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环境水中的铬(Ⅲ)与铬(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铭慈 《岩矿测试》1987,(4):250-254
在环境科学的研究中,铬是一个重要项目。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环境及人体中的铬(Ⅲ)与铬(Ⅵ)已有报导。 本文拟定了在水样中加入硝酸镁为基体改进剂,直接测定总铬;另取样品在pH4.5的醋酸盐缓冲液中以APDC-MIBK萃取测定铬(Ⅵ)的方法,并以差减法求铬(Ⅲ)。总铬与铬(Ⅵ)的检出限分别为0.71与0.69μg/L。总铬的精度(RSD%)4.85μg/L时为8.01,1.68μg/L时为24.74,铬(Ⅵ)的  相似文献   

2.
环境水样中铬形态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德勋  李玉珍 《岩矿测试》1999,18(3):171-175
研究了水体中几种形态铬的存在状态,分离条件。提出离子交换为主的铬形态分离流程。结合二苯碳酰二肼光度法可测定水样中总铬,溶解态铬,颗粒态铬,六价态铬,无机态和有机态三价铬。已用所拟流程于水样及药物中铬的形态分析,水样加标回收率在92%-97%,药物分析结果与标量相符。  相似文献   

3.
济南市某废弃化工厂区域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产业布局升级,高污染、高能耗的化工企业被关停或搬离,研究这些企业遗留地块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济南市某废弃化工厂原厂区采集了100件土壤样品,测试SiO_2、Al_2O_3、CaO、Fe_2O_3、K_2O、MgO、Na_2O、As、Ba、Br、Ce、Cl、Co、Cu、Ga、Hf、La、Mn、Nb、Nd、Ni、P、Pb、Rb、S、Sc、Sr、Th、Ti、V、Y、Zn、Zr、Cr、Cr(Ⅵ)、铬形态、pH值、有机质等42项指标,研究厂区土壤中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的总铬量在1025~2450 mg/kg,Cr(Ⅵ)含量在557.0~996.5 mg/kg,Cr(Ⅵ)含量占总铬量的46.77%。在0~80 cm深度内,总铬、Cr(Ⅵ)含量随深度的变化并不明显。随着深度增加,离子交换态铬占总铬的比例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而残渣态铬占总铬的比例增大。土壤的总铬含量与pH值呈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470,而Cr(Ⅵ)与有机质、pH值相关性均不显著。聚类分析发现Cr元素的来源单独成为一类,主要为化工厂长期堆放大量铬渣引起的人为污染所致,其他组分与全国土壤、黄淮海平原土壤则有着相似的自然源。  相似文献   

