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康滇地轴元古代成矿作用对Rodinia事件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一新元古代,全球发生了重大的Rodinia超大陆地质事件。近年研究表明,中国在华南板块发生的晋宁造山运动是Rodinia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康滇地轴前寒武纪地层中所形成的金属矿床大多集中在900~700Ma间。这些矿床的形成与大规模基性、酸性岩浆活动密切相关,与晋宁一澄江运动构造一热液作用密切相关,显示构造环境由挤压向拉伸发展,这正是全球Rodinia超大陆由汇聚转变为裂解的重要时期。本文从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沉积环境方面探讨该时期的成矿作用对Rodinia事件的响应,铀成矿作用与Rodinia事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康滇地轴元古代重大地质事件与拉拉IOCG矿床成矿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IOCG最新研究成果建议,将IOCG矿床限定于资源量大于1 Mt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对世界上已知的大型/超大型IOCG矿床的成矿背景和成矿作用进行分析对比,发现前寒纪大型/超大型IOCG矿床均位于前寒纪超大陆的边缘、形成于非造山期,与壳幔相互作用有关,与板底垫托、地幔柱等相关的重大地质事件关系密切。通过对康滇地轴元古代地质体岩石/矿物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分析研究,同时对拉拉IOCG矿床成矿特征及同位素测龄分析,认为扬子地台西缘康滇地轴存在早元古代早期(2 486~1 884 Ma BP)古陆壳,是Kenorland超大陆的一部分。在中元古代发育了康滇陆缘裂谷(1 725~1 466 Ma BP),与Columbia超大陆非造山期同时。新元古代的晋宁运动使该裂谷产物变质,及形成康定杂岩,成为康滇地轴的上层结晶基底(1 100~721 Ma BP)。其是Rodinia超大陆的拼贴与裂解事件的响应。拉拉矿床具有2期成矿作用。第一期火山喷发成矿期(1 712~1 680 Ma BP),是康滇裂谷事件的产物。第二期变质热液成矿期主成矿阶段(1 000~900Ma BP),是Rodinia超大陆的拼贴作用的响应。康滇地轴元代地层中具有形成IOCG矿床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康滇地轴典型热液型铀矿——大田铀矿床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围岩、构造蚀变带脉岩中的锆石和矿石晶质铀矿U-Pb法定年,以及年代学特征研究,获得如下认识:1)大田地区混合岩的原岩形成于晚元古代早期之前(900Ma);2)混合岩化作用发生于840~900Ma;3)铀矿区F3碱性构造蚀变岩带形成于混合岩化晚期(820~840Ma);4)大田铀矿床的成矿年龄为777Ma左右。因此笔者认为,康滇地轴的形成与发展、包括铀在内的成矿作用,是与罗迪尼亚大陆的形成及裂解演化所导致的构造岩浆作用密切相关。大田地区的构造演化对铀成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再论建立康滇地轴区中晚元古代层型剖面问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希 《云南地质》1999,18(1):89-91
在《建立康滇地轴区中—晚元古代层型剖面的雏议》一文(《云南地质》,1993)中,笔者根据国内外对元古宙年代地层单位的划分方案,结合康滇地轴区中元古代和晚元古代的昆阳群(会理群,不含河口组)及震旦系发育完好,顶底齐全,沉积旋回和地质事件明显,叠层石、微...  相似文献   

5.
大红山铜(铁)矿床的形成与分布受控于康滇地轴早元古代裂陷海槽背景下发育的梳状断裂构造系;梳状断裂构造系通过控制沉积盆地、曼岗河组沉积作用、火山活动等间接控制了铜(铁)矿空间展布和定位.大红山矿区外围找矿首先应沿着同沉积断裂寻找古海底洼地.在康滇地轴基底大红山群及同时代含矿火山-沉积建造普遍被中生界覆盖的情况下,同沉积断裂相对于其他标志可能更易于识别,因而可作为区内勘查大红山式铜(铁)矿的重要准则.  相似文献   

6.
论扬子准地台西缘前震旦纪基底及其成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本智 《地质学报》1989,63(4):338-348
运用近代变质地质学的观点,总结了扬子准地台西缘前震旦纪基底不同时代的变质岩系、形成的构造环境、演化历史与成矿作用。康滇克拉通代表晚太古代的花岗岩-绿岩地体,其中以变质成矿作用为主。元古代活动带代表克拉通分裂后出现的裂谷槽盆,其中以火山、沉积成矿作用为主,还有与花岗岩有关的热液成矿作用。于中元古代在克拉通边缘基性—超基性岩浆的活动,伴随岩浆成矿作用。因多期成矿作用,本区成为黑色与有色金属矿床的重要成矿区域。  相似文献   

