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5 毫秒
1.
基于2018年早春和夏季长江口邻近海域的调查数据,分析溶解氧(DO)的时空分布,并讨论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夏季DO浓度变化范围为1.58~9.37 mg/L,浮游生物光合作用产生的DO是夏季表层水体过饱和的主要因素;夏季调查海域受台湾暖流北上引起海水层化加强,同时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表层生物大量繁殖所引起有机碎屑的沉降和耗氧分解作用是底层低氧区存在的主要因素.夏季在台湾暖流影响下底层水体表观耗氧量(AOU)与营养盐成正相关关系,底层有机物耗氧降解过程与营养盐的再生密切相关.早春DO浓度变化范围为7.90~10.1 mg/L,长江口外北部海域和浙江近岸海域海水混合均匀,DO浓度主要受温度控制,而台湾暖流影响区海水出现层化现象,其低DO含量也为低氧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赵紫涵  宋贵生  赵亮 《海洋学报》2020,42(10):144-154
溶解氧(DO)是海洋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要素。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全球近岸海域低氧情况愈发严重,已经成为威胁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素。通过对2017年5?9月秦皇岛外海区域的观测调查,探讨了该海域低氧与酸化的形成机制并计算了月平均耗氧速率。结果表明,5月秦皇岛外海水体混合较为均匀,表、底层DO浓度一致,均大于8 mg/L;6月开始形成密度跃层,与此同时底层DO浓度和pH开始下降;8月底层呈现明显的低氧和酸化状态,DO浓度下降至2~3 mg/L,pH下降至7.8以下;9月随着层化消失,底层水体DO浓度和pH逐渐升高。相关性分析显示,DO和叶绿素a (Chl a)以及pH具有良好的耦合性,说明秦皇岛外海区域的低氧发生过程主要为局地变化。同时表明DO浓度和pH主要受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有机物有氧分解的影响。通过箱式模型计算得到2017年6?8月密度跃层以下水体及沉积物耗氧速率为951~1193 mg/(m2·d)[平均为975 mg/(m2·d)]。综合来看,水体分层是秦皇岛外海低氧和酸化发生的先决条件,跃层以下的有机物分解耗氧则是底层水体发生低氧和酸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水域营养盐时空分布及其迁移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2014年长江口水域4个季节航次水体中五项营养盐(硝酸盐_-N、亚硝酸盐NO_2-N、铵盐NH4-N、磷酸盐PO_4-P和硅酸盐SiO_3-Si)的调查数据,解析长江口水域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盐度(S)、溶解氧(DO)、温度(T)、悬浮体(SPM)和叶绿素a等环境参数,探究其迁移过程的分布行为。结果表明:NO_3-N、SiO_3-Si和PO_4-P在长江口水域的时空分布主要受长江陆源输入的影响,随长江冲淡水扩展范围的季节变化而变化,除冬季外,在122°20′E以东,主要受到温盐跃层的影响,其在31°N断面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冬季水体垂直混合均匀,其垂直分布较为均匀。春季长江陆源输入较高浓度的NO_3-N,40μmol/L的NO_3-N随长江冲淡水向东北方向最远扩展到123°E,垂直方向上扩展至水深10 m,而秋季长江陆源输入较高浓度的SiO_3-Si和PO_4-P,其浓度分别为40μmol/L和0.6μmol/L的等值线分别向东最远扩展到123°E、123°20′E和水深20 m、50 m。受到生物吸收,硝化作用等因素影响,NO_2-N和NH_4-N的时空分布比较复杂,季节分布规律不明显,而冬季自口门向外海浓度逐渐降低,且垂直分布也相较均匀。通过盐度这一保守性指标引入理论稀释线来研究营养盐的迁移过程,结合叶绿素a和SPM的数据表明:春、夏季营养盐浓度低于理论稀释浓度可能是由于生物吸收所致,而PO_4-P在春、夏和秋季均有散点高于理论稀释浓度可能与悬浮颗粒物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4.
