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以"霍山震情窗"的地震质为背景,讨论安徽省大别山地区"4大水库"的水位变化,引起的水库诱发地震,对"霍山震情窗"中提取更多前兆信息的影响.在科学地排除水库地震活动"穴"对"霍山震情窗"影响的同时,用地震活动窗的思想,客观反映孕震区附近的构造应力场信息,在华东及安徽省附近中强地震前后应力状态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以霍山“震情窗”地区流动地磁测线的S值变化,预测霍山“震情窗”相关地区-华东地区中强地震,研究结果表明:“震情窗”地区流动地磁测线的S值异常与距离霍山“震情窗”R<500km的华东中强地震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在以往对邢台地震区的地震活动分析中,都将其作为“震情窗口”来观察华北地壳应力场的变化,预测这一地区的中强地震活动。本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邢台地震活动的异常进行了分析判断,提出了“震情窗口”除了能反映华北大范围的应力场变化或邻近邢台局部地点的应力变化外,还能反映邢台震区自身的应力集中现象。这是以往分析“震情窗口”时所忽视的。这对于发生过强烈地震并作为“震情窗口”的某些老震区的中强余震预报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S方法将同一测期一条流动地磁测线各测点的变化叠加,可抑制单个测点的干扰,使可能存在的震磁异常信息凸现。本研究了安徽省流动地磁测线S异常与邻近地区小震震群活动频次和中强地震的关系;探讨了“震情窗”地区S异常与“震情窗”相关地区中强地震的相关性;讨论了同一测期流动地磁测线各测点δf“同向变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东大别构造带内六安—英山地磁剖面磁异常数据为基础,结合研究区域地质学和地震学研究成果,反演给出研究区域居里面埋深及地下介质磁性结构模型.通过对磁异常变化特征曲线、介质磁性结构模型分析发现:东大别构造带北部磁异常较强且波动较大、地下磁性结构特征相对复杂,北淮阳地区磁异常较弱、地下介质结构成叠瓦状形态分布,合肥盆地磁异常曲线变化平缓、埋深较深,为连续均匀的磁性基底,结果较好地反应了合肥盆地、北淮阳、东大别构造带北部之间的差异;"霍山地震窗"地壳下方6~12km处存在显著地磁性差异,结合东大别构造带内70年代以来地震和历史强震,对"霍山地震窗"地震活动性与地下构造、场源关系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其动力学成因.  相似文献   

6.
系统梳理了2000年以来山西地区6次MS≥4.5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结果表明,地震空区/平静、地震条带、显著地震/震群、大同地震窗“开窗”活动等异常在地震发生前具有一定普遍性,且异常基本围绕在震中及附近地区分布,特别是在地震平静/空区、地震条带等异常发展后期出现的显著地震/震群活动,对未来地震发生的地点和时间具有较好的预测意义。异常持续时间与发震间隔统计表明:异常多出现在主震发生前6个月以内,显著地震/震群、大同地震窗“开窗”对未来主震的发生具有短临预测意义。此外,随着区域应力水平的不断增强,在特定敏感地区会发生成组极微震密集活动,监视跟踪这些有别于正常活动背景的极微震活动,对地震短临预测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欣  聂晓红  夏爱国 《中国地震》2005,21(2):244-253
通过分析昭苏6.1级地震序列特征、震源与介质破裂特性、震源环境与历史地震活动类比及区域地震和前兆资料的异常变化等,对该震前的区域地震活动背景、震后的震情趋势等有了较为细致的了解和判定。主要结果有:①在2003年新疆境内中强地震成组活动的背景下,于现代地震活动很弱的昭苏盆地内发生了6.1级地震;②6.1级地震为主一余型地震序列,震后序列衰减正常;③主震震源机制解结果与现代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吻合,表明构造活动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并对地震活动有着控制作用;④震源区域构造应力释放充分,区域应力场处于相对稳定的调整状态。综合各类分析结果后认为,震区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8.
根据平果窗的地震活动情况,对窗内M≥1. 8级地震与附近中强地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明确提出平果窗开窗条件。通过分析认为平果窗M≥1. 8级地震能反映区域应力场的变化情况,可以作为地震窗。并对该窗映震效能作了评价,认为可以用于地震预报研究。  相似文献   

9.
安徽霍山窗重复地震尾波Qc值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波形互相关方法识别霍山窗重复地震对,进一步在重复地震对中搜索重复地震序列.人工挑选了一条时间在上覆盖2009年且时间分布相对理想的由8个重复地震组成的重复地震序列(Repeating Earthquake Series, RES).挑选1个重复地震作为参考对象,使用前人提出的滑动窗口谱振幅比方法计算其它7个重复地震与该地震的尾波Qc-1值的变化量ΔQc-1,结果发现在2009年的3次重复地震尾波Qc-1值的变化量ΔQc-1比2008年和2010年有明显增大,即尾波Qc-1从2009年开始出现明显降低,2010年后恢复;若换算成Qc值的变化其增幅可达11%~21%.然而在2009年霍山窗及附近地区并未发生中强地震,而是伴随尾波Qc值增加出现了小震活动增强的现象.结合地球动力学知识和前人对中国大陆东西部中强地震活动特征及时间关系的研究结果,认为霍山窗重复地震尾波Qc值的变化与前人研究的震前地震孕育导致的尾波Qc值变化有所不同,前者可能是受到大陆西部物质东移和应力向东传递这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霍山地区地壳应力的变化,因而引起尾波Qc值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霍山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Snoke于2009年提出的利用P、SV和SH波的初动和振幅比联合计算震源机制解的方法,得到“霍山窗”地区1980年以来62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基于大量的震源机制解资料,根据应力张量平均法反演得到“霍山窗”地区的平均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其与震源机制参数统计结果一致,表现为近EW向的水平挤压和近NS向的水平拉张作用.计算单个震源机制解力轴与平均应力场主应力轴的差异,即震源机制的一致性参数θ,进而分析θ随时间变化特征及其与华东地区中强震的关系;结果表明,“霍山窗”地区震源机制的一致性参数θ对华东地区相应中强震似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安徽佛子岭台平均震源机制解及其前兆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给出了安徽佛子岭台不同时期的平均机制解结果,并讨论了这些结果的前兆意义。同时给出了霍山地区的小震频度变化曲线,认为:霍山地区可作为华北南部地区的应力场“窗口”,佛子岭台不同时期的机制解结果同大华北地震活动发展变化较为一致,这似可作为霍山地震“窗口”效应的佐证。文中还讨论了不同地区反映应力场的变化是否与其介质条件有关;而处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台站反映应力场变化的“灵敏”程度与台站所处方位有关。  相似文献   

