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温度和盐度对几种大型海藻生长率和NH4-N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刘静雯  董双林  马甡 《海洋学报》2001,23(2):109-116
温度和盐度对细基江蓠繁枝变型(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 var.liui)、孔石莼(Ulva pertusa)和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na)生长率及细基江蓠繁枝变型NH4-N吸收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和盐度对上述3种海藻生长率及NH4-N吸收均有显著影响.3种海藻的生长适宜温度和盐度范围分别为细基江蓠繁枝变型20~30℃,15~30,孔石莼15~25℃,15~40,蜈蚣藻20~25℃,25~35;最大日特定生长率(SGR)分别为8.66%,12.28%,2.24%;N饥饿细基江蓠繁枝变型对NH4-N的吸收存在短期的快吸收.细基江蓠繁枝变型NH4-N吸收的最适温度和盐度范围分别为15~25℃,10~25.生长率及NH4-N吸收速率与温度和盐度之间分别存在以下关系:SGRG.t.=0.873(S-5.487)(T-9.007)e(-0.0708S-0.0745T);SGRU.p.=0.222(S-2.665)e-0.047S(T-9.98)e-0.00057(T-9.98)2.7;SGRG.f.=2.6×10-4(S-10.856)(T-11.704)e0.156T-3.36×10-6STe0.219T;Vupt=11.812(S-4.081)(T-9.221)e-0.1S-0.148T.  相似文献   

2.
光照和温度对细基江蓠繁枝变型的生长及生化组成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实验研究光照、温度对细基江蓠的生长率及生化组成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 ,光照、温度及其相互作用均显著影响以上指标。在该实验条件下 ( 15~ 30℃ ,12 0 0~ 12 0 0 0 lx) ,细基江蓠繁枝变型 ( 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 var.liui)在光照为 10 0 0 0 lx,温度为 2 5℃时生长率最大 ,光照对生长的影响大于温度 ,而且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 ,随着温度的升高 ,细基江蓠繁枝变型生长的光饱和点也增高。光强是影响藻红素、叶绿素 a及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比率的主要环境因子 ,它与藻红素、叶绿素 a含量负相关 ,与碳水化合物 /蛋白质比率正相关。温度则是调节蛋白质及藻红素 /叶绿素 a比率的主要因素 ,它与蛋白质的含量负相关 ,与藻红素 /叶绿素 a比值正相关。温度和光照对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黄家刚 《海洋科学》1996,20(1):16-19
我国的江蓠约有20多种。已深入研究过的有:真江蓠、细基江蓠、龙须菜、芋根江蓠、海南江蓠、节江蓠、绳江蓠、缢江蓠、凤尾菜和扁江蓠等[1-3]。近年来,在我国养殖数量最大的一种是细基江蓠繁枝变型(Gracilariatenuistipitata(ChangetXiaf.LiuiZhangetXia)。该种江蓠比较容易养,故在海南、广东和广西沿海地区养殖较多,成为目前南方琼胶厂使用较多的一种原料。但对这种江蓠所含琼胶的性质和组成尚未研究过,故笔者对此进行了全面的研究。1材料与方法1.1材料细基江蓠繁枝…  相似文献   