在2019年6月和9月对黎安港海域9个站点进行水质和沉积物采样调查,研究叶绿素a含量在潟湖内的空间分布,并探讨叶绿素a含量与相关环境因子的关系,为黎安省级海草特别保护区的海草资源保护与恢复提供基础数据及理论研究。结果表明:水体叶绿素a含量时空分布不均匀。6月,水体叶绿素a含量变化范围为3.34μg/L~14.64μg/L,均值为6.36μg/L;9月含量变化范围为12.20μg/L~21.62μg/L,均值17.61μg/L。总体上9月高于6月,空间分布特征为西南和北部偏高,东南部海草区和南部的港口门区偏低。沉积物叶绿素a含量变化范围为0.12μg/g~31.95μg/g,均值为5.71μg/g,表层沉积物叶绿素a呈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柱状样叶绿素a随深度增加基本呈下降趋势。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6月,水质叶绿素a与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温和透明度相关性不显著;9月,与无机氮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他因子相关性不显著;沉积物叶绿素a与水深、有机碳、总氮有关;说明营养物质和水下光照条件是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重点分析了南黄海冷水域西部溶解氧(DO)垂直分布中的最大值现象,并对DO浓度与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O垂直分布最大值现象是调查海域DO分布的显著特征,且与SCM现象相伴生;DO垂直分布的最大值深度和量值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温、盐是DO最大值层以上水体中氧含量的主要控制因素;一定强度的温跃层形成之后,DO最大值层出现在跃层的下界附近,且其氧含量受控于跃层厚度和生物化学作用,并与跃层厚度呈正相关;底层较低的DO含量是底层水及沉积物中有机物分解耗氧的结果.同时,还成功解释了DO最大值处与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值层位置不吻合且量值不相关的原因,并提出了"DO净积累效应"的观点,不仅从时间跨度以及动态的角度上对DO最大值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而且从理论上探讨了DO最大值层氧含量(或来源)的构成,指出自DO最大值层开始产生至观测之时该层之下、真光层以内水体中的生物化学作用(或Chl-a总产出)才与氧最大值密切相关.总体来看,水体层化和生物化学作用明显影响着夏季南黄海冷水域西部DO的垂直分布.  相似文献   

6.
方涛  刘凯  冯志华  李游 《海洋科学》2019,43(12):67-73
2017年4月作者对海州湾临洪河口海域16个站位的常规理化因子以及浮游植物粒级结构进行了采样和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盐度和温度均值分别为35.2和11.2℃,均由近岸到外海逐渐增大;悬浮物质量浓度在3.4 mg/L~137.6 mg/L变化,均值为22.8 mg/L,由近岸到外海逐渐减少,水体逐渐清澈; pH均值为8.29,近岸低,外海高; DO均值为9.8 mg/L, COD在0.34 mg/L~6.55 mg/L变化,均值为3.42mg/L,DO和COD分布规律不明显;浮游植物粒级组成以微型与小型浮游植物为主,其叶绿素a质量浓度平均值与范围分别为1.48μg/L(0.68μg/L~3.13μg/L)、9.14μg/L(2.69μg/L~25.50μg/L),且呈现自沿岸河口向外海逐渐递减的趋势;而微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质量浓度平均值仅为0.27μg/L,且分布较不规律;小型浮游植物对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贡献率最大,高达83.89%,微型及微微型浮游植物的贡献率分别为13.60%和2.52%;在相关性分析中,各项环境因子对小型浮游植物的分布有较大的影响,其中悬浮物、pH与小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表现出显著相关(P0.05),溶解氧、盐度与小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质量浓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微型、微微型浮游植物的分布与各项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高学平  郭磊  涂向阳  张亚 《海洋学报》2007,29(6):141-146
阐述了海河流域河流水环境现状和滨海地区开发汛期入海洪水资源的必要性.结合天津市海挡防护规划,提出了将永定新河河口规划的人工潟湖作为海洋水库的构想.利用三维水动力和水质耦合模型,模拟了关闭退水闸、开启退水闸等不同蓄水条件下拟建海洋水库存蓄入海洪水的水量、盐度变化过程,结果表明,蓄水时关闭退水闸水库整体的盐度较高;蓄水时适时开启退水闸可促进高盐度水的稀释和置换;取水过程引起海洋水库底层水体均匀掺混,但水库上层、中层的淡水盐度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8.
