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费志明  王耀村 《地理教学》2021,(6):36-38,28
本文结合月相教学实践,基于STEM理念和学生思维特点设计教学环节。从学习任务驱动、梯度性问题设置、小组论证等方面阐述月相观测模型的构建过程,巧妙借助扇形观测面展示月相观测时间范围,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月球,促进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深度学习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习真正发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地理实践活动是培育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如何设计和组织地理实践活动和如何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是中学地理教学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两次实践活动的典型做法,从明确深度学习目标、创设挑战性学习任务、搭建学习“脚手架”及开展持续性评价等角度,探索基于深度学习设计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正月相变化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天文现象之一,是中小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地理知识,但大多数学生仅仅知道月有阴晴圆缺的变化,对月相的变化规律却知之甚少。实践观察是获取月相变化规律的重要方式,但受制于天气变化和生活经历,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的认识是不完整的,对月相变化的成因一知半解。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月相变化规律,弥补观察的不足,笔者设计制作了"月相变化规律演示仪"。该自制教具在地理课外活动和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应用效果良好,在第七届"华师京城杯"全国优秀自制教具评选中荣获二等奖。教具装置  相似文献   

4.
于传军 《地理教学》2013,(6):20-21,12
正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初中地理教学要充分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教师应鼓励和指导学生开展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活动"、"教师应尽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学生的这些学习体验和实践成果"、"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  相似文献   

5.
李晓 《地理教学》2015,(2):37-40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和达成评价要求是教学的双重内容效度,教学设计既有益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有助于达到评价项目要求。日常的教学设计中设计者多根据课标中的行为动词,结合具体教材内容最后形成教学任务,使得制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简单的等同于对"行为操练细目"的追求。但是目前课标对学生的要求还包括无法用"行为"来制定的过程性、表现性、综合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因此,科学设计教学任务、研究复杂学习对于教学设计者来说尤为重  相似文献   

6.
人类对月球进行科学探测的半个多世纪以来,经历了第一次探月高潮、探月相对宁静期和第二次探月高潮3个阶段,对月探测技术也经历了飞越月球、环绕月球、硬着陆、软着陆、无人采样返回以及载人登月的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全月地形探测、构造特征认识以及资源探测上有了许多重大进步,但仍主要集中在月球表层及次表层。从对月探测技术和研究两方面回顾了月球探测的发展历程,并根据目前中国"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绕月探测的新技术和其他国家的月球探测情况,在探测手段和研究内容等方面对未来月球探测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张焱 《地理教学》2008,(2):29-32
一、探索评价方法的目的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理念倡导下,地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围绕教学目标要求而制定的学习评价也随之有所不同。新课程更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评价方式更多地采取诸如观察、面谈、调查、作品展示、项目活动报告等开放的及多样化的方式,而不仅仅依靠笔试的结果,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月表形貌特征研究进展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维明  王娇  周成虎 《地理研究》2014,33(6):1003-1014
在月球探测及科学研究过程中,对月表形貌特征的认识和分析是月球探测计划的关键任务之一,有助于理解和揭示月球的形态特征及空间分异规律,对于分析月球岩石构造、估算月表年龄、反演月壤厚度、恢复月球的起源和演化历史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从月表形貌特征的塑造及表达、宏观特征的分析与定量刻画、月表撞击坑的识别与分类及空间分异特征等几方面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提出了未来月表形貌的研究方向,包括全月球形貌特征的多级分区划分、撞击坑类型的划分、全月球撞击坑空间分异特征及规律的研究、基于撞击坑空间分布探讨月球演化、基于形貌特征的比较行星学研究等。  相似文献   

9.
学科教学是一种心灵的生命生态活动,学生学习是一种生命启慧发展过程。温家宝总理在《仰望星空》里告诉我们,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学科文化作为人类历史天空发展链条中的积极意义环节,既承载着人类文明的传递任务,又承担着连接未来文明创造的责任,作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承教育的一个维度,学乖斗文化重任在肩。因此,作为现代文明传承链条上重要一环的学科文化教学播种者,教师就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学科课程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0.
李玉强 《地理教学》2010,(21):55-56
题目 2009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Ⅱ中有这样一组题:某旅游团希望在杭州西湖欣赏“雷锋(塔)夕照”的同时,也领略“月到中天(月亮高度最大),水面风来”的情境。(注:月球公转周期约为30天,农历初一月球在天空中的视位置最靠近太阳)  相似文献   

