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之一。矿石燃料的使用使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中。研究全球二氧化碳的循环对于更好地理解增高的二氧化碳程度对未来气候和海平面波动可能产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海洋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被认为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相...  相似文献   

2.
《海洋世界》2008,(6):8-8
地球日益升高的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已经威胁到了澳大利亚国宝——树袋熊!澳大利亚科学院教授伊恩·休谟和他的学生一直在研究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桉树的影响。桉树为树袋熊提供栖息环境和营养。休谟教授说,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继续升高,桉树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无法被树袋熊利用的物质,而可利用的营养物质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3.
着重分析和讨论全球大气-海洋-海冰事环流模式的两个长时间数值积分试验-130年控制试验和95年敏感性试验,尤其是控制试验中的漂移现象以及与此相关的敏感性试验中增暖信号的提取问题,在控制试验中,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当前的气候值不变;而在敏感性试验中,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开始时以1%的速率等比增加,它在积分至70年且其值已达初始值的二倍后便不再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尽管这个耦合模式的长时期积分中存在着明显的  相似文献   

4.
要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稳定下来,我们需要将大量的二氧化碳储藏在长久稳定的地质盆地当中。由于陆地上储藏盆地的温度,二氧化碳储藏在那里不稳定,会向上浮动.如果二氧化碳储藏盆地没有封闭合理的话,这可能导致注入的二氧化碳溢出。我们认为:如果将二氧化碳注入小于3000m的深海海底,几百米的沉积物可以提供一个永久的地质储藏环境,尽管可能受到一定的地质运动的干扰。在深海海底高压和低温的环境下,二氧化碳处于液体状态,而且浓度大于上层孔隙液。这样,在重力的作用下,注入的二氧化碳处于稳定状态。另外,二氧化碳水合物的形成可以阻止液体二氧化碳的流动,这样就形成了储藏系统的第二道密封盖。我们对二氧化碳的注入、形成水合物、稀释溶解成二氧化碳溶液进行了定性的分析。如果选择的是石灰岩沉积物,则二氧化碳溶液对石灰岩的溶解可以稍微增加其孔隙度,这样可以大大增加其渗透性。然而,喀斯特现象不太可能出现,因为能够被二氧化碳溶液完全溶解的只是一小部分的岩石。美国沿海200英里以内的专属经济区提供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储藏空间,能将美国现有二氧化碳排放量几千年的总量都储藏起来。  相似文献   

5.
"给我半罐铁,我将给地球带来下一个冰河期。"大气中逐渐增加的二氧化碳浓度使"全球变暖"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海洋作为大气二氧化碳的一个重要的"汇",其主要吸收途径是通过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碳。这种无机碳的固定、  相似文献   

6.
冰芯记录表明,在过去的冰期期间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减小了.为什么会这样?在极地大洋生长的浮游生物是主要怀疑对象,因为CO2通过光合作用被吸收,而在有机物沉到洋底时停止了循环.对于气候来说,非常需要对浮游生物生产率进行一次很好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有机物和海洋碳循环NobuhikoHanda大洋是控制大气二氧化碳的决定因素,所以海洋系统中的碳循环以及空气—海洋相互作用引起的二氧化碳转换均集中在体现其化学和生物过程。该过程主要包含由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有机物从表层至深部水的垂直搬运以及其降解作用又...  相似文献   

8.
吴溪 《海洋世界》2009,(12):11-16
现在还不算太晚——但也差不多了。人类已经向大气中排放了5千亿吨二氧化碳,并且每年至少还要再排放90亿吨——这些碳成为地球沉重的负担。按照目前的趋势,在2050年之前,人类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将达到一万亿吨,  相似文献   

9.
根据2001年10—11月在赤道北太平洋海域(含赤道东太平洋东、西部海区和西太平洋暖池区)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水体中二氧化碳体系各组分的含量及其分布状况,并对其与营养盐及碳酸钙饱和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表层海水总二氧化碳(∑CO2)含量为1.07—2.01mmol.L^-1,自赤道北太平洋东部向西呈逐渐降低趋势;表层海水二氧化碳分压(Pco2)高于大气二氧化碳分压平均值,表明赤道北太平洋可能为大气二氧化碳的海水源区;海水二氧化碳体系的垂直分布主要受生物生命过程和碳酸钙沉淀与溶解过程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渤海主要温室气体及海水二氧化碳分压的调查与研究,分析了渤海区底层大气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二氧化碳分压(pCO2)的时空分布特征;渤海大气CH4含量春、夏、秋、冬季均值分别为2085、1974、2056和2060×10-9nl/L,各季节高值区均出现在黄河口邻近海域;黄河口邻近海域大气较高浓度的甲烷可能是渤海沿岸城市夏季出现高值的重要原因;渤海区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在2006年-2009年呈增高的趋势,2009年9月渤海中、北部海水pCO2在285~617μatm之间变化,渤海中部海水pCO2明显低于辽东湾内海水pCO2,研究区CO2海气通量-5.9~13.4mmol.m-2.d-1在之间,人类活动以显著影响到渤海的碳汇能力。  相似文献   