磷元素是海洋基础营养盐之一,其赋存形态及分布直接影响海区的初级生产力,是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驱动力。但大河河口与近海等重要的水生关键带水动力循环过程复杂,导致悬浮颗粒物(SPM )中磷元素的赋存形态和分布特征变化多端,亟须深入研究。根据2016年春季(4?5月)、夏季(7月)和秋季(9?10月)对浙江近岸海域的调查结果,本研究分析了浙江近岸海域SPM中总磷(TPP)、无机磷(PIP)和有机磷(POP)的含量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浙江近岸海域SPM中TPP含量范围为0.13~66.13 μmol/L,均值为3.35 μmol/L;PIP含量范围为0.03~34.19 μmol/L,均值为1.97 μmol/L;POP含量范围为0.06~31.94 μmol/L,均值为1.39 μmol/L。PIP是浙江近岸海域水体中TPP的主要存在形式,占52.3%。春季浙江近岸海域表层TPP含量占总磷(TP)含量的19.3%~97.7%。春、秋季的SPM中,TPP、PIP和POP含量空间分布相似,均呈现由内湾向外海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PIP、POP与SPM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表现出高SPM含量的海区有着较高的颗粒态磷含量,说明其受陆源输入的影响。春季盐度大于28且SPM含量小于20 mg/L的外侧远海海域,POP与Chl a的相关系数和斜率均明显高于PIP与Chl a的相关系数和斜率,说明该区域浮游植物是POP的主要贡献来源。  相似文献   

9.
夏、冬季黄东海溶解氧的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2015年8月和12月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我国黄东海溶解氧(DO)分布特征与季节变化,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黄东海DO的分布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夏季,DO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为1.92—11.35mg/L,南黄海冷水团海域存在中层水体DO最大值现象;长江口附近(30.73°—32.30°N,122.96°—124.60°E)与浙江近海(28.43°—29.40°N,121.97°—122.63°E)底层存在低氧区(DO3mg/L),面积可达14800km2;且东海外侧底层(28.88°—29.70°N,124.08°—124.90°E)存在DO4mg/L的DO低值区。冬季,DO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4.81—10.29mg/L,总体上呈现近岸高、外海低的分布特征;南黄海中部(33.80°—34.66°N,123.52°—124.23°E)与北部(35.50°—36.36°N,122.96°—123.82°E)底层水体DO质量浓度低于6mg/L,DO最低值为4.81mg/L。黄东海DO分布特征及其变化受物理过程与生物化学过程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且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5~2006年每年5、8、11月份和2007年5、8、10月份厦门周边海域27个测站共9个航次现场跟踪监测资料,研究了该海域水体叶绿素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监测期间厦门岛周边海域表层水叶绿素a含量在0.28~28.55μg/dm^3之间,平均值为3.47μg/dm^3,平均占总叶绿素含量的70.4%;底层海水的相应值分别为0.29~18.69、3.36μg/dm^3和71.8%.表层海水叶绿素b含量在0.00~6.95μg/dm^3之间,平均值为0.78μg/dm^3;底层水的相应值分别为0.00~4.15、0.72μg/dm^3.表层水叶绿素c含量在0.00~8.13μg/dm^3之间,平均值为0.93μg/dm^3;底层水的相应值分别为0.00~5.51、0.83μg/dm^3.表、底层水叶绿素a含量的年际变化趋势相似,高峰值都出现在2006年,低谷值都出现在2005年,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各年中叶绿素a含量的季节变化与某季节是否出现赤潮有明显的关系.在正常年份中,表、底层水叶绿素a含量季节变化曲线的峰、谷值较多出现在8月和11月;但出现赤潮时,则发生赤潮的当月(如2006年5月)一般都成为当年叶绿素a含量的峰值所在月.监测期间调查海域水体叶绿素a含量的平面分布较复杂,在正常情况下,尽管其各季的平面变化梯度差异明显,但仍大致呈西北沿岸水体的较高,向东南逐渐递减的分布态势,其高值区常出现在宝珠屿以西和九龙江口附近海域.但在发生赤潮时,其叶绿素a含量的平面变化增大,赤潮区水体的叶绿素a含量为高值中心.如2006年5月调查海域水体叶绿素a含量的平面变化大,出现赤潮的东南部海域的最高,九龙江口海域的次之,未观测到赤潮的同安湾和厦门西港大部海域水体的叶绿素a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11.
