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长江流域为研究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起源时间出发,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究不同时期流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特征和空间分布模式,结果表明:(1)流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明朝、清朝最多,先秦次之;不同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历史时期的数量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先秦、明朝和清朝;(2)不同历史时期非遗的空间聚集性与其数量关联较大,先秦、明朝和清朝非遗聚集特征显著;(3)不同历史时期非遗的分布中心主要沿东—西走向,且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相似文献   

2.
吕波  王辉  何悦  周仲鸿 《北京测绘》2021,35(7):860-865
基于空间地理视角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运用集中化指数、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等地理数学方法,探究辽西走廊36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辽西走廊非遗分布呈弱不均衡结构,主要以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音乐4种非遗类型为主.②辽西走廊各区域非遗数量和类型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河北优势最明显.③辽西走廊总体非遗呈"多核集聚"分布特征,各非遗类型均表现不同程度的集聚.④地形、气候、植被、河流等自然因素和经济、人口、文化、交通等社会经济因素均会对辽西走廊非遗空间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青藏高原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实验区,基于空间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分析不同地貌类型内居民点集聚特征及分布状态。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居民点在高原地貌类型上集聚程度最大,大起伏山地上居民点的集聚程度次之,高台地和小起伏山地上的居民点空间分布近乎呈现均匀状态,该结论反映了该保护区居民地在不同地貌类型上地理分布的规律性现象。  相似文献   

4.
针对湖南省国家级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研究较少.为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该文以湖南省658个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网格维数、核密度估计和全局莫兰指数等空间分析和计量地理学方法,对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传统村落呈集聚型分布,空间分布不均衡,空间差异较大,主要集中在湘西、怀化、郴州、永州、邵阳等5个市州;传统村落分形特征明显,且分形特征较为复杂,在自组织演化过程中呈现出多中心集聚特征;传统村落的高密度集聚区主要分布于3个片区:武陵山区、雪峰山区和湘南山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全局莫兰指数为0.575,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格局主要受到地形地貌、河流水系、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与社会经济、交通条件和中心城市等人文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基于地铁网络构建OD矩阵,定量化计算地铁可达性,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展开地铁可达性以及餐饮网点空间分布的核密度分析,最后运用Geo Da空间计量工具对二者核密度分布做空间上的关联性分析,以此揭示地铁可达性与微博餐饮签到网点各自的空间分布规律及二者的耦合性特征。研究得出:地铁可达性各指标的核密度分布规律存在相似性,均呈现出"核心-边缘"的空间结构特征;餐饮网点核密度分布趋向于"一个核心、多个中心"的多中心、多层次空间格局;地铁可达性各指标与微博签到网点整体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空间正相关,并在局部范围内呈现出高-高集聚、低-低集聚、高-低集聚、低-高集聚4种不同类型的空间关联模式。  相似文献   

6.
针对超市经营者进行选址优化和空间配置问题,该文以南京市主城区内苏果超市为例,利用平面核密度方法,对城市内零售超市的空间结构与分布模式进行分析,系统地研究不同类型超市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热点区域的探测。研究表明,热点区域的探测结果符合商业网点分布的一般规律,南京主城区内不同类型苏果超市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区域分异:购物广场的热点分布于中心城区外围的次一级中心,社区店和标准超市的热点分布于居住区,便利店的热点大多分布于人口密集区域。  相似文献   

7.
城市设施兴趣点(POI)在局部地理空间下往往呈现聚集型分布特征(即热点),表达该特征的核密度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是最常用到的可视化工具。考虑到核密度方法中缺少量化统计分析,提出了一种城市设施POI分布热点探测的新方法。首先基于"距离衰减效应"计算地理单元的属性值;然后采用GetisOrd G*i统计指数定量分析设施POI点的局部空间相关性特征。与传统基于样方法的空间自相关相比,核密度法由于顾及了地理学第一定律的区位影响,计算获得的地理单元属性值可保留空间的细节信息,热点的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可以反映设施服务影响的连续性特征。通过实际金融设施数据的自相关分析实验,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提取POI基础设施在城市区域中的分布热点范围。  相似文献   

