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Sato模型研究宁夏及邻区尾波Q值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利用Sato模型,选取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宁夏地震台网记录的波形清晰、噪声水平满足计算条件的ML≥2.0地震,计算宁夏及邻区各区域尾波Q值,与前人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得到研究区尾波Q值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宁夏及邻区尾波Q值整体呈北高南低分布;吴忠、灵武地区尾波Q值相对较高,与该区域存在高速区相对应;阿拉善左旗西南尾波Q值较低;盐池地区尾波Q值相对较高,对应该区稳定的地质构造;中卫、海原及附近地区尾波Q值相对较高,认为与该区域地壳深部的高温度与高热流值有关。  相似文献   

2.
利用小江断裂带及邻区10个数字地震台记录到的地震波形资料,采用Aki单次散射模型,计算了各台站半径60km范围内地震尾波Qc值,分别拟合得到10个台站的尾波Qc和η值,并用10个台站的平均结果得出了小江断裂带及邻区尾波Qc值与频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小江断裂带及邻区总体上属低值Qc区;尾波Qc值空间差异较大,小江断裂带中段为低Qc值,明显低于北段和南段的Qc值。研究了尾波Qc值在时间上的变化与中强地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五大连池火山区尾波Q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五大连池火山地区2008年至2011年ML>0.6火山地震事件39个,根据尾波散射理论,利用Sato模型计算其尾波Q值,获得整个火山区尾波Q与频率f关系Q(f)=(34.89±8.75)f1.0727±0.2253,表现为低Q高η值的火山构造活动活跃区域尾波特征,同时获得老黑山、火烧山附近区域尾波Q0值为20.60,与国内外火山区尾波Q值加以对比,对本区域地震活动性进行分析,并结合本区其他火山研究成果给予简单解释.  相似文献   

4.
利用青海玉树地震台记录的2006年和2010年玉树两次地震序列数字化波形资料,基于Sato的尾波单次散射模型,计算玉树地区尾波Q值,并拟合Q值对频率的依赖关系.总体上,该地区尾波Q值与地震构造活动呈一定相关性,前者平均拟合Q0值.  相似文献   

5.
基于Sato单次散射模型,利用安徽省数字化测震台网2001年以来记录到的ML≥2.3级地震的波形资料,计算得到了安徽地区不同台站周围地壳介质的尾波Qc值,发现省内不同地区尾波Qc值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霍山地区尾波Qc值相对省内其余地区较低,拟合得到了安徽地区尾波Qc值与频率之间的依赖关系,为Qc=(104.9±36.4)...  相似文献   

6.
云南地区尾波衰减及其与地震前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用38个遍布云南地区的短周期地震台站的地震仪器记录的160多个区域地震的尾波观测资料,详细研究了云南地区尾波衰减的某些特征,给出了全省地壳尾波Q分布图。在考虑Q值与频率相点的情况下,发现频率相关值η在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比较高,而在相对平静的地区比较低。从尾波Q值的空间分布来看,滇西北地区最低,在70—180之间,东部地区最高,约300—400左右,云南地区总的趋势是自西向东Q值逐渐增高。根据这些研究结果,讨论了尾波衰减的某些特征与地震活动前兆关系的理论基础,把尾波Q值作为地震前兆的可能性研究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唐山地区尾波Qc值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利用首都圈地震数字台网资料,计算了唐山地区不同尾波窗长的Qc值。尾波窗长为15~30s时,Qc(f)=53f1.1;尾波窗长为30~60s时,Qc(f)=256f0.8;尾波窗长为60~90s时,Qc(f)=304f0.72;尾波窗长为90~120s时,Qc(f)=2400.68。可以看出,同一地点的Q0值随尾波窗长的增加而增大,但尾波窗长为90~120s时,Q0反而减小。  相似文献   

8.
基于Aki单次散射模型,利用八盘水磨台和西克尔台记录的伽师M_S6.4地震序列的数字地震波形资料,计算八盘水磨台和西克尔台的尾波Q_C值以及M_S6.4地震序列的尾波Q_C值,分析并讨论了上述2个台站尾波Q_C值的时间变化特征及与强余震的关系。结果显示:八盘水磨台、西克尔台和伽师M_S6.4地震震源区的拟合平均尾波Q_0值分别为269.8、272.5和267.2;平均η值分别为0.75、0.72和0.74。八盘水磨台和西克尔台尾波Q_C值随时间变化特征显示2020年2月21日M_S5.1余震前,尾波Q_C值出现"低值-高值-发震"的现象,这一现象可为后续该区M_S6.0地震的强余震判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李琼  秦嘉政  钱晓东 《地震研究》2007,30(4):337-343
基于Aki和Chouet的地方震尾波单次散射模型,利用思茅台记录到的2007年云南宁洱6.4地震余震的数字化波形观测资料,测量了震源区尾波Qc(f)值。当中心频率为1.5Hz时,宁洱地区的尾波Qc值在51~147之间,平均值为79,尾波的振幅衰减率βc(f)在0.014~0.039之间,平均值为0.028;测量得到该地区尾波Qc值与频率f的关系为Qc(f)=53f0.88;尾波波源因子与震级成正比关系,满足关系lgA0=1.51ML-0.94;测量结果显示宁洱地震余震序列的尾波值Qc较低,表明宁洱震源区属于构造运动较为活跃区。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0年至2008年苏中沿海地区射阳地震台和海安地震台记录到的100 km范围内ML2.0以上地震波形资料,基于Sato模型,采用不同的固定流逝时间,计算了该区域的尾波Qc值.结果表明:该区为尾波Qc值低值区域,随着流逝时间的增大尾波Qc值也变大;在2006年11月份东台ML4.1震群和2007年5月6日响水ML4.0地震前尾波Q0值有明显增大现象.  相似文献   

