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及早诊治外伤性颅内迟发性颅内血肿,研究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CT表现、CT随访价值。方法:在120例颅脑外伤患者中行CT随访检查。结果:通过CT复查,32例发现有迟发性颅内血肿。其中硬膜外血肿16例,硬膜下血肿12例,颅内血肿4例。大约80%的血肿在外伤后3天内出现。结论:外伤后3天内积极CT复查能及早发现迟发颅内血肿。即使开初CT扫描正常者,如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有改变,应立即行CT复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 颅内结核常见征象及少见征象的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头颅CT平扫与增强扫描并随访10例患者在临床上的愈合情况。结果10例患者行抗痨治疗后好转或康复。结论CT能对颅内结核病作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笔者报道应用CT扫描对261例围产期窒息儿进行头部扫描,发现有二种颅内病变;颅内出血和脑缺氧缺血性脑病共230例,其阳性率为88.1%,就其CT表现,病理基础及脑损伤程度与预后关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4.
正常小儿颅内不同组织CT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常小儿脑组织CT值国内尚我报告;作者选择10岁以内正常小儿子120例,分三人年龄组进行颅内不同脑组织CT值测定,并将小儿与成人的脑绰组织值CT比较,收结果看出;小儿灰质、白质及小脑CT值明显低于成人的,随年龄增长CT值递增;新生儿脑组织CT值明显低于儿童;儿童丘脑莫过基底节CT值近似成人。  相似文献   

5.
笔者收集29例经CT诊断单发性脑内转移瘤,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例,通过对29个单发病灶的CT表现进行分析,着重讨论该病灶的出现位置,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性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对颅内单发病灶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导了一例CT难于诊断的颅咽管瘤。患者:男性,47岁,因间歇性头痛一年多,双眼视力减退年以上,于1992-06月入院诊治。一年前患者出现前额部隐痛,进行性加剧,半年后出现双眼视力减退的症状,曾作两次CT扫描,均未发现异常,诊断为球后视神经炎,予激素治疗40天后,双眼视力复原,头痛缓解,以后症状反复发作三次,均用激素治疗缓解,1992年丙次头颅CT冠状扫描诊为鞍区病变,检查、视力右1.0左0.4  相似文献   

7.
目的是报道11例“无症状”性脑瘤临床诊治经验及体会,方法,总结,分析11例病人临床病例资料。结果 11例病人均经CT或MRI检查得以诊断,其中10例行肿瘤切除术,1例予以保守随访。结论:CT和MRI等先进医疗诊断设备的应用,是临床“无症状”脑瘤得以诊断的主要手段;“无症状”只是特定时期内相对而言其原因与高岭,颅内代偿空间扩大,脑瘤位于功能“哑区”以及多有良性表现有关;  相似文献   

8.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头部加速引起的脑白质轴索广泛性损伤。我们报告18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提出DAI的CT诊断标准:大脑皮髓质交界处、基底节内囊区域、胼胝体、脑干或小脑一个或多个直径≤2cm的出血灶,和/或脑室内出血,无明显颅内血肿和挫裂伤;或CT仅提示急性弥漫性脑肿胀、蛛网膜下腔出血,但伤后原发性持久昏迷,无脑缺氧情况。在386例急性脑外伤中,CT诊断DAI18例,对DAI的发病机理、CT  相似文献   

