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水质分析的质监控制:1.质量指标控制:空白值、检测限、精密度、准确度;2.质量控制绘图(了解分析过程质量的稳定):控制空白值、样品检测和加标回收率的方法和要求。  相似文献   

2.
固体化学盐样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特有的矿产资源,目前缺乏盐湖样品分析相应的国家标准,在分析固体化学盐样的实验室对该类样品的分析方法没有统一规范,因此对固体化学盐样监测数据的合理性检验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结合《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Z/T 0130—2006),介绍了氯化物及硫酸盐型固体化学盐样检测数据的质量控制及判断方法,包括在样品加工过程中掌握矿区的盐样类型,提供水分的检测数据;将盐样分析数据的离子质量分数换算为化合物质量分数时,要正确把握各种化合物的换算顺序和原则;利用阴阳离子平衡原理初步判断样品分析质量;充分了解样品的分析结果,根据配盐后各化合物的物理性质,通过分析元素加和判断样品分析质量;通过离子间的关系、加标回收和重复性实验、不同分析方法比对来判断样品分析质量。简要提出了氯化钠、氯化钾、高纯氯化镁、高纯氯化锂等特殊固体盐样的质量控制方法,以保证固体盐样实验室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总结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uality Assurance/Quality Control, QA/QC)在地质勘查和资源调查评价样品分析中的意义,根据最佳工业实践,推荐质控样品的插入率≥20%。对质控样品的选择与评价方法进行总结,标准样品应与待测样品基体匹配且含量范围涵盖整个待测样品的含量水平,标准样品的测试结果使用控制图进行准确度判断;重复样品应在每一个重要的采样、制样阶段进行采集,并且应随机选取,重复样品的分析结果通过散点图判断精密度是否达到预期设定界限,通过相对偏差图可以获得不同因素对精密度的影响,国际上通用的量化重复样品精密度的方法是计算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空白样品的目标元素含量应低于检出限,实验室空白样品一般为高纯度的石英砂,实际的资源勘查项目中也可采集野外空白样品进行污染监控,空白样品的控制限为3~5倍方法检出限;外检样品应送到级别相当或更高的实验室进行检测,判断两个实验室测量结果的差异,外检样品选择应随机,通过散点图判断外检样品结果的可靠性。文章通过国际上资源调查评价中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的实例进行总结,与国际标准对...  相似文献   

4.
地球化学样品分析质量管理系统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建平  郑存江 《岩矿测试》2003,22(3):211-216
利用VFP6.0强大的数据计算和管理功能,设计了对地质调查样品分析数据的实验室质量管理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同时管理多个图幅样品的数据,还可以自动实现样品编码、内检样品按指定比例随机生成、一级和二级标样质量汇总、内检合格率和报出率计算、二级标样质量监控图绘制以及按选定格式进行分析数据和内检数据的导入和导出,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输出美观的表格。该系统适用于不同比例尺化探数据的实验室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5.
区域地球化学样品长期以来一直是采用间接方法对实际样品元素分析质量进行评价,有效地提高了区域地球化学样品的整体分析质量,但是当实际样品和外部质量控制样品含量范围差别较大时,间接评价的效果会减弱。本文从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大部分元素符合标准(对数)正态分布的规律出发,运用SPSS、Excel等软件对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元素含量正态分布情况进行研究,通过计算元素含量实际正态分布图和标准正态分布图的重合度直接评价元素的分析质量。运用整套方法对实验室分析的江西某地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样品的分析数据进行了质量评价,正态分布检验表明微量元素需要通过对数转换才能进行正态分布分析,该地区钛、钨、铬等元素不适合用本方法进行质量评价;钴、汞、镓等18个元素的重合度都在0.9以上;氧化钙和氧化钠重合度小于0.9,样品实际结果分析表明需降低分析方法检出限,提高低含量氧化钙和氧化钠的分析质量。本方法对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样品的分析数据质量的直接评价作了有益的尝试,可以作为现有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样品质量评价办法的参考和补充。  相似文献   

