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研究分析了熊本牡蛎(♀)×葡萄牙牡蛎(♂)杂交子代和自繁子代的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脂肪酸成分和脂肪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杂交子代牡蛎的脂肪含量为(13.66±1.99)%,显著高于自繁子代;脂肪酸成分分析中,杂交子代ω3/ω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为4.18±0.62,高于自繁子代;DHA含量为(16.73±3.35)%,高于自繁子代但与自繁子代的差异不显著,EPA含量介于2种自繁子代之间;在脂肪相关基因表达方面,PPARα、INSIG和SREBP基因在部分可食用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与子代中脂肪含量比较的结果相吻合杂交子代的脂肪含量显著高于自繁子代的脂肪含量。结果表明,熊本牡蛎与葡萄牙牡蛎的杂交子代在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结构上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小黄鱼(♀)×大黄鱼(♂)杂交子代及其双亲染色体核型和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的比较分析,旨在对其杂交遗传特性进行研究。其中染色体核型分析表明:小黄鱼的核型为2n=6sm+42t,NF=54;大黄鱼的核型为2n=2sm+22st+24t,NF=72;杂交子代为2n=8sm+12st+28t,NF=68。杂交子代和亲本在染色体数目上一致,但在组型上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杂交过程中双亲染色体组发生了融合和重配。同时,对杂交子代及其亲本672bp的COI基因同源序列进行分析,表明杂交子代与其母本小黄鱼的序列几乎一致,利用Kitumra-2-Parameter-Distance双参数模型分析显示杂交子代与小黄鱼的遗传距离为0.011,该数值接近其种内平均遗传距离。基于COI基因片段序列构建的系统树显示,杂交子代与小黄鱼聚成一支。杂交子代在线粒体COI基因上表现出严格的母系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野生大黄鱼与配合饲料养殖大黄鱼之间主要品质指标的差异,以鱼粉和双低菜粕为主要蛋白源配制蛋白质含量为40.0%、脂肪含量为11.8%的配合饲料,在海上浮式网箱中养殖大黄鱼12周,比较分析了养殖大黄鱼和野生大黄鱼的肥满度、体色、肉色、肉质、肌肉常规成分、肌肉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研究表明:在体型方面,饲料养殖大黄鱼有显著高的肥满度(P0.05);在体色和肉色方面,野生大黄鱼皮肤有较高的背部黄色值、腹部红色值、黄色值及肌肉红色值,但具有较低的肌肉亮度值和黄色值(P0.05)。在肉质方面,野生大黄鱼肌肉具有显著高的黏附性、内聚性、弹性、咀嚼性、pH及碱不溶性羟脯氨酸含量(P0.05)。饲料养殖大黄鱼肌肉具有显著高的汁液流失率、失水率、失脂率、水溶性蛋白及碱溶性羟脯氨酸含量(P0.05)。在营养价值方面,野生大黄鱼肌肉具有显著高的水分和蛋白质含量(P0.05),而饲料养殖大黄鱼肌肉具有显著高的脂肪含量(P0.05)。饲料养殖大黄鱼的肌肉含有显著高的各类脂肪酸含量及PUFA/SFA的比值(P0.05),但n-3/n-6值显著低(P0.05)。根据人类对必需氨基酸的需求,饲料养殖大黄鱼肌肉必需氨基酸的组成和总量与野生大黄鱼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与野生大黄鱼相比,配合饲料养殖大黄鱼在体型﹑体色﹑肉色和肉质方面存在差异,但从作为食用鱼的营养价值角度来看,配合饲料养殖大黄鱼与野生大黄鱼之间无显著区别。  相似文献   

4.
对西氏鲍、皱纹盘鲍及其正反杂交F1代样本的含肉率、基本营养成分的组成和含量、矿物质含量及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分别进行测定,并对它们的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正反杂交F1代样本和皱纹盘鲍的含肉率均显著高于西氏鲍(p〈0.05);西氏鲍的粗蛋白质含量最高(63.65%),粗脂肪含量最低(3.37%),2种杂交F1代样本的肌肉蛋白质含量都高于皱纹盘鲍;亲本及其正反杂交F1代样本内脏中的Fe、Mn、K、Ca、Zn、P、Cd、Pb、Cr含量均高于其足部肌肉,但4种鲍足部肌肉的各种元素含量差别不大.实验测定皱纹盘鲍♀×西氏鲍♂杂交的F1代样本的不饱和脂肪酸相对总量和牛磺酸含量高于其他3种鲍;西氏鲍♀×皱纹盘鲍♂杂交的F1代样本的氨基酸总量(56.50%)、必需氨基酸含量(17.26%)、必需氨基酸指数(93.47)及鲜味氨基酸总量(24.51%)均高于其他三者.以上实验数据说明,通过种间杂交,亲本某些遗传性状缺陷在子代中得以改良,并且获得的正反杂交F1代样本都有部分性状优于双亲.  相似文献   

