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melanostictus)和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是西北太平洋海域重要的关联经济物种,探究二者栖息地变动的关联性有利于合理开发和管理渔业资源。本研究利用2017-2021年6-11月西北太平洋海域远东拟沙丁鱼和日本鲭的渔业数据,结合海表面温度、海表面高度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3个关键环境变量分别构建不同权重的栖息地模型,并利用2021年的渔业数据进行验证。选取最优模型预测不同厄尔尼诺与南方涛动(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事件下远东拟沙丁鱼和日本鲭的最适栖息地分布,分析二者在不同ENSO事件下最适栖息地时空分布的差异性和同步性。结果表明:在不同ENSO事件下远东拟沙丁鱼适宜生境面积(高于15%)均高于日本鲭适宜生境面积(低于6%);但远东拟沙丁鱼在拉尼娜事件下最适栖息地面积增长率高于厄尔尼诺事件,前者增长率为0.197,后者增长率为0.123,相反,日本鲭在拉尼娜事件下增长率低于厄尔尼诺事件,前者增长率为1.114,后者增长率为2.082;当远东拟沙丁鱼和日本鲭的分布位置接近时,会促进二者栖...  相似文献   

2.
远东拟沙丁鱼系近海洄游性中上层鱼类,是世界有名的高产鱼种,主要分布于日本沿岸、苏联滨海州和朝鲜东海岸。分布海域随资源量的增长而明显地扩大,目前最北已扩大到鄂霍茨克海,西至我国黄海。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1981—1985年的调查资料,对黄、渤海区几种颇具生产潜力的鱼种,诸如远东拟沙丁鱼、日本鳀鱼、黄鲫鱼、青鳞鱼等分布及其资源状况和开发利用前景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1981—1985年的调查资料,对黄、渤海区几种颇具生产潜力的鱼种,诸如远东拟沙丁鱼、日本鲳鱼、黄鲫鱼、青鳞鱼等分布及其资源状况和开发利用前景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正>日前,海洋生物学家在苏格兰海域捕捞到一条神秘鱼,它看上去像是丑陋的水滴鱼,但事实上是非常罕见的拟皱唇鲨,这是迄今在苏格兰海域发现的第二条拟皱唇鲨。这条拟皱唇鲨是海洋生物学家在外赫布里底群岛巴拉岛海域海洋生物标记勘测中发现的,它体长3米,体重达到60千克,生活在海底1400米深处,它们大都生活在加拿大、巴西、葡萄牙、冰岛、新西兰、夏威夷和日本海域。拟皱唇鲨长着长而细小的眼睛,身体肥胖,游动较为缓慢,在海底寻觅鱼类、无脊椎动物,吞食腐烂尸体,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黄海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melanostistus (Temminck et schlegel)]的生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以及形态学特征综合分析比较结果,证明了黄海海州湾渔场和石岛渔场的鱼群样品非常相似,认为这两个渔场的远东拟沙丁鱼是同一个群体,均属九州群系。  相似文献   