4.
《岩土力学》2017,(Z2):82-88
采用硫酸亚铁(Fe SO_4)对铬污染土进行稳定化处理。基于浸出试验、碱性消解和改进BCR形态提取试验,研究了p H和粒径对铬污染土稳定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粒径和p H对铬污染土稳定性能有较大影响,随着粒径的降低,Cr(Ⅵ)、总Cr的浸出浓度和Cr(Ⅵ)含量均降低,粒径的降低可促使铬从弱酸态(F1态,活性态)向可还原态(F2态,较稳定态)转化。Cr(Ⅵ)浸出浓度和Cr(Ⅵ)含量均随着p H降低而降低,而总Cr的浸出浓度呈相反的变化规律。p H对铬形态分布存在临界值,当p H高于临界值时,随着p H的降低,稳定土中F1、F3态铬含量显著降低,F2态铬含量明显增加;当p H低于临界值时,p H的降低稳定土中F1态铬含量明显增加,F2、F3态铬含量显著降低。铬赋存形态的变化是铬污染稳定性能变化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5.
采用绿色高效的工艺方法实现有色金属工业废水中金属污染物的高效分离和水质净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研究首先对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废水的排放特征、来源与危害进行了分析;其次对有色金属工业废水的各类常见处理方法的原理、应用、优缺点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重点研究了离子沉淀浮选法的原理、起源、发展现状等,分析总结了离子沉淀浮选法应用于Cu2+、Pb2+、Zn2+有色金属工业废水中金属污染物脱除和水质净化分离的优势,在金属污染物的选择性富集、分离效率和工艺设备操作易用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因此,对于有色金属工业废水的净化处理而言,离子浮选工艺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了西南岩溶区某傍河铬渣堆场为研究对象,对场地不同位置与深度的土壤及地下水样品进行了采集,通过数理统计对Cr在场地中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场地对地下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总Cr浓度的水平分布具有差异性,表层土壤Cr浓度由上游到下游呈明显降低趋势,变化率为3.59;深层饱水带土壤中总Cr浓度分布受到地下水流场的影响,场地下游土壤铬浓度明显高于上游;杂填土垂向剖面的铬浓度分布不同于坡残积红粘土,杂填土中铬浓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浓度与土壤深度的关系可用y=63.88ln(x)-75.221来表示;而在红粘土中剖面中,铬大量聚集在土壤表层,后随着深度的增加铬浓度逐渐降低,接近基岩面有升高趋势;场地地下水中Cr(Ⅵ)的浓度受深层土壤中总Cr浓度的影响,两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典型铬渣污染场地铬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西南岩溶区某傍河铬渣堆场为研究对象,对场地不同位置与深度的土壤及地下水样品进行采集,通过数理统计对Cr在场地中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场地对地下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总Cr浓度的水平分布具有差异性,表层土壤Cr浓度由上游到下游呈明显降低趋势,变化率为3.59;深层饱水带土壤中总Cr浓度分布受到地下水流场的影响,场地下游土壤铬浓度明显高于上游;杂填土垂向剖面的铬浓度分布不同于坡残积红黏土,杂填土中铬浓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浓度与土壤深度的关系可用y=63.88ln(x)-75.221来表示;而在红黏土中剖面中,铬大量聚集在土壤表层,后随着深度的增加铬浓度逐渐降低,接近基岩面有升高趋势;场地地下水中Cr(Ⅵ)的浓度受深层土壤中总Cr浓度的影响,两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张亭亭  李江山  王平  薛强 《岩土力学》2019,40(10):3928-3936
采用硫酸亚铁(FeSO4)对铬污染土进行稳定化处理。选用浸出试验、Cr(VI)残留值试验和形态提取试验,研究了粒径和有机质对铬污染土稳定特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粒径和有机质对铬污染土稳定特性有较大影响。粒径的减小可显著降低稳定土中Cr(VI)和总Cr的浸出浓度及稳定土中Cr(VI)的含量;当污染土粒径小于2 mm时,Fe(II)/Cr(VI)摩尔比为3,稳定土中Cr(VI)和总Cr的浸出浓度分别为4.68、8.9 mg/L,均低于我国《危险废弃物鉴别标准 浸出毒性鉴别》(GB/T5085.3-2007)的限值。有机质添加量的增加可明显降低稳定土中Cr(VI)和总Cr的浸出浓度及Cr(VI)的含量。当Fe(II)/Cr(VI)摩尔比为3时,有机质的添加量为5%,稳定土中Cr(VI)的含量为28.3 mg/kg,低于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08)中工业和商业用地限值(30 mg/kg);当有机质的添加量为10%时,稳定土中Cr(VI)的含量为4.8 mg/kg,低于居住用地限值(5 mg/kg)。形态提取试验结果表明:粒径的减小可降低弱酸提取态的铬含量,增加可还原态的铬含量,而对可氧化态和残渣态的铬含量影响不大;有机质可促使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的铬转化为可氧化态的铬,而残渣态的铬变化不大。稳定土中铬从活性态向较稳定态转化,是铬稳定土稳定特性和环境风险变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针对铬污染软土,自行设计了电动淋洗试验装置,开展了铬污染软土室内土柱淋洗试验,分析了试验过程中电流、电解质溶液pH的变化以及淋洗液种类、外加电压、温度对重金属铬去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动淋洗试验可以有效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铬;相对于单一淋洗试验,用10 V电压强化淋洗试验显著提高了重金属铬去除效果,淋洗液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S)时Cr(VI)和Cr(总)去除效率是单一淋洗法的2.79,3.12倍。当电压为10 V,温度升高至45 ℃时,淋洗液为柠檬酸(CA)和草酸(OA)的各组试验表明Cr(Ⅵ)与Cr(总)去除率均相应提高;而淋洗液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时的试验组中Cr(VI)去除率提高了5.84%,Cr(总)去除率降低了4.25%,表明升高温度使部分Cr(VI)还原成不易迁移的Cr(III);淋洗液为草酸的试验组中升高温度时Cr(Ⅵ)与Cr(总)去除率最高,分别达到了82.08%、77.57%,分别相应提高了27.65%、26.01%。电动淋洗试验后,铬污染软土土粒结构变得更紧密,土粒之间的孔隙减小且被填充的更加密实。  相似文献   

