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应急通讯保障系统的设计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华东地震应急联动协作区地震应急演练为例,探讨了演练现场与指挥中心之间异地会商、现场音视频实况转播和测震波形实时显示的主要通讯实现方法;通过比较试验,确定采用WiMAX无线通讯方式传输现场本地数据、采用编解码器传输音视频信号时,双向视频传输需使用2对编解码器,但1对编解码器上就能完全实现异地音频的互通,AV-1600e型编解码器在地震系统目前的卫星应急通讯信道下采用600 kpbs的视频编码率,能提供相对稳定的画面。实践表明,WiMAX无线通讯能较好地扩大野外本地网络通讯半径,编解码器能实现异地音视频互通,但对信道要求较高,效果较难保证。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地震烈度速报数据传输特点后,提出将卫星通信引入烈度速报系统。通过对目前中国使用较多的北斗卫星、海事卫星、铱卫星系统和VSAT卫星系统进行对比,选取铱星短消息和海事卫星数据流这两种典型通讯方式,设计由通用数字强震仪与卫星通信系统结合地震速报通讯模块组成的实验系统,实现数字强震动记录信息通过卫星信道进行的数据传输,展现卫星通信在地震烈度速报数据传输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云南地震应急卫星通讯技术的系统集成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云南地震应急工作的实际需求,提出卫星通讯技术系统的三类设计方案。实现了卫星通讯技术系统与地震现场应急技术系统和地震应急指挥中心技术系统的集成。该系统集成在多次地震现场应急工作和模拟应急演习中得到了应用和检验。最后分析了系统集成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应用VSAT技术^[1]建立大震现场紧急通讯系统的设计和实施方案,规定了该系统应实现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我国未来陆地地震救灾移动卫星通讯计划,并对一些关键技术和为移动用户可能提供的通讯业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十五"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视频子系统是通过矩阵、多屏图像控制器进行传输和显示的,而新建成的上海市地震局防震减灾支撑系统视频子系统完全摒弃了这种视频传输和显示方式,而是使用比较先进的DVCS分布式图像控制系统。主要介绍上海市地震局这2种视频系统的结构,比较他们各自的优缺点及局限性,提出更适合未来信息化发展需求的地震行业视频系统。  相似文献   

6.
雅砻江流域水库诱发地震监测台网是四川省首个按全流域规划设计的,台网中台站间的信息通讯方法采用了卫星、CDMA、SDH等多种通信链路联合组网形式,实现了台站的数据实时传输,同时给台网中心网络通信系统设计与部署带来挑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系统需求,简要介绍台网中心网络通信系统设计思路与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7.
视频会议系统在地震应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将地震现场的图像与声音实时地传输到四川省地震局地震应急指挥中心,采用了一套点对点的视频会议系统。地震现场配备一台卫星终端,并在电脑上加装了视频采集压缩卡和Picture Tel公司的视频会议系统卡,即组成一套简易便携可靠性高的现场图像传输系统。卫星终端提供64kbps的高速卫星通道,使用MPEG1压缩格式,配合数字摄像机将现场的震情、灾情与社情传输到地震应急指挥中心。为政府做出切实有效的应急决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Mobile GIS相关关键技术为基础,在Windows Mobile 5.0系统下设计开发了"应急通"灾害数据采集软件.采集数据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xml表单.系统通过通讯网络及时向后台服务器发回所采集的数据,满足基本灾害数据采集需求,能够为灾害应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基于北斗卫星通信的地震监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探讨了北斗卫星通讯应用于地震监测系统的关键技术,设计了基于北斗卫星通信的地震监测系统。该系统将应用于吉林市某地震遥测台,并为今后地震遥测台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日本各地方政权机关之间的卫星通讯系统,能保障在日本列岛上经常发生的地震和其他自然灾难时各县之间有可靠的联系,并能保障日常的信息交换。地方自治省大臣渡边耕三本星期三(1990年1月10日)宣布,今年开始建立这种系统。建立和使用该系统的协调中心将设在山口县。该系统的第一期工程预计于明年完成,实现造价为500亿日元的全部计划需要10年。建立局部的卫星通讯系统,这只是在日本的边远地区发展基础设施和工业、改善生活条件的对策之一。这项根据前任总理大臣竹下登的倡议而提出的规划,获得了“小的祖国发展计划”  相似文献   