7.
对2008年5—11月采集的广东流沙湾海域白腹小沙丁鱼(Sardinellaclupeoides)进行稳定碳、氮同位素比值的测定,分析比较了5个不同体长组的差异,并以此为基础推算其营养级.结果表明,流沙湾白腹小沙丁鱼的δ^13C值变化范围为一17.61%。一15.99%。,平均值为一16.59‰,与浮游动物的δ^13C均值(一17.27%0)较为相近.其6”N值变化范围为12.73%。~15.26%0,平均值为14.03%0,比浮游动物的6”N均值(10.56%0)高出3.47%0.5个体长组的8¨c、8”N平均值没有随着体长的增大而增大.由δ15N值推算出广东流沙湾海域白腹小沙丁鱼的营养级范围为2.24~3.25,平均值为2.76,符合其主要摄食浮游动物的食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1981—1985年,在黄海对远东拟沙丁鱼的调查基础上写成的,内容包括,远东拟沙丁鱼个体绝对生殖力E为21 618—90 378粒;个体相对生殖力E/L(体长)为1279—4031粒,E/W(纯体重)为346—814粒;海州湾与青岛、乳山、石岛近海是该鱼的两个主要产卵场,产卵期为5月中旬—7月初;远东拟沙丁鱼属多次排卵类型的鱼类;体长分布范围在140—245mm,体重范围在29—162g,生殖鱼群年龄由2—6龄鱼体组成,产卵盛期雌鱼数量多于雄鱼,产卵末期雄鱼个体则多于雌鱼.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海及其邻近海域海气热通量的模式计算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应用美国宇航局Goddard地球观测系统四维资料同化系统计算和分析了近海海域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和地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海各季感热通量冬、秋季较大,春、夏季较小.其地理分布特点是冬季感热通量的分布随纬度变化十分明显,纬度越高感热通量越大,且等值线分布密集.在台湾以东、日本以南海域,感热通量等值线呈西南一东北走向.在南海海域,感热通量比周围海域略低,感热通量等值线在该海域呈一低值倒槽分布;潜热通量冬、秋季在台湾东北部、日本南部和东南部海域形成最大值区,等值线呈西南东北走向.春、夏季在黄海海域存在潜热通量的极小值区,同时春季在日本南部海域存在潜热通量的极大值区或最大值区.因为台湾以东、日本以南海域正好是黑潮流经的区域,所以此海域的热通量与黑潮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台湾海峡南部金色小沙丁鱼的年龄和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 Cuvier et Valenciennes)为暖海中广泛分布的一种中上层鱼类。外国学者对太平洋美洲沿岸、印度洋和地中海沿岸的沙丁鱼进行了广泛的中研究。我国有关沙丁鱼的研究很少。至于金色小沙丁鱼的年龄和生长研究,迄今未见专门报道。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是了解其资源状况,探索其数量变动的的必要手段,也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11.
浙江沿岸海域是日本鲐(Scomber japonicus)的重要产卵场。当前针对日本鲐幼鱼生长发育的研究较少,而环境因子会对其生长、分布造成较大影响。根据2019年5月的科学观察员取样数据和环境数据,对其群体组成进行研究,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广义加性模型(GAM)探究其分布及个体大小的影响因子,利用克里金插值法定量分析溶解氧对日本鲐幼鱼分布影响。结果表明:海水表层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是影响日本鲐幼鱼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幼鱼集中分布于27.5-27.8盐度海域;浙江沿岸南部海域日本鲐幼鱼叉长、体重均值分别为37.6 mm、0.659 g,中部海域叉长、体重均值分别为64.2 mm、3.305 g,南部、中部海域间鲐幼鱼大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日本鲐幼鱼个体大小主要受溶解氧和纬度影响,个体大小与溶解氧呈多波峰的非线性关系,随纬度增加呈先减小再增大趋势。研究表明:溶解氧是影响浙江沿岸日本鲐幼鱼生长、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结合幼鱼分布特征及个体大小差异,推测浙江沿岸海域日本鲐幼鱼来自不同产卵批次。  相似文献   

12.
据资料表明,海洋的神秘地带并不止百慕大三角区一个,“神秘地区”至少有7个。百慕大三角区、日本海域三角区、沉没在大西洋岛附近海域、太平洋夏威夷至美国大陆间的海域、葡萄牙沿海和非洲东南部海域、哈特勒斯角。到底是什么力量在起作用,使三角区如此神秘?迄今为止,任何一位科学家都无法解释。飞机、船只的失踪事件在年复一年神秘地发生着。日本海域三角区在日本本州的南部和夏威夷之间,日  相似文献   

13.
按“国家海洋局中日黑潮合作调查研究总体方案”要求,1986年中日黑潮合作调查研究为“普查”阶段。东海黑潮拟完成四个季度调查而取得完整资料,以便了解黑潮进入东海后产生的变异、水文特征、海水流动状况及生物、化学要素的分布等情况。对日本以南和琉球群岛以东海域的调查,这属首次。着重了解该海域各种海洋要素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4.
远东拟沙丁鱼 Sardinops melanostictus(Temm.et Schl.)是鲱科的一种小型重要经济鱼类。该种鱼类主要分布在东经126°以东、北纬30°以北的西太平洋海区;近年在我国的黄、渤沿海亦有分布。  相似文献   