10.
超基性岩中铬尖晶石分离方法比较成熟,且效果较好,但有的分离流程较长。我们根据样品实际情况简化了流程。本文只将磁铁矿化强烈的铬尖晶石分离方法作一简要介绍。铬尖晶石磁铁矿化现象非常普遍,在我省一些矿床中,无论副生铬尖晶石还是造矿铬尖晶石常具不同程度的磁铁矿化现象,有的矿化程度很深,磁铁矿沿裂隙深入铬尖晶石内部进行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蚌埠市区浅层,中层地下水近10多年测试资料分析表明,硬度,溶解性总固体逐年增高,氯化物,硫酸盐含量也逐渐增高,其主要原因是污染的淮河水及市区大量超标排放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通过淋滤,溶解,离子交换,微生物分解等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所致,该四项指标逐渐增高,应是地下水体受污染标志之一,本文探讨其机理,从而为消除蚌埠市区地下水污染必须治理淮河污染及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达标排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化学还原-稳定化联合修复铬污染场地土壤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六价铬是国际公认的47种最危险废物之一,研究铬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对污染场地风险管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济南市某典型铬污染场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化学还原+固化稳定"的修复治理思路,针对修复剂类型、投加比、反应时间、还原效率、修复成本和环境效应等因素,确定了该修复工艺的最佳条件,并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中Cr(Ⅵ)的最佳修复条件为:以氯化亚铁作为化学还原剂,其投加比为5倍的理论投料比,还原时间为2天;以钙镁磷肥作为稳定剂,其投加比为10%(换算成钙镁磷肥与总铬的质量比为72∶1)。采用以上条件修复铬污染土壤,总铬的生物可利用系数由0.4398降低至0.0017,修复后的土壤Cr(Ⅵ)含量介于0.315~0.501mg/kg,Cr(Ⅵ)被还原率大于99.5%。该结果可为土壤修复和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中铬的分离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将地下水中的铬与其他基本离子分离的技术,用于固体离子源热电离质谱计(TIMS)测定铬同位素比值.利用铬的氧化态以阴离子形式存在的特点,采用阴离子交换色层分离法将Cr5 与干扰阳离子分离;利用铬的还原态以阳离子形式存在的特点,将Cr3 与硫酸根等干扰阴离子分离.该方法可以成功地应用于地下水中铬同位素信息的测定,在地下水铬污染研究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土壤中铁元素对铬元素p-XRF测定准确度的影响与校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p-XRF)能够快速检测土壤中的铬元素,但由于土壤成分复杂、基体效应不明,导致其检测准确度较低。铁元素作为土壤基体中的主量元素,在不同类型土壤中含量变化范围大,是影响铬元素p-XRF测定准确度的主要元素之一,深入研究铁元素对铬元素荧光强度的影响有助于提高p-XRF测定土壤中铬元素的准确度。本文以人工配置的铬-铁土壤样品研究铬元素荧光强度与铬元素含量和铁元素含量的变化关系,采用经验公式校正铁元素对铬元素p-XRF分析准确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样品中的铁元素含量固定不变时,铬元素的含量与其相应的特征X射线荧光强度呈线性变化,相关系数均在0.9990以上,且铬元素荧光强度的增长速率随着土壤中铁元素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另外通过对同一铬含量、不同铁含量土壤样品的研究,验证了铁元素对铬元素的荧光增强效应,并发现该增强效应还与铁、铬元素的相互作用有关。结合铬、铁元素基体效应研究结果,本文建立了铁元素对铬元素p-XRF测定的校正方程式,相比于普通的线性回归,该方法的相关系数从0.9011提高到了0.9986,硅藻土样品的p-XRF分析平均相对误差从21.94%下降至2.52%,实际土壤样品的p-XRF分析平均相对误差从51.02%下降至5.21%。  相似文献   