5.
对西氏鲍、皱纹盘鲍及其正反杂交F1代样本的含肉率、基本营养成分的组成和含量、矿物质含量及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分别进行测定,并对它们的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正反杂交F1代样本和皱纹盘鲍的含肉率均显著高于西氏鲍(p<0.05);西氏鲍的粗蛋白质含量最高(63.65%),粗脂肪含量最低(3.37%),2种杂交...  相似文献   

6.
2种东风螺软体部和生殖腺脂肪酸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测定了野生台湾东风螺(Babylonia formosae),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及养殖方斑东风螺软体部和生殖腺脂肪酸组成及其含量.结果表明,2种贝软体部和生殖腺的15种主要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较饱和脂肪酸(SFA)含量高.野生台湾东风螺、方斑东风螺及养殖方斑东风螺软体部的UFA质量分数分别为68.22%、67.23%和76.05%: 其软体部SFA质量分数分别为28.16%,28.23%和21.5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质量分数高,n-3PUFA和n-6PUFA质量分数占总脂肪酸的39.20%~64.53%,其中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质量分数占总脂肪酸的13.82%~34.22%,养殖方斑东风螺的质量分数最高.研究发现,2种东风螺,特别是养殖的小型方斑东风螺,不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且是EPA和DHA理想的提取原料.  相似文献   

7.
用GC/MS法分析比较了紫菜粉、小球藻、酵母、Banta液(牛粪1.5g+干稻草2g+沃土20g+水1 000 cm3)4种食物条件下蚤状溞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4种食物培养下,蚤状溞的总脂含量依次为39.80、60.10、44.60、52.30mg/g.一共检测出脂肪酸14种,其中8种饱和脂肪酸(SFA),2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紫菜粉培养组与小球藻组PUFA含量显著高于酵母组和Banta液组(p0.05),占总脂肪酸的1/3以上,酵母组MUFA质量分数最高(p0.05),达55.73%,Banta液组以SFA质量分数最高(p0.05),为52.45%.其中紫菜粉组的PUFA中缺乏C18:3,但C20:5(EPA)和C20:4(AA)质量分数高达22.67%和9.02%是小球藻组的1.6倍和4.5倍(p0.05),而且EPA和AA的实际含量也显著高于小球藻组(p0.05),达到9.02 mg/g和3.59mg/g;比较得出,紫菜粉培养组的20碳以上必需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明显高于其他3组.本实验证实蚤状溞的脂肪酸组成与食物脂肪酸成正相关.分析认为,用紫菜粉培养枝角类用于海水育苗会取得更佳的营养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丰富金乌贼(Sepia esculenta)的生化信息和充分了解其营养价值,作者采用生化方法测定了野生金乌贼成体肌肉的营养成分,并对其营养品质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金乌贼肌肉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的含量占鲜样质量的比例分别为71.10%、22.02%、0.75%和2.17%。肌肉中主要含有17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占干样质量的64.75%,其中必需氨基酸总量为24.44%,占氨基酸总量的37.75%,与非必需氨基酸总量的比值为75.15%,符合FAO/WHO的理想模式;干样中呈味氨基酸的总量为25.34%,占氨基酸总量的39.14%;必需氨基酸平均得分为102.86,组成相对均衡,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85.43,可做为人体理想的蛋白质来源。在脂肪酸组成方面,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33.46%、8.64%、49.83%,其中EPA和DHA共占PUFA的84.35%,脂肪质量较高。此外野生金乌贼肌肉中矿物元素种类及含量较为丰富。分析认为,金乌贼蛋白质含量高、必需氨基酸组成均衡、脂肪质量较好并富含矿物元素,具有较好的食用价值和保健作用。本研究评估了金乌贼的开发利用价值,同时为其配合饲料研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刺参体壁脂肪酸组成的季节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菲  杨红生  许强 《海洋科学》2009,33(4):14-19
对不同季节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壁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刺参体壁的脂肪酸组成和相对质量分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秋季和冬季,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相对质量分数最高,其次是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饱和脂肪酸(SFA)的相对质量分数最低;春季MUFA的相对质量分数最高,其次是PUFA和SFA;夏季MUFA的相对质量分数最高,其次是SFA,PUFA的相对质量分数最低.在所有季节,相对质量分数最高的SFA和MUFA分别是16:0和16:1n-7,相对质量分数较高的PUFA是20:5n-3,20:4n-6和22:6n-3.n-3PUFA与n-6PUFA相对质量分数比值在1.87~2.42之间,冬季和春季显著高于夏季和秋季(P<0.05).  相似文献   

