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0 毫秒
1.
库车5.6级、拜城5.3级地震形变前兆异常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分析研究了 1999年 3月 15日库车 5.6级、6月 17日拜城 5.3级地震前新疆克孜尔水库形变站观测到的前兆异常。库车 5.6级地震前 ,第一形变站基线具有突变性 ,异常幅度达 2 80μm,水准异常为渐进式 ,幅度稍小 ,但异常持续时间较长。在此次地震前其它测站的 14条垂直、水平形变测线都有程度不同的异常显示 ,最大异常量级为 1.2× 10 -5,中期异常达 1年以上 ,短期异常持续约 10 0天 ,临震异常在震前 7~ 15天出现。拜城 5.3级地震前各测线也观测到了较明显的前兆异常 ,最大异常量级为 8.3× 10 -6,短期异常持续近两个月。  相似文献   

2.
本文处理了云南及邻近地区1976年以来7次5.4—7.4级地震前后的电阻率观测资料。分析统计这些地震前电阻率异常时间、幅度和范围的结果表明,7级以上地震电阻率的长趋势异常时间为1—2年,异常幅度5%左右;短临异常时间1—2个月,最大异常幅度10.8%;最大异常范围290公里。6级地震的中期异常时间一般在1年以内,异常幅度2—6%,短临异常时间一般为1个月,异常幅度2.5—11.8%,最大异常范围220公里。5级地震无长趋势异常,短临异常时间一般为1个月左右,异常幅度3%左右,异常范围在220公里以内。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的震例总结,以及近年我国地震综合预报清理攻关研究的结果均认为,震前异常的主要展布范围依震级而异:7级地震以距震中400~500公里为界;6级左右地震约以距震中300公里为限;5级左右地震,则以距震中约200公里为限。因此,人们集中精力对上述范围内的种种地震前兆异常从各个方面进行了较详尽的研究,并得到一些普遍性和规律性的认识。这对地震前兆及地震预报研究无疑是极其宝贵的。但国内外的震例资料表明,震前异常往往分布在震中周围相当广阔的范围内;相比之下,对上述异常主要展布范围外(即远源区域)的地震前兆异常研究较少,目前所见有关报导亦甚少。本文试根据地下水氡含量的变化,着重于对远源区震兆异常进行讨论,以此作为对地震前兆异常研究的一点补充。  相似文献   

4.
朱成英  陈玲  崔勇 《内陆地震》2006,20(4):342-352
选取距卡帕尔-阿拉善4号井300 km范围内的3次5级地震,400 km内的3次6级地震,约600 km内1次7级地震、1次6级强震群作为震例资料,分析了这些地震前卡帕尔-阿拉善4号井前兆异常特征。结果表明:①对于5级地震,50.0%测项出现前兆异常,水化学、水动态异常各占50.0%。这些异常的58.3%表现为中期异常,41.7%表现为短期异常,无单独临震异常,也无叠加临震异常。异常变化幅度大而明显,且以趋势性上升或下降为主。硅酸和硫酸根在同一地震前异常时间与异常形态相似。②对于6级地震,33.3%测项出现前兆异常,其中水化学异常占38.9%,水动态异常占16.7%。出现的异常57.1%为中期异常,28.6%为短期异常,14.3%为临震异常。异常形态多为脉冲突跳,而仅有少数为趋势性高值异常。各异常项目之间有一定的同步性。③对于7级地震或6级强震群,37.5%测项出现前兆异常。出现的异常83.3%为中期异常,16.7%为短期异常。异常幅度大而明显,异常形态以单值突跳或趋势性为主。  相似文献   