7.
康滇构造带的古板块历史演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所指康滇构造带的范畴,包括北起四川省康定,南抵云南省元江,纵贯川滇两省,南北绵延七百多公里,东西两侧以甘洛—小江和箐河—程海深断裂为界限,带宽数十至两百余公里的南北向构造组合体。这是中国大地上一条构造形象醒目和矿产资源丰富的重要构造成矿带。 康滇构造带的大地构造属性众说纷纭。黄汲清称之“康滇地轴”’;张文佑谓之“康滇台背斜”;李四光划归“川滇经向构造带”;陈国达划属“川滇地洼系”。 近年来,我们运用板块构造学说,重新考查了这条构造带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地质事件,提出了在中元古代时期,它是西边一古洋板块与川中微大陆接合带上的古岛弧带,其古板块边界类型同现代西太平洋的弧沟体系相似。经晋宁造山运动,康滇弧沟系褶皱成山而转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近年来在康滇地轴研究工作中所获得的铀矿(化)点同位素年龄资料,将康滇地轴的铀矿化时代划分为晋宁、澄江、海西、印支、燕山五个时期,同时对铀矿化时代与构造岩浆活动的关系,以及对康滇地轴铀的有利成矿时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重点对华北地块北缘铅锌矿类型、特征、时空分布等进行了初步总结, 并探讨了铅锌成矿作用与区域构造演化的关系。通过初步总结认为, 该地区铅锌矿床的主要成因类型有SEDEX型、矽卡岩型、岩浆热液型、沉积改造型、MVT型及复合型等。从形成时间来看, 矿床主要形成于中元古代、晚古生代和中生代三个时期, 并在中元古代和中生代达到高峰。中元古代以形成SEDEX型、沉积改造型和MVT型矿床为主, 该时期处于被动陆缘基础上发育的裂谷环境; 晚古生代产出少量岩浆热液型铅锌矿床, 其形成可能为华北地块与西伯利亚南缘蒙古增生褶皱带拼合后的伸展及岩石圈拆沉作用有关; 中生代为岩浆热液型、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的重要成矿期, 该时期主要发育陆内构造运动, 可能为欧亚构造动力学体系与西太平洋动力学体系复合、叠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用板块构造学说,剖析康滇地轴中段前震旦纪地层沉积、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以及硫化矿床成矿作用等特征,并探索它们与板块构造的关系,供研讨板块构造学说和我国大陆古板块构造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西成矿化集中区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将矿集区铅锌成矿作用划分为加里东准备期、海西早期成矿期、海西晚期富集期和印支期改造叠加;不同阶段形成的矿床类型不同,矿床的形成、分布与构造具有一定的密切关系。晚古生代早期(D)的拉张断陷作用和中生代(T3)陆内造山作用对矿集区金属成矿产生了关键性的作用,前一事件形成了热水沉积盆地,进行了海底热水喷流沉积成矿作用;后一事件则在本区产生强烈广泛的构造-岩浆活动,是本区的改造和再造铅锌矿床阶段。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中新元古代重要沉积地质事件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曾经历了3次超大陆演化过程,其中2次超大陆(哥伦比亚(Columbia)和罗迪尼亚(Rodinia))旋回涉及中新元古代,并与一系列区域性事件相联系,形成了多成因的超大陆演化模型。华北中东部新元古代沉积事件、扬子和塔里木新元古代裂谷事件、雪球事件等都被视为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响应,它们对定时三大陆块相互关系及定位其在全球超大陆的位置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反映了重要沉积地质事件在超大陆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和意义。此外,在中新元古代的Columbia和Rodinia超大陆演化过程中,还伴随发育具有广泛区域性甚至全球意义的巨厚白云岩与碳酸盐岩微生物(岩)、红层与黑色页岩、全球性臼齿亮晶碳酸盐岩和埃迪卡拉纪盖帽碳酸盐岩等沉积事件群及元素(同位素)漂移等地球化学异常事件,也包括特殊且重要的磷块岩、锰、铁矿等沉积成矿事件。由于不断显示出来在全球古大陆重建和古地理恢复方面的重要作用,它们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文中通过系统分析中国中新元古代超大陆旋回演化中发育的部分重要或关键地质事件(群)时空发育与分布特征,并结合作者团队的实际资料和测试数据,以期揭示超大陆演化过程与重要沉积地质事件的内在联系,为超大陆聚散旋回演化和时空定位及原型沉积盆地的发育和评价提供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13.
成矿系列是研究区域成矿规律的一种学术思想,主张用系统论、活动论的观点研究在地质历史发展的各阶段、各特定地质构造环境中成矿作用的过程及形成的矿床组合自然体。本文基于对西昆仑及邻区大地构造演化的新认识和新理解,结合研究区境内外地质和矿产勘查研究新进展,尤其是大批成矿年龄精测数据和对成岩成矿物质来源的新认识,将西昆仑及邻区内生金属矿产资源划分为8个主要矿床成矿系列:(1)古元古代鞍山式沉积变质型铁矿成矿系列;(2)中元古代层控碳酸盐岩型铁铜金矿床成矿系列;(3)志留纪沉积变质岩系有关的Fe矿床成矿系列;(4)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层控碳酸盐岩型铅锌(铜)矿床成矿系列;(5)石炭纪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铜矿床成矿系列;(6)晚石炭世层控碳酸盐岩型锰矿床成矿系列;(7)侏罗纪-白垩纪层控(MVT)和沉积喷流型(SEDEX)型铅锌矿床成矿系列;(8)中新生代与伟晶岩有关的稀有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叙述了各个成矿系列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特征、矿床组合、时空分布规律和典型矿床特征等。本次成矿系列的划分,强调以重大构造事件作为背景,突出以重大构造事件与大规模成矿的耦合关系作为出发点,力求从更大尺度上认识矿床形成的成矿动力学背景。值得指出的是,研究区幅员辽阔,不少矿床的成矿系列具有明显空间递变性,如与特提斯洋闭合和碰撞有关的成矿事件横跨原特提斯-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阶段;北昆仑地体为塔里木古陆的一部分,记录从古元古代早期到新元古代的构造演化对Rodinia 超大陆汇聚和裂解的响应。在长期演化过程中,西昆仑及其邻区形成了独特的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沉积建造特征及其中膨润土、沸石和珍珠岩成矿系列和形成规律的研究,认为上述非金属矿床的成矿作用主要受中生代北东、北北东向断陷带和断陷盆地的控制。区域构造控制了火山活动和沉积作用,从而控制了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使其中堆积了相当厚的多旋回陆相火山-沉积建造,为膨润土、沸石等矿床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类似的物源、相似的转化介质及古气候、古地理等必要的条件和环境。从而构成了上述非金属矿产共生与伴生的成矿系列,并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三个成矿区和五个成矿带之中。  相似文献   

