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大陆共轭地震构造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张四昌 《中国地震》1991,7(2):69-76
本文对分散在地震学各分支学科中反映地震破裂的研究成果加以综合归纳后指出,由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地形变测量、地表形变带、烈度分布及某些前兆场等方面的资料共同证实,在强震孕育和爆发过程中显现出清楚的共轭破裂现象。文中进而讨论了地震共轭破裂特征及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以及共轭断层的孕震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华北地震场和源地壳形变前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何世海 《地震》1995,(3):199-207
文中用实测资料和构造物理学观点论证了华北中、强地震前孕震形变场(断层活动系统)的存在和它的运动学与力学机制,并用有限元法加以检验;讨论了形变场、源前兆之间的关系和它们的前兆特征;给出了可操作的剪切破裂指标S(t),用断层滑动速度和剪切应变速度较好地表达了某地的地震破裂危险性;最后,提出了华北形变场活动的长期稳定性和周期性(约12年)。  相似文献   

3.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发生MW7.4地震,此次地震产生的地表破裂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分段特征.本文基于不同来源的GNSS连续观测网数据获取了此次地震的精细三维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观测到的最大水平位移量达到280 mm,最大垂直形变量仅为25 mm,暗示此次地震的逆冲分量较小;此次地震具有较为明显的左旋走滑特征,同震形变基本对称,在NW-SE向的影响范围更广,该方向上水平同震形变大于3 mm的震中距范围超过500 km.进而,本文以余震精定位结果和GNSS观测到的三维同震形变场为约束,构建了地表破裂线为折线、倾角为85°、倾向西南的断层模型,反演了滑动破裂分布.结果显示:滑动破裂分布在震中两侧不均匀,均破裂到地表,破裂深度达到15 km左右,最大滑移量为4.73 m,计算的矩震级为MW7.37.该结果与余震精定位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破裂的极值区正好位于早期余震空区,推测该余震空区未来的发震风险性较低.最后基于反演结果模拟计算了震中区域形变和应变场,结合应变值在断层地表迹线东南侧呈现挤压特征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推测此次地震增强了巴颜喀拉块体在东部地区挤压应力的积累特征,导致东部地区发震危险性增强,值得后续跟踪研究.  相似文献   

4.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震危险性刍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黄日恒 《华南地震》1998,18(1):64-69
根据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地壳形变和地震活动资料,综合分析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震危险性。研究结果认为,东莞-广州-肇庆一带是一个地震危险区。  相似文献   

5.
依据青藏高原东北缘与秦岭大地构造格局相关联的地质构造背景,青藏高原物质东流和“稳定”块体的阻挡是华北南部地区构造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之一的基本认识,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缘4次8级地震前华北南部地区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8级地震震中区附近地震活动异常变化不明显,但华北南部地区地震异常活跃,其异常活跃过程与青藏高原东北缘强震的孕育与发生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具有一定的异地震情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华北地区GPS水平形变反映出阴山-燕山南缘构造带、张家口-蓬莱隐伏断裂带、郯断裂带及建昌-邢台构造带具有较强的活动性,成为不同时间的压缩区段。近年的基线和位移量的表明:形变压缩区和位移量较大的地区是地应力积累较大地区,因此,成为中、强地震发生的场所,这两项可作为判定地震危险区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基于D-InSAR技术的西藏改则地震同震形变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月9日在西藏改则地区发生6.9级地震, 接着1月16日又发生6.0级余震, 表现为双震型。 本文利用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 通过对欧空局ASAR数据进行处理获取了其同震干涉形变场。 通过分析表明: 改则地震干涉形变场呈双贝壳状, 影响范围约33 km×30 km, 以北东向地震破裂带为分界线分为西北视线向沉降盘与东南视线向隆升盘, 最大视线向沉降形变量约53.2 cm, 最大视线向隆升形变量约11.3 cm。 西北沉降盘又存在东、 西两个形变中心, 推测西部形变中心受6.0级余震的控制, 东部形变中心受6.9级主震的控制。 宏观震中位置应位于左旋走滑改则—洞错断裂与依布茶卡—日干配错断裂的分阶部位(左阶), 构造应力场以张性拉伸为主, 导致地震破裂为典型的正断层破裂, 与此次地震的干涉形变场特征及哈佛大学震源机制解吻合。  相似文献   

