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以中国经济布局为背景,分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地区分布特征。并提出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布局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经验教训,对淄博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机制进行了探讨。目的在于加深对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必要性的认识,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我国52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园的差别,现有发展水平,类型及共空间分布态势,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不同类型提出了各自有别的发展战略和措施,并对我国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区位选择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李玲玲 《热带地理》2002,22(2):130-133,137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加快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举措。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支撑和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推动民营企业蓬勃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文献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为加快长株潭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程,应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开发区的作用,抓好岳麓山大学城的建设;壮大高新技术主导产为。打造一批名牌产品;建立产学研合作研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资本市场,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领导,营造良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5.
包头稀土高新区是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批准规划面积9.56平方公里。近几年来,随着高新区招商引资步伐的不断加快,高新区的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作为自治区唯一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区十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现已成为包头市乃至自治区以稀土为特色的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较有力的经济增长点。到2004年底,稀土高新区注册企业达  相似文献   

6.
今年高考地理最后一题是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内容设计的。试题灵活又不超纲,但由于学生对高新技术开发区知识了解甚少,致使部分同学做题遇到相当大的困难。下面就简单介绍一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西安城市"新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及其机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王慧  田萍萍  刘红 《地理研究》2006,25(3):539-550
基于西安市第二次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库等资料,对以高新技术密集制造业、新技术密集公共服务业、生产者商务服务业三大产业组群为主体的“新经济”在典型中国城市发展的空间特征及其机制予以解析.结果显示:“新经济”增长与发展格局受“路径依赖”及“新区位创生”双重效应影响,“地理靠近”依然是“新经济”活动获取有利区位条件的主要策略;两个国家级开发区、老城商业中心区、以及大学/科研/文教单位密集区是西安“新经济”生长发展主要区段;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因其特有运作机制而成为城市新经济体系的组织中枢与增长核心.  相似文献   

8.
以经济规模、空间规模、经济外向度、经济增长力、财税回馈5方面的指标构造指标体系,1992年、2000年、2004年为时间断面,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来测度昆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昆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者对昆明城市发展贡献度。结果显示:国家级开发区建设对昆明城市空间规模发展的贡献度最大;其次是昆明城市经济规模;而开发区对城市财税回馈贡献度最低。这主要是因为开发区建设正值昆明城市化水平的加速时期,城市工业和人口的聚集使得城市用地规模、人口总量快速扩,加速了城市空间规模发展。但是由于人住开发区的企业的结构和开发区财税管理体制,使得开发区对昆明城市经济增长力、经济外向度、财税回馈三方面的贡献度要远低于对城市空间规模的影响度。  相似文献   

9.
开发区闲置土地的数量、分布与利用潜力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开发区土地的大量闲置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中应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运用残差原理 ,通过逐步回归分析 ,采用符合评判开发区闲置土地的操作步骤 ,计算分析出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闲置土地的数量、分布与利用潜力 ,为我国开发区闲置土地面积大小的确定和利用潜力的评价提供了一个理论与方法参考 ,同时对我国开发区的调整与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杨衢青  陈小平 《热带地理》1994,14(4):329-335
本文介绍湛江开发区成立10周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认为只有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方针,订制开发区发展战略目标和规划部署,发展高新技术,才能促进开发区的全面建设。  相似文献   

