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贵州东南部地热水的地球化学特征、控制因素及补给来源和补给年龄,采集了7组地热水样进行离子特征、~(87)Sr/~(86)Sr、~3H和~(14)C,δD与δ~(18)O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贵州东南部地热水温度为23.5~50℃,溶解性总固体(TDS)为192.38~1 103.21 mg/L,~(87)Sr/~(86)Sr值为0.717 9~0.731 6,δD和δ~(18)O分别为-69.8‰~-54.3‰与-10.49‰~-8.19‰。区内水化学类型均为HCO_3-Na型,并含有一定量的F、H_2SiO_3。~(87)Sr/~(86)Sr值表明硅酸盐矿物的溶解是控制区内水化学组分的主要因素,富含CO_2的大气降水与钠长石的溶解为Na~+和HCO~-_3的主要来源,F主要来源于萤石的溶解,石英的溶解为H_2SiO_3的主要来源。H、O同位素组成指示地热水的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H2、H3有明显的氧漂移,主要是水-岩作用程度较低与高程效应的影响。~3H和~(14)C测年结果表明,区内地热水为1952年前入渗补给的"古水",校正的~(14)C年龄为10 975~33 263 a,表明地热水经过长时间、远距离的径流。  相似文献   

2.
对采自川东北狮子洞的编号SI3石笋(发育时间在54~46 ka)进行了高分辨率碳同位素(δ~(13)C)测试。石笋SI3的δ~(13)C与δ~(18)O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明夏季风气候控制的地表植被和其他因素如水-岩相互作用、滴水时间间隔和洞穴通风作用等是影响SI3的δ~(13)C变化的主要因素。在寒冷事件H5发生时SI3的δ~(13)C与δ~(18)O的变化存在显著差异。推测δ~(13)C更早变轻与先期碳酸盐沉积作用减弱有关,可能指示洞穴通风作用和洞外冬季风在H5发生早期就开始减弱,即冬、夏季风在这一时期可能发生了脱耦现象。  相似文献   

3.
作者测定了博斯腾湖沉积岩心~(210)Pb、~(228)Th和核试验释放核素~(239,240)Pu、~3H的分布,并据~(210)Pb、~(228)Th、~(239,240)Pu的结果估算湖泊的沉积速率,分别为0.31cm/a,0.26cm/a和0.33cm/a。它表明该湖泊近百年来沉积环境十分稳定。沉积物岩心极好地保存了人类大气核试验的历史记录。~(239,240)Pu分布在1963±2出现峰值,与60年代核试验高峰期相当吻合。沉积物孔隙水~3H分布的峰值出现在1969年,与湖水的混合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4.
H2事件是发生于末次冰盛期的一次显著的气候突变事件,对理解千年气候事件和内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具有高精度和精确定年的H2事件气候记录依然很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H2事件起止时间、内部细节和触发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基于印度东北部乞拉朋齐洞(Cherrapunji Cave)具有年纹层的石笋CHE-2 (总长940 mm)的21个U-Th年代、 2701条纹层的计数和259个δ18O数据,重建了25. 50~24. 76 ka B. P.和24. 38~22. 42 ka B. P.(99. 5~437. 0 mm样品段)期间石笋δ18O的高分辨率(24. 38~23. 08 ka B. P.时段平均分辨率8年,其他时段平均分辨率14年)、精确时间序列,刻画了印度东北部地区H2事件的结束过程和精细结构.研究表明,乞拉朋齐洞石笋记录的H2事件结束时段为 24. 280±0. 028~23. 436±0. 028 ka B. P.,共持续 844±3年,振幅约为1. 9‰,事件发生时间在误差范围内与东亚季风区石笋记录和格陵兰冰芯记录同步,在此期间,δ18O记录呈现了两次负偏过程(24. 28~24. 17 ka B. P.和23. 90~23. 44 ka B. P.)和一段相对稳定过程(24. 17~23. 90 ka B. P.),叠加了多个百年-十年际尺度的气候振荡.本研究得到的高分辨率δ18O精确时间序列对于改善气候模型和检验气候事件假说有一定意义.从亚洲季风区与高纬地区同时段H2事件记录的对比来看,其发生机制可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淡水注入北大西洋导致AMOC减弱,北高纬温度降低,推动ITCZ南移;北高纬温度变化的信号通过西风带和蒙古冷高压传递到亚洲季风区,从而影响亚洲夏季风;2)H2事件结束过程可能受到南极缓慢变暖的影响;3)低纬和青藏高原的变化也可能对H2事件产生复杂的影响.这些依然有待更多的高分辨率记录和气候模拟结果的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5.
杨宝恩 《水文》1989,(5):34-39
一、问题的提出宽顶堰和平底闸的自由孔流,目前用水力学公式Q=M_1Be(H-h_c)~(1/2)计算流量,式中h_c=εe。很多中外学者发现,因ε对M_1和Q的影响较大,采用水力学中H.E.儒可夫斯基e/H  相似文献   