4.
细基江蓠及其繁枝变种的RAPD和ITS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细基江蓠及其繁枝变种各12个个体进行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DNA分析,对比多态位点比例、平均杂合度以及遗传距离,并构建UPGMA聚类图;通过PCR扩增出核糖体RNA基因(rDNA)转录间隔区(ITS),纯化后直接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序列分析和核苷酸变异研究.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细基江蓠的杂合度和多态位点比例均高于细基江蓠繁枝变种,其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丰富;实验中8条随机引物扩增出特异的RAPD带,可用做细基江蓠及其繁枝变种的分子鉴定标记;ITS序列在这两种海藻中变异极小;RAPD和ITS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细基江蓠及其繁枝变种均聚集为一枝,与同属不同种的龙须菜和真江蓠分开,提示细基江蓠和及其繁枝变种为同一个种,从而在DNA水平上支持了传统形态分类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比研究了营养盐浓度变化对菊花江蓠(Gracilaria lichenoides)和细基江蓠繁枝变型(G.te-nuistipitata var. liui)的生长、生化组成和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营养盐浓度变动对2种江蓠的生长、藻体藻红素、叶绿素a、总碳、总氮含量、硝酸还原酶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有所不同。菊花江蓠生长在中等浓度(45μmol/L)的营养盐条件下最佳,而细基江蓠繁枝变型的生长反应则依前期环境中营养盐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异。总体上看,当营养盐浓度由3μmol/L变动为45和150μmol/L时,2种江蓠藻体藻红素、叶绿素a、总碳和总氮含量以及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均有所提高;而当营养盐浓度由45和150μmol/L变动为3μmol/L时,2种江蓠藻体的上述指标则有所下降。营养盐浓度45和150μmol/L的相互变动对2种江蓠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影响不大。随着无机氮浓度的逐渐增加,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当营养盐浓度由3μmol/L向150μmol/L变动时,2种江蓠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下降;而营养盐浓度由150μmol/L向3μmol/L变动时,过氧化氢酶活性则有所增强。综合比较表明,细基江蓠繁枝变型更容易受环境中营养盐浓度变动的影响,对环境中营养盐浓度变动的适应能力可能要低于菊花江蓠。  相似文献   

6.
通过静态模拟实验,比较研究了6个硝态氮(NO3--N)摩尔浓度水平(0,10,20,40,60,80μmol/L)下培养的细基江蓠繁枝变型(Gracilariatenuistipitatavar.liuiZhangetXia)的丙二醛(MDA)、游离脯氨酸含量以及硝酸还原酶(NR)、超氧化物酶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水体NO3--N摩尔浓度的逐渐增加,细基江蓠繁枝变型NR、SOD和POD的活性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显著变化(P<0.05),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随水体NO3--N摩尔浓度的变化则呈相反的趋势(P<0.05);游离脯氨酸含量则与水体NO3--N摩尔浓度呈正相关(r=0.9161)。综合分析结果认为,单独以硝态氮为氮源时,20μmol/L的供氮水平能使细基江蓠繁枝变型处于相对最佳的生理状态。  相似文献   

7.
文中详述细基江篱繁枝变型与刀额新对虾、中型新对虾、锯缘青蟹在鱼塘中混养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藻虾混养构成海洋动植物互为有利的生态系,充分利用养殖水域,达到坛产坛收的目的。细基江蓠繁枝变型是鱼塘养殖的优良品种,从试验结果可推断出其生长的最适温度和盐度分别为17~30℃、17~29‰,它的最适生长水层是:1~4月为20~50厘米,5~6月50~80厘米、7~8月70~80厘米、9月35~70厘米、10~12月20~70厘米。文内还讨论藻虾混养的生态环境和共生关系、江篱的生长规律与藻种移植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细基江蓠繁枝变种和细基江蓠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 ,随着我国南方九孔鲍养殖业的发展 ,细基江蓠繁枝变种 (Gracilariatenuistipitatavar.Liui)的人工栽培在我国东南、华南沿海地区蓬勃兴起 ;为此作者于1999年元月在广东、海南、广西采集细基江蓠繁枝变种和细基江蓠 (Gracilariatenuistipitata) ,应用HPLC、原子吸收等分析手段 ,测定其营养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粗纤维、灰分、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等) ,并与其他几种大型藻类比较 ,综合评价细基江蓠和细基江蓠繁枝变种的营养价值。1材料与方法1.1材…  相似文献   

