡推力在五排桩上的分配系数为:0.279,0.195,0.189,0.161,0.176;桩后土体抗力与滑坡推力变化趋势相对应,在滑面附近达到最大值;根据实测值绘出微型桩P-y曲线,并拟合出相应公式,其成果可为微型桩变形破坏机理分析提供基础资料,为微型桩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大厚度黄土地基中大直径长桩、超长桩的应用急剧增多,但黄土地基中超长桩的承载变形机理、侧阻和端阻的发挥性状与普通桩差别较大。采用研制的黄土相似材料填筑模型,分别进行超长单桩和群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分析桩顶荷载作用下荷载-沉降、桩身轴力、桩侧阻力、桩端土体塑性区发展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超长单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荷载主要由桩侧阻力承担,桩侧阻力由上向下逐步发挥,属纯摩擦桩,单桩破坏形式为刺入破坏,桩端土体塑性变形影响范围约为1.1 d。与单桩相比,超长群桩基础桩端承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桩身轴力衰减深度范围有所减小,侧阻力沿桩身逐渐增大,桩端土层的影响范围约为1.25 d,与超长单桩的影响范围较为接近。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可为大厚度黄土地区超长桩基的承载特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砂土地基斜桩水平承载特性p-y曲线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凌道盛  任涛  王云岗 《岩土力学》2013,34(1):155-162
基于Reese建议的砂土p-y曲线,提出了适用于斜桩水平承载特性分析的修正p-y曲线及相应的有限元分析方法。根据桩前土体受力特点,假设桩前浅层土体达到极限破坏状态时桩侧被动破坏区为一个三维楔形体,采用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导出了斜桩桩侧极限土抗力表达式,对比研究了斜桩倾角、桩-土界面摩擦系数等因素对极限土抗力的影响规律,并给出了斜桩初始地基反力模量确定方法。在此基础上,修正Reese提出的直桩p-y曲线,提出了砂土地基中斜桩p-y曲线确定方法。利用虚功原理,导出了斜桩水平承载特性分析的有限单元列式,编制相应的分析程序,通过算例验证了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最后,采用修正的p-y曲线法对一离心机模型试验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计算与试验结果吻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9.
软土地层中当桩顶水平荷载较大时,采用传统m法计算容易低估桩身弯矩与挠曲变形,有必要针对该问题提出相关计算方法。将地基土体简化为理想弹塑性体,假定桩身某一深度处存在土体的弹塑性变形临界点,临界点以上的土体进入塑性变形状态,而临界点以下的土体仍处于弹性变形状态,分段建立桩身挠曲微分控制方程,得到水平受荷单桩简明弹塑性计算方法。现场单桩实测和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简明弹塑性计算方法得到的桩身最大弯矩较传统m法计算精度提高38.1%;桩身最大水平位移计算精度提高22.3%;桩顶边界条件对桩身水平位移与弯矩沿桩身的分布规律影响显著;桩身最大弯矩和水平位移对土体的极限抗力系数及其形状参数较敏感,设计中宜按下限值选取。  相似文献   

10.
滑坡治理中抗滑桩桩位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单排桩、桩间距为4 m的抗滑桩在不同设桩位置加固滑坡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不同的桩位影响滑坡的稳定安全系数、滑动面的位置和形状。桩位不同决定了是桩后土体还是桩前土体滑落。桩位选择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加固后滑坡体的稳定安全系数必须大于设计要求的安全系数,否则就会出现桩端越顶破坏或桩前土体滑落。斜坡在同一稳定安全系数下,桩位不同时抗滑桩所受的滑坡推力、桩的内力(剪力、弯矩)和桩的挠度不同。抗滑桩位于斜坡中部时,桩身长度较长,推力和内力大,是不合理的桩位;但桩身挠度大,提供的桩前抗力也大。按常规方法与按有限元法计算桩前无土体的悬臂桩桩上推力是相近的。把桩视作埋入滑坡体中的梁单元,按有限元法算出的推力比较小,因为它已经充分考虑了桩前土体的抗力。  相似文献   