11.
地震发生之后引起的信息传递和交换称为地震通讯,由于地震给通讯带来一些特殊问题和要求,使其具有某些特殊性,因此,制定地震通讯对策成为非常必要。本文对地震通讯的机构和任务分工,在重点地震危险区建设地震传输通讯网路,以及地震预报的中期、震后早期和震后晚期的通讯保障措施等三个方面概述了地震通讯对策。本文最后在“对我国地震通讯的展望”一节中提出,利用卫星通讯实现地震技术信息的远距离传输和应用计算机通讯网络实现地震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12.
訾少刚  刘春云  常明 《内陆地震》2006,20(4):378-383
银川地震台数字地震仪系统由地震计、GPS授时系统、VSAT卫星通讯网、EDAS-C24型数据采集器等组成。其供电方式采用市电和发电机供电两种方式。避雷措施采用电源避雷和在观测室架设避雷网方式来实现避雷。总结了银川地震台数字地震仪系统在日常工作中数据传输、转发、存盘、波形质量等方面遇到的11种故障及排除方法,可供其他相关地震台站借鉴。  相似文献   

13.
开展天地一体化地震观测是目前推动地震短临科学研究取得突破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卫星观测为主要手段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是实现对我国及临区进行地震电磁效应高精度、大范围和大动态连续观测的有效途径,并且为地震短临预报开创空基监测的新思路。地面传输系统是连接地震电磁卫星各应用系统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它的科学设计是地震电磁卫星项目建设的基础。本文拟从国内外发展现状、系统建设指导思想、系统组成、链路功能描述、系统运行性能指标等方面对我国即将建设的地震电磁卫星地面传输系统进行简要分析介绍,从而为地震电磁卫星地面传输系统初步设计的完成提供一个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4.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其兼具定位及通信功能的独有技术优势特别适用于大震后通讯中断的地震应急环境。本研究将北斗卫星通信技术及地理信息技术结合应用于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中:基于北斗卫星定位技术解决灾害现场人员的位置追踪;利用北斗短报文技术解决盲区紧急通信问题;采用串口通讯、多线程、SHH2框架、Web GIS等技术构建数据采集、解析及综合呈现平台。最终完成集位置监控、灾情上报、统计展示、指挥调度于一体的北斗应急指挥系统建设,进一步提升了重大地震灾害的应急救助信息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5.
K2数字强震仪的远程访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数字强震仪的远程通讯能力,特别是Internet通讯能力是建立未来数字强震遥测台网的重要基石。本文概述了K2 Altus数字强震仪的远程通讯功能,并就通过公共电话网络实现远端连接这一方案,详细介绍了K2系统通讯模块的扩展、参数设定以及两种远程通讯模式的实现。另外还讨论了观测数据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地震系统实现与政府相关应急部门的单路点对点视频会议,为满足双方双路甚至多路的视频会议需求,采用编解码器的模数/数模转化技术,通过增加音视频切换器模块、音视频分配器模块和双绞线传输器模块,最终实现地震局值班室与应急办、指挥大厅与应急办的双路点对点视频会议,同时实现上海市地震局多路视频源信号与应急办传输功能,拓展沟通渠道,丰富通讯信息,保证信息传输及时有效.  相似文献   

17.
ETNA和K2数字强震仪电话拨号通讯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中国地震局"十五"数字强震动项目中,美国Kinemetrics公司的ETNA或K2数字强震仪拨号通讯中的电缆连接、仪器通讯速率选择、Modem的选用和参数设定,以及通讯软件使用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给出一些实现正常通讯的设置、配置和使用方法,特别是通过对多种Modem配置的反复试验,总结一些能够顺利进行拨号通讯的配置.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CSES)是中国计划发射的第一颗用于电离层特性及电离层地震电磁效应研究的空间探测卫星,已被国防科工局列为"十二五"首批发射的民用卫星。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是整个卫星工程发展的必要环节,为保障卫星有效在轨运行,并使卫星接收到的  相似文献   

19.
地震卫星和卫星地震应用系统建设已写入了<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十一五"规划>等多项重要规划中.根据防震减灾业务发展对空间对地观测技术的需求,卫星地震应用系统总体包括几个部分.  相似文献   

20.
车载地震现场应急通讯技术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立军  兰陵  王宏彬 《内陆地震》2009,23(2):233-241
概要介绍了"十五"网络项目中建设的车载地震现场应急通讯技术系统的主要功能、应用模式和如何在现场进行综合应用.并根据该系统在汶川8.0级特大地震的使用情况,提出了保证系统安全有效运行应考虑保障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