15.
渤海湾近岸海域浮游动物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2004~2009年每年1~2次对渤海湾近岸海域选定站位进行采样,分析了其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及种类多样性。结果表明,渤海湾近岸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9大类48种,主要种类为近岸低盐种,优势种主要为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大同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e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和双刺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通过不同年份渤海湾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物种丰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的对比,发现渤海湾海域生物环境质量在2007年前呈下降趋势,2007年后呈回升趋势。渤海湾近岸海域南部断面的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呈减小趋势,北部断面的浮游动物多样性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6.
黄海北部日本枪乌贼的分布和渔获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枪乌贼Loligo jaaonica Steenstrup在我国,仅分布于黄、渤海;在日本则分布于南、北部暖水海域,分布中心为北部海域。黄、渤海区有较高渔获量,是拖网渔业及某些定置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本种与火枪乌间、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1年12月—2013年2月于我国南海海域采用金枪鱼延绳钓以及灯光罩网调查捕获的大眼金枪鱼(Thunnusobesus)的各项基础生物学以及胃含物的数据,对其摄食生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南海海域大眼金枪鱼的食物组成包括鸢乌贼、帆蜥鱼、金色小沙丁鱼、飞鱼、竹荚鱼、鲐鱼、小公鱼属、圆鲹属以及不可辨别的鱼类与虾类,其主要饵料生物为鸢乌贼(%IRI=45.21),其次为金色小沙丁鱼(%IRI=21.36)和帆蜥鱼(%IRI=13.72);(2)空胃率与平均饱满指数随季节变化明显,空胃率在春季时会达到顶峰(37.9%),秋季时最低(16.7%),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同时平均饱满指数也在春季达到最高值(0.33),随季节下降并稳定于0.1,空胃率随性腺成熟度的提高有明显上升趋势,平均饱满度指数在性成熟度Ⅰ期与Ⅵ期均呈现高值(1.18、1.04);(3) 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随季节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变化,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随叉长组基本在1.52—1.72之间变化, Pielou均匀度指数J随性腺成熟度的提高有逐步下降的趋势;(4)营养长度(NR)较高,说明其摄食的饵料成分多、氮来源较复杂,基础食物来源(CR)和生态位总空间(TA)的冬季指标值近乎夏季指标的两倍;通过δ15N稳定同位素法计算大眼金枪鱼的平均营养级为4.73。总体上,南海海域大眼金枪鱼主要以头足类和鱼类为食,其摄食习性与季节和个体发育相关,在食物链中处于较高营养位置。  相似文献   

18.
厦门东海域定置网渔获鱼类种类组成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2003年7月~2004年6月对厦门东部海域的定置网渔获鱼类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厦门东海域至少有鱼类242种,隶属于19个目81科145属,主要是沿岸近底层和底栖的小型鱼类.以鲈形目种类最多,共计127种,占总数的52.5%、经济种类有116种.主要优势种有:青鳞小沙丁鱼、孔鳞小沙丁鱼、斑鲦、马拉邦虫鳗、裸鳍虫鳗、中华须鳗、前鳞鲻、眶棘双边鱼、多鳞鳝、皮氏叫姑鱼、短棘银鲈、列牙垒幸4、黄斑蓝子鱼、褐蓝子鱼、锯塘鳢、锻虎鱼类、褐菖鲇、绿鳍鱼、鳄鲡、卵鳎、中华单角鲍等.渔获种类在秋季及冬初最多,夏季较多,而冬末和春初最少.渔获种类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与海洋表层水温变化有关,种类的月更替率比较高.  相似文献   

19.
1 前言 一般来说,海域利用有空间、能源开发、海洋增长和矿产资源利用等4种类型。日本的海域利用重点在空间利用方面。 日本四周环海,由于地理条件所限,长期以来海域利用一直强调渔业和海上运输基地的建设,最近又强调作为国际贸易基地的港口建设。为了扩大有限的陆地,对于海滨土地围垦也予以同等重视。  相似文献   

20.
日本水产厅从5月21日至6月18日,使用“照洋丸”渔业调查船,在北太平洋中部黑潮续统周边海域实施有关海洋表层水团形成过程和变动的海洋环境调查,欲弄清黑潮续流海域的海洋之谜。黑潮续流海域在北太平洋是释放热量最大的海域,其周边海域呈现出黑潮和亲潮两种不同性质水团的复杂海况,通过大气和海洋的相互作用,形成具有浓厚的混合层水团,在黑潮续流北侧形成北太平洋中央式水团,在南侧的再循环海域形成北太平洋亚热带式水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