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的常温育苗已有过一些报道[1~3]。为了提高牙鲆苗种规格,增强苗种度夏能力,缩短养殖周期,1995年我们在荣成市马山渔业公司育苗场进行了牙鲆升温育苗生产。截至7月6日巳育出全长5~10cm大规格牙鲆亩种300000尾,至自然水温达到最高值的8月下旬,部分鱼种全长已达15cm以上,大大增强了苗种度更能力,提高了苗种度夏成活率。1亲鱼培育及产卵1.1亲鱼培育1996年第5期于1994年11月份购入海上捕捞的牙鲆亲鱼33尾,全长范围40~75cm,体…  相似文献   

2.
福建沿海牙鲆池塘养殖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牙鲆 (ParalichthysolivaceusT.&S.)属鲽形目 ,鲆科 ,牙鲆属。南方俗称左口鱼、皇帝鱼、比目鱼 ,其肉质鲜美 ,营养丰富 ,为大型名贵海产鱼类 ,经济价值很高 ,是我国主要养殖品种之一。近几年牙鲆养殖在福建方兴未艾 ,但还存在许多问题 ,如夏季水温过高难以度夏 ,而利用地下水进行工厂化养殖投资大、成本高 ,经济效益不理想。因此 ,作者于1998年利用深水沙质底池塘进行牙鲆养殖试验 ,成功解决度夏问题 ,取得了满意结果。1材料与方法1.1池塘条件选择福建省莆田县南日岛垦区内池塘一个 ,面积6.7ha ,南北…  相似文献   

3.
海水仔稚鱼营养研究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水仔稚鱼营养研究,国外已有相当数量的报道,特别是在n-3高度不饱和脂肪酸(n-3HUFA)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迄今,我国鱼类营养研究,基本集中于幼鱼和成鱼阶段,仔稚鱼阶段的营养研究,尚未见报道。目前,我国养殖的名贵海鱼,如真鲷(Pag rosomusmajor)、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等,在生产性育苗中,因仔稚鱼阶段的大量死亡,成活率一般低于30%,从早期仔鱼开始吸收自身卵黄内源营养转变为摄取轮虫、卤…  相似文献   

4.
周光正 《海洋科学》1994,18(4):72-72
最近日本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已变成重要的海水养殖水产品。目前每年有几百万的幼鱼放流入海,以促进沿海渔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推广此项目的时间还不长,对其所需营养的资料知之甚少。而且在卿化场培养的牙鲆易产生白化病,放流入海以后通常死亡率较高。目前的研究认为:白化病和有些营养要素有关,稚鱼异常颜色的不同百分比是给变态稚鱼投喂不同地理品系的卤虫、浮游动物和轮虫的结果。众所周知,脂肪酸是鱼类所需的营养成分之一,而不同卵源卤虫的脂肪酸成分又各不相同。牙鲆稚鱼对于投喂扁藻(Tet…  相似文献   

5.
牙鲆嗅上皮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研究显示: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嗅上皮的边缘为非感觉区,内侧为连续的感觉区,属嗅觉鱼类。非感觉区由表皮细胞、粘液细胞及基底细胞等组成,表皮细胞在游离面相互连接形成似指纹状的嵴的结构。感觉区由纤毛感觉细胞、微绒毛感觉细胞、纤毛非感觉细胞、支持细胞及基底细胞等组成。  相似文献   

6.
金属离子对牙鲆仔鱼的毒性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静水生物实验法进行了Zn、Cu、Pb、Cd金属离子对海洋底栖鱼类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仔鱼的成活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u(2+)、Cd(2+)、Zn(2+)、Pb(2+)对牙鲆仔鱼24hLC(50)分别为1.14、1.51、4.68、5.89mg/dm3.48hLC(50)分别为0.14、0.83、0.99、3.47mg/dm3.72hLC(50)分别为0.06、0.36、0.71、0.93mg/dm3.96hLC(50)分别为0.02、0.14、0.43、0.53mg/dm3.Cu(2+)对牙鲆仔鱼的毒性最大,Pb(2+)的毒性最小.4种金属离子对仔鱼的毒性顺序依次为:Cu(2+)>Cd(2+)>Zn(2+)>Pb(2+).  相似文献   