6.
大别山双河超高压榴辉岩中的水: 微区红外光谱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大陆深俯冲板块到一定深度后(约90~110km), 几乎没有含水矿物存在, 超高压岩石中名义上无水矿物(NAMs) 成为俯冲板块中水的主要载体, 是示踪超高压变质流体的重要途径.对大别山双河地区超高压榴辉岩中的石榴石和绿辉石进行了详细的微区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MicroFTIR) 分析.FTIR结果显示所有石榴石和绿辉石颗粒都含有结构水, 以OH的形式存在, 其含量范围分别为(30~1860)×10-6和(360~620)×10-6.榴辉岩全岩水含量为(300~750)×10-6, 表明即使是在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下, 榴辉岩也可以至少携带数百10-6的水进入深部地球.对石榴石颗粒内部的多点观察发现, 结构水含量的分布出现2种情况: (1) 颗粒内部的均一分布; (2) 核部水含量高而边部低.石榴石颗粒边部的低水含量可能是抬升过程中由于压力降低引起的H扩散所致, 扩散出来的H可能构成了早期退变质流体的重要来源.对于同一样品来说, 结构水含量在绿辉石和石榴石之间的比值为0.5~3.5.   相似文献   

7.
对F~-/(F~-+OH~-)为0%~90%的十个氟羟磷灰石固溶体样品进行~1H核的MAS NMR分析结果表明:羟磷灰石在δ=0.3处有与O形成氢键的羟基引起的~1H NMR共振吸收.而随着F~-对(OH)~-的取代,该峰强度变弱,同时在δ=L 5~1.2的位置上,出现新的、由与F成氢键的H引起的共振吸收,其强度与F~-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由此可以根据氟羟磷灰石~1H NMR峰的数量、位置和相对强度的变化,推断其结构通道中F-OH的相对含量和通道离子链状态.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水文水资源方面,水中氢稳定同位素比值(δ~2H)是一项重要的检测参数,它的变化规律可以用于识别和量化水分来源、揭示水循环演化过程及形成机理,因此促进了水中δ~2H检测技术的发展。热转换元素分析同位素比质谱法(TC/EA-IRMS)测定氢稳定同位素具有高效、准确的特点,适合检测含有机物的水样。本文以乙醇为例,利用TC/EA-IRMS检测方法,探究水样中有机物含量对δ~2H值的影响。通过配制不同体积比的乙醇-水溶液,测定溶液的δ~2H值,建立了乙醇体积比与δ~2H值的线性方程,相关系数(R~2)可达0.9996,说明水样中有机物会使δ~2H值产生线性变化,随着有机物含量增加,水样测定的δ~2H值逐渐向有机物的δ~2H值方向偏移。利用该线性关系在已知有机物δ~2H值和体积比的条件下,可以对样品中H_2O的δ~2H值进行修正。以乙醇实验为例,其修正结果与真值的相对误差为1.7%,通过修正可以得到真实水样中水分子的δ~2H值,有助于准确掌握水循环的状态和规律。同时,利用有机物与δ~2H值的线性关系也可以对有机物进行溯源,在模拟溯源乙醇的实验中其溯源的δ~2H值与真值相对误差仅为0.4%,说明该线性关系在有机物溯源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地幔流体和流体作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对于地幔流体和流体作用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和分类。Wallace and Green(1988)认为,在地幔较浅部位,地幔压力为1~2 MPa时,流体相富CO2,贫H2O;当地幔压力为2.1~3.2 MPa时这个压力阶段不存在自由流体相,CO2和H2O分别被碳酸盐和角闪石所吸收;当地幔压力大于3.2 MPa时,流体富H2O,贫CO2。  相似文献   

10.
矿山废石堆体内部酸碱性变化对治理矿山废石堆体引起的污染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磷矿废石和煤矸石为例,开展XRD和中和能力(ANC/BNC)测定试验,依据试验结果推算出100年后磷矿废石堆体和煤矸石堆体内的酸碱性。结果表明,1kg磷矿废石需0.~(206)mol HNO_3使之中和,磷矿废石对酸具有较强的缓冲能力,100年内酸雨(p H≈4.5)提供的H+不足以中和磷矿废石中碱性物质,堆体内部水分的p H值将长期维持在自然p H条件(p H≈8.6);煤矸石堆体内部呈酸性(p H≈6.6),1kg煤矸石需0.053mol Na OH使之中和,在酸雨的作用下,废水的酸性会逐渐增强,采用投加碱性中和剂方法能够处理煤矸石产生的酸性废水。  相似文献   

