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2 毫秒
1.
三维尾波散射问题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聂永安  曾健 《地震学报》1995,17(1):68-71
在以前有关散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三维无限介质空间中震源距不为零时的单次与多次散射模型.基于各向同性散射体在统计意义上均匀分布于三维介质空间的假设,得到了单次散射尾波功率谱的解析表达式及多次散射尾波功率谱的积分表达式.   相似文献   

2.
曾健 《地震学报》1997,19(3):246-253
基于单次散射模型的尾波功率谱分析法,利用四川省地震局与日本东北大学共同建立的成都遥测台网地震波实时处理系统记录的50个地震的数字化地震波形资料,计算了成都遥测台网区域地球介质对应于几个不同频率的Qc值.发现在1.0~20.0 Hz频率范围内,Qc值随频率的变化近似服从幂函数关系Qc=Q0f n.其中Q0值在60.83~178.05之间,平均值为117;n值在0.713~1.159之间,平均值为0.978.结果表明,成都遥测台网区域Qc值对频率有强的依赖关系.与世界上其它地区所得到的结果比较,成都遥测台网区域Qc-1值及其随频率的变化与构造活动强烈地区的值类似,具有强的频率依赖性.   相似文献   

3.
王君杰  陈玮 《地震学报》1997,19(2):192-196
基于弹性理论中旋转与平移之间的微分关系,研究了当空间两点间距离趋于零时地震动空间相干函数的极限性质.结果表明,为满足这一微分关系,在建立小范围地震动随机场模型时,空间相干函数的选择必须满足一定的函数特征,不能完全凭经验统计方法来验定其函数形式.同时指出,基于随机地震动场估计旋转地震动分量功率谱密度的关键,是精确地确定地震动空间相干函数关于空间坐标的二阶导数.   相似文献   

4.
北京及其周围地区尾波Q值分布特征的研究c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云生  张天中 《地震学报》1995,17(4):448-458
使用北京遥测台网数字化记录资料,根据尾波的单次散射模型,采用在频率域里求尾波能量谱密度的方法,并且按固定时间窗分别计算Q值,处理了1989和1990年两年中20个台站69个地震的数据,研究了北京地区尾波Q值随空间、频率和延续时间的不同以及这些不同的Q值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尾波Q值与时间窗的取定以及频率的变化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关系.假定QC=Q0f时,对应于15——30、30——60、60——90 s三个时间窗,Q0的平均值分别为48,115和217,的平均值分别为0.89,0.91和0.74.同时,本文为北京地区尾波Q值的日常检测提供了基础的软件.   相似文献   

5.
廖振鹏  金星 《地震学报》1995,17(3):353-361
进一步阐述了强烈地震波的等效频散概念,提出了一个与频率相关的强地震动相位的随机模型,供强地震动相位的统计估计使用.将这一半经验模型和强地震动振幅谱衰减的经验模型相结合,可以保证合成的设计地震动的非平稳特征与真实记录在统计意义上的一致.   相似文献   

6.
震源、衰减和场地因子的单台尾波解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天中 《地震学报》1998,20(2):137-143
根据尾波观测的经验公式,选用了北京遥测台网昌黎台1989~1991年间所记录33个ML为2.1~3.5地震的数字化资料,采用单台尾波解法,得到该台站所在地区的尾波Q值和各地震的震源因子.进一步假设一定的震源模型,可得台站所在场地的频率响应和震源谱及其拐角频率、地震矩和应力降等震源参数;并试用于监测其在较大的地震前后的变化情况.由于尾波方法能较有效地消除震源辐射因子和单一路径的影响,故易于得到较多的信息和较高的精度,为研究震源的性质及探索震源参数在大地震前的变化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基岩地震动的随机模型及其参数确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牛荻涛 《地震学报》1995,17(1):128-131
地震工程界对随机地震动已进行了40多年的研究,提出了多种较好的随机过程模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金井清(Kanai)(1961)提出的过滤白噪声模型.进一步,欧进萍等(1991)在评述既往随机模型基础上,提出了地震地面运动的过滤有色噪声模型.然而,这些模型都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合理确定模型中反映地震强度的参数————谱强度因子S0. 随机地震动研究的基础是强震记录,基于地面强震记录,人们对地震地面运动随机模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对基岩地震动的模拟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基岩强震记录统计基础上,研究基岩地震动的随机模型和模型参数,为建立工程抗震的合理地震动模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的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忠贤 《地震学报》1996,18(2):187-193
利用有限元模型模拟一条走滑断层上强震重复发生的过程.在模型中引入断层阀机制以考虑流体孔隙压力变化的作用.用5个参数来表征断层的流变、孔隙压变化及破裂准则等基本特性.通过系统地改变这些参数对大量模型进行计算,初步探讨了地震活动的平静期——活跃期现象与模型参数和加载方式之间的关系.在常速率边界位移载荷作用下,处于中等应力和孔隙压状态下的模型表现出有规律的平静——活跃现象,其周期长度为地震原地复发周期的1/3~1.当模型处于高应力或高孔隙压状态时,平静——活跃现象变得无规律或不明显.在周期性变化的边界力作用下,当力变化幅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模型地震活动性表现出与外力变化周期相同的平静——活跃现象.   相似文献   