7.
全雌牙鲆种苗培育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新成 《海洋科学》1994,18(6):63-64
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T.etS.)是鲈形目中的重要经济鱼种之一,由于适宜于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并能在3~4℃海水中越冬,尤其适合我国北方海域养殖目前我国不少地区已在试养,有的已形成规模生产。日本从90年代起养殖牙饵产量已超过捕捞产量,目前每年养殖约10000t。牙鲆雌雄个体生长差异很大,依自然海产的牙鲆体重生长模式计算,雌性比雄性个体体重分别高出:2龄时16.2%,3龄时28.1%,4龄时49.4%。根据日本和我们的实验结果,正常人工育苗的牙鲆,由于在性转化期宜受育苗环境…  相似文献   

8.
星康吉鳗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青  卞小庄 《海洋科学》1994,18(3):66-67
有关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Brevoort)的核型研究在国内尚未见报道,弄清这种动物核型可为了解其细胞遗传学的特征、确定其在分类和系统演化中的地位提供科学依据。1材料和方法实验材料采用大连沿海渔民钓获的活鱼3尾(雌2雄1),于胸鳍基部注射PHA10μg/g体重,2h后再注射秋水仙素溶液3ng/g体重。3.5h后断鳃放血20min,取头肾制成细胞悬液,直接滴片、经低渗、固定、吹干后用吉姆莎染色、镜检,选取60个分裂相较好的计数,确定染色体数目,选出10个中期分裂相显微照像、放大…  相似文献   

9.
假雄牙鲆不同组织中溶菌酶比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溶菌酶(Lysozyme)是鱼类非特异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据Ingram1980年报道 ,溶菌酶能够破坏细菌的胞壁结构 ,增强由补体介导的溶菌作用 ,同时对真菌、寄生物以及病毒也具有破坏作用 ,因此 ,溶菌酶对于鱼类抵抗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溶菌酶在鱼体内的分布 ,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鱼类抵抗各种疾病的机制。以往的实验对溶菌酶在鱼体不同组织中的分布研究得较少 ,对于牙鲆体内不同组织中溶菌酶活力的比较则未见报道。本实验以1a龄假雄牙鲆为实验材料 ,研究溶菌酶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 ,并初步比较其比活性的差…  相似文献   

10.
从“孟德尔定律”(Mendellaw)重新发现(1900年)到今日,遗传学(Genetics)的发展已经走过了近1个世纪的历程。从早期的以孟德尔学说为代表的经典遗传学,到以摩尔根学派(T.H.Morganschool)为核心的细胞遗传学,再到今日以J.D.Watson和F.H.C.CrickDNA双螺旋结构为基础的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整个遗传学经历着从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的转变和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当代生物科学中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和最激励人心的领域。然而就整个遗传学的核心而言,还是…  相似文献   

11.
笛鲷属三种鱼类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胸腔注射PHA及秋水仙素,取头肾细胞,经空气干燥法制片,Giemsa染液染色,观察了笛鲷属的约氏笛鲷(Lutjanus johni)、勒氏笛鲷(L.russelli bleeker)、画眉笛鲷(LLutjanus vitta)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染色体数目2n=48,染色体总臂数(NF)为48,核型公式为48t.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的细胞遗传学特征,采用植物血球凝集素(PHA)、秋水仙碱胸腔注射,取头肾细胞经空气干燥法制片,分析了军曹鱼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军曹鱼核型为:2n=48=48t,染色体总臂数(NF)为48。  相似文献   

13.
对条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lagiosum)的消化器官进行解剖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条纹斑竹鲨消化道较短,其长度仅为鱼体全长的49.31%±2.60%。牙细小,三齿头型,多行在使用,每侧有12~14纵行。食道粗短,具有6~8条粗大的纵褶。胃呈"V"型,可分为贲门部和幽门部。小肠可分为十二指肠和回肠,回肠具有18片几乎平行的螺旋瓣。大肠可分为结肠和直肠,均较短。肝脏大,分为左右两叶,左叶较长而宽大,胆囊位于肝左叶近中央背侧,肝脏质量占鱼体质量的4.92%±1.22%。胰脏可分背、腹两叶,胰脏质量占鱼体质量的0.16%±0.04%。条纹斑竹鲨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特征与其它鱼类基本相似,但大肠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其中含有大量大型粘液细胞。研究表明,条纹斑竹鲨的消化系统具有软骨鱼纲板鳃亚纲的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特征,同时又具有自身所特有的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征。本研究为条纹斑竹鲨的人工配合饲料的研制和投饵技术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用六线鳚脾脏为材料研究其染色体组型,2n=48,NF=48,全部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  相似文献   