10.
研究采用现代生化分析方法,测定了渤海银鲳肌肉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肌肉含水量76.22%,蛋白质16.76%,脂肪5.03%,灰分1.31%,无氮浸出物0.68%;肌肉组织中的18种氨基酸中以谷氨酸含量最高,天冬氨酸次之,亮氨酸居于第三位;肌肉组织中的主要脂肪酸排列顺序如下:C18:1(n97)C16:0C22:6n3C16:1n7C18:0,饱和脂肪酸(SFA)占脂肪酸总量的23.32%~33.15%,单烯酸(MUFA)占22.49%~29.97%,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占13.11%~22.50%,EPA和DHA之和占7.18%~10.08%。根据1973年FAO/WHO推荐的必需氨基酸需要量模式对银鲳肌肉进行评价,氨基酸比值系数分为83,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亮氨酸。  相似文献   

11.
美洲黑石斑鱼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常规肌肉营养测试方法,测定分析了美洲黑石斑鱼的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测定结果显示,美洲黑石斑鱼含肉率平均值为(73.71±1.93)%,肌肉(鲜样)中粗蛋白、粗脂肪、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分别为(19.09±1.34)%,(6.14±1.76)%,(71.86±1.58)%和(1.32±0.17)%;美洲黑石斑鱼肌肉中被测出的常见氨基酸(色氨酸未测定)有17种,其中包括7种必需氨基酸、2种半必需氨基酸和8种非必需氨基酸,其氨基酸含量占鲜体质量的百分比分别为(8.27±0.21)%,(1.84±0.08)%和(10.15±0.31)%,17种氨基酸总含量为(20.26±1.13)%(鲜样)。谷氨酸(Glu)含量占鲜体质量的百分比最高,为(3.27±0.16)%,其次是天冬氨酸(Asp)和赖氨酸(Lys),胱氨酸(Cys)含量占鲜体质量的百分比为最低,仅为(0.27±0.01)%。4种鲜味氨基酸含量占干样的(29.32±0.14)%。鲜样的美洲黑石斑鱼必需氨基酸总量占氨基酸总量的比值为40.82%,干样的为40.81%;鲜样的必需氨基酸总量与非必需氨基酸总量的比值为81.48%,干样的为81.43%,其构成符合FAO/WHO的标准。同时计算出的美洲黑石斑鱼肌肉蛋白质氨基酸评分(AAS)均大于1,化学评分(CS)均大于0.7,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达到91.18,高于多数海产经济鱼类,说明它能为人体提供大量必需氨基酸,且其组成接近人体的氨基酸需要量模式。美洲黑石斑鱼肌肉中主要含有16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7种,含量占肌肉脂肪酸总量的(38.66±1.22)%;不饱和脂肪酸(UFA)9种,含量占肌肉脂肪酸总量的(61.36±0.98)%,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5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的人和动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脂肪酸EPA和DHA含量,分别占总脂肪酸的(9.02±0.59)%和(11.73±0.43)%。-ω3族与-ω6族PUFA总量的比值为5.30。分析表明,美洲黑石斑鱼肌肉含肉率高,含有较多的粗蛋白和粗脂肪,氨基酸总量及鲜味氨基酸含量均较高,是一种优质蛋白源;美洲黑石斑鱼肌肉富含PUFA,尤其是EPA和DHA含量丰富,并且∑n3/∑n6值较高,因而具有较高的食用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是一种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优良养殖品种。  相似文献   