12.
肖伟鹏  袁泉 《高原地震》2015,27(1):14-22
利用大别造山带东段(霍山震情窗)自2000年以来的精密水准资料,并结合区域构造环境及地震资料对东大别造山带内的十年尺度的垂直形变特征和地震活动相关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位于断裂交汇处的构造活动活跃,小震频发。水准场地表现出来的垂直形变速率增大或减小,与周边中等强度地震有很明显的对应关系。地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并不均匀,不同场地的水准测点也显示出不同的升、降交替变化。各水准场地均有映震情况,其中仙姑坟水准场地的映震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正地震窗是区域应力场与震源应力场变动效应的一种地震活动表现,地震窗的应力变化可以用其地震活动起伏来反映,通过把握地震窗的应力变化来实现对相关区域的地震预测。随着数字台网的改造和其密度逐渐增加,累积的数字地震资料越来越多,不同区域的最小完整震级也有所降低,地震窗范围大小的设定以及其阈值的确定都需要进行系统研究。由单个大  相似文献   

14.
华北地区强震前后的 h 值及“震情窗口”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台、渤海、海城以及唐山大地震前1年内,围绕震中甚至距离震中500多公里的地区发生的某些震群,出现衰减系数异常(h≤1)。同时发生在林县、太原、长岛地区的小震群,其月频度几乎同步出现峰值。称林县、太原、长岛地区为“震情窗口”。强震前区域震情h值异常和“震情窗口”变化呼应,对判断未来强震三要素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霍山皖33井水位变化与"霍山窗"地震活动的关系:首先采用差分法和从属函数等方法对水位数据进行处理,提取了水位的短期异常,结果表明该井水位异常对霍山以及周边地区的中小地震有较好的反映;其次,通过对该井水位与"霍山窗"小震活动性的对比研究,发现该地区小地震在水位低值时活跃.参考该地区的环境剪应力,我们认为霍山皖33井...  相似文献   

16.
基于1999—2007年山西断陷带GPS站点位移速率,采用格林函数法计算了山西断陷带地壳10 km深处的最大主应力和最大剪应力变化,并与区域地质构造、中强地震活动及其震源机制解等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山西断陷带中强地震活动受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控制,现今应力场变化强烈的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高,地震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变化特征一致性较强;构造应力场变化和中强地震活动还受构造相关区强震活动的影响,2009年以来忻定盆地原平段至石岭关隆起区中强地震活跃可能与汶川8.0级地震影响有关;山西南部尤其是运城盆地具有较高的背景应力水平,应进一步关注该区域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8年12月4日至2020年8月15日“霍山窗”地区全时段的断裂带土壤气H2的观测资料,根据测量值的分布范围对资料的可靠性进行了评价,对其气象影响因素也做了分析。结合“霍山窗”地区的小震集中活动,分析了断裂带H2异常与小震活动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地岭—落儿岭断裂带H2浓度前兆异常幅度较大,对观测点所在断裂上的地震活动反应灵敏,映震效果较好。研究区变质岩含有丰富的H2气源,应力积累加速了断裂带内H2的释放,张性断裂为H2的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  相似文献   

18.
利用安徽台网记录的2000—2016年数字化地震波形资料,对"霍山窗"地区视应力水平进行估计,反演分析得出视应力平均为0.010 8 MPa,以此作为该区域的背景应力水平;同时,通过对华东地区2000年以来符合震级和距离条件的地震进行时空特征分析,发现:(1)在"霍山窗"出现4组视应力高值异常之后的2年内,华东地区有3次发生了对应地震,以此推断"霍山窗"中小地震视应力水平与华东地区中强震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2)"霍山窗"视应力空间分布显示高值区主要位于磨子潭-晓天断裂,靠近磨子潭-晓天断裂与落儿岭-土地岭断裂交汇区域,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西部地区地质构造发育、历史中强地震频发。2009年以来,该区域地震活动明显增强,特别是ML3.0级以上地震持续活跃,使该地区的震情空前紧张。本文基于该区域的地震地质背景,分析了2009年以来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区域平均波速的下降异常对内蒙古西部地区未来时段内的震情发展做出了初步预判。  相似文献   

20.
苏鸾声 《地震学报》1995,17(1):41-45
根据多年观测研究得出:在某些特殊的构造部位存在小震调制窗口,它对区域应力场的变化和中强以上地震的群体活动反应较灵敏,震前能提供一定的前兆信息,两个以上小震调制窗口对群体活动中的首发地震尚能提供一个大致的方位.相对以频度为基础的震情窗口更独具特色,对时间尺度为2,3年的中期地震预报,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