8.
依据福建地区最新的跨断层资料,结合福建地区地震地质构造及历年来对福建地区跨断层场地的研究分析成果,对福建地区天马定点形变场地、17个流动跨断层场地及所有跨断层场地形变速率强度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龙岩-厦门-东山区域、闽粤交界区域形变速率较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大连及其邻区存在金州、庄河、大洋河等多条区域活动构造带,历史上中强地震较活跃,并有破坏怀地震发生。本文依据区域地质构造,地震活动性,地壳应力场待方面资料,讨论了该地区地震地质背景及区域构造与华北统一应力场的一致性,并据此指出了本区未来可能发生地震及应重点加强监视的地区。  相似文献   

10.
大同地震与华北北部地壳异态垂直运动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本文根据笔者提取异态信息的新数据处理方法,分析了华北北部地区近十年来地壳异态垂直运动,结果显示出以大同地震为界,震前的整个华北北部地区均处于应变的积累阶段,而且震源区具有非常清晰的四象限分布图像,呈一种典型的水平应力作用下的点源理论垂直形变场图象,震后整个华北北部地区则出现了截然相反的异态垂直运动,这又清楚地表明了具有弹性回跳的理论特征。迄今为止,这是我们唯一获得中强地震前后地壳异态垂直运动在空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强震的地质背景——发震构造特征和破裂性质——出发,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分析了强震的时空分布图象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及强震序列的多种现象,将强震分为A、B两种地震地质类型。A型:是继承性破裂,发震构造是强烈活动的深大断裂,地震能量集中释放;多为主-余震型序列。B型:是新生性破裂,多发生在断块内部的多组构造交织地区,地震能量分散释放,多为强震群序列  相似文献   

12.
The hypothesis that strong earthquakes in China mainland are controlled by the movement and interaction of active-tectonic blocks was advanced by Chinese scientists, with the remarkable ability to encompass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observations. Application of the active-tectonic block concept can illustrate 6 active-tectonic block regions and 22 active-tectonic blocks in mainland China and its neighboring regions. Systems of active-tectonic block boundar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a zone of decades or hundreds of strong earthquakes. One of the greatest strengths of the modern active-tectonic block hypothesis is its ability to explain the origin of virtually all the M8 and 80% M7 earthquakes on the main continent in eastern Asia. In other words, active-tectonic block boundary stands in strong causal interrelation with recurrence behaviors of strong earthquakes and thus, it is possible to predict an earthquake occurrence in principle. After nearly two decades of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the active-tectonic block hypothesis has established its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active tectonics and earthquake prediction, and is promoting the transition from probabilistic prediction to physical predic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s. The active-tectonic block concept was tested by application to a well-documented, high-frequent earthquake area, and was found to be an effective way of describ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focal mechanism and seismogenic environment,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ctive-tectonic block hypothesis, which confronts with rigorous challenges. Future progress will continue to be heavily dependent on the high-precision synthetic seismogram, especially of critical poorly documented settings. It is well known that strong earthquakes occur anywhere in the interactions among the active-tectonic block boundaries where there is sufficient stored elastic strain energy driving fault propagation, and then releasing the stored energy. Therefore, future studies will focus on the mechanism and forecast of the strong earthquake activity in the active-tectonic block boundary zone, with fault activity within the active-tectonic block boundary zone, quantifying current crustal strain status, upper crust and deep lithosphere coupling relation, strong earthquake-generating process and its precursory variation mechanism in seismic geophysical model as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s, which are the key issues regarding deepening the theory of active-tectonic block and developing continental tectonics and dynamics in the modern earth science.  相似文献   