11.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绿地景观生态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瑶  汤洁  梁喜波 《地理科学》2008,28(2):200-204
开发区作为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主要增长极和载体,承受着城市经济和城市建设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结合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绿地建设现状,指出绿地数量少且分布不均,城市建设大量挤占绿化用地,绿地布局结构和网络体系不够完善,绿地建设特色不突出是开发区绿地系统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到2020年开发区绿地率为45%,人均绿地面积为35.97m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29.24 m2等绿地规划总体控制指标;提出了点、线、面相结合的"一环、两带、流绿、线网、多园"的环网式的绿地系统空间模式;从基质、廊道、斑块等景观生态要素规划了不同尺度绿地系统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开发区的发展回顾与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开发区已经成长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开发区的建立发展和相关研究进行简单回顾后,总结出中国开发区的发展历程:摸索阶段、繁荣阶段和调整阶段;探讨了现阶段其面临的四大战略问题:认为开发区应定位为具有相对综合功能的新型城区;外向型和内向型的产业相结合;摆脱“孤岛”状态,逐步与周边地区融合、一体化的发展;同时应该慎重地对待开发区的体制变化,从而适应现阶段国内外的经济环境和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省级以上开发区产业集聚的多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森林  曾刚  刘海猛  庄良 《地理科学》2021,41(3):407-415
从“区域?省域?地(市)”3个空间尺度入手,分析中国开发区产业集聚特征,结果表明:① 中国开发区总体上以技术密集型为主导,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产业优势明显。但东中西部差异巨大,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分别占据地区主导地位。② 开发区产业集聚度随尺度缩小而扩大,城市群、中心城市是其最重要的空间载体。同时,开发区产业集聚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地(市)尺度强于省域尺度。③ 产业属性对开发区产业之间协同集聚效应影响巨大。在省域尺度,空间依赖性最强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纺织服装、石油化工与其他类型产业之间的协同集聚特征突出;在地(市)尺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则表现靓丽。因此,在省级层面上应重点培育纺织服装、石油化工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集群,在地(市)级层面上应重点培育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4.
付娇  李婧  贾洪文  黄银洲 《干旱区地理》2020,43(4):1136-1145
通过收集中国西部12省份的714个开发区基础数据,采用最邻近距离、核密度分析法以及地理空间分析法,对1993—2015年间中国西部地区(简称西部地区)开发区的空间格局演化规律及产业分布特征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西部地区开发区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呈现出以重点城市和城市圈为依托的“多级集聚”的演变规律。(2) 西部地区开发区空间聚集程度和规模均呈现出不断增加的态势,集聚规模增长幅度大于集聚强度。(3) 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各类型产业的集聚程度强于省级开发区,集聚规模弱于省级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主要发展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各类型产业分布格局呈现出单核心集聚特征;省级开发区以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各类型产业布局特征差距显著,技术密集型呈现出“大集聚、小分散”的分布格局、劳动密集型向中心城市集聚、资金密集型连片规模化发展。研究结果对于西部地区合理利用开发区来加强城市群联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1992年建区以来,依托丰厚的稀土资源,努力创新发展,经过20年的探索与开拓,由空白到繁盛。催生了以稀土产业为主的一系列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辐射带动了本地区的科技创新与发展,完成了一次次美丽的嬗变,成为内蒙古乃至西部地区创新创业最为活跃的地方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上海城市内部高新技术产业区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新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许多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主导力量,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区位的研究逐步成为城市经济理论研究中非常活跃的领域。文章借助GIS手段,实证研究了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深入探讨了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产品生命周期短等特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区位选择的特殊性。发现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源的高校及科研院所,与高新技术产业之间存在着区位上的相互接近性;另一方面,由于市中心区高昂地价和过度城市化所造成的限制,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又具有向已有一定发展的边缘城市分散、聚集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以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为例,运用统计分析法、特尔菲法和比较分析法,基于企业与行业进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表明:(1)不同工业企业之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差异较大。根据工业企业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将企业划分成不同的等级,可为企业的分级管理提供依据。(2)工矿仓储用地不同行业之间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可为开发区产业结构调整、行业用地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安越 《中国地名》2012,(4):36-37
安阳位于河南省的最北部,地处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汇点,西倚巍峨险峻的太行山,东连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是豫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现辖一市、四县、四区和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盘庚迁殷之前,安阳称北蒙。公元前1300年,商代第20  相似文献   

19.
王缉慈  王可 《地理研究》1999,18(4):357-362
从知识创新和提高国力的目标出发,论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区域创新环境的必要性,以及这种环境建立的两种方式,特别是自下而上的以企业主体的方式,另外从实例出发,分析企业战略与地方区域创新环境的相互作用,讨论有利于企业自身和整个本地化经济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20.
唐承丽  吴艳  周国华 《地理研究》2018,37(2):292-306
城市群、产业集群与开发区的协同发展是实现城市群地区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梳理了城市群、产业集群与开发区三者之间的关系及互动机制。认为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产业集群和开发区发展的空间载体,城市群为开发区和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生产要素、服务和市场;开发区是城市群的创新创业高地与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重要场所,是城市群的重要生产功能区;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推动开发区和城市群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产业集群与开发区共享着城市群的资源与服务,开发区通过产业集聚与创新,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链延伸、耦合与创新,与城市群形成生产要素、市场交易、创新与服务等方面的多维度相互作用,最终实现三者的协同发展。基于城市群、产业集群与开发区规模、结构、职能和创新等4个方面的17个指标,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法,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案例区,对城市群、产业集群与开发区两大变量组进行了互动因素与强度的量化分析,结果表明:① 长株潭城市群、产业集群与开发区已形成有效互动。其中,城市群通过经济规模、城市结构、创新投入与产出、服务职能的发展,促进产业集群的经济规模、产业集聚、经济效益与产业创新,以及开发区的建设品质、产业集聚与产业效率的发展。开发区通过产业集聚与创新效率的提高,产业集群通过产业规模、效益协同开发区效率的提升,强化了城市群规模、结构、创新与职能的发展。② 长株潭城市群通过经济规模、结构、创新与服务四类因子,对产业集群与开发区产生了全面的促进作用,但产业集群与开发区并未完全协同地促进城市群发展。③ 要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的效益与开发区的效率,加强其对城市群发展与繁荣的支撑作用,全面实现三者的多维良性互动,提高城市群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