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蛭龙活血通瘀胶囊(以下简称“ZL”)对H2O2诱导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正常H9C2心肌细胞、PC12细胞作为对照,分别以不同浓度的H2O2处理细胞4 h,建立氧化损伤模型;在H2O2处理细胞前用ZL预处理24 h,作为ZL药物组,采用CCK-8法检测以上各组细胞存活率。结果:与未经H2O2处理的细胞比较,400 μmol/L H2O2处理的H9C2心肌细胞存活率下降至(47.25±4.14)%(P<0.01);600 μmol/L H2O2处理的PC12细胞存活率下降至(52.53±4.31)%(P<0.01);经10~320 mg/ml的ZL预处理后,H9C2心肌细胞、PC12细胞的存活率均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ZL对H2O2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PC12细胞氧化损伤有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氯化锌对55~65代松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肾细胞系的毒性效应。采用MTT法测得氯化锌24 h半致死浓度为308.41μmol/L。酶活力测定的结果显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活性在氯化锌浓度为0~250μmol/L时,随浓度的升高逐渐升高;在250μmol/L浓度时达到最大值,而后随着氯化锌浓度的升高逐渐降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在氯化锌浓度为125μmol/L浓度时达到最大值,而后随着氯化锌浓度的升高逐渐降低。微核实验结果是微核率随氯化锌浓度增加而增加,最高达12.33‰。彗星实验发现在半致死浓度条件下松江鲈肾细胞拖尾率为48.00%、迁移长度15.03μm±2.51μm,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氯化锌会引起肾细胞氧化酶活性的改变以及细胞核DNA损伤,本研究认为松江鲈肾细胞系可以作为Zn2+污染的监测平台。  相似文献   

3.
海带采用乙醇提取色素,通过柱层析分离纯化其中的岩藻黄素,并最终通过高效制备液相色谱制备了三种岩藻黄素的异构体。通过紫外光谱(UV)、核磁共振氢谱(1H-NMR)以及质谱(MS)对岩藻黄素及其异构体进行了结构表征和鉴定。采用乳腺癌细胞MDA-MB-231模型,对岩藻黄素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藻黄素对乳腺癌细胞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13-顺和13′-顺岩藻黄素组分对癌细胞的抑制活性最强, IC50值达到23.71μg/mL。全反式岩藻黄素和9′-顺岩藻黄素两种异构体IC50值分别为45.30和27.09μg/mL。qPCR试验表明岩藻黄素各异构体可以通过抑制癌细胞NF-κB家族基因表达而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4.
研究超低温冷冻保存(-196℃)对长鳍篮子鱼(Siganus canaliculatus)精子内总ATP酶、肌酸激酶(CK)、琥珀酸脱氢酶(SDH)、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酶活性的影响.运用试剂盒分别测定了冷冻前后长鳍篮子鱼精子内几种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超低温冷冻保存后,精子内GR活性显著升高(P<0.05),酶活性从冻前的163.54 U/L±17.14 U/L上升到239.33 U/L±22.24U/L;其余7种酶的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超低温冷冻对长鳍篮子鱼精子内不同酶活性和精子活力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海带岩藻聚糖硫酸酯粗多糖为原料,采用Cu2+-H2O2自由基氧化体系结合超滤技术制备低分子量岩藻聚糖硫酸酯.通过比较粗糖质量和H2O2浓度对产物的分子量和化学组成的影响,确定制备高硫酸根高岩藻糖的低分子量岩藻聚糖硫酸酯的最佳条件是:4.5% H2O2与0.026 7 mol/L Cu2+降解4.5g岩藻聚糖硫酸酯,得到Fa3(Mw7.68kDa)和Fb3(Mw 3.89kDa)2个组分,其硫酸根含量较高,为30.32%和32.48%.Fa3组分主要由岩藻糖(64.25%)和半乳糖(30.74%)组成,而Fb3的硫酸根和半乳糖含量高于Fa3,但岩藻糖含量下降.比较发现,H2O2浓度由4.5%上升为9%时,制备的低分子量岩藻聚糖硫酸酯的分子量、岩藻糖含量和硫酸根含量都下降.研究发现Fa3和Fb3对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尤其是Fa3组分活性较高.说明分子量对岩藻聚糖硫酸酯的神经氨酸酶抑制活性影响要大于硫酸根含量,而且Fa3组分对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的抑制活性也可能与其单糖组成较均一有关.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通过MALDI-TOF/TOF-MS技术,测定金枪鱼(Thunnus sp.)胰腺酶解液中的多肽组分及其丰度,确定GQPVR、GLPPK和EHER是其中的优势肽;再利用Discovery Studio平台中的反向找靶和分子对接模块,发现这些优势肽均可以与Keap1蛋白结合,推测其可能具有抗氧化活性;最后,利用细胞实验对酶解液的抗氧化活性进行验证,发现其对H2O2氧化损伤的胰岛素瘤细胞(INS-1)具有剂量依赖型保护效果,高剂量和低剂量酶解液处理后细胞活力较模型组显著提高,凋亡率从79.17%分别下降到43.2%(P0.01)和28.9%(P0.01);胰岛素的分泌量从3.65mIU/L分别增加到5.75mIU/L(P0.01)和4.95mIU/L(P0.01)。