11.
金华地区位于金衢盆地东段,对其地下水同位素特征及更新能力研究对于整个盆地地下水资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研究区内稳定同位素氘(D)和氧(~(18)O)以及放射性同位素氚(~3H)和碳(~(14)C)的空间分布特征,建立了金华地区降水线方程为:δD=8.29δ~(18)O+15.9,讨论了地表水、潜水、红层地下水的环境同位素的组成特征,对潜水及红层地下水的更新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金华地区降水线方程斜率及截距均大于全球大气降水;潜水、红层地下水及地表水三者联系密切;潜水、红层地下水在接受降水的补给后经历了不同程度的蒸发作用;红层地下水D和~(18)O同位素明显向下游富集;潜水~3H值介于6.6~19.0TU,~(14)C年龄显示为现代水,因此其可更新能力较强,红层地下水放射性~(14)C年龄为3020~5360BP,可更新能力较弱,红层地下水3H值介于4.4~12.3TU,表明红层地下水中有现代水的混入,δ~(18)O随着地下水的年龄的增加而偏负。  相似文献   

12.
大亚湾中微子地下实验室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微子实验目的是测定中微子混合角13,这是当前国际粒子物理、核物理、天体物理和宇宙学中一个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研究中微子振荡一个国际前沿是利用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测量中微子混合角13。其地下实验室对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和环境要求极高。大亚湾核电站的功率高,反应堆紧邻位于排牙山南麓实验预选场址;浑厚的花岗岩山体地下空间可屏蔽宇宙线本底,能提高混合角13量测精度。本文通过地形测绘、工程地质调查、综合地球物理勘探、钻探、孔内测试(地应力、钻孔电视和声波)和室内实验,系统分析研究了场址区工程地质条件,得出场区地层岩性和构造断裂不发育,燕山期花岗岩体完整,强度高,地应力不高,地下水主要赋存于裂隙中,岩体渗透系数很小的结论。拟选4个实验厅位置的岩体均属Ⅰ~Ⅱ类围岩,连接隧道的围岩81%属Ⅰ~Ⅲ类。工程地质条件评价结果说明,大亚湾中微子地下实验室可望成为世界上投资少精度最高的测量13理想场址。  相似文献   

13.
关中盆地深层地热水~(36)Cl测年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前期同位素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显示,关中盆地深部地下热水存在地质历史时期残余的沉积水,这直接关系到地热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为此本文运用~(36)Cl测年法对其深层地下热水的年龄进行尝试性研究。~(36)Cl测年结果表明,关中盆地深层地热水最大的~(36)Cl年龄范围为988.69~1 123.98 ka,不同构造单元、不同热储封闭条件、不同成因类型的地下热水具有不同的~(36)Cl年龄。其中,文热4、渭热4两样点的~(36)Cl年龄分别为988.69~1 123.98 ka、675.69~809.77ka,在一定程度上分别代表了咸礼断阶和固市凹陷深层地热水的赋存年龄,提供了关中盆地残存沉积水的~(36)Cl年龄证据。由于这2个样点的地下热水仍存在一定量的入渗水混入,所以计算年龄小于实际年龄,此~(36)Cl测年结果应视为沉积水的下限年龄,估计关中盆地原始沉积水的年龄至少在百万年以上。  相似文献   

14.
60年代中期,Craig首先应用H、O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技术,论证Salton湖地热含矿卤水(可达300℃以上)与红海深海槽含矿热卤水(约60℃),分别和当地地表水与红海海水有成因联系。此后,对热液矿床成矿流体的H、O同位素研究,不仅证实了大气降水、海水热液成矿作用的广泛存在,提出既有高W/R(水/岩)比值体系,也有低W/R比值体系,而且对水—岩体系岩石H、O同位素组成研究后,发现了一批与大气降水成矿作用有关的低~(18)O蚀变岩石。  相似文献   