6.
气相色谱法测定地下水多环芳烃准确度的保证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环境中常见且对人体危害极大的USEPA优先控制污染物16种多环芳烃(PAHs)在地下水中的监测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从影响方法准确度的空白溶剂的选择、标准样品测定、基质加标回收率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数理统计的t 检验进行显著性检验,并对研究区水中的多环芳烃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宜选用市售纯净水做空白溶剂,基质加标回收率在71 5%~99 7%范围内,标准样品测定的相对误差在1 0%~17 2%;经系统误差检验确定本方法不存在系统误差,可以达到测定地下水中多环芳烃的目的。实际样品的测定结果说明煤矸石中的多环芳烃随降水淋滤以及酸性矿坑排水进入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其迁移转化机理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实验测试室开发的地矿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Geo-LIMS 2.0的功能、特点及应用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从地矿实验室实际工作出发,将信息技术与实验室现有质量保证体系相结合,Geo-LIMS 2.0系统实现了实验室从样品登录、任务分配、作业生成、数据记录与计算、数据汇总、质量监控,到分析报告生成的全流程信息的计算机自动处理,基本涵盖了地矿实验室管理工作的主要方面,精简和优化了实验室的运作环节和业务流程,有利于管理人员和分析人员更加专注于测试方法核心技术开发,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该系统数据输入量小,操作简单,数据查询、统计功能强大,具备完善的权限管理功能。系统维护简单快速,能够满足地矿实验室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污染调查样品测试质量远程实时监控管理系统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露  王苏明  刘菲  霍志彬 《岩矿测试》2010,29(5):571-574
全国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已全面启动,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样品分析质量控制是关键。文章通过对样品分析质量控制需求的分析,开发运行于互联网的地下水污染调查样品测试质量远程实时监控管理系统软件,针对地下水污染测试技术研究中样品测试的质量进行实时评价、实时监控和实时统计,了解实验室的分析测试能力,及时发现和纠正测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保障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9.
张自超  余必胜 《岩矿测试》2000,19(2):137-141
讨论了同位素地质样品分析的质量监控与质量评估问题,提出在同位素地质样品分析中以准确度与精度度并重、标准物质监控与重复样监控相结合的质量监控方法。通过对大量标准样品定值数据与积累的测试数据的统计分析,提出了标准物质测定误差和标准偏差及重复样双份分析的双差允许限的确定方法,并采用准确度分数、精密度分数、空白分数和系统性偏倚分数对测试结果的质量进行定量评估的方法,这些方法适用于实验室内部的质量监控和评估  相似文献   

10.
讨论了以往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分析质量控制方法的优缺点和新的分析质量控制方法,认为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分析质量控制,除进行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外,进行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中12项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测定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李松  饶竹 《岩矿测试》2009,28(2):157-160
以正己烷液-液萃取、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和高效液相色谱(紫外、荧光检测器)检测地下水调查样品中12项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组分的分析为例,从水样的储存、气相色谱进样口活性评定、试剂空白检查、萃取过程中乳化现象的消除等方面总结出一些经验。参照美国EPA方法中QA/QC的经验,建立了全国地下水调查样品中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分析过程的质量控制流程程序,通过引用质量控制图直观评价批量样品分析的满意度,实现了分析流程的受控状态。  相似文献   

12.
以美国EPA TO-13A标准为基础,研究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大气颗粒物中18种多环芳烃(PAHs)的分析方法,对内标的选择、数据稳定性进行了探讨,对替代物回收率进行统计分析。从内标物和目标化合物的响应衰减相关性、响应因子等确定了各化合物的内标物,BghiP、DBahA、IP、COR的内标物由EPA方法TO-13A中的d10-AC改为d10-PYL,并考查了7天内测试数据的稳定性和365件分析样中替代物回收率。该分析方法的仪器检出限为8~12 pg,目标化合物日常校准测定平均误差为-11.21%~12.12%,相对标准偏差(RSD,n=7)为4.12%~14.27%。替代物的回收率为64.35%~127.94%,平均回收率为76.95%~79.71%,相对标准偏差(RSD,n=365)为7.15%~9.66%。方法数据的稳定性有较大的提高,替代物的回收率等参数符合美国EPA要求,可用于批量或连续分析大气颗粒物中的18种PAHs。  相似文献   