8.
江苏沿海地区耕地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遥感解译土地利用数据提取耕地数据,运用耕地集中度指数、核密度计算等方法分析江苏沿海地区耕地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1990-2010年,江苏沿海地区耕地面积所占比重较高,但呈逐年降低趋势,耕地数量逐年减少.耕地类型以平原水田、平原旱地两类为主,呈整体交错分布、部分集聚的分布格局;②从耕地分布状况来看,呈中部、南部高,北部略低的分布特征,耕地分布较集中,且在时间序列上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耕地区域变化差异性不明显;③从耕地核密度分布状况来看,密度高值区呈现扩散趋势,密度低值区呈集聚趋势,且在进一步增强.耕地整体呈中西部、西南部耕地分布稀疏,中东部、北部分布密集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
针对城市犯罪分布环境的研究问题,本文基于兰州市的犯罪统计数据,结合POI大数据,使用空间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提取了兰州市3种类型犯罪的热点区,并进一步使用POI数据探索了犯罪热点区内的环境特征。结果表明:1)兰州市4个城区内犯罪分布情况不同,主要集中在人口较多的黄河南岸,其中又以西站、西湖公园、"西关十字—南关十字"一线、西固城步行街等区域为主,城关区作为中心城区,犯罪行为分布范围广,犯罪高发区多。2) 3类犯罪热点区的设施点环境多数是多类型POI设施共同主导,少数是单类型POI设施主导,但起主导作用的POI类型都能反映出对应的主要犯罪类型对城市环境的要求特点。3) 3类犯罪对人流、财富以及场所隐蔽性的趋向性不同,并在对应环境的POI分布特征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0.
运用核密度分析法、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及最邻近点指数这4种方法,综合研究襄阳市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及重叠特征。研究表明:(1)襄阳市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与重叠情况都呈现出集中分布的现象,存在交叉重叠的保护地的地理集中性更高、聚集程度更强。(2)自然保护地的交叉重叠问题与自然保护地的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密切相关,保护强度越高,存在交叉重叠的概率越低。在类型上:自然保护小区>自然公园>自然保护区。(3)自然保护地重叠的类型中,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重叠率最高,自然保护小区-自然保护小区的重叠率最低。  相似文献   

11.
为助推抚州市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的开展,该文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抚州市96个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历史演变过程,探讨了影响抚州市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抚州市传统村落呈凝聚型分布,主要集中在金溪县,空间分布极不均衡,总体呈现"小范围聚集""大范围散乱"的空间分布格局;抚州市传统村落主要形成于宋代,随着朝代更替,传统村落数量不断增加并以金溪县为中心聚集,总体表现为"西南-东北"聚集的空间分布方向特征.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着抚州市传统村落的时空分布,自然因素影响着传统村落建村的选址,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着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  相似文献   

12.
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住建部批准的403个中国特色小镇为研究样本,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空间基尼系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空间自相关、局域关联指数等数理方法和空间分析手段,对特色小镇空间分布类型、空间均衡性、空间密度特征以及空间关联特征进行研究,并运用ArcGIS和SPSS分析驱动机制对其影响程度.研究表明:1...  相似文献   

13.
地质灾害点的空间分布是灾害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从地质灾害点自身的规律出发,通过空间数据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灾害点的空间分布可以准确、深刻的揭示其空间分布的形态特征。以新疆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灾害点为例,引入标准差椭圆、Ripley’s K函数、核密度分析等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其空间聚集-离散的分布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新疆灾害点呈现出"西南—东北分散,西北—东南聚集"的空间分布格局;滑坡、泥石流及崩塌的特征空间尺度依次为176km、72km和71km,特征空间尺度可为灾害多发地段的划分提供依据;不同规模的地质灾害在空间中的影响分布不同。  相似文献   