11.
超长桩荷载传递性状研究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根据超长桩的现场静载荷试验资料,分析了超长桩的单桩荷载传递特性。结果表明,超长桩表现出端承摩擦桩的特性,桩顶以下l/3桩长及桩端以上l/6范围内的桩侧摩阻力极限值接近规范推荐值,而中间部分的桩侧摩阻力远远大于规范值,表现出强化效应,桩端注浆桩的侧摩阻力强化效应更加明显。根据其荷载传递特性,提出了单桩极限承载力的估算公式,实例计算结果和实测结果较吻合。  相似文献   

12.
大规模超长群桩基础工作性能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超长桩基础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但对其工作性状的研究相对滞后。以某超长群桩基础工程为例,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分析了超长单桩及群桩的工作性能。计算中桩、土和承台的有限元模型均用8节点六面体等参单元,桩-土界面用有厚度的接触面单元模拟;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用线弹性模型,土体用非线性Duncan-Chang弹性模型模拟;承台施工过程用分级加荷的方法模拟,承台混凝土的硬化过程用变化模量的方法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超长单桩的承载性状属摩擦桩,其桩身失稳的原因是桩侧土体的破坏;在群桩基础中,不同位置基桩的工作性能不完全相同,承台周边桩的工作性能与单桩类似,而与内部桩的差别较大;现行规范中推荐的群桩效应系数和有限元计算结果间存在较大差别,表明现行规范可能不适用于超长群桩基础,对超长群桩基础的工作性能进行深入研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现行的桩基设计方法主要基于线弹性理论及采用半经验假定,难以准确地检验长桩在土体非线性条件下的稳定性。基于非线性有限单元分析理论,提出了高性能桩单元分析法用于非线性分析,可直接检验单桩稳定性且无需假定桩的计算长度系数。在桩单元推导过程中,通过整合在单元内部的连续弹簧以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SSI),能够大幅提升计算效率。使用牛顿-拉夫逊迭代法进行迭代运算,利用推导的相应单元切线刚度矩阵预测位移,并通过割线关系减少每一步迭代中产生的误差,在桩的大变形条件下采用更新拉格朗日法确定平衡条件。算例验证表明,桩单元模型在考虑土体非线性条件下,能高效、可靠地对单桩进行分析和设计。  相似文献   

14.
施工期间人工挖孔桩桩间土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贤发  张家生  刘之葵  徐进 《岩土力学》2013,34(5):1443-1448
为预防人工挖孔桩窜孔,探讨了桩间土失稳机制,分析了桩间土失稳时的位移特征,建立了桩间土稳定性分析的力学模型,推导了桩间土稳定系数及安全桩净距的计算公式,提出了窜孔防治措施建议。结果表明,桩间土失稳时,滑动土体位移平行于桩心连线,其宽度等于两桩桩径较小值;桩间土稳定系数与滑动土体宽度及埋深成反比,与桩净距成正比,随滑动层的抗剪强度及残余抗剪强度增大而增大,而滑动层厚度则存在一个最不利值,可通过试算确定;控制桩孔间的混凝土面高差、增大桩孔开挖净距、加强护壁,减少桩间土的扰动等是防治窜孔的有效措施。工程实例表明,桩间土稳定性评价方法合理、实用,可为黏性土场地的人工挖孔桩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软黏土中PHC管桩打入过程中土塞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永健  王怀忠  朱合华 《岩土力学》2009,30(6):1671-1675
当开口管桩打入土层中,土体进入桩内形成土塞,土塞效应对桩的打入特性和承载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基于上海典型软土地基中长PHC桩的现场试验,统计分析3个不同场地共44根桩打桩过程中的土塞数据,探讨软土地基中PHC桩打桩过程中土塞长度与内径之比、土塞增量与桩打入深度增量之比(IFR)随打入桩长与内径之比变化的规律,并线性拟合出土塞增量与桩打入深度增量之比与土塞高度和桩打入深度之比(PLR)的经验公式。研究表明,大部分PHC桩在打桩过程中,土塞部分闭塞,桩从浅部较硬土层打入较软土层,IFR值减小,土塞闭塞作用大;桩从较软土层打入深部较硬土层,IFR值逐渐增大,土塞闭塞作用小,且土塞长度增量与桩打入深度增量之比与土塞长度与桩打入深度之比基本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6.
考虑桩身压缩的综合系数法计算超长桩基础沉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忠苗  杨淼  房凯 《岩土力学》2012,33(3):793-798
实测表明,超长桩基础的桩身压缩量占总沉降量很大比例,因此,等代墩基法刚性体的假定不符合实际,需要一种考虑桩身压缩量的方法来计算超长桩基础沉降。通过对现有超长桩实测数据的分析,得到了嵌岩桩桩身压缩系数拟合方程,同时得出了非嵌岩桩桩身压缩系数约为0.5;推出桩侧沉降比和桩端沉降比,并编制了Matlab计算程序。最后通过工程实例计算考虑桩身压缩的超长桩基础沉降,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7.
桩端压浆对超长大直径桩侧阻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黄生根  龚维明 《岩土力学》2006,27(5):711-716
桩端压浆可大幅提高超长大直径桩侧阻力,且桩侧阻力的提高成为桩承载力提高的主要原因。桩土间存在一个软弱层(泥皮层),浆液在压力作用下总是沿着软弱面向上运动,并对桩侧土产生挤压,在使桩径扩大的同时,亦对桩周土体进行加固,从而使桩侧摩阻力提高。根据超长大直径桩工程实例的静载荷试验、标贯试验及CT检测结果证明,压浆后在桩端以上一定范围内桩周土强度提高,桩侧阻力提高12.39 %~52.87 %,侧阻力增量占总增量比例达56 %~88 %。  相似文献   

