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理教学》2008,(5):47-48
一旦地球文明在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毁灭,幸存者将如何拯救人类?欧洲科学家计划把有关人类生命和文明的信息深埋于月球,以备指导幸存者重建文明。  相似文献   

2.
研究性学习除了可以通过课程建设,如开设显性的研究型课程来实施,还有一条十分重要也完全可行的途径,就是将其渗透在学科的课堂教学和各类课外拓展性的活动之中。地理学科的知识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即使是在课堂上,我们都可以带着学生“漫游太空”、“周游世界”、“指点江山”、“拯救地球”……,更何况,在生活中、社会中、大干世界中,  相似文献   

3.
王铮 《地理学报》2001,56(1):115-115
在中国地理学会21世纪战略讨论会上,我获得了一本新书--《地理学的数学模型与应用》 (刘昌明、岳天祥、周成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0)。本书是1934~1999年《地理学报》 中数学模型与公式的汇编。在这样一个战略讨论会上发布这样一本书是十分合乎时宜的,因 为它向地理学家宣告:我们一直在努力发展地理学理论,改变地理学“有地无理”的局面。 我不同意数学化才是理论的科学思想,这是前1980年代的思潮,但是赞成能够数学化的理论 应该数学化。因为数学没有歧义,数学家千辛万苦发展起来的科学推理工具,可以帮助我们 分析和科学传递。编辑这样一本书,显然起到了理论总结和科学传递的作用,使得地理学家 可以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去分析问题、认识世界、实施创新。   《地理学的数学模型与应用》一书,按照地球信息科学、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3部分汇 编,把地球信息科学放在第一部分,并且把综合应用归入此部分,有助于增加此书的时代感 ,也反映了主编急切地发展地球信息科学的思想,是一种好的选择。在书的体例上,《地理 学的数学模型与应用》按文章编排,有助于读者查询公式出处,进一步理解公式。   对中国地理学来说,这本书反映出中国从1935年吕炯先生、方俊先生对地球物理学公式的应 用,到1990年代大量地理学综合分析的原创模型的出现,地理学家一直在把自己的工作在理 论上深化,而且这种努力正在成为地理学理论研究的主流,并必将影响新一代地理学家,使 他们获得一种新的科学思维。   然而,如果把地理学的理论探索比喻作长征,我认为本书出版还是仅仅走出草地的象征,与 国际同 行研究的比较,我们的差距还很大。本书反映,中国地理学对自然地理研究的模型,多数还 是地球物理学公式的应用,地球信息科学、经济地理学的模型还是一些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 的应用。与国际地理学理论研究接轨,这是中国地理学家需要多努力的。其次,作为本书本 身,我感到第三部分所谓“农业地理”的内容许多不是经济地理的内容,也不是农业的专门 问题,而“工业地理”一章,最好称为“产业地理”,这样便于读者查寻。   最后特别声明,我不赞成“地球信息科学”的提法,因为许多经济地理信息、人文地理信 息问题,不是直接与地球联系的,强调它是地球信息,忽视了地理学对自然与人文的综合; 而地球深部信息、地球行星物理信息都是地球科学信息,但不是地理学研究内容。存在地球 信息科学、也存在地理信息科学,二者有很大的交集,但不能混淆,至少在严谨的学术著作 中应该这样。不过“功在汉室,争什么南阳襄阳”,关键是先做起来,地理学在理论化,GIS已经从作为一门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演变为一门科学的“地理信息科学”,这是 地理学与数学、计算机结合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森林是地球生物圈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被认为是地球之肺,千百年来,人为的森林破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在继续,所幸的是,人类已经意识到了森林对环保的伟大意义,并开始为挽救森林作不懈的努力,但也有令人遗憾的一面,环保知识缺乏,或是一些不法分子还在将雪亮的利斧或疯狂旋转的电锯伸向给人类以无穷的恩泽,又沉默无语的森林。  相似文献   

5.
赵文珺 《地理教学》2010,(21):57-57
幽默能使人发笑,能使人快乐,而快乐之后给人带来的是深思!幽默的语言能使学生在课堂中轻松的学习,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地轴是一根假想轴时,孩子们有一点迷惑。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如果地轴不是假想轴的话,我们找到地轴,再找一些力气大的人,那么地球不就一下子被翘起来了吗?”孩子们一愣,随即就哈哈大笑起来,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也理解了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有的时候看见一个学生在说话,  相似文献   

6.
《地理教学》2013,(7):60
正假如人类没有把事情搞得一团糟,那么总的来说,地球大气理应还可保持长达数百万年的"宜居性"——但是不会更长久了。太阳正在随着核心收缩和热量加剧而缓慢地变亮。到数亿年以后,它的亮度会比现今增强约10%,从而将整个星球加热到极不舒适的境地。蒸发自海洋的水会引发恶性温室效应,将地球变成一颗  相似文献   