乳山湾邻近海域低氧现象及成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9-06-2009-09及2010-05-2010-06在乳山湾及其毗邻海域的综合调查,分析了该海域溶解氧的变化,初步探讨了影响溶解氧变化及底层低氧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夏季乳山湾邻近海域存在季节性低溶解氧区,溶解氧在6,7月份相对较高,而在8,9月份相对较低,最低值出现在8月份,为3.21mg/L(饱和度为35.5%),表观耗氧量为5.82mg/L。乳山湾外邻近水域溶解氧略高于湾口和湾内。底层溶解氧水平受到潮汐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周日波动性,变化范围介于3.74~8.26mg/L;在落潮时质量浓度降低而在涨潮时质量浓度升高。在这一区域存在较为强烈的温、盐跃层,从而限制了表、底层溶解氧的交换,而COD质量浓度的升高为这一区域的耗氧过程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潮汐、黄海冷水团的顶托作用、有机物质在底层水域的氧化作用以及底泥耗氧过程导致底层溶解氧的亏损。  相似文献   

12.
叶文建  杜萍  寿鹿 《海洋学研究》2021,39(4):91-100
夏季,长江口底层极易发生大面积低氧甚至缺氧.比较2016和2017年夏季长江口缺氧区(DO<2 mg/L)、低氧区(2 mg/L3 mg/L)浮游动物群落(>160μm)特征发现:2016年群落丰度和生物量均表现为缺氧区明显高于低氧区和正常海区;中小型桡足类、胶质浮游动物丰度表现为缺氧区和低氧区均高于正常海区;胶质浮游动物的组成,在低氧程度较严重的2016年夏季,以滤食性的海樽纲和有尾纲为主,在2017年夏季,以肉食性毛颚动物为主.  相似文献   

13.
卡里马塔海峡水体交换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our trawl-resistant bottom mounts, with 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s(ADCPs) embedded, were deployed in the Karimata Strait from November 2008 to June 2015 as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Indonesian Seas Transport/Exchange and Impact on Seasonal Fish Migration(SITE) Program, to estimate the volume and property transport betwee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Indonesian seas via the strait. The observed current data reveal that the volume transport through the Karimata Strait exhibits significant seasonal variation. The winteraveraged(from December to February) transport is –1.99 Sv(1 Sv=1×10~6 m~3/s), while in the boreal summer(from June to August), the average transport is 0.69 Sv. Moreover, the average transport from January 2009 to December2014 is –0.74 Sv(the positive/negative value indicates northward/southward transport). May and September are the transition period. In May, the currents in the Karimata Strait turn northward, consistent with the local monsoon. In September, the southeasterly trade wind is still present over the strait, driving surface water northward, whereas the bottom flow reverses direction, possibly because of the pressure gradient across the strait from north to south.  相似文献   

14.