11.
周义钦 《地理教学》2012,(19):11-13
月相变化规律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月相的出没方位角和地平高度变化很大,而不是像太阳视运动那样随四季有规律地变化。但只要根据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和运动特征,月球的地平高度变化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寻的。  相似文献   

12.
正活动教学,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是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任务驱动下的"动"中学,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地理课堂上活动的丰富多彩。活动隐藏在教材中和学生的生活体验中,等待着我们地理老师去深层次地挖掘、去开发。教学中教师根据学情和乡土实际灵活地开展"活动",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同时,能有机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一、巧妙预设,引发生成,举办"全球变暖……"的角色扮演活动,并上升为节能减排的绿色环保行动,生成了校本环保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3.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实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除课外实践外,开发和设计地理实验并将其引入课堂是培养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本文以"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昼长的变化"的教师演示实验和"时间差异和日期变更"的学生操作实验为例,表明实验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图表能力、地理观察和观测能力、地理实验能力等实践能力。因此,课堂实验教学是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马季青 《地理教学》2014,(12):155-156
网络时代的悄然而至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同时也对大学英语语言学习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高新技术不断渗透进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习目标均发生了系列变化,单凭课内语言教学显然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教学需求。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教师应科学借助网络技术与学习软件,充实英语教学活动,为学生构建科学的语言实践环境,通过校园英语学习平台,使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在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中获得飞快的成长。  相似文献   

15.
林伟 《地理教学》2012,(20):45-46
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中,将"观察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活动建议改为"观察不同季节(或一天内)太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和长度的变化",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活动的可行性。可见,此活动对学生成长意义重大。观察一天内太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和长度的变化,有两种组织方式:一是教师带领学生观察,二是  相似文献   

16.
高中地理教学突出强调区域性和实践性,其中研学活动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乡土地理教学内容的开发能够充分发挥地方性优势,实现地理教学走向生活化和实践化.本文依托安庆地区丰富的乡土地理资源,融合地理概念教学和问题探究式教学,分别从"教师引导式"和"学生自主式"两大视角,探究研学活动内容、活动实施、活动评价等各方面,实现乡土地理研学规范化、高效化.同时,针对研学实践过程进行反思探讨,进一步优化乡土研学设计.  相似文献   

17.
汤国荣 《地理教学》2013,(16):18-21,47
分析了"区域分析与综合"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梳理了"区域分析与综合"方法的内涵,呈现了当前学生"区域分析与综合"能力薄弱的现状,认为原因在于受中学地理教学"重知识落实轻方法领悟"思想的影响,提出运用典型案例进行训练以提高该能力的途径假设,实施中运用了①引导学生框定关注的区域、②从系统的角度让学生考虑区域中的典型地理事例、③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梳理地理要素的空间联系、④从主导因素角度探究普遍规律中的特殊现象等四种方法,经实践检验其在提高学生区域分析与综合能力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侯建成 《地理教学》2013,(4):39-41,44
从高中地理教学案例的选取、使用角度论述当前地理案例教学中的误区,主要有重形式,轻内涵价值;重主导,轻主体参与;重拿来,轻创新能力;重教师"教案例"和学生"背案例",轻知识和方法的迁移;重模式,轻教学个性;重随机,轻远景规划;重问题,轻活动历练;重教材内容整合,轻师生生活经验感悟。并针对误区提出正确认识地理案例教学对于中学地理教学的价值建设意义、创立地理案例教学的价值建设原则、创新地理案例教学等价值建设取向。  相似文献   

19.
成继龙 《地理教学》2013,(22):19-21
正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用音乐、诗歌创设活动情境,学生在"画、议、说、辩"的"水循环"活动中学会了学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乡土化、生活化的从学生起点出发的活动情境,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疑,能很自然地引起同学们的情感共鸣,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太仓是江南水乡,河流、湖泊随处可见,同学们从小在水中长大,长江养育了我们……教学"水循环"时,我利用与长江有关的音乐、诗歌、图片创设活动情境,并通过"画、议、说、辩"等活动,使学生在体验感悟、体验思维、体验情感、体验创新的基础上学会了  相似文献   

20.
张明 《地理教学》2013,(16):28-31,36
所谓案例素材型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落实课标要求,根据所学知识特性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案例素材,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渗透、融合其中,适合学生主体活动,并产生一定探究欲望的场景。在区域地理教学中,针对案例素材型情境的设计,可从不同的案例素材入手,创设"疑"境、布构"动"境、引导"议"境、巧立"辩"境等方式,让学生获得区域发展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