15.
康滇地轴混合岩型铀成矿与混合岩化、构造以及脉岩的关系一直以来存在较大的争议,而大田地区分布的混合岩、长英质脉岩(构造蚀变带内)以及辉绿岩/花岗质脉岩,尤其是富含石墨矿物的石英片岩的年代学特征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研究对象。在结合研究团队前期年代学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对大田地区辉绿岩/花岗质脉岩、富石墨石英片岩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研究,并获得以下认识:(1)大田地区混合岩化作用发生于840~860 Ma,其原岩形成时代为中元古代;(2)晶质铀矿形成年龄约为775 Ma,与混合岩化作用并无直接的关系,其形成年代与辉绿岩/花岗质脉岩、构造蚀变带内脉岩形成年代较为接近,表明可能为一期产物;(3)锆石中U含量结果分析表明U元素在混合岩化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富集现象,表明混合岩是最可能的铀源之一;(4)粗粒晶质铀矿的形成与Rodinia大陆的裂解具有一定的耦合关系,期间断裂活动和脉岩活动提供了成矿热源、流体以及储矿空间。  相似文献   

16.
盛源盆地铀成矿特征与成矿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万良 《江西地质》2000,14(2):113-122
盛源盆地是我国一个重要产铀盆地,具深源地质作用和深源成矿特点,3个火山岩型铀矿床有3种矿石类型,即U-赤铁矿型,U-胶磷矿型和U-萤石型,前二者属火山沉积型铀矿化,后者是火山期后火山热液作用的产物,EW向断裂是主要控矿因素,成矿物质有壳源,也有慢源,铀成矿与地幔流体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兰坪—思茅盆地红层铜矿成矿规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兰坪—思茅地洼盆地中新生代红层铜矿可分为三个成因类型:沉积型,沉积-改造型和改造型。它们呈“层—梯”式产出。在成因上与热卤水活动有关。在分布上受澜沧江断裂和中轴断裂控制。微量和稀土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成矿物质以壳源为主。成矿热动力与成矿期区域性幔热异常和强烈的构造活动有关。矿床形成于两个时期,即地洼初动期的沉积—成岩矿化期(T_3-E_1)和地洼激烈期的改造成矿期(E_2)。其中,改造成矿是本区铜矿最重要的成矿过程。  相似文献   