11.
板内大震原地准周期复发间隔的概率分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中国大陆大震原地复发资料为基础,采用比较合理的方法确定了板内大震在其活跃期内原地准确周期复发的概率密度函数,所得结果表明,板内大震在重复行为上具有板间特征地震相类似的分布特征,两者的差异在于,板内大震复发间隔的变分系数COV为0.26,而板间特征地震的该值为0.215,即板内大震的重复间隔相对稍显离散。  相似文献   

12.
对滇西南1970年以来所有M≥4.6级地震前的空间活动图像进行研究,用地震频度作为参数描述地震前区域的地震活动增强与平静现象,用空区、条带描述地震的孕震过程,得到以下认识:①地震频度增加是滇西南地区5级以上地震前的共性特征;②滇西南地区M≥4.6级地震前出现空区的比例随着地震震级的增加而有所增加,4.6~4.9级地震前只有60%的地震出现空区,5.0~5.9级地震前有90.9%的地震出现空区,而6.0级以上地震前全部出现空区;③空区平均持续时间也随着震级的加大而增加,空区平均持续时间为13.58个月,最短为3个月,最长为37个月;④主震位置(27/33)多发生在空区边缘(含长轴端12次、短轴端8次)。震前出现条带的规律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新疆南天山东段地震平静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筱荣 《内陆地震》2008,22(2):115-122
分析了南天山东段地震平静相关问题。得到如下结论:①将平静现象分为震前平静、震后平静.场兆平静、无震平静可能更能客观地反映平静状态;②南天山东段4级地震平静6个月以上具有前兆意义;③5级地震发生前的打破平静现象分为两类,由4级地震打破平静的5级地震其发震位置与4级地震关系密切,由5级地震打破平静的地震一般发生在地震弱活动区或南天山东段5级地震成组活动时期,前兆现象较难捕捉;④南天山东段5级地震最长平静时间为57个月。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内蒙古东部中等地震的有序分布、中等地震密集增强、地震从集、空区和条带及显著地震及中强地震迁移背景方面的演化特征研究,分析认为,阿巴嘎旗及邻区、扎兰屯-牙克石、呼伦贝尔-兴安盟-锡盟-通辽交界地区将是未来中强地震的可能区域。通过对2003年8月-2006年3月间发生在东部的中强地震沿大兴安岭对迁特征研究,综合认为,内蒙古东部已成为东北地区中强地震活动主体地区。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固体潮高时段地震(调制小震)活动性图象演化过程,综合判定小震调制比Rm的异常值,提高Rm异常在中短预报地震的效能,并对小震调制比地震预报方法资料区域选择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提出区域过小或不适当的区域选择都可能产生不合理的Rm异常。在对辽宁及邻近地区5级左右地震短临预报指标的研究中,显示出用因体潮高时段地震形成的强震前空区活动图象比用全部地震形成空区图象特征更加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从地质构造探讨地震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地震和地质构造关系上,作者对以下几个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1)地震发生的动力;(2)断层和地震的关系;(3)浅源地震和深源地震;(4)稳定区与活动区;(5)平静期与活动期;(6)垂直地形变与水平地形变.作者认为地壳的水平移动可能是发震的主要动力,因此认为在常发震区经常进行大地测量,观察各地的水平地形变,对中、长期地震预报可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粤东、闽南沿海小震震源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纪曾  李幼铭 《地震学报》1991,13(4):420-429
本文采用 P,S 振幅比资料测定小震震源参数的方法,研究粤东、闽南沿海地区的小震震源参数,文中针对该地区现有地震台站的设置偏布于地震一侧的实际情况,将台站相对于地震的分布归纳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分别进行人工数值试验,其目的在于探讨文献[1]方法对台站偏布于地震一侧时的资料处理能力及误差估计.在此基础上,就该地区1982年至1985年的39个(Ms=1.7——3.0)小震震源参数进行了实际资料处理.计算结果表明,该地区大多数震源错动面较陡,主压应力轴和主张应力轴大多近于水平,主压应力轴的优势取向为北西西方向   相似文献   

18.
章淮鲁 《地震学报》1989,11(3):225-235
7级以上的强震并不是在一片空白上突然发生的,而是在一种间歇性的地震活动背景下发生的,研究这种背景地震活动的规律,为判定一个活动期的强震的潜在震源区提供信息。本文通过对华北历史上记录到的18次7级以上强震的震前史和震后史的研究,提出了华北地区强震背景地震活动的四条规律:①强震前多有6级以上的背景地震发生;②并且多有信息地震发生;③短时间近距离的两个强震之间可能出现缓震现象;④强震具有一定的减震作用。文中根据这四条规律,对华北地区1501——1730年的强震潜在震源区做了判别分析。   相似文献   

19.
南天山东段地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聂晓红  高国英 《内陆地震》2005,19(2):156-163
分析研究了南天山地震带构造环境、中强地震活动震源机制解、中强地震时空分布以及拜城周围小震群活动与中强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南天山东段中强震震源断错以倾滑逆断为主,主压应力P轴由西到东呈扇形分布;相距较近的库车与拜城地区地震活动存在较大差异,但均存在明显的成丛性分布特点;拜城地区中强地震分布呈北西向可能预示着该区存在隐伏断裂,小震群活动则可能反映了局部中强震对周围次级小构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华北近代成串强震发生过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大面积的华北整体出发, 探讨了成串大地震发生过程中的某些规律.根据一些地震观测资料, 就历年来的小地震频度, b值随时间的变化, 小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 震群活动, 小地震的初动方向的变化等五个方面探讨各次强震发生与它们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