14.
核密度估计(KDE)方法是分析点要素或线要素空间分布模式的一种重要方法,但目前线要素核密度方法只能分析线要素在二维均质平面空间的密度分布,不能正确分析交通拥堵、交叉口排队、出租车载客等线事件在一维非均质道路网络空间中的密度分布。本文提出了一种网络空间中线要素的核密度估计方法(网络线要素KDE方法),首先确定每个线要素在网络空间上的密度分布,然后根据网络空间距离和拓扑关系确定网络空间的线要素核密度与时空分布。以出租车GPS轨迹数据中提取的"上客"线事件为例,分析出租车"上客"线事件在网络空间中的密度分布,通过与现有方法比较的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更能准确反映路网空间中线事件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为评估"两型社会"建设是否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发挥了作用,本文以长株潭主城区为研究对象,从土地利用视角出发,融合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遥感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数据、PM_(2.5)浓度观测数据和相关专题数据,运用遥感技术、GIS空间分析和数学统计理论与方法,构建了顾及多源地理要素特征的城市PM_(2.5)污染时空变化模拟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年均和季节时间尺度分析PM_(2.5)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格局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两型社会"建设期间,长株潭主城区PM_(2.5)浓度呈显著下降趋势和明显的季节差异,但整体仍严重超标;主城区内PM_(2.5)浓度空间差异与土地利用类型显著相关,建设用地面积比例越高、园林地越低,PM_(2.5)浓度越高。该研究结果对于开展污染防治、指导土地利用开发以及实现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生态修复工程对国家生态保护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生态质量评价及构建生态网络是识别生态修复区域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构建2000、2010、2020年黄土高原生态网络,并分析其演变特征,识别不同时期生态关键修复区。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土高原生态质量整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空间上呈西北差东南优的分布特征。2000—2010年,生态质量改善趋势明显,占总面积的53.55%。(2)2000—2020年黄土高原生态廊道数量增加,总长度减少。生态廊道主要景观类型为草地、林地、耕地。重要廊道多分布于研究区东南部生态源地附近,数量占比逐年增加;西北部廊道数量少、距离远、重要性低、连通性较差。(3)黄土高原生态关键修复区中,生态夹点集中分布在西南部和东部,障碍点分散在东部和南部,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和耕地,面积均呈增加趋势。生态断裂点分布广泛,在黄土高原东部省会城市周边较集聚。本研究可为黄土高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核密度估计法支持下的网络空间POI点可视化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空间POI点的分布模式、分布密度在基础设施规划、城市空间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表达该特征的核密度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由于顾及了地理学第一定律的区位影响,比其他密度表达方法(如样方密度、基于Voronoi图密度)占优。然而,传统的核密度计算方法往往基于二维延展的欧氏空间,忽略了城市网络空间中设施点的服务功能及相互联系发生于网络路径距离而非欧氏距离的事实。本研究针对该缺陷,给出了网络空间核密度计算模型,分析了核密度方法在置入网络结构中受多种约束条件的扩展模式,讨论了衰减阈值及高度极值对核密度特征表达的影响。通过实际多种POI点分布模式(随机型、稀疏型、区域密集型、线状密集型)下的核密度分析试验,讨论了POI基础设施在城市区域中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分析,以便于交通管理部门采取科学的交通违法治理措施。利用福州市2016年的交通违法信息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统计分析、可视分析、Gini指数和层次聚类等方法,分析了福州市的交通违法行为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空间上,福州市的交通违法主要集中在二环以内,且沿地铁一号线聚集分布,在三环外交通违法较少;在时间上,交通违法行为的数量表现出周一至周五比双休日多,非节假日比节假日多的规律;而且6种主要交通违法行为在一年中不同月份呈现集中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9.
詹长根  吴艺  谷兴  王璐行 《测绘科学》2016,41(10):93-99
针对已有湖北省县域经济差异研究多缺乏空间视角的现状,该文采用GIS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及传统统计分析方法,以2003—2013年湖北省县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研究对象,运用标准差、变差系数及空间自相关模型等,从时空视角对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相对差异有所减小;县域经济发展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县域趋向于集中分布;武汉市和宜昌市为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核心地区,与周围县市经济水平存在显著空间差异;县域经济发展热点空间格局演化幅度较大,形成以武汉市和宜昌市为核心、层级较为分明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鄂西地区始终为经济发展的冷点区,西部和中东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相似文献   

20.
识别碳排放区域异质性对于制定有效的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变异系数法、Hurst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开展湖北省县域碳排放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97-2017年间,湖北省碳排放总体呈显著的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增速高达4.74%;各县域碳排放变化波动性存在显著地域差异,整体呈“中低波动居多,高波动较少”的趋势;各县域碳排放变化长期相关性特征明显,整体以中强持续性特征为主,比例达70%,分布相对较广,其中强持续性区域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内;各县域碳排放空间分布聚集效应显著,呈以武汉为核心向周围不断辐射的圈层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