李玉  俞志明  宋秀贤 《海洋科学》2009,33(11):55-59
2003年5月至2004年2月期间,对胶州湾海域进行4个航次的现场调查,根据海洋监测规范对采集水样的pH值、DO、COD、石油、重金属等化学指标进行测定,并对水质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3年5月胶州湾海域DO,COD,石油和Cu,Zn,Pb,Cd,总Hg的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6.63,1.51,0.038和2.58,24.86,1.05,0.096,0.043 μg/L;2003年8月DO,COD,石油和Cu,Zn,Pb,Cd,总Hg的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5.61,1.27,0.026和3.9,20.5,0.77,0.13,0.041 μg/L;2003年11月DO,COD,石油和Cu,Zn,Pb,Cd,总Hg的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7.27,1.86,0.016和4.02,16.55,0.63,0.093,0.06 μg/L;2004年2月DO,COD,石油和Cu,Zn,Pb,Cd,总Hg的平均值分别为:10.1,2.38,0.011和3.45,18.18,0.64.0.16,0.051 μg/L.海泊河口和黄岛轮渡水质已接近重污染;重金属Pb和Zn在部分海区受到轻度污杂;有机物污染呈现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山东半岛沿岸海域陆海相互作用强烈,有着复杂水动力环境的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渔业资源区和水产养殖区,针对其DO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5—2017年期间的监测数据,研究了山东半岛东部近海海水溶解氧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实测的温度、盐度、pH数据探究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表、底层溶解氧的空间分布形态基本一致,水平上呈现出北高南低、外海高近岸低、湾内低于湾外的块状分布特点,垂向上表层高于底层。在监测期间内,溶解氧的季节变化规律为春季最高,夏季最低,具体表现为3月>5月>10月>8月,乳山湾等海湾处的季节波动较大;表底层溶解氧的年际变化略有不同,但均趋于稳定,靖海湾和五垒岛湾近海溶解氧的年际变化显著。表观耗氧量在整个研究阶段的均值为–0.33 mg/L,呈现出基本平衡状态,但乳山湾沿岸海域受到陆源输入有机物的显著影响,贫氧状况频发。监测期间,溶解氧与海水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两者相关系数高达–0.95,其中成山头至石岛海域的溶解氧浓度高值区与当地的低温海水相对应;盐度对溶解氧的影响则相对较弱;有机污染物的聚集常造成乳山湾近岸海域的pH异常,其大量耗氧是导致当地为溶解氧浓度低值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2008年11月末在青岛近海和胶州湾11个站点采集表层和底层海水中的悬浮颗粒物(SPM)样品,经消解后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了Al、Ca、Fe、Mg、Mn、Ti和Ba、Co、Cr、Cu、Ni、Pb、Sr、V、Zn共15个金属元素以及P的含量,结合SPM和元素含量聚类分析的结果探讨了秋末冬初青岛近海SPM的来源以及金属元素组成的影响因素.SPM含量范围在1.7~16.1mg/L之间,平均为7.9 mg/L;SPM来源以陆源风化产物为主,生物生产有较小的贡献.SPM中Ti、Fe、Mn、Mg、Al、V、Co、Sr和Ni的含量相对恒定,且主要受陆源输入的控制;Ca和P除受陆源影响外,生物生产亦有附加贡献.离陆地相对较远的区域表层海水SPM中Pb、Zn和Ba、Cr、Cu的含量较高,特别是Pb和Zn的富集因子较大,可能受到了潜在的污染影响.Ti的恒定性以及与SPM的良好相关性代表着在青岛近海可用Ti作为颗粒物陆源指示元素,且优于Al.  相似文献   

17.
Water temperature,turbidity,chlorophyll-a and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 (SSC) were investigated at 61 stations of eight sections in the southern Huanghai Sea (HS) and the East China Sea (ECS) during the summer (28 June to 15 July) of 2006.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suspended parti culate matter (SPM) displayed a high concentration inshore and a low value offshore.The maximum value can reach 10.4 mg/dm 3,which can be found at the Changjiang River mouth.For the same site,the SSC was generally higher at the bottom than on the surface.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urbidity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in the southern HS high values at the bottom while low values on the surface,and in the ECS high values inshore with low values offshore.The thermocline in the HS and the Taiwan Warm Current in the ECS could be important factors preventing the SPM from diffusing upward and seaward.Even the typhoon Ewiniar was not able to work on the major sediment transport under the thermocline during the observ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