15.
张亭亭  李江山  薛强  王平  熊欢  梁仕华 《岩土力学》2019,40(12):4652-4658
采用硫酸亚铁(FeSO4)对Cr(VI)污染土进行稳定化处理。研究了Fe(II)/Cr(VI)摩尔比和养护龄期对污染土稳定过程中的铬赋存形态及浸出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Fe(II)/Cr(VI)摩尔比和养护龄期的增加,Cr(VI)和总Cr的浸出浓度降低,稳定土中Cr(VI)的含量降低,当摩尔比为3时,Cr(VI)和总Cr的浸出浓度均低于我国《危险废弃物鉴别标准 浸出毒性鉴别》(GB/T50853―2007)的限值;当摩尔比为10时,稳定土中Cr(VI)的含量低于我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08)中工业和商业用地的限值(30 mg/kg);当摩尔比为20时,低于居住用地限值(5 mg/kg)。形态提取试验结果表明:FeSO4改变稳定土中铬的赋存形态,可促使铬从弱酸态向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转化,而对残渣态的铬影响不大。Cr(VI)的浸出浓度与稳定土中的Cr(VI)含量均存在指数函数关系,且浸出试验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铬污染土稳定效果。  相似文献   

16.
采用乙炔空气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铬,要获得较高的灵敏度必须使用富燃气火焰。在此火焰中,有许多元素干扰铬的测定。使用干扰抑制剂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其中以硫酸钠作为干扰抑制剂是比较理想的,可以克服几乎所有元素对铬的干扰作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2017,(4)
铬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在工业生产中占据非常关键的位置,对我国工业的发展具有较为关键的作用。但是铬在生产的过程中会产生铬渣,这种物质是重污染资源,对周围环境影响严重,特别是地下水,铬通过土壤渗透到地下水中,对人体在成严重的危害。在进行水污染的处理中,传统抽出法消耗时间较长,效率较低,地下水净化效果较差,需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地下水中铬污染进行全面控制,通过对PRB修复试验技术在地下水中铬污染方面的分析,对PRB修复技术中反映介质及修复技术介质吸附原理进行探讨,发现在研究地下水铬污染方面,PRB修复技术更加科学合理,在治理地下水过程中能达到良好效果,为地下水整体质量提高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8.
采用乙炔空气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铬,要获得较高的灵敏度必须使用富燃气火焰。在此火焰中,有许多元素干扰铬的测定。使用干扰抑制剂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其中以硫酸钠作为干扰抑制剂是比较理想的,可以克服几乎所有元素对铬的干扰作用。文献中提到铁镁对铬的影响无法克服,而采用分离的办法进行铬的测定。作者经过试验认为,只要不引入氯化物,适当增加干扰抑制剂量,完全可以消除铁镁对铬测定的影响,并且对干扰现象进行了解释。此一问题的解决,免去了分离铁镁的手续,大大加快了分析速度。  相似文献   

19.
地质样品中高精度铬同位素分析纯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史凯  朱建明  吴广亮  王静  曾理 《岩矿测试》2019,38(3):341-353
随着多接收器热电离质谱仪(MC-TIMS)和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的发展,高精度铬(Cr)同位素测试已成为可能。铬同位素在地球、环境、农业生态和宇宙化学等科学领域中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潜力。然而,样品的纯化分离、干扰和仪器质量分馏的校正,依然是制约铬同位素高精度测试的重要因素。本文在近年来铬同位素分析技术最新进展的基础上,结合本课题组已有的研究,对陨石、地质和环境等各类样品中铬同位素的分离纯化方法、MC-ICP-MS测试中干扰与质量歧视校正等进行了详细综述。本文认为,阴阳离子树脂交换联用与过硫酸钾等强氧化剂的结合,可以进行低铬高基质样品的有效纯化,是一种较为普适性的纯化方法。使用铬同位素双稀释剂校正质量歧视效应,在MC-ICP-MS的中高分辨与静态测量模式下,不仅可以有效分开多原子离子的干扰,而且也可以进行高精度铬同位素分析,其δ~(53/52)Cr的分析精度与TIMS相当,可以达到0.04‰(2SD),且最低测试浓度可低至10ng,能够实现超微量铬的同位素分析。  相似文献   

20.
样品经微波消解,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测定绿茶中铬、铅的含量。在选定条件下,检出限铬为0.039ng/mL,铅为0.024ng/mL;精密度RSD:铬小于10%(Cr 10~20μg/g),铅小于25%(Pb 1μg/g);加标回收率铬为93.3%~111.5%,铅为95.3%~117.0%。方法准确、可靠,满足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