18.
史海莹  龚晓南  俞建霖  连峰 《岩土力学》2011,32(Z1):351-0355
基坑支护桩桩间距设计通常基于经验取值,并不考虑土拱的作用和桩间土的稳定性。基于Hewlett理论分析了基坑支护桩桩间土拱效应,并开展了对桩间土整体稳定性的研究,分别得出了满足两种稳定条件的桩身荷载分担比公式和桩间距公式。通过对设置在四种土质中的支护桩桩间土拱的计算分析发现:对于强度指标较高的黏土、粉土,桩宽比为0.5时,荷载分担比即达到100%,而对于强度指标较低的淤泥质黏土,桩宽比为0.8时,荷载分担比方达到100%;桩间土整体稳定性对于桩间距的要求较为宽松。对于常规桩径的支护桩,桩间距的设计应按土拱稳定为控制准则,但对于设置在内摩擦角较大而黏聚力较小土层中的大直径桩,应按桩间土整体稳定为控制准则  相似文献   

19.
郭忠贤  霍达 《岩土力学》2006,27(Z1):797-802
分析了刚性桩复合地基中垫层、桩及桩间土的共同作用机理,考虑复合地基中桩、土变形协调,提供一种计算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复合地基中垫层模量、桩端持力层模量、桩土相对刚度比、桩长径比、面积置换率等因素对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影响,分析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  相似文献   

20.
切方边坡悬臂桩桩间土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捷  张永兴  吴曙光  陈云 《岩土力学》2009,30(12):3881-3888
在调查分析切方边坡悬臂桩桩间土破坏模式的基础上,指出在桩间净距不大的情况下,桩间土多表现为局部滑塌现象。通过分析斜坡切方前的初始应力状态及桩间土滑塌失稳的临界判据,结合岩土强度理论建立了考虑三维土拱效应及切方卸荷的桩间土稳定性分析模型。以襄-渝二线施工过程中某路堑边坡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分析,结合现场施工的观测情况,指出桩间土滑塌曲面的后缘线一般位于桩顶土拱作用的拱圈内侧区域,桩间土多呈拉-剪破坏模式。工程实践表明,采用土钉对桩间土进行加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数值模拟发现,土钉的钻进应穿越桩间土拱有效作用的区域,土颗粒的楔紧挤密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对土钉起到等效锚固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