9.
将细基江蓠繁枝变型在铁限制条件下连续培养60天,分析海藻体内铁、色素、各种元素(N、P、C等)及总氨基酸水平的变化特征、铁限制对细基江蓠繁枝变型光反应系统的影响以及铁限制的细基江蓠繁枝变型对N、P和Fe^3 的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在铁限制培养60天过程中(海水中铁的总浓度为451mol/L),细基江蓠组织中铁的含量和色素水平均随着铁限制时间的延长极显著地呈现指数下降。组织铁含量仅为对照组的5.26%,叶绿素和藻红素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7.9%和33.8%。在铁限制培养过程中,组织中的N:P比由起始的29.53降低到23.68,而C:N比值几乎保持恒定。比生长率与组织中铁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铁限制使完整组织低温下的荧光发射强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荧光发射峰位蓝移,光系统Ⅰ与光系统Ⅱ的荧光发射强度之比PSⅠ:PSⅡ降低。在适度铁限制条件下(铁限制培养30天),细基江蓠对Fe^3 的还原和吸收能力都明显增强,铁限制海藻铁吸收速率的大小与铁限制的培养过程中以及铁吸收实验过程中介质的氮源种类有关,即在以NO3^-—N为惟一氮源进行铁限制培养后,在以NH4^ —N为氮源的介质中铁的吸收速率远大于在以NO3^-—N为氮源的介质中铁的吸收速率。铁限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细基江蓠对氯、磷的吸收能力,尤其对NO3^-—N的吸收影响较大,其最大吸收速率(Vmax)降低为对照组的33.4%。  相似文献   

10.
在2011~2013年间对粤东地区进行了20余次野外大型海藻资源调查,采集了大量标本。利用形态特征,对部分标本进行了分类学研究。经鉴定,标本中包含江蓠属5个种及变种,即芋根江蓠Gracilaria blodgettii Harvey、异枝江蓠G.bailinae Chang et Xia、细基江蓠G.tenuistipitata Chang et Xia、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tenuistipitata var.liui Zhang et Xia、长喙江蓠G.longirostris Zhang et Wang。它们的主要鉴定特征分别为:芋根江蓠的分枝基部明显缢缩;异枝江蓠的藻体暗绿色,初级分枝围绕主轴互生、偏生或叉分;细基江蓠的藻体主轴基部纤细,分枝简单;细基江蓠繁枝变种的藻体纤细,分枝繁多;长喙江蓠的囊果具有明显的长喙状突起。其中,芋根江蓠和异枝江蓠在粤东地区属首次报道,文章对其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该研究结果丰富了粤东江蓠属的物种多样性,为粤东地区江蓠属物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分类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温度对真江蓠Graciilaria asiatica Zhang and Xia幼苗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孢子在5—30℃的范围内均可萌发,以15—20℃为宜。“半球状体”和盘状体时期的适温范围为15—25℃。在25—30℃条件下,盘状体直径生长快。在不同光强条件下,盘状体生长仍遵循温度愈高生长愈快的规律。试验表明,在青岛地区江蓠人工育苗,适宜采苗时间在6月下旬—7月下旬和9—10月。  相似文献   

12.
利用电子显微镜研究红藻的超微结构已有较多的报道,研究范围多侧重于细胞内细胞器的结构、细胞壁的组成、胞间联丝的形成、红藻淀粉的形态、孢子的形成,以及受精生物学等方面,但对在组织培养细胞分化过程中,其内部发生的超微结构变化的研究资料则较少。我们对红翎菜(Solieria tenuis Zhang et Xia)切段离体  相似文献   

13.
鲈鱼早期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鲈鱼Lateolabrax,japonie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是广泛分布在温、热带海域里的(鱼旨)科Serranidae鲈属Lateolabrax鱼类。在我国各海区以及朝鲜、日本的近岸浅水区常年皆有分布。因其生长较迅速,又常可做为养殖对象。 有关鲈鱼早期生活史的研究,水戶敏(1957,1960,1966)、千田哲资(1955)和内田惠太郎(1958)等人,曾就鲈鱼的受精卵、初孵仔鱼或稚鱼的形态分别作过简要的描述。我国还尚未见该种鱼类早期发育阶段的研究报告。本文就鲈鱼早期发育阶段的形态特  相似文献   

14.
牙鲆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静 《海洋科学》1995,19(2):65-67
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TemmincketSchlegel)属蝶形目(Pleuronectiformes)、牙鲆科(Paralichthyidae)。牙鲆为近海温水性底层鱼类,在我国沿海分布很广,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有关牙鲆的核型研究在国内尚未见报道。弄清这种鱼类的核型,对于了解其细胞遗传学特征、研究其种群遗传学以及牙鲆在分类和系统演化中的地位有着重要意义。1材料与方法实验材料采用青岛近海垂钓获得的活鱼7尾(雌3尾、雄4尾)。染色体制备采用PHA体内注射法[1]。于活鱼…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了产自山东省乳山县汇岛潮间带水螅虫类的一种辫螅——黄海辫螅(Symplectoscyphus huanghaiensis Tang et Huans),它是辫螅属迄今在黄海西岸仅有的一个代表种。文中详细地研究了黄海辫螅的形态结构,发现其芽鞘和生殖鞘的表壁上均布满细而密集的环纹、生殖鞘从芽鞘内长出等重要特征,这是世界其它海区已知的各种辫螅都没有的。  相似文献   