DiscoveryStudio的抗氧化功能预测和细胞学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酶解液的功能组分鉴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通过设置5个N/P浓度梯度和3个N浓度下的4个N:P梯度,进行了江蓠对N、P的短期(O-4h)和长期(第14天)吸收速率(SNUR和LNUR)以及短期和长期吸收效率(SNUE和LNUE)的研究,同时观察了5个N/P浓度梯度对江蓠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N∶P比为16∶1时,江蓠对N、P的SNUR和LNUR均最大(P<0.05); N/P为1200/75和960/60μmol/L浓度时,分别对N和P的SNUR最大,达12.85和0.79μmol/(gDW·h),但此N/P浓度下长期培养的江蓠叶绿体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而N/P浓度480/30μmol/L时,对N和P的LNUR均最大值4.23和0.31 μmol/(gDW·h).江蓠对N、P的SNUE和LNUE在介质N/P 60/3.75μmol/L时为最高,而在1200/75 μmol/L时为最低(P<0.05).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10 mg/L的Ni~(2+)和5 mg/L的金霉素(CTC)对序批式反应器(SBR)性能、微生物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COD去除率在反应器整个运行过程中始终保持在90%以上。10 mg/L Ni~(2+)单独存在及其与5 mg/L CTC共存均能导致氮去除率的下降,且在二者共存时下降程度最大,表明Ni~(2+)和CTC共存对氮的去除呈现协同抑制作用。随着进水中Ni~(2+)和CTC的加入,活性污泥的耗氧速率、硝化和反硝化速率均有所降低。脱氢酶活性以及与脱氮相关的微生物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与耗氧速率和相应的硝化反硝化速率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Ni~(2+)和CTC共存对硝化反硝化活性呈现协同抑制作用,协同抑制作用主要依赖于Ni~(2+)的含量。Ni~(2+)和CTC共存对活性污泥中活性氧(ROS)的产生和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呈现协同促进作用,可以诱导活性污泥细胞内氧化应激以及细胞损伤。长期暴露条件下添加10 mg/L Ni~(2+)和5 mg/L CTC会降低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Ni~(2+)和CTC的存在显著抑制了活性污泥中硝化菌(Nitrosomonas、Nitrospira)和反硝化菌(Thauera、Longilinea、Denitratisoma和Anaerolinea)的相对丰度,从而抑制了SBR的脱氮性能。  相似文献   

9.
以筒柱藻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磷浓度即:0μmol/L(P1)、9.175μmol/L(P2)、36.7μmol/L(P3)、73.4μmol/L(P4)、146.8μmol/L(P5)、587.2μmol/L(P6)、1174.4μmol/L(P7)对该藻的细胞密度、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素含量及总脂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4~9天,P6处理组的细胞密度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第1~9天,P5处理组的荧光参数ΦPSⅡ(PSⅡ的实际光能转化效率)和rETR(相对电子传递效率)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第2~9天,P4、P5、P6、P7处理组的荧光参数Fv/Fm(PSⅡ的最大光能转换效率)和Fv/Fo(PSⅡ的潜在活性)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组且上述4个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培养结束时,P5处理组的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1),而总脂含量以P3、P4、P5处理组的较高,此3个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细胞密度及荧光参数(Fv/Fm、Fv/Fo、ΦPSⅡ、rETR)与磷浓度的相关性随磷浓度范围及培养天数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以新月菱形藻为受试生物,研究了低浓度不同粒径TiO2颗粒(21nm、60nm和400nm)对海洋微藻生长、抗氧化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的影响,并测定了相应的活性氧自由基(ROS)的含量,初步探讨了TiO2颗粒对海洋微藻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mg/L TiO2颗粒对新月菱形藻生长的抑制作用随着粒径的减小而逐渐增强,第48h、72h、96h呈现出显著的纳米效应。TiO2颗粒可以诱导藻细胞内ROS的含量增加,对藻细胞产生氧化胁迫,新月菱形藻的抗氧化酶活性发生应激响应,以清除过量的ROS,但剩余的ROS对藻细胞产生氧化损伤,导致MDA含量升高,并且纳米级TiO2颗粒对新月菱形藻的氧化损伤大于微米级颗粒。在不同粒径TiO2颗粒的胁迫下,藻细胞SOD和CAT活性的响应也存在差异。本研究将为开展人工纳米材料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潜在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南海中部海区次表层NO2^——N的最大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嘉东 《台湾海峡》1992,11(2):138-145