15.
我们通过荧光染色、自身基因组原位杂交(Self-GISH)和多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首次研究了棘头梅童鱼(Richardson,1844)的核型特征。雌性核型有24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2n=48a,NF=48),而雄性核型包含22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2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单体和1条中间着丝粒染色体(2n=1m+46a,NF=48)。雌性和雄性核型之间的差异表明,棘头梅童鱼的性染色体系统为X1X1X2X2/X1X2Y型,其中Y为雄性中特有的中间着丝粒染色体。三色FISH结果显示,5S rDNA和18S rDNA位点定位在最大的端着丝粒染色体(X1)以及Y染色体的短臂;X1染色体上有一个特异的臂间端粒信号(ITS),与5S rDNA位点部分重叠。Self-GISH结果显示,在推定的性染色体DNA重复序列聚集。根据实验结果我们提出关于棘头梅童鱼Y染色体起源的假说:Y染色体起源于祖先核型(2n=48a)中的两条端部着丝染色体融合,并且在此过程中伴随着片段缺失。本研究首次在石首鱼科中描述了异形的性染色体,将为其他石首鱼的性染色体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6.
6种科(Teraponidae)经济鱼类的染色体组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胸腔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ytohemagglutinin, PHA)及秋水仙素溶液, 取活体头肾组织低渗、固定和空气干燥, 分析比较了(Terapon theraps)、细鳞(Terapon jarbua,/i>)、尖吻 (Rhynchopelates oxyrhynchus)、叉牙 (Helotes sexlineatus)、列牙 (Pelates quadrilineatus)和高体革 (Scortum barcoo)的核型。结果表明, 6种鱼中期染色体均为二倍体, 除尖吻外均未发现异型性染色体、随体和次缢痕。其核型如下: 的核型为2n=48=48t, 臂数: NF=48; 细鳞的核型为2n=48=48t, NF=48; 叉牙2n=48=48t, NF=48; 列牙的核型为2n=48=48t, NF=48; 高体革2n=48=2m+2sm+44t, NF=52; 尖吻 2n=48=4m+2st+42t, NF=52。科这6种鱼染色体均属于典型的高位类群。同时, 将科6种鱼与前人已完成的科其它鱼类的核型进行比较, 发现尖吻的核型出现异型性染色体, 并对尖吻出现罕见的异型性染色体进行分析讨论。除高体革外, 其余5种核型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7.
采用常规核型分析、Ag-NORs及C-带技术对美国红鱼的核型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红鱼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48,48条染色体均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48t,NF=48;核仁组织区位于第1对同源染色体靠近着丝粒的位置;美国红鱼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粒位置显示为C-带阳性,同时发现核仁组织区也表现为异染色质;第1对染色体表现为长度多态性,与核仁组织区多态性相关,而非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18.
采用PHA体内注射──空气干燥制片法初步研究了5种海水鱼类的染色体。核型公式分别为鲻鱼、鲈鱼和黄姑鱼2n=48t,NF=48,其中鲻鱼的t1染色体、鲈鱼的t12染色体及黄姑鱼的t3染色体均为具明显次缢痕染色体,矛尾复虎鱼2n=44,2m+42st、t,NF=46,其t18染色体为具次缢痕染色体;绿鳍马面2n=40t,NF=40,其中t14染色体具次缢痕。  相似文献   

19.
真鲷和黑鲷的染色体组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静  田明诚 《海洋科学》1991,15(3):64-67
本文首次报道了真鲷和黑鲷的染色体组型:真鲷二倍体数2n=48,除第l对为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外,其余全部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臂数NF=48;除第2对与第3对染色体之间、第20对与第2l对染色体之间差异显著外,其余每相邻两对染色体间均无显著差异。黑鲷二倍体数2n=48,3对为中部、2对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其余全部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臂数NF=58;前5对染色体中,每相邻两对染色体之间有显著差异,在第6对至第24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中,除第23与第24对染色体之间有显著差异外,其余每相邻两对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红鳍笛鲷、紫红笛鲷和白斑笛鲷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opterus)、紫红笛鲷(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白斑笛鲷(Lutjanus bohar)为材料,胸腔注射PHA及秋水仙素溶液,取头肾细胞经空气干燥法制片,姬姆萨染液染色,观察分析获得染色体核型:染色体数目2N=48,染色总臂数为4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