7.
地球的公转运动,引起了昼夜长短的变化。这个问题比较难理解,为弄清这一问题,我们除了利用地球仪等演示四季变化,运用直观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问题外,我们还安排学生轮流观察一年中各个季节日出日落的时间,日出日落的方位。然后,我们把这些数字整理成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每节课的开始,由于翻书、取笔、课间嬉闹余兴等因素,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这时用小黑板出示一、两道小练习,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即使还有个别学生仍在做其他事情,教师在巡视中也可以及时纠正。  相似文献   

9.
王福兴  孟勇 《地理教学》2007,(12):37-38
“文似看山不喜平”。同样,地理课堂教学也不该平铺直叙、平平淡淡、千篇一律。我们可以从有关作文的写作知识中得到启发,来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解放教学思想,防止思维定势。倒叙,即是在作文时,把后发生的事情或事情的结局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或事情的起因、经过写在后面。在地理教学中表现为,先讲教材的突出特征部分,然后再引导学生弄清形成这些突出特征的原因。这种教学方法适用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非常突出的教材内容。例如,在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第一节“美国”时,  相似文献   

10.
创刊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理环境问题不仅是科学家们潜心研究的学术领域,也成为当今各国政治家们纵论的热门话题,甚至出现了“环境外交”之类的新词汇。拯救我们病态的地球,保护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已成为全世界人民面临的刻不容缓的任务。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栖息、繁衍、发展的地域空间。它是由气圈、水圈、  相似文献   

11.
徐东泽 《地理教学》2011,(23):31-32
我有收集鹅卵石的习惯,一次偶然有感,在讲“内外地质营力对地球表面形态的作用”一课时,我带去一块鸡蛋大小的花岗岩鹅卵石。当我把石块放到讲台上时,所有的学生都把注意力集中起来,盯着看我要做什么。  相似文献   

12.
地球运动的知识很抽象,如果在讲完课之后做一做美于昼夜示意图的练习题,则可以巩固知识.突破疑点。目前会考中也常见这类题目。鉴于此,现就有关的解法做一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提倡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变的今天,教育科研和文章写作已显得日趋重要。看了同行所写的许多文章,并且自己也写了一些文章后,我感到文章写作并非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写作地理教研文章不仅可以提升教学经验,还能和其他教师共享教学心得,实在是一种乐趣。下面笔者就论文写作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4.
蔡钊 《地理教学》2014,(12):120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策略,英语学习也不例外。把学习策略的培养渗透到英语教学之中,不仅可以改进英语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还可以促进学习潜能偏低或智力发育迟滞的学生学习,减少他们学习的困难,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5.
王永国 《地理教学》2014,(23):58-58
近年来,随着教材版本的多元化,各种教辅资料也铺天盖地,其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被误解、地理原理被曲解、或表述或图像存在错误,流传甚广,影响甚大。此文收录若干加以辨析。 问题一:地球自转方向的表示 图1是最常见的地球自转方向的画法。笔者曾拿此图让一些不懂地球运动的人看图描述地球自转的方向,结果正确率大约一半,可见这种画法从立体的角度看不能正确的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因为这种画法有歧义。  相似文献   

16.
学生在学好课堂知识的基础上,定期举办一些地理知识讲座,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丰富课外知识。学生对某一事物感到好奇,自然就有兴趣。讲座也是一样,就看你怎样去激发。每次讲座前,我总要在讲座的标题上花一番思考。如用“地球”外还有人类吗?”“横扫地球的怪物——漫活扫帚星”等。  相似文献   

17.
《地理教学》2005,(2):46-47
印度洋海啸不但摧毁了无数明社会人的家园,就连远离尘世的古老岛屿和那里的原始部落也没有放过。人类学家们表示,印度南部安达曼一尼科巴群岛上居住的原始部落人虽然躲过了海浪,但是他们的家园被毁,很可能令其中一些部族从地球上消失。  相似文献   

18.
《地理教学》2014,(2):44-44,48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月10日消息,据美国太空网报道,Kepler-62是一颗距离地球约1200光年的系外类地行星,这颗系外行星仅比地球大约1.4倍,它围绕一颗比太阳稍暗一些也稍小一些的恒星运行。科学家们相信这颗行星运行的区域位于宜居带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9.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外媒体纷纷报道欧洲天文学家宣布发现了一颗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外星行星Gliese 581c,一些媒体赋予这颗行星“第二地球”之关誉,更有人称其为“人类未来的家园”;有关这颗行星的数据,一些媒体报道混乱,有些提法也不够严谨。除此之外,由于这一新发现源于间接推算,很多人对其科学性心存疑虑。为此,本刊转载《文汇报》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赵君亮的撰文,回答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名地理教师,职业使然,到了美国我努力地去寻找地理课的影子,到目前为止,我找到了自然地理的影子(在美国是地球科学)。听了一些课后,地球科学课给了我以下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