9.
石耀霖  刘杰 《地震学报》1998,20(4):363-372
基于断层网络的弹簧-滑块-阻尼器力学模型而提出的细胞自动机模型,产生了具有确定性混沌的人工合成地震目录.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是,如何仅利用地震目录反演原系统的某些特性,直至在一定时限内预报合成地震.我们运用一种改进了的应力释放统计模型,从合成地震目录中较成功地反演了系统应力的时间变化,但根据应力变化对地震发生进行有效的概率预报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人造地震动的时域叠加法和反应谱整体逼近技术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介绍了两种新的人造地震动的加速度反应谱拟合方法:其一是时域叠加法.该方法通过在时程上叠加一谐波时程来调整某一反应谱控制点的值.其特点是交叉干扰小,计算量小且能兼顾强度包线的要求;其二是反应谱整体逼近法.其特点是在调整某一由幅值谱Ak及其相位谱k(k=0,1,2,,n)决定的时程Ra(t)时,用反应谱与目标谱在各个控制点上相对误差Ej(j=1,2,3,,M)的均方根值Vr=是否减小来判定任一幅值谱Ak调整的方向.本文指出,由于Ej及Vr均是Ak及k的函数,所以,合成加速度时程中的反应谱拟合问题可变成寻找Vr极小点的数学问题.时域叠加法受最高截止频率的限制,不适用于反应谱高频部分的拟合.反应谱整体逼近法受FFT算法频率分布特征的限制,使反应谱低频部分的控制点密度不能太大.大量的试算结果表明,以上两种方法相互补充,可取得良好的拟合效果.文中还指出,由于有了较好的反应谱拟合方法,可在反应谱拟合的同时,对加速度时程的峰值加速度及峰值速度进行拟合.   相似文献   

11.
岩石破裂孕育过程中的几种Q值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彬  胡毅力 《地震学报》1996,18(4):513-517
采用脉冲传播谱振幅比法、能量法和尾波法分别测定片麻岩破裂孕育过程中的Q值变化.结果表明:谱振幅比法所得Q值呈现相对平稳值——升高至甚高值(极大值)——回降——破裂的变化形式;能量法所得Q值变化形态与上述相反,即平稳值——低值——回升——破裂;而尾波法所得Q值,主频Q值呈现相对高值——下降至低值(极小)——回升——破裂,与能量法Q值变化大体一致.而对于高频(大于主频)Q值则呈现平稳值——升高至极大值——回降——破裂.同时尾波振幅谱还表明:应力达70%破裂应力后,首先是高频S波迅速减少(QC)变大),临近主破裂时主频S波则大幅度减少(QC回升),这可能是两种尾波QC变化形态不同的原因所致.而P,S波(初至波)振幅谱也表明,随着裂隙出现,S波频带变窄,高频成分迅速减少.即S波谱变化不同.这使采用不同方法所得的QS的变化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12.
王勇 《地震学报》1997,19(4):408-412
研究了两个弹性层覆盖于一个Maxwell半空间模型内膨胀源(Mogi模型)引起的地表形变和重力变化.着重研究了数值计算方法和Maxwell半空间介质流变特性对地表垂直位移和重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axwell半空间介质流变特性对地表垂直位移和重力的空间分布和量级都有影响,尤其当源处于岩石层的地壳以下时,介质流变特性对位移和重力有较大影响;当膨胀和岩浆侵入地壳内时,半空间流变特性的影响较小.并且,地表重力与垂直位移的比值不是常数,而是随时间变化.本文的模型和数值方法,可以用于模拟火山区、地壳隆起区、地震区和地热场等长期地表形变和重力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13.
地震动反应谱与相位差谱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凤新  胡聿贤 《地震学报》1996,18(3):287-291
研究了地震动相位差谱与反应谱的关系,从中发现相位差谱通过影响单自由度体系反应时程的形状来影响地震动反应谱.在相位差谱均值一定的前提下,减小其方差将使反应谱增大,反之将使反应谱减小.在相位差谱方差固定时,增大其均值的斜率将使反应谱值减小,反之将加大反应谱.相位差谱作用于反应谱时阻尼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阻尼的增大,相位差谱对反应谱影响越来越明显.阻尼的增大使得相位差谱对放大倍数谱的影响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4.
强震地运动随机过程模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杜修力  胡晓 《地震学报》1995,17(1):103-109
详细分析了强震地面运动随机模拟模型的现状,指出了现有模型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参考近场地震学对震源机制的模拟,给出了一种基岩地震动为有色谱的随机地震动模型.这一模型结合了工程地震学和近场地震学的成果,能较好地反映实际地震动的谱函数,也解决了平动随机模型与转动随机模型之间的不一致性,并且它能方便地利用目前抗震设计的基本参数确定随机模型中的参数,建立起可实际应用的随机地震动荷载设计标准.   相似文献   