13.
薛丁 《地震》2008,28(2):74-78
地震构造是强震发生的必要基础,强震的孕育和发生与构造密切相关。强震的孕育和发生不仅与震中周围构造有关,而且与孕震区所在的整个构造带有关。这就表明整个构造带的地震活动性与未来强震都有关联。因此,在做测震学参数异常预测地震时,必须考虑整个构造带的地震活动。过去人们常以震中周围地区的地震活动资料来做测震学参数的异常分析,可能会丢失部分信息。文中以金沙江—红河边界带和地震学参量Mf值的结合为例,对基于活动地块边界带的测震学参数强震预测进行了探索,其结果对丽江地震预测效果很好,这对边界带的地震危险性判定有某种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新疆中强震前地震活动空间演化过程。结果表明:①新疆发生7级地震的主要地震活动特征是震前2年新疆4级地震增强,震前1年新疆4级地震平静;②新疆发生6级地震的主要地震活动特征是,在不同时段的增强背景下,构造带4级地震活动经历增强—平静过程,不同构造区震前3个月震源区的活动具有各自的特点;③对强震而言,地震活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特征与构造有较好的关联。4~5级地震的孕震影响范围远低于7级地震,地震活动的强弱更多的与所处的构造带相关,反映了区域应力场对不同量级地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杜方  吴江 《四川地震》2007,(1):14-20
本文系统清理并分析了西南划分的五个预报区[1]中的强震发生前的前兆震群和显著性地震特征。在西南划分的五个预报区中,各区域的前兆震群和显著地震存在共性特征,但又具有明显的区域个性。从共性特征上看,西南划分的五个预报区的前兆震群和显著性地震发生后1-2年可能发生强震,强震一般发生在前兆震群或显著性地震附近地区或相关联构造带上;川滇往往是块体内部构造较复杂的区域,发生的强震会有前兆震群或显著性地震发生。从个性特征上看,西南划分的五个预报区的前兆震群和显著性地震发生与西南地区的地震地质构造具有一定关系,也就是说特殊的构造使得各区域的前兆震群和显著性地震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南北地震带强震活动的时空关联现象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970年以来南北地震带强震活动的时空关联现象进行了分析,两次地震连发引起的响应地震在震中和强度上具有“黄金分割数”特征,并与地震构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吴晓莉 《内陆地震》1991,5(1):48-55
根据乌鲁木齐以西地区与强震活动有关的地质、地貌、地球物理等特征,应用cora—3方法对乌鲁木齐以西的潜在震源区进行模式识别,结果表明,容易发生强震的地区主要与断裂及其端点、拐点、交点有关,而且其数目越大判定为强震可能发生地点的概率越大,1943——1989年已发生地震的五个地区,均为未来可能发生强震的地点。  相似文献   

18.
爆发余震与强震关系的统计检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秀芳  傅丽萍 《地震学报》1991,13(3):273-280
本文按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水平,分大华北地区成四个子域.并分析了大华北地区1970——1986年地震目录(其中华北平原子域地震目录为1965——1986年)检测得到爆发余震42次.其中7次发生在强震的余震区,17次发生在震群区.研究其余的18次爆发余震与强震关系,并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这18次爆发余震与其后强震发生的随机相遇概率小于6%.用许氏 R 值评分方法估算的爆发余震预报强震的效能大于39%.按照本文给出判定爆发余震的参数,对1987——1988年地震目录进行了外推检验预测.1987——1988年仅有一个爆发余震,即1988年1月6日东北岫岩3.6级地震.它预示1988年1月——1989年1月,东北地区可能有 Ms5.0地震.实际情况是在1988年2月25日,在东北章武地区发生了一次 Ms=5.3地震.另一个实例是在1989年10月18日山西大同——阳高地区发生了一次爆发余震,其后3小时在同一地区也发生了预计的 Ms=6.1地震.以上两例都在实际预报中验证了.爆发余震可能具有一定的预报中强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江娃利  张英礼 《中国地震》1997,13(3):263-270
讨论了华北平原周边1975年海城地震,1937年荷泽地震及1830年磁县地震3次强震的地表地震破裂特征以及这3个地区北西向断裂的全新世活动。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这3次强震地表破裂显示较弱,断续分布,仍反映了存在北西向地表破裂带,活动方式呈左旋走滑兼正倾滑。  相似文献   

20.
讨论了目前利用GPS观测结果研究块体及其边界带应变状态的研究进展,阐明了与地震相关的块体边界活动构造附近是地壳应变主体区域的认识. 利用Scholz断层能量动态平衡过程,建立了断层周边应变累积与断层面构造力的一般物理关系,据此提出以断裂带为主体的地壳应变主体单元模型. 并利用GPS基准站连续观测资料讨论了模型力学状态演化与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过程的关系. 结果表明,强烈压剪背景中出现的相对松弛变化,可能有利于触发型中等强度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