18.
复合成矿与构造转换——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为例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6  
常印佛  周涛发  范裕 《岩石学报》2012,28(10):3067-3075
复合成因矿床分布广泛,把它们单独划分出来进行研究,对于深入认识成矿过程、发展成矿理论和指导找矿勘探,均有重要意义.鉴于中国大陆东部中生代岩浆作用强烈,对前期成矿作用的影响也很明显,因此本文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为例,评介了复合成矿作用的几种主要机理,认同前人提出的叠加和改造是其基本类型,但预富集作用也应重视,同时也不能忽视继承成矿和再生成矿,特别是继承和预富集联合多次出现时,可以形成区域性成矿元素大规模富集.同时,本文还将它们放在区域构造体制和机制转化演化过程中加以考察,进一步明确它们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以前主要以沉积(含热水沉积)成因的含矿建造、矿源层或矿(胚)层产出,而矿床的最终形成与就位则主要与新构造体制下由挤压向引张转化的过渡环境中构造-岩浆活动有关,呈现出“成矿大爆发”的现象.其中早期( 145~136Ma)构造机制是以走滑挤压作用为主,形成与高钾钙碱性岩系有关的铜金矿化.晚期(135 ~ 127Ma)以走滑引张作用为主,形成了与橄榄安粗岩系有关的铁硫矿化.但这两期都有广泛发育的以叠加改造为主的复合成因铜、金、铁、硫及铅锌矿床,从而在典型的岩浆热液矿床和沉积矿床之间形成了一套过渡性矿床序列(层控矽卡岩型→沉积热液叠加型→层控叠改型→迁移式改造型→原地式改造型),构建了一个矿床“家族”.末期( 126 ~ 123Ma)以引张作用为主,出现碱性火山岩和A型花岗岩类,伴随铁、金、钼、铀等矿化,成矿带的成矿活动随之进入尾声.  相似文献   

19.
Giant sedimentary rock-hosted stratiform copper (SSC) deposits commonly occur in rift environments, temporally coincident with the breakup of the Rodinia and Pangea supercontinents. However, whether or not such deposits have also formed during the breakup of the Paleoproterozoic Columbia supercontinent is not well known. A group of dolostone-hosted Cu deposits in late Paleoproterozoic rift-related sedimentary sequences of the Dongchuan Group, South China, form one of the largest SSC districts in the world. Being one of the largest SSC deposits in the region, the Yinmin deposit has stratiform Cu orebodies intruded by dolerite dykes. One dyke has a SIMS zircon U–Pb age of 1,701?±?28 Ma, slightly younger than the ore-hosting strata with a zircon U–Pb age of 1,742?±?13 Ma for a tuff unit. Six chalcopyrite and bornite separates from stratiform orebodies contain highly radiogenic Os and extremely low common Os and yield a weighted mean Re–Os model age of 1,666?±?82 Ma and a 187Os–187Re errorchron age of 1,585?±?100 Ma. The present zircon U–Pb and sulfide Re–Os ages thus constrain the timing of the mineralization at ~1,700 Ma. The Yinmin deposit and, by inference, other SSC deposits in the region, arguably represent a large-scale SSC mineralization event during the late Paleoproterozoic. The formation of these deposits was coeval with the initial breakup/fragmentation of the Columbia supercontinent.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temporal and likely genetic links between large-sized SSC deposits and the supercontinent cycle.  相似文献   

20.
新疆乔夏哈拉铁铜金矿的矿床成因及其成矿模式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新疆阿尔泰乔夏哈拉铁铜金矿床,与火山-沉积型铁矿床和矽卡岩型铁铜金矿床具有相似性.铁的主要来源为火山岩浆源,铜的来源为侵入体岩浆源和部分基性火山岩.铁矿石和铜矿石为两期成矿,属于不同的成矿机制,分别与火山-沉积作用和后期的热液叠加改造作用紧密相关.该矿床的成矿模式可概括为:在大量岩浆喷发、喷溢过程中,铁质在海水中富集并发生沉淀,形成似层状磁铁矿矿体;断裂的活动,致使中基性侵入体侵位,热液中的铜在一定环境中形成硫化物矿石,同时发生广泛的绿帘石矽卡岩化;矽卡岩阶段形成的磁铁矿叠加在原来的磁铁矿之上;断裂的再次活动,导致深部岩浆源含铜金矿液的上升,叠加定位于铁矿层及围岩新生裂隙带之中,形成浸染状和块状硫化物铜金矿石.研究表明,在准噶尔北缘向东南具有进一步找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