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关于陆地系统科学的若干认识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杨勤业  郑度 《地理研究》1996,15(4):10-15
黄秉维先生最近提出,地球系统科学是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在地球系统科学所包括的陆地、海洋、大气3个子系统中,陆地系统最复杂,但研究的深度最欠缺,应在中国着力开展陆地系统科学的研究。本文就陆地系统科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陆地系统科学的对象和性质、研究方法论、时间尺度以及基本构架等方面的问题,阐述了学习黄秉维先生学术思想的心得和体会。  相似文献   

2.
区域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陆地系统科学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黄秉维  陈传康 《地理学报》1996,51(5):445-453
对区域持续发展的研究是持续发展深化的必由之路。区域持续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对地球表层自然与人文各种要素的综合规律的揭示,即陆地系统科学。对持续发展广泛深入地研究既是地理科学责无旁贷的任务,也可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基础建立地球系统科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文章从可持续发展和地球系统科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历史,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讨论了地球表层学-地理科学与地球系统科学-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的内在关系问题。最后,详细论述了“以研究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任务带动陆地系统科学的发展”的观点,并指出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及其所需的工作条件。  相似文献   

4.
湿地功能与湿地科学的研究方向   总被引:71,自引:28,他引:71  
湿地是由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湿地具有的特殊性质——地表积水或土壤饱和、淹水土壤、适应湿生环境的动植物——是湿地系统既不同于陆地系统也不同于水体系统的本质特征。湿地具有水文功能、生物地球化学功能和生态功能。一般认为湿地是二氧化碳的“汇”和全球尺度上的气候“稳定器”,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要加强对湿地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对湿地的概念、性质、功能,以及湿地科学的发展方向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地球系统科学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学基础,中国地理学界对这一科学体系的研究受到研究对象庞杂性与研究方法操作困难性的双重制约。海岸带是地球表面陆地、海洋、大气系统的唯一结合部,并因人类对其开发历史的久远而成为研究地球系统、人地关系系统的最佳窗口和切入点。笔者在综合论述了海岸带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之后,创建性地提出了海岸带研究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6.
《地理研究》2001,20(1):110-110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表层系统开放实验室2000~2001学术年会日前顺利召开并取得圆成功。刘纪远所长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词,李秀彬副所长主持了开幕式并对实验室成立的背景作了介绍。刘纪远所长在致词中强调,陆地表层系统开放实验室是该所陆地表层过程与区域环境变化模块的龙头单位,肩负着该模块基础理论研究和方法创新的重担。实验室应该广泛开展与国内外相关单位和同行的学术交流,从高起点出发,瞄准国际前沿研究领域。李秀彬副所长认为,对气候和地貌地研究是陆地表层科学研究的最佳切入点。 有关专家对实验室建设和陆地表层科学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地理学科主任宋长青从地理科学发展的阶段和趋势方面认为,目前地理科学发展的竞争方式已经从资源垄断、资料积累发展到对人才的争夺和各个学科的交叉研究。因而,实验室的发展建设应该很好地考虑人才与交叉学科的建设。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陈泮勤副局长认为解决某一问题需要高层次上的联合。他以IGBP中的三个核心问题之一的“碳循环”为例,强调了科学研究在国家目标与科学意义上的结合,强调了综合集成研究方法的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南京地理与湖泊所王苏民研究员介绍了我国湖泊研究的最新进展,对陆地表层系统研究的复杂性,特别是流域过程与环境变化的驱动机制等问题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朱立平)  相似文献   