12.
可口革囊星虫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测定了可口革囊星虫的营养成分,干物质中蛋白质、脂肪、总糖和灰分的含量分别为70.68%,2.29%,5.51%和15.32%。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5.41%,氨基酸分为32,化学分为19分。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为81.22%,高于饱和脂肪酸(SFA);不饱和脂肪酸中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的含量为54.27%;脂肪酸中EPA和DHA的含量为3.9%和0.12%。无机元素丰富,其中常量元素含量规律为Na>K>Mg>P>Ca,微量元素中Fe含量较高,其次为Mn和Zn。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荣成市近岸海域褐藻资源丰富,为系统了解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海黍子(Saragassumkjellmaniamum)、铜藻(Sargassum horneri)和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四种褐藻的营养价值,通过测定其一般营养成分(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重金属含量等,对其营养价值进行分析及评价。结果显示:四种海藻一般营养成分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其次为灰分,蛋白质和脂肪。氨基酸种类齐全且人体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较高,鼠尾藻、海黍子、铜藻和羊栖菜的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比例分别为32.83%、37.35%、30.82%和40.55%,接近FAO/WHO的理想模式;呈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比例分别为56.38%、51.67%、49.78%和45.07%,使得具有较好的风味,可作为开发海藻调味料的原料;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85、71.79、73.38和95.80;脂肪含量低,脂肪酸含量依次为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四种褐藻n-3脂肪酸和n-6脂肪酸的总量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27.54%、25.71%、28.68%和27.14%;铅、汞、无机砷和镉的含量均低于相关限量要求。研究表明:海黍子、鼠尾藻、铜藻和羊栖菜高蛋白、低脂肪,氨基酸组成完全,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较高,呈味氨基酸比例较高,多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含量比较高,是营养丰富、安全的海洋藻类资源。  相似文献   

14.
以红罗非鱼(red tilapia)稚鱼为实验对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2%、3%、4%、5%的豆油-鱼油混合物,根据油脂添加量的不同,将试验鱼分为5组,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其生长及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3%、4%组红罗非鱼末均重和增重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0%组饲料系数显著高于2%、3%、4%组(P0.05);各组试验鱼肌肉脂肪酸组成和饲料有较大的相关性,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提高,各组鱼体肌肉与各组饲料中的PUFA和HUFA相对含量均迅速提升;红罗非鱼肌肉组织和饲料中脂肪酸组成亦存在差异性;各组鱼体肌肉组织中的SFA、n-3PUFA(0%组除外)及HUFA相对含量高于相应饲料中同类脂肪酸,而MUFA、PUFA则低于饲料;各组肌肉n-3/n-6高于相应饲料(0%组除外);C18:2n6相对含量以5%组最高(24.24%),C18:3n3相对含量0%、2%组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05);C20:4n6以4%组(0.81%)最高;5%组鱼体肌肉C20:5n3(3.04%)及C22:6n3(14.90%)相对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综合各项生长指标,3%、4%组红罗非鱼稚鱼生长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5.
斑驳尖塘鳢肌肉营养成分与品质的评价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利用常规方法对5尾斑驳尖塘鳢的肌肉营养成分与营养品质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旨在评价斑驳尖塘鳢的营养价值,并为其配合饲料的研制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斑驳尖塘鳢肌肉(鲜样)中粗蛋白含量(17.83±0.09)%,粗脂肪含量(0.25±0.02)%,水分含量(78.12±0.11)%,粗灰分含量(1.07±0.01)%。肌肉中含有18种氨基酸,占肌肉总量的(74.02±2.68)%(干样百分比),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总量是(29.34±1.17)%,占氨基酸总量的39.63%;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61.66,其构成比例符合FAO/WHO的标准。4种鲜味氨基酸总量为(26.12±0.84)%(干样百分比),脂肪酸中EPA与DHA含量较高,分别为2.24%,4.74%,微量元素比值合理。表明斑驳尖塘鳢有较高的食用与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气相色谱仪测定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不同生理阶段(成熟、抱卵、流产)肝胰腺内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含有22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5种,单烯酸(MUFA)5种,多烯酸(PUFA)12种;MUFA的含量最高,占52.47%—58.56%。SFA次之,为23.17%—29.20%,PUFA的含量较低,为8.92%—21.11%。