15.
饱和多孔岩石应力波的衰减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席道瑛  程经毅 《地震学报》1997,19(5):457-461
在0.01~100 Hz频率范围内,采用粘弹谱仪进行了3种孔隙度的干燥和饱和砂岩的动态力学频率谱和温度谱试验,取得衰减和模量在不同温度峰的频率响应.饱和砂岩的衰减随砂岩孔隙度的增加而增大;复模量随孔隙度的增加亏损增大,频散程度增强;并对频率谱和温度谱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利用513中强地震仪记录图计算长周期地震动反应谱c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俞言祥  汪素云 《地震学报》1997,19(3):268-274
介绍了利用513中强地震仪记录图计算地面运动反应谱的方法.以泰安地震台记录的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的7.1级强余震两个水平分向的513记录图为例,对记录图进行了数字化、弧形校正、等距插值、仪器响应校正后,在频率域里计算了周期T10 s的不同阻尼比的水平向绝对加速度反应谱、相对速度反应谱和相对位移反应谱.   相似文献   

17.
辽宁地区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的多重分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辽宁地区地震活动资料,根据地震活动在空间中的分布演化特征,由多重分形理论及计算方法详细地研究了该地区地震活动的基本特点.结果显示,辽宁地区地震活动在空间上的增长演化及分布过程是多重分形结构,(q)-q曲线、f()谱及其它一些参量在几次中、强地震前后的明显变化,较好地描述了地震活动的分形增长过程的整体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基于神经网络的强震中短期预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韩志强  王碧泉 《地震学报》1997,19(4):367-375
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是由大量并行处理的类似生物神经元的简单单元构成的复杂系统.通过调整各个单元之间的连接权值,神经网络可以被训练来表达一个特定的映射.这种作用是神经网络应用的基础.近十年来,神经网络已从理论研究进入实用,并且这个趋势还在不断地发展.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强震预测方法.神经网络先从存在的地震演化序列或地震前兆学习,然后对未来的强震作中短期预测.提出了两个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一个是基于地震演化序列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EE,并将它用于中国大陆未来一年的最高震级的预测;另一个是基于地震前兆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EP,并将它用于华北地区未来(2年)强震发生时间的预测.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这种基于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并且使用方便,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云南禄劝地震余震分裂S波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白基 《地震学报》1996,18(2):224-230
从1985年云南禄劝MS6.1地震后桂泉台三分向数字记录中分析出了S波分裂.100余个余震的S波分裂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分为局部应力时段和区域应力时段.在局部应力时段,似乎是两个交叉约50~60的直立平行裂隙系对S波传播施加影响,局部应力略强于区域应力.随着余震活动逐渐趋于平静,局部应力减弱或消失,恢复到区域应力状态.分裂快速S波偏振方向及其时段变化,与震源机制独立测出的震源主压应力轴方位变化完全相同,说明S波分裂是应力场所控制的EDA裂隙各向异性的效应.分裂慢速S波的延迟时间,除了在两个时段的差异外,还发现在两个时段内强余震前后变化的例子,震前在数小时之内上升,震后在数日之间下降.   相似文献   

20.
断层地质位错模型的局部重力异常稳健反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建梁 《地震学报》1998,20(1):86-95
理论分析和观测实践表明,断层位错会引起断层周围局部重力场的变化.长期重复的位错事件引起的重力变化以局部布格异常积累起来,成为断层历史活动的证据,也为古地震的研究提供了一条途径.本文研究了利用局部重力布格异常反演断层古地质位错的方法.为了消除局部重力布格异常中与断层运动无关成分对反演结果的影响,提出了稳健非线性反演方法,并构造了相应的稳健算法.模拟算例表明,阻尼最小二乘和贝叶斯最小二乘由于受含粗差数据的吸引而偏离其真实解,数据受粗差污染的程度越重,偏离越严重.相对地,用本文提出的稳健-阻尼和稳健-贝叶斯反演的结果,即使50%的数据受粗差污染,仍能与不受粗差污染数据的反演结果保持一致.这说明本文所提出的稳健反演方法是有效的.滇西洱海周围断裂的古地质位错模型反演结果表明,苍东北和洱海断裂是以正倾滑为主的断层,错动量为4~5 km,苍东南断裂的倾滑相对较小.反演结果的理论值与局部重力场的拟合程度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