5.
2001年3月24日在新疆新源发生MS4.7地震,震前北天山地区的地下流体相继出现一些前兆异常,并且以中短期异常为主,异常主要集中在距震中约265 km的乌鲁木齐附近。通过观测事实,分析了本次地震前北天山地区地下流体前兆异常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1984年5月21日江苏省黄海海域发生了6.2级地震,距震中180公里的苏17井(镇江市郊)震前观测到了长达一年半左右的氡值趋势异常,相对变幅高达47%。本文比较充分地论证了其资料的可靠性,说明这一趋势异常不是干扰因素所致,可能反映了震前观测点附近含水受力岩体的应力—应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青海省水氡共7个台项观测资料及4个前兆数字化观测点的12个测项(水氡、水位、水温或地热)观测资料的分析,初步2001年11月14日青海省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存在部分异常,但异常的比例不高,未见明显趋势性异常。格尔木新建数字化地热仪观测到了较突出的同震效应。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1983年6月24日越南莱州7.0级地震前,云南境内所观测到的前兆异常,发现:震前2——3年云南西南部及其与越南、老挝、缅甸交界的相邻地区,M_L≥3.0级地震的半年频度及∑(t)曲线,分别出现三年和二年的高值异常;震前一年云南及邻区5.0≤M_s≤6.0级地震的年频度为平均年频度的二倍;震前两年,区内M_L≥4.0级的地震,构成北东向条带,并逐渐向未来大震震中移动,大震震中周围100——200公里范围内,构成中强震密集频发区;震前2个多月,云南境内震中距190——650公里范围内的部分地应力、水氧、水位、形变等前兆观测手段,先后出现异常,并具有分布范围大、不均匀、异常幅度和持续时间与震中距无线性关系等特征。作者用多源场孕震前兆模型对上述特征作了定性解释。  相似文献   

9.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远场前兆异常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收集并核实了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青海、甘肃、四川、新疆、宁夏、河北及陕西等省前兆台网记录到的一些典型的前兆观测异常,按照中国震例总结研究的规范,确定了地震前兆异常判定准则,判定出前兆异常53项.本文在系统分析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兆异常特征后认为,该次地震的孕育影响场具广域性特征,仪器记录的前兆异常范围直径达到2900km,本文判定的前兆异常范围直径达2100km.并且出现异常的时间长、测项多、幅度大.研究认为特大地震的监测工作应该考虑大区域(数千公里)范围的资料变化,在多震区还需有较密的观测台网.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1986年以来在一些活断层上进行断层气体定点观测研究的有关情况及结果。1987年以来发生在甘肃西部的5次4.5级以土地震前均观测到了断层气体的动态异常变化。地震前断层气体的动态异常表现出变化幅度大,临震异常突出,多种气体组份同步变化等特点。一个五级左右地震的前兆反映范围可达500多公里。作者认为该方法适宜于在地震危险区进行临震监测。  相似文献   

11.
为了正确评价天津宝坻地震台地电阻率的观测效能,调查分析了宝坻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场地和观测系统,统计分析了观测数据的产出和映震效能。结果表明:宝坻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场地、观测系统等基本符合观测规范的要求;观测数据连续、可靠,但精度却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观测数据对华北北部多个5.0级以上地震和本区及邻近地区多个3.0级以上地震有震前异常反应。宝坻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场地能反映出地震孕育的信息,产出的数据连续、可靠,映震能力较强,但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剧,原良好观测环境有逐渐丧失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2017年6月3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发生5.0级地震,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对该地震进行了震前短临跟踪和震后回顾总结。分析认为:测震学资料存在"同心地震窗"开窗、海原震群事件和视应力高值等异常;地球物理场观测资料存在海原地电阻率突跳变化异常、固原地电阻率破年变下降异常和热红外短期显著异常。震前短临跟踪工作体现了地震预测指标体系对震情判定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山西长治和代县地应力站的观测资料,深入分析了大同一阳高6.1级地震前地应力异常变化特征。地震前地应力的变化不仅有趋势异常,而且还有明显的短期和临震异常显示。其异常变化的总趋势是:下降—持平—回升。根据地应力异常变化,作者曾作了较准确的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14.
叶青  张翼  黄兴辉  余丹  刘高川  范晔 《地震》2017,37(4):123-133
本文讨论了2015年内蒙古阿拉善MS5.8地震前500 km范围内6个台的地电阻率变化, 得到如下结论: ① 石嘴山、 银川、 海原、 固原等台站震前1年半左右出现了较明显的趋势下降变化, 尤其以距离震中最近的石嘴山台下降幅度最大。 ② 利用年变畸变方法分析了石嘴山、 银川、 海原、 固原台的电阻率震前几年的年度变化发现几个台震前均发生了年变化畸变现象。 ③ 几个台地电阻率原始小时值的均方差在震前1~3月内均同时出现了大幅度突跳现象。  相似文献   