本文根据1983年9月至1985年1月南海中部海区综合调查所获得的NO_2~--N及有关参数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该海区NO_2~--N的分布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海区NO_2~--N含量的变化范围在0~0.54μmol/L之间,其中小于0.05μmol/L的测定值约占测定总数的82.1%,而大于0.05μmol/L测定值基本上出现在50~150m层。文中还对该海区次表层NO_2~--N最大值形成的机理作了初步探讨,指出密度跃层的终年存在、铵的氧化和浮游植物的代谢过程是调查海区次表层NO_2~--N最大值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外源一氧化氮和金属铜对海洋微藻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亚心形扁藻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不同浓度一氧化氮(NO)(1.4×10-10~1.4×10-5 mol/L)培养,探讨NO对微藻生长、H2O2和MDA含量以及SOD活性的影响;通过对只添加金属Cu、同时添加Cu与NO实验,对微藻的H2O2和MDA含量以及SOD活性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藻细胞活性氧的代谢有随NO浓度增加的趋势,同时细胞内的抗氧化酶SOD活性和MDA含量都有相应的变化,NO作为环境的"刺激物"提高了细胞内的活性氧水平,对抗氧化系统起到激活或伤害作用。在Cu胁迫下,藻细胞活性氧代谢明显提高,SOD活性提高,并导致细胞膜脂过氧化;但外源NO能明显降低活性氧的水平,并恢复SOD活性和MDA含量,对抗氧化系统起到保护作用,提高微藻的抗氧化能力。研究表明,NO在海洋浮游植物中扮演着"双重角色"——氧化剂和抗氧化剂,从而对微藻的生长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建立和优化了流式细胞术检测虾类血细胞活性氧含量的方法。以2′,7′-二氢二氯荧光黄双乙酸钠(DCFH-DA)为ROS特异探针,以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血细胞为材料,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染料浓度和不同染料孵育时间下血细胞的荧光强度、细胞形态特征和细胞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利用FCM检测虾类血细胞ROS含量的适宜的染料浓度和最佳的孵育时间分别为10μmol/L和30 min。  相似文献   

14.
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对厦门西海域2001年2~6月的浮游植物色素进行了测定,并首次运用CHEMTAX软件对该海域进行了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分析,同时分析了环境因子对群落组成的作用.我们首先改进了RP-HPLC分离方案,分离的时间缩短了近1/3,达到了提高分离效率的目的.利用改进后的RP-HPLC方案进行色素分析显示,厦门西海域2001年2~6月期间,主要的特征色素是岩藻黄素(fucoxanthin)、19’-丁酰基氧化岩藻黄素(19’-butanoyloxyfucoxanthin)、19’-己酰基氧化岩藻黄素(19’-hexanoyloxyfucoxanthin)和多甲藻素(peridinin),月平均含量分别在267.824~655.076、20.118~126.764、65.693~214.115、26.955~203.927μg/m3的范围变动.CHEMTAX计算的结果进一步表明:硅藻是主要优势类群,其次是定鞭金藻和甲藻,分别占总生物量的36.14%~79.27%、4.50%~37.40%和4.83%~21.37%.总生物量从2月到6月呈增长趋势,温度是主要的决定因子.硅藻和定鞭金藻所占生物量的份额呈相反趋势变化,表明种间竞争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研究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短裸甲藻的活性氧自由基(ROS,主要为H_2O_2)水平、过氧化标志产物丙二醛(MDA)含量以及对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影响,初步揭示DBP抑制短裸甲藻的机理,为沿海赤潮的控制和有效防治提供有力的支持。研究结果表明,DBP通过引起短裸甲藻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的过度积累而引起膜质过氧化,与不添加DBP的对照组相比,在低浓度DBP(0.1mg/L)的影响下,H_2O_2含量前48h变化比较平稳,48h以后逐渐下降。而在高浓度DBP(10mg/L)的影响下,H_2O_2含量变化波动明显,暴露72h后,H_2O_2含量达到248.24nmol·(10~7cells)~(-1),约是对照组的4.67倍。过氧化标志产物MDA在低浓度DBP(0.1mg/L)处理后暴露24h分别出现峰值0.23μmol·(10~9cells)~(-1)、0.28μmol·(10~9cells)~(-1),高浓度DBP(10 mg/L)处理MDA含量24h后持续上升,72h时高达0.351μmol·(10~9 cells)-1,约是对照组的2.32倍。同时DBP可以引起短裸甲藻细胞结构受损,表现在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变模糊,细胞空泡化,原生质膜皱缩,细胞脂质体(黑色颗粒)明显增多等,初步认为过氧化损伤为化感物质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6.