7.
黄秉维先生始终坚持认为,“没有综合性地理研究,地理学便失其存在的依据”,“综合研究是发展自然地理学最主要的方向,同时也是带动部门自然地理学最有效的途径”。综合研究包括现代过程和历史形成这两个互相关联、互相补充的方面,为此60年代他提出自然地理研究的3个方向,实际上是地理学在自然环境层次上的综合。近年来,黄秉维先生提出的“陆地系统科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是在新形势下,他一贯主张的地理综合研究思想的继续与发展。他强调综合研究的重要性,指出只有跨学科研究才是综合研究;为了协调人地关系,仅仅有自然方面的综合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社会经济方面的综合和自然与社会经济方面的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8.
试论地理科学与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简述二十世纪以前传统地理学漫长的发展过程,并论及研究内涵、领域的演化。本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地理学不仅扩展了研究领域,且在理论、方法和技术上都取得了长足之进展。现代地理学逐渐成为一个分支众多的学科体系,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正经历着横向扩展与纵向深化的新的过程,这种既有学科综合,又有学科分化的趋势,适应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潮流。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地理学的系统分析与系统综合能力,从而相应地提高了地理科学体系的理论水平和应用能力。21世纪无疑地将为地理学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地理环境的持续发展将成为研究重心。在第三次科学大综合浪潮推动下,改革传统的地理学结构,构建地理科学的新体系与方法论,对其科学价值与功能进行新审视,在理论和应用领域不断进取与开拓,才能释放这门学科所蕴蓄的科学力量。  相似文献   

9.
海岸带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从系统的定义出发, 本文简要回顾了提出地球系统科学的背景与过程。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已经成为地学领域的研究焦点与热点,并带动和加速了地球信息机理、陆地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的研究。本文重点分析海岸带在地球系统中所处的特殊位置,海岸带研究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简要介绍海岸带科学前沿-海岸带海陆交互作用计划 (LOICZ).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著名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名誉所长黄秉维院士于1996年3月9日-3月10日在北京香山发起并组织了一次讨论会,探讨中国陆地系统科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参加会议的有国家基金委员会、中科院社会与发展协调局、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中心、政策研究所、云南地理所等单位专家学者数十人,本文是这次讨论会上的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地球系统科学向何处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末期起,国际学术界正在经历着一场质的变化:原来分头描述地球上各种现象的学科,正在系统科学的高度相互结合,成为揭示机理、服务预测的“地球系统科学”。地球科学又一场新的革命性突破正在来临。正在着手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的我国学术界,将如何迎接这场学术挑战?对此,有必要对国内外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作一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科发展的走向提出一点管窥之见,就正于同行。  相似文献   

12.
论地理科学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地理科学是对地理学的继承与发展,是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科学,钱学森居高临下地研究了当今全人类的科学体系,笔者解读了这个体系,根据钱学森《论地理科学》的思想[1],按照基础理论,技术科学,工程技术三个层次将地理科学分为理论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和地理系统工程三个层次的内容,该文根据笔者长期研究的成果论述了地理科学,为本刊更名提供基础性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中国陆地表层系统分区初探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在简要阐述陆地系统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和陆地表层系统分区研究重要意义的此基础上,论述了陆地表层系统分区研究的目与原则,并借鉴黄秉维所提倡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首先以全国自然区划,生态地理区划,生产潜力分区,经济区划等4个全国性区划及温室气体倍增对未来自然地域分异界线及生产潜力分区的影响为基础,采用叠置与专家评判法中国陆地表层系统划分成9个一级区,然后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评价模型和模糊聚类方法,对全国344个地区的46个指标进行模糊聚类分区,进而对各区的陆地表层系统综合状况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地貌与气候区域分异是控制我国陆地表层系统综合评况的主导因素,而由人类活动所主导的社会经济因素是控制我国陆地表层系统综合状况的第二位因素,对9个一级区的陆地表层系统状况定量评价表明:华北区、东南区与华南区的陆地表层系统状况最好,东北区居中、内蒙区、陇陕晋区与西南区较差;西北区与青藏区最差。  相似文献   

14.
山地平原交界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陆地系统界面-山地平原交界带的概念、分布、自然灾害与资源环境特点及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分析指出,山地平原交界带不仅是自然资源丰富、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带,而且又是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明显过渡带,具有独特的自然、经济、人文地理景观。加强山地平原交界带等陆地系统界面的研究,对建立和发展陆地系统科学,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指出动力学已经发展到dynamics阶段。陆地系统动力学将成为地理学尖端。当前陆地系统研究的重点为流域系统、城市与区域系统和气候-生物圈的相互作用。提出我国当前应抓陆地系统开发的资源环境稳定性,环境需求动力学分析、陆地系统一般动力学及其在全球系统中功能,以及计算地理学。针对陆地系统的巨性,指出对它的研究不仅需要物理主义的科学观,而且需要历史主义的科学观,在系统分析方面,不能囿于系统的物理完整性  相似文献   