15.
由50余个测点的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讨论了该区的地壳-上地幔电性横向变化特征。按照上地幔第一低阻层顶面埋深,将测区划分为四类地区:浅埋深(55-90公里)、中浅埋深(90-110公里)、中深埋深(110-160公里)和深埋深(160-250公里)。讨论了本区六次大震例的深部电性背景。指出了上地幔顶部的梯度带地区、地壳内电性横向变化剧烈的地区和地壳内存在局部特殊增厚的低阻层地区将可以作为潜在震源区的深部电性判据之一  相似文献   

16.
地表与井下地电阻率观测数据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君  杜学彬  陈军营  王建军  范莹莹 《地震》2015,35(1):112-122
本文介绍了目前中国运行时间超过2年以上的4个同场地地表和井下地电阻率观测台站的基本情况, 通过分析观测曲线动态变化、 观测精度以及映震能力, 得到以下初步结果: ① 井下地电阻率观测对风、 降雨以及杂散电流干扰的抑制能力要优于地表观测; ② 井下地电阻率观测年变化与地表有较大的差别, 且井下观测大大削弱了年变化幅度; ③ 井下垂直方向地电阻率观测数据相对水平方向来说阶跃及突跳较频繁; ④ 天水、 河源、 海安台井下观测对其附近地震有一定的映震能力。  相似文献   

17.
用改进的维纳滤波处理地电阻率观测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改进后的维纳滤波对青岛地电阻率资料进行了处理,排除了地下水位、温度、降雨和气压等因素对地电阻率的影响,提高了资料的可信度.处理后的地电阻率3个分向在黄海Ms5.3级地震前11~12天均出现了明显的短临异常,异常出现的时间也比较同步.  相似文献   

18.
邢台5.4级地震前的流动重力和地磁异常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测值空间变化等值线和时序变化曲线,分析了2002年邢台5.4级地震前流动重力和流动地磁异常的动态演化。两种异常震前表现出如下特征:①流动重力、流动地磁观测资料均有较为明显的前兆异常反应;②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的“0”等值线附近;③流动地磁部分点位测值呈现趋势性异常,震前全部点位观测值整体上升,形成完整的高值异常区。  相似文献   

19.
1992年1月23日黄海发生了Ms5.3级地震,震中离青岛市118km。青岛市地阻率有三个分向,东西向、南北向和垂直向。用多元回归分析消除地下水位、温度、气压和降雨对地电阻率的影响后,在这次地震前,三个分向都有明显变化,1992年1月11日三个分向同步下降。其中南北向和东西向自1991年12初开始,波动幅度较以前变大,并同时在1992年1月11日到19日形成一个下降的凹兜,所不同的是东西向下降的幅  相似文献   

20.
杨又陵  马世贵 《地震》1995,(3):246-251
通过对乌鲁木齐地电台1988—1992年视电阻率及自然电位观测资料的分析,认为:该台视电阻率观测曲线具有较好的年变形态,在周围250km范围内发生的3次M_s5.0以上地震前均具有较好的异常显示;N30°E道自然电位对周围100km范围内发生的M_s4.5左右地震反映也较灵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台的台址条件,并利用形变观测资料推算该台的k值(k=(Δps/ps)/(ΔL/L)达到10~3量级,确认乌鲁木齐地电台观测条件良好,地震—地电异常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