15.
对大别山石马和英山超高压榴辉岩中的“名义上无水矿物”(NAM s)石榴石和绿辉石的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FT IR)观察表明,它们都含有以OH-或者H2O形式存在的氢,而且发现NAM s从不同地区到同一样品不同颗粒、再到同一颗粒的不同部位的水含量并不均匀。研究结果表明:石马和英山地区绿辉石中结构水的含量范围分别为90×10-6~1 670×1-0 6,110×10-6~710×10-6;石榴石中结构水的含量分别为510×10-6~830×1-0 6,0~180×1-0 6。同时结合地球物理化学等因素对NAM s中结构水在促进榴辉岩变形方面的效应及其与流体包裹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层序地层学在东海陆架盆地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总结了近年来对东海陆架盆地层序地层研究的部分成果。(1)确定和完善了瓯江凹陷和西湖凹陷的层序格架。(2)分析了这两个凹陷中主要油气目的层段的体系域发育情况,即在瓯江凹陷中分析了盆地发育初期(T_6~0~T_5~0)两个层序的体系域发育情况,以及T_5~0~T_3~0中海相层序的体系域发育情况;在西湖凹陷中分析了海陆过渡相层序(T_3~1~T_3~0)和陆相层序(T_3~0~T_2~1)的体系域发育情况。(3)总结了体系域与油气之间存在的关系;指出了非构造圈闭可能存在的位置,为进一步的油勘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放射性废物处置岩体(RWMC)中,我们利用环境示踪剂(~(36)Cl,~3H)来评价埋藏核废料附近包气带中天然水的渗入量。通过测定土柱中的~(36)Cl,~3H 来确定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核武器试验时大气层产生的放射性核素的最大浓度。在历史上,爱达荷化学处理厂的核燃料再处理给爱达荷国家工程实验室造成了放射性核素的大气污染。~(36)Cl,~3H 分析的土芯取自于检测站(热电偶湿度计、土壤湿度计和中子湿度计)附近的地下原状土。自1985年以来,一直用这些地下检测仪来测定包气带垂向水头分布状况。在放射性废物处置岩体附近,采用中子法探测孔中的原状土层剖面。据环境示踪剂示踪的剖面和中子测井计算出来的渗入量表明,从特定场地渗入到包气带的净渗入量为0.36~1.1 cm/年,相当于年平均降水量的2%~5%。  相似文献   

18.
出露于新疆塔里木南缘铁克里克地区西段的都维吐卫花岗岩体,侵入赫罗斯坦岩群(Pt1H)黑云二长片麻岩中,与库浪那古岩群(Pt2K)和大同西岩体呈断层接触,东部多被博查特塔格组(Jxbc)不整合覆盖。通过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岩体具高Si、高Al、高K,贫Na、低Ga、低P、低Ti和贫Mg的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为1.38~1.43,CIPW标准刚玉分子大于1%,属高钾钙碱性过铝质花岗岩。在稀土元素方面显示,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亏损,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Eu出现中等负异常(δEu=0.59~0.82);在微量元素方面,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和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岩体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获得年龄为(1 909±47)Ma,属于古元古代花岗岩。综合分析认为该岩体是造山晚期-同碰撞环境下形成的,与加厚地壳引起的地壳重熔有关,推断西昆仑造山带强烈的陆内造山活动应在古元古代已经开始了;结合赫罗斯坦岩群(Pt1H)中角闪斜长片麻岩中锆石年龄记录,推断2 000~1 800Ma塔里木陆块存在Columbia超大陆聚合事件。  相似文献   

19.
某些磷灰石矿物的红外吸收光谱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文讨论了各种磷灰石矿物的光谱特征,氟磷灰石和羟磷灰石的光谱-结构关系及磷灰石中CO_3~(2-)和OH~(-1)离子的存在形式。在结构资料基础上,对氟磷灰石和羟磷灰石中的PO_4~(3-)离子进行了相关分析,给出了内模式的分配数目。碳氟磷灰石中的CO_3~(2-)离子的光谱与简单无水碳酸盐和氟磷灰石混合物光谱之间的差异表明,C0_3~(2-)离子以类质同象形式进入磷灰石结构中。磷灰石中的P_2O_5含量随CO_2含量的增加而降低,PO_4~(3-)离子的v_4带随CO_2的增加或减少而变化,这表明PO_4~(3-)与CO_3~(2-)离子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CO_3~(2-)-PO_4~(3-)取代是类质同象置换的一种形式。羟磷灰石OH-OPO_3中的O-O距离和它的高温光谱证明,OH~(-1)离子以氢键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20.
对泰缅毗邻区比洛克锡钨矿区含矿石英脉进行了流体包裹体分析。包裹体岩相学研究表明,流体主要为富液相包裹体和H2O-CO2三相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结果显示,均一温度为200~350℃,盐度(w(Na Cl))为0.43%~12.42%,石英脉中H2O-CO2三相包裹体成矿压力为102~350m Pa,估算成矿深度在0.34~1.37 km。这些数据表明,石英脉型钨锡矿主要形成于岩浆演化晚期的中高温岩体顶部。结合前人稳定同位素等分析结果,认为比洛克锡钨矿存在4个矿化阶段:(1)早期高温产于细粒花岗岩内的黑钨矿±锡石±黄铁矿矿化;(2)与石英±钾长石脉有关的黑钨矿矿化;(3)叠加在中期钾化和钨矿化上的云英岩型锡矿化;(4)晚期中高温(220~350℃)低盐度(5%Na Cleq.)混合流体为主的石英脉型钨锡矿化。结合研究区的区域构造演化及岩浆演化特征研究,建立了比洛克锡钨矿的找矿模型,并对该区进一步找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