以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叶状体为材料,测定了其在不同光强强度胁迫下细胞内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过氧化氢(H_2O_2)、羟自由基(·OH)、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光强为200μmol/(m~2·s)即检测到了O~-_2·含量的显著上升,而当光强继续升高至500μmol/(m~2·s)以上时,O~-_2·含量开始显著减少,H_2O_2和·OH含量开始显著上升;SOD和CAT的酶活伴随光强升高而呈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GSH的含量在光强超过500μmol/(m~2·s)时显著下降,只有APX酶活在整个高光强胁迫过程中呈现为活性逐渐增强的趋势.这些结果说明,坛紫菜细胞内存在着一套应答高光强胁迫的活性氧清除机制,APX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当光强超过500μmol/(m~2·s)以上时,坛紫菜细胞内的活性氧清除机制难以满足活性氧清除的需要,氧化性更强的·OH迅速积累,引起细胞膜脂的严重损伤.  相似文献   

17.
在温度为(23±1)℃,盐度为31,光照强度为5000lx的条件下,用含有不同氮浓度(0μmol/L,55μmol/L,440μmol/L,880μmol/L,1760μmol/L,7040μmol/L)的培养基对中国海洋大学微藻种质库保存的盐生杜氏藻(Dunaliella salina)和纤细角毛藻(Chaetoceros gracilis)进行培养,研究两种微藻在一次性培养过程中,不同氮浓度对其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叶绿素含量以及细胞密度的影响。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氮浓度对两种微藻的光合作用及生长均有显著影响(P<0.05)。两种微藻的Fv/Fm比值、叶绿素含量以及细胞密度均随着起始氮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1760μM时达到最大值,其后随着起始氮浓度的增加,上述指标反而下降。多重比较结果表明,盐藻和纤细角毛藻进行光合作用和生长的最适氮浓度都为1760μmol/L。。  相似文献   

18.
以I.A.M.收集的培养基Ⅱ为基本培养基,采用单因子和L16(45)正交设计法,进行了舟形藻BT001对N、P、Fe、Si四种营养盐最适需求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尿素对正交优化组合的影响以及以尿素作为氮源对正交优化组合的影响。结果表明,N、P、Fe、Si四种营养盐最佳单因子水平为:KNO3,300mg/L;Na2HPO4·12H2O,40mg/L;FeCl3,4mg/L;Na2SiO3·9H2O,200mg/L。四种营养盐正交组合水平为:KNO3,150mg/L;Na2HPO4·12H2O,40mg/L;FeCl3,4mg/L;Na2SiO3·9H2O,200mg/L。在正交组合水平基础上,添加16mg/LCO(NH2)2,可更好的促进该藻的生长和繁殖。在8天的培养中,最大细胞相对生长率可达0.1577。在等摩尔氮源的条件下,以CO(NH2)2代替正交优化水平组合中的KNO3对舟形藻BT001进行11天的培养。结果表明,以CO(NH2)2为氮源的藻细胞最大生长密度可达2.69×105cell/ml,明显地高于硝酸钾作为氮源培养的藻细胞密度。  相似文献   

19.
不同聚合度琼寡糖对肝细胞内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研究不同聚合度琼寡糖对肝细胞的内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对琼寡糖聚合度与活性间的关系进行了评价。利用二苯基苦味酰肼自由基(DPPH·)检测方法研究了琼寡糖的细胞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琼六糖具较高的淬灭自由基活性的能力。采用二氯荧光素检测方法(DCF)细胞内的活性,结果与细胞外的活性结果相吻合,并抑制H2O2所造成的细胞氧化损伤及死亡。通过选用五种聚合度的琼胶寡糖,研究了其抗氧化活性,从细胞内、外两个水平说明琼六糖均有良好的清除自由基活性的能力,进一步证实琼寡糖的抗氧化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20.
岩藻聚糖硫酸酯体外抗氧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化学发光分析法研究岩藻聚糖硫酸酯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O· -2 )及羟基自由基(· OH)的作用 ,并以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对卵磷脂 (PC)过氧化的抑制能力。结果显示 :(1)三种岩藻聚糖硫酸酯组分均有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能力 ,但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高于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其中糖醛酸含量高和硫酸酯含量低的组分 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最强 ,它对 O· -2 的IC50 为 0 .0 4 4 mg/m L,对· OH的 IC50 为 0 .0 6 2 mg/m L。 (2 )岩藻聚糖硫酯具有抑制 PC过氧化的能力。岩藻聚糖硫酸酯组分受活性氧损伤后 ,它们的抗氧化能力均降低。研究表明 ,岩藻聚糖硫酸酯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