16.
Some years ago, we published a new species of Pelvetia, namely, P. siliquosa and briefly discussed its distribution. This species was reported from the eastern coast of the Shantung Peninsula, from Dairen on the Liaotung Peninsula and from South Huangcheng Island of the Miaotao Islands at the Strait of Pohai. Since 1953, more data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is plant have been accumulated, showing its much wider distribution than we first thought. According to the new data, at the Shantung  相似文献   

17.
栉孔扇贝呼吸与异常呼吸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报道了对栉孔扇贝呼吸与异常呼吸研究的初步结果。栉孔扇贝成贝(平均壳高6.4cm)的呼吸表面为9.75cm~2/g湿肉,鳃纤毛在12ppm的呋喃西林海水溶液和50ppm的青霉素海水溶液中剧烈收缩。在密闭容器中,用温克勒法测出成贝软体的平均耗氧量为0.044ml/(g·h),幼贝(壳高1.9—4.2cm)软体的平均耗氧量为0.058ml/(g·h),面盘幼虫(壳长145.5μm)平均日耗氧量为0.0134μl/个,其窒息点为4.0ml/L。 成贝离水12h后死亡率为5.6%,体重减少16.2%;幼贝离水6h以内无死亡个体,贝苗(壳高1cm)离水4h后死亡率为15%;稚贝(壳高400—600μm)离水后1h的脱落率为33.3%。  相似文献   

18.
栉孔扇贝海上中间培育阶段提高保苗率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 (Jones et preston)的人工育苗研究,在我国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室内培育阶段已有一套较为完整可行的培育方法。但至今,对如何提高稚贝出池后海上中间培育阶段的保苗率,众家纷纭,尚无成熟经验,保苗率很低,以致影响栉孔扇贝的苗种生产。为了探索提高扇贝稚贝出池后在海上中间培育阶段的保苗率的措施,我们于1983年采用正交试验法,对海上中间培育阶段  相似文献   

19.
坛紫菜与条斑紫菜轮栽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1987—1989年利用人工培苗和潮间带栽培方法进行了坛紫菜和条斑紫菜轮栽试验。结果表明,用加大育苗室的采光面积、保温和缩短光照时间促熟措施,可使坛紫菜丝状体在8月初开始大量放散壳孢子,8—9月中旬采壳孢子苗,采苗后约35天开始采收紫菜,至12月初结束。9月中旬采苗的,亩产干品83.3kg。条斑紫菜丝状体按常规法育苗,于10月中旬采壳孢子苗,先在海上密挂育苗,至11月底取下坛紫菜网,将条斑网分挂到坛紫菜架上,进行了两种紫菜的轮换栽培,直至翌年5月初结束,亩产干品120.1kg。两种紫菜总产量达203.4kg,比单作增产近一倍。  相似文献   

20.
黃海角毛藻属(Genus Chaetoceros Ehrenberg)区系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玉洁 《海洋与湖沼》1963,5(4):322-332
海洋生物区系是各海区的地理环境、水文状况和这些环境条件的历史发展情况对生物自然分布综合影响的反映。为探讨海洋生物自然分布的演变过程及规律,近年来海洋生物区系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角毛藻属包括从寒带到热带的各种生态性质的种类,在太平洋西部浅海区本属的出现种数居浮游硅藻之冠,也是黄海浮游硅藻区系组成的最重要成分。角毛藻属在海洋上层水中营浮游生活,生命周期很短,其分布可随水文条件的变化而迅速改观。因此,研究角毛藻属区系时,除考虑种类和地理分布外,还要结合其生态反映一并分析。而这样综合性的报告至今还很少见。本文旨在从此三方面,对黄海角毛藻属区系的性质及与邻近区系间的亲疏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