13.
利用EXCEL应用程序中的宏语言(VBA),时北京普析通用TAS-986G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测试数据进行后期处理,输出原始记录报告,并为质量审核提供数据。  相似文献   

14.
The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method of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is used to classify gas chromatographic-mass spectrometric data. The specific examples comprise sterane and triterpane regions of GC-MS analyses of branched/cyclic fractions. The statistical model provides an objective analogue to visual comparis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mass fragmentograms. Sources of experimental error influencing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include insufficient sample size, short integration times, and peak skewing. The method successfully groups samples of oils, oil sand, and polluted beach sand according to geographic origin: beach sand groups with type of crude spilled; laboratory biodegraded and untreated Nigerian crudes group together. Applications of three-mode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can range from study of geologic processes acting on organic compounds to classification of unknown pollutants.  相似文献   

15.
A diverse set of computer programs has been developed at the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 (LLNL)to process geophysical data obtained from boreholes. These programs support such services as digitizing analog records, reading and processing raw data, cataloging and storing processed data, retrieving selected data for analysis, and generating data plots on several different devices. A variety of geophysical data types are accommodated, including both wireline logs and laboratory analyses of downhole samples. Many processing tasks are handled by means of a single, flexible, general-purpose, data-manipulation program. Separate programs are available for processing data from density, gravity, velocity, and epithermal neutron logs. The computer-based storage and retrieval system, which has been in operation since 1973, currently contains over 4400 data files. Most of this data was obtained from the Nevada Test Site (NTS)in conjunction with the nuclear test program. Each data file contains a single geophysical parameter as a function of depth. Automatic storage and retrieval are facilitated by the assignment of unique file names that define the storage location of each data file. Files of interest to the user may be located and retrieved by means of a search program that examines the catalog. A convention recognized by all programs in the system is that of a zero ordinate denoting a gap in an otherwise continuous data trace. This convention provides a simple mechanism for editing and displaying data files in an automated and consistent manner.  相似文献   

16.
Petroleum samples and organic extracts from two sedimentary sequences have been analysed using capillary gas chromatography and GC-MS techniques for isomeric methylbiphenyls, ethylbiphenyls and dimethylbiphenyls. The relative abundances of isomers with substituents in the ortho positions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depth (maturity) in both sedimentary sequences. Accordingly, these compounds appear to offer potential as indicators of thermal maturity of sediments.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柱前衍生-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水样中醛酮类及硝基苯类化合物含量的检测方法。对影响衍生效率的因素如溶液的酸度、反应温度和时间、衍生试剂2,4-二硝基苯肼(DNPH)的用量等因素进行了试验,确定了DNPH与醛酮类化合物反应生成腙的最佳条件为pH=3时40℃恒温水浴反应1h。利用二氯甲烷萃取反应生成的腙和硝基苯类化合物,旋转蒸发仪浓缩,氮吹转换甲醇相,使用电子捕获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测定目标化合物。各化合物的质量浓度与其色谱峰峰面积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在0.9989以上,方法检出限为0.01~0.03μg/L,相对标准偏差(RSD,n=6)均低于6.0%,回收率在89.5%~110.2%。方法简便、经济、回收率高,可用于水质中醛酮类及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土壤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贾静  饶竹 《岩矿测试》2008,27(6):413-417
建立了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测定土壤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方法,对标准模拟样品的基体选择、吹扫捕集条件、色谱条件等实验条件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方法检出限为0.20~0.60μg/kg,精密度(RSD,n=7)为2.78%~9.89%,基体加标平均回收率为81.5%~115.2%。方法准确可靠,用于批量样品的实际分析,检测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