9.
孙次昌  刘庆芳 《中国地震》1997,13(4):387-393
采用井间电磁波CT技术,对大灰厂断层进行了5年定期监测,发现中强震(ML≥40,震中距Δ<210km)发生前3个月左右,CT图像出现下述变化:吸收系统均值在逐年降低的基本趋势下,进一步下降10%左右;象素的灰度差分均值在不同方向上突然下降或上升;图像灰度共生矩阵的熵值下降;低吸收象素增多。分析表明,震前岩石裂隙与孔隙结构的变化导致了电磁波CT图像的变化。电磁波CT技术有可能作为一种探测地震前兆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0.
外部性脑积水的CT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外部性脑积水(EH)的CT与临床表现特点及关系。材料与方法:搜集24例EH的CT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其中10例进行了临床与CT复查.结果:24例CT上均有不同程度额顶部蛛网膜下腔增宽,大脑前纵裂增宽,并多伴有基底池扩大.复查显示,3个月全部为典型表现,6~12个月CT征象逐渐减轻,24个月大部分病例逐渐或完全恢复正常.临床症状随之减轻或消失.结论:EH是发生在婴儿早期的良性自愈性疾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头颅CT检查对新生儿颅内出血早期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CT对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搜集我院临床考虑新生儿颅内出血并行CT及B超检查的患儿487例,其中头颅CT诊断出血者401例,B超检查诊断颅内出血者239例.结果 CT 的检出率明显高于B超的检出率,但有61例(占12.5%)患儿B超检出而CT未检出.结论 CT检出率明显高于B超,但对于脉络丛出血不如B超敏感.因此对临床怀疑新生儿颅内出血者应先行头颅CT检查,结果阴性者应补充头颅B超检查,以防漏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320排、64排CTA以及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原理和应用进行比较研究,达到选择最合适检查方法的目的。方法:收集8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分别釆用320排CTA、64排CTA和3D DSA检查,研究并比较CTA和DSA影像特点。结果:86例动脉瘤患者经320排CTA诊断动脉瘤92个,64排CTA诊断90个,3D DSA诊断96个,以X2检查比较,所得数据均釆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P>0.0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320排CTA、64排CTA和3D 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各有其优势。CTA可作为辅助DSA检查颅内动脉瘤的方法;320排CTA有快速、无创和准确性高等优点,对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图像效果明显优于64排CTA,可作术后复査和随访首选;320排CTA无法取代DSA和3D RA“金标准”的地位,可能漏诊微小动脉瘤。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piral CT angiograply SCTA)及三维重建的新技术,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脑血管患者进行了SCTA检查和三维重建,三维重建采用最大强度投形(MIP)或表面示意图法(Sutface Rendeling),其中颅内动脉瘤13例,脑血管畸形6例,自发性颅内出血5例,脑缺血性疾病2例,本组有23例行数字减形血管造影(DSA)检查,且与CTA结果对照,结果:除3例末行DSA检查的患者,1例多发性动脉瘤CTA漏检2个小动脉瘤外,22例CTA的结果与DSA相同。CTA在描绘毗邻骨结构以及脑血管三维结构上优于DSA,结论:SCTA是一种简单,快捷,有效的无创伤性脑血管成像术,在某种程度上可替代DSA或创伤性的脑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4.
320排动态容积CT脑血管数字减影(DSA)可为颅内动脉瘤病人提供4DDSA成像信息,这一技术的关键是宽体检测器和ConeXact锥束重建算法。本文对目前常见锥束扫描重建算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特别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Feldkamp类,Grangeant类,Katsevich类和ConeXact锥束重建算法。应用方面对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了宽探测器平台下动态容积扫描,一次成像获得满意图像,无阶梯伪影,并与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常规DSA对比,320排CTDSA检查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筛选和术后复查一种方法,与CTA相比320排CT动态容积成像和功能成像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基于FCM聚类算法的颅内出血CT图像分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提高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的颅内出血病灶分割准确率,提出一种新的颅脑CT图像分割方法,被怀疑为出血的区域可快速而有效地分割出来。首先利用颅内结构提取算法提取颅内区域;然后利用两次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完成出血区域分割。第一次模糊c均值聚类确定疑似颅内出血的区域,根据脑出血CT图像特点,将中心点灰度值最高的类作为第二次模糊c均值聚类对象,第二次模糊c均值聚类分割出疑似出血区域,最后对颅脑CT图像进行实验,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颅脑出血CT图像病灶的分割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笔者分析了39例MRI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图像资料,并对CT、MRI、DSA的诊断价值进行了比较,MRI多次出血信号特征和CT钙化灶是其特点,笔者认为CT、MRI综合分析,是对本病进行无损伤性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CTA在诊断及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97例临床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中首先随机选择CTA及MRA两种无创伤检查中的一种,随后均行DSA检查。以DSA和外科手术确诊为参考,比较CTA,MRA及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优势和不足。选择相应治疗后,行CTA+DSA或MRA+DSA复查,评价动脉瘤的残留情况。结果:①50例行CTA+DSA检查组中,确诊阳性病例46例。CTA检测的特异性、灵敏性及准确性分别为66.67%、100%和98%。阴性及阳性预测率分别为100%和97.92%。DSA检测的特异性、灵敏性及准确性分别为66.67%、95.74%和94%。阴性及阳性预测率分别为50%和97.83%。②47例行MRA+DSA检查组中,确诊阳性病例45例。MRA检测的特异性、灵敏性及准确性分别为50%、97.67%和93.62%。阴性及阳性预测率分别为66.67%和95.45%。DSA检测的特异性、灵敏性及准确性分别为66.67%、97.73%和95.74%。阴性及阳性预测率分别为66.67%和97.73%。③48例接受动脉瘤颈夹闭术的患者行CTA+DSA复查,以DSA为标准,CTA评价动脉瘤残留的特异性、灵敏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7.73%、100%和97.78%。42例接受可解脱弹簧圈治疗的患者行MRA+DSA复查,以DSA为标准,MRA评价动脉瘤残留的特异性、灵敏性及准确性分别为100%、66.67%和97.5%。结论: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特异性、灵敏性及准确性稍优于DSA,MRA对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方面稍低于DSA;同时CTA及MRA均可清晰显示动脉瘤的三维结构及空间关系;综合比较,我们认为CTA对于动脉瘤的诊断及手术方案的确定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并可作为术后较为理想的随访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经CT 诊断的84例小儿颅脑内出血。CT 主要表现是颅脑内出血的高密度影。CT 扫描可确定出血的部位、数量和大小等,足一项十分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