11.
英国《新科学家》报道,随着大气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与海水发生反应,产生大量重碳酸盐和氢离子,导致表层海水的酸度增加。在上一个冰川时代,地球海洋的pH值为8.3,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大量的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12.
着重分析和讨论全球大气,海洋-海冰耦合环流模式的两个长时间数值积分试验──130年控制试验和95年敏感性试验(增强温室效应试验),尤其是控制试验中的气候漂移现象以及与此相关的敏感性试验中增援信号的提取问题。在控制试验中,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当前的气候值不变;而在敏感性试验中,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开始时以1%的速率等比增加,它在积分至70年且其值已达初始值的二倍后便不再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尽管这个耦合模式的长时期积分中存在着明显的气候漂移,但敏感性试验给出的全球增暖的基本特征在物理上是合理的;这个耦合模式产生气候漂移的主要源地是在高纬度海洋的冰水交界区,且初步的热收支估算揭示它可能与冰-水交界区的耦合方案有关。本文最后在对控制试验和敏感性试验的环流型式的时间演变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有关全球增暖幅度的3种估计,同时指出:尽管全球增暖的空间分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模式气候漂移的影响,但这种影响的大部分在计算气温年较差的变化时却可以被自动扣除。  相似文献   

13.
最近100多年来,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及其他微量气体(N_2O,CH_4,CFCS)迅速增加。据测,1985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比工业革命前增加了约1/4,从而使世界平均气温升高。据1986年世界气象组织计算,最近100年来,世界平均气温已增加了0.3—0.7℃。估计到2050—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5—4.5℃。全球气温升高,将引起世界海平面上升。最近100年(1880—1980)来,世界海  相似文献   

14.
中国海洋碳循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主要进展(1998-2002)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阐述了1998-2002年期间中国海洋碳循环及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3个主要进展部分:(1)海-气二氧化碳通量过程;(2)海水中碳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3)入海河流流域土壤和沉积物在海洋碳循环中的作用;海洋与陆家容纳了近一半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另外的50%被释放到大气中,海洋在缓和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的,海洋储有的碳主要以无机碳的碳酸盐(CO3^2-)和碳酸氢盐(HCO3^-)的形式存在。海洋生态系统通过生物泵的作用驱动大气CO2进入海洋,在表面混合层中,由于生物的光合作用,CO2不断被转化成有机碳和生物碳酸盐,并进一步从表层CO2向深层转移,形成了海洋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海洋水体中碳循环过程受到河口与近海碳的形态,转化,分布,迁移和生物生产过程等影响,海洋生物泵明显影响着海洋对空气中CO2的容量,春季和冬季东中国海皆为大气二氧化碳的汇,夏季皆为二氧化碳的源,秋季渤海与北黄海为二氧化碳的汇,南黄海与东海是二氧化碳的源。入海河流流域土壤,非入海河流流域的土壤和海洋沉积物在碳的来源,分布,含量以其迁移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探讨海气间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指出海面气体交换的物理过程与大气的强迫作用有关。动力学分析表明:交换速度主要依赖于溶解度、摩擦速度和阻碍系数;海面通量则决定于海与气的浓度差和交换速度,而交换速度随风速增加而增大,随温度增大而减小,其模拟值与风洞实验值基本一致。根据1993年10月、1994年4月和10月在东海三个航次的测定和计算表明,东海海面的二氧化碳通量指向下,其平均值为-45.5μg·m-2h-1  相似文献   

16.
来自太空的有关图像可以提供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方面的资料。随着人们对全球变暖的日益关注,探索海洋对二氧化碳吸收的定量测量方法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确定海洋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有助于解释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问题。在进行光合作用期间,漂浮在海洋上层的单细胞浮游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并将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17.
大量陆地与海洋的地质记录证实了晚中新世C_4植被发生全球异步扩张,最早在10 Ma左右开始于非洲东部与西北部,随后8~6 Ma左右大范围传播至南亚、南非、北美等地区,最终C_4植被于上新世发生再次扩张,基本形成现今的生态格局。对于晚中新世C_4植被扩张的解释至今仍存在疑惑,主要围绕气候变化与CO_2展开争论。最新的大气二氧化碳分压(pCO_2)重建记录显示,大气CO_2浓度在晚中新世时期处于下降的趋势。综合考虑晚中新世C_4植被的扩张区域,地质记录重建的大气CO_2浓度与数值模拟实验中形成C_4植被扩张所需的大气CO_2浓度在数值上相吻合,突出了大气CO_2浓度变化对晚中新世C_4植被扩张的作用。由于现有的大气CO_2浓度重建记录的分辨率较低,不管是在趋势上还是数值上,其可靠性都有待商榷,未来应该专注于晚中新世可靠的高分辨率大气CO_2浓度记录的重建,这是解开晚中新世大气CO_2与C_4植被扩张关系的关键,对研究未来气候变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东印度洋海—气二氧化碳分压差及其通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研究了第七、八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航渡中所观测到的海-气二氧化碳分压资料。结果表明,航线上20°N以北、20°~40°S之间及60°S以南的海域是大气二氧化碳的汇区,其间碳通量平均约为5.17mg/(m2·h);20°N至20°S及40°~60°S则为大气二氧化碳的源区,其间碳通量平均约为3.70mg/(m2·h)。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推动力和形式的基础上,论述了研究和开发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开发型海洋大气地理信息系统(Marine and Atmospheric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MAGIS)的意义;阐述了MAGIS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工作流程以及总结了系统的特色并展望了系统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吴溪 《海洋世界》2008,(4):35-36
海水正变得越来越“酸”——要是你住在海里面,绝不是什么好事儿。 阳光背后总有乌云。现在,世界范围内的海洋每小时吸收100万吨二氧化碳。无可否认,这个吸收量仅是人类燃烧石化燃料后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的1/3。海洋的这种吸收作用从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全球变暖效应。然而,大气的“福祉”变成了对海洋的“诅咒”——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形成碳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