16.
地理学——大有发展前景的科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主要研究人地关系,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随着时代发展,“地”与“人”的内容都在不断变化、扩大、革新。最初,“地”只限于陆地表面,现在则扩大至地球表层的各个圈层;过去认为陆地环境是不变的,而今认识到地球各圈层均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人”的概念也是如此,最初只限于农业开荒、砍伐森林等,现则扩展到人类活动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特别是工业生产、燃烧煤炭、排放大量CO2引起全球变暖,对世界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影响极大。因此有人说:气候变化乃是全球变化中的核心问题。如果忽略了人…  相似文献   

17.
地球系统科学与地球信息科学   总被引:56,自引:7,他引:49  
陈述彭  曾杉 《地理研究》1996,15(2):1-11
地球系统科学不是脱离社会而存在的一门科学,不是纯自然的科学。研究地球系统科学应该始终如一贯穿"顶天立地"的统一性原则:"顶天"即研究全球变化,"立地"则面向区域持续发展。区域模型和宏观调控信息系统依次作为两个中间层次,有机地将全球变化研究和区域持续发展联系起来,构成地球系统科学体系;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要运用空间信息技术工具和手段,以服务区域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区域持续发展要依靠宏观调控,宏观调控则依靠信息。地理信息系统作为空间信息技术组成部分,直接参与实现区域持续发展,成为地球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18.
高阳  王晓锋  熊巨华  吴浩  李鑫  蔡顺  张中浩 《地理研究》2023,(10):2817-2826
近几十年来,因气候变化异常而引发的一系列灾害事件已被世界各地的器测及实验记录所证实。深入探究不同时空尺度气候变化的特征与机理是建立气候变化与各类灾害事件耦合关系的前提。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不同自然事件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演化机理,因此探究气候变化及各类灾害事件的时空分异规律及其互相耦合机制,是地理科学学科视角下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理科学学科2010—2021年与气候变化有关的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以及地区科学基金的申请和资助项目为研究对象,剖析学科领域内气候变化相关研究的资助现状,归纳并展望地理科学学科视角下气候变化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结果表明,近十几年来,地理科学学科领域内气候变化相关研究的青年科学基金申请与资助量均逐年增长,显示出该学科方向人才储备规模不断扩大;面上项目的申请与资助量较为稳定;地区科学基金的申请量亦呈增加趋势,但资助量波动较大。依托单位中,中国科学院下属的6家研究院(所)是地理科学学科中气候变化相关研究的主要科研单位。目前,地理科学学科领域内的气候变化研究存在研究队伍区域分布不均、研究手段及内容相对单一、机理和...  相似文献   

19.
黄秉维先生始终坚持认为,“没有综合性地理研究,地理学便失其存在的依据”,“综合研究是发展自然地理学最主要的方向,同时也是带动部门自然地理学最有效的途径”.综合研究包括现代过程和历史形成这两个互相关联、互相补充的方面,为此60年代他提出自然地理研究的3个方向,实际上是地理学在自然环境层次上的综合。近年来,黄秉维先生提出的“陆地系统科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是在新形势下,他一贯主张的地理综合研究思想的继续与发展。他强调综合研究的重要性,指出只有跨学科研究才是综合研究;为了协调人地关系,仅仅有自然方面的综合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社会经济方面的综合和自然与社会经济方面的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20.
面向“未来地球”计划的陆地表层格局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未来地球计划是目前国际上关于全球环境变化前沿研究的综合科学计划,集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所领导的四大科学计划为一体,旨在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在一起,并加强决策支持和研究交流,寻求地球系统可持续途径,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与人类学、社会学合作构建综合集成平台,推进科学研究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本文剖析陆地表层格局特点,分析陆地表层格局的国内外关注焦点及其研究理念的转变与应用领域的拓展。分析表明:陆地表层是未来地球计划关注的重点之一,陆地表层要素与过程相互作用并在人类活动驱动下形成的格局,可作为未来地球计划进一步研究的区域基础框架。未来,陆地表层格局研究应力求方法论的突破,为自然地理学综合研究的发展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