SFA、MUFA、PUFA的含量和cn-3/cn-6值在不同生理阶段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差异极显著,油酸(c18:1)、棕榈酸(C16:0)、棕榈油酸(C16:1)是肝胰腺中的主要脂肪酸,其含量分别为35.2l%—40.49%、17.97%—21.97%和11.69%—14.90%,不同生理阶段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各脂肪酸的百分含量差异显著。比较研究温州本地抱卵蟹和太湖抱卵蟹肝胰腺中的脂肪酸,发现脂肪酸中SFA、MUFA、PUFA的含量和Cn-3/Cn-6值差异极显著,除C14:1、C18:1、C20:1及C20:5外,其它脂肪酸的百分含量存在极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国家标准生化测定法研究了3种野生鲳属鱼银鲳、灰鲳和中国鲳肌肉组织中的营养成分组成,并对野生和养殖银鲳进行了营养评价。结果表明:粗蛋白质银鲳显著高于灰鲳和中国鲳(P<0.05),粗脂肪则以灰鲳最高,中国鲳最低;野生和养殖银鲳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在3种鲳鱼肌肉中检测出13种脂肪酸。其中MUFA含量银鲳>灰鲳>中国鲳(P<0.05);PUFA含量和EPA+DHA含量3种鲳鱼无显著差异(P>0.05);3种鲳属鱼主要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EPA+DHA含量平均占PUFA的82.54%;野生银鲳的PUFA含量是养殖银鲳的1.53倍。氨基酸组成中以谷氨酸含量居首位,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评判氨基酸显示,赖氨酸的相对含量最为丰富;3种鲳属鱼的E/T、E/N皆高于FAO/WHO的评价标准;野生银鲳肌肉的D/T和E/N显著高于养殖银鲳(P<0.05),但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无明显差异。该结果说明3种鲳鱼营养组成合理且银鲳更胜一筹,同时野生银鲳品质优于养殖银鲳,但不失为一种优良的养殖品种。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广西钦州(Gq)、福建霞浦(Fx)、浙江温州(Zw)、浙江三门(Zs)、浙江宁海(Zn)、浙江慈溪(Zc)等6个野生群体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肌肉进行了氨基酸及脂肪酸分析。共测定出19种游离氨基酸和26种脂肪酸。氨基酸含量在80.94—191.39mg/g之间, Gq为最高;总脂肪酸含量在7.97—11.38mg/g之间,Zn为最高。主要氨基酸为甘氨酸和精氨酸;主要脂肪酸为C20:5n3(EPA),占总脂肪酸含量的平均值为(22.47±5.84)%。各群体风味氨基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占总氨基酸比例(TDAA/TFAA)和总脂肪酸比例(PUFA/TFA)分别为(53.62±5.43)%和(59.27±5.29)%。Zs群体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及C22:6n3(DHA)均为最高。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各群体的氨基酸与脂肪酸组成与含量相似性与地理距离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特别是Gq群体,在氨基酸与脂肪酸的分类中与其他群体区分比较明显。各群体风味氨基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聚类分析结果均表明:Zw、Zc与Gq群体较为接近,具有较强的甜味; Fx、Zn与Zs群体较为接近,具有较强的香味及不饱和脂肪酸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盐度对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幼贝生长和肌肉生化成分的影响,用不同盐度水平(5、15、25、35和45)的人工海水饲养瘤背石磺幼贝[干质量(2.96±1.02)g]60 d后测定瘤背石磺生长性能和肌肉营养成分。结果显示:(1)瘤背石磺在盐度25~45时生长良好,成活率在90%以上。同时,在盐度25时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余各盐度组(P0.05),而饲料系数也显著降低(P0.05)。(2)随着盐度的升高,瘤背石磺肌肉水分显著降低(P0.05),粗灰分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但对肌肉钙和磷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粗蛋白含量在盐度25时最高,为76.66%,而粗脂肪在高盐度时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分别在盐度25和45时含量最低和最高。(3)除了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脯氨酸等呈味氨基酸受盐度影响差异显著外,大多数氨基酸均随着盐度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在盐度25最高,但差异不显著。(4)盐度对于每一种脂肪酸的影响均差异显著,在盐度5至35范围内,n-3 PUFA和n-6 PUFA均呈现上升趋势,但n-3 PUFA/n-6 PUFA值也逐渐升高。与大多数海水贝类不同的是,瘤背石磺DHA含量远低于EPA。试验结果表明,盐度对瘤背石磺生长性能以及肌肉生化成分有显著影响,适宜的盐度可改善瘤背石磺的肌肉品质和风味。  相似文献   

20.
在不同氮浓度条件下对红色赤潮藻(Akashiwosanguinea)进行了一次性培养,研究了其生长过程中脂肪酸含量及组成变化。结果表明:红色赤潮藻脂肪酸含量及组成受初始氮浓度及生长阶段的影响。低氮处理组(0—25μmol/L)脂肪酸含量[(150.02±54.84)—(166.83±46.46)mg/gdw]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883μmol/L组最低,约为(86.70±5.66)mg/gdw;各培养组脂肪酸含量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稳定期时脂肪酸含量最高,指数生长前期含量最低。红色赤潮藻含28种脂肪酸,以C16:0、C18:1、C20:5ω3(EPA)和C22:6ω3(DHA)为主,且DHA相对含量较高,最高可占总脂肪酸含量的30.46%。随着初始氮浓度的增加,红色赤潮藻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在总脂肪酸中所占比例下降,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所占比例升高。在红色赤潮藻生长过程中,MUFA相对含量在稳定期时较高,而PUFA相对含量在指数生长前期较高。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揭示红色赤潮藻赤潮应对环境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