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982年3月14日21至23时,在高空槽切变线和静止锋的配合影响下,广西西北部地区,田林至罗城出现了长约300公里宽约30公的冰雹带(图一),强降雹区位于东兰到环江一段。冰雹到处大风雷雨隋至,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仅位于强降雹区的河池钢厂厂房被打得片瓦不留,损失约70万元。  相似文献   

2.
李永治 《气象》1980,6(6):12-13
一、概述 1978年3月9日7—8时,我县受到一次强烈飑线的影响,出现雷雨和7—8级大风(阵风10级)。部分公社降雹,东部近海的覃巴公社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强冰雹,造成严重灾害。 3月9日7时前,湛江雷达站即观测到了飑线回波。以后又发现在廉江至茂名之间有超级单体,它们各以不同的速度自西北向东南移动。7时40分移入我县北部,8时前后影响覃巴公社。据推算,雹暴的移动速度每小时约90公里左右。冰雹带在我县长约29公里,宽约16公里。覃巴公社雹害最重,降雹持续时间约15分钟。每平方米约有50—70颗冰雹,地面积雹厚度5寸多。冰雹直径不一,一般为70—80毫米,大的有150—300毫米,个别的更大。  相似文献   

3.
彭登峰 《贵州气象》1998,22(4):37-38
四坪位于我县北部乌江沿岸,以前是多雹区,自乌江电厂建成后,这一带10多年来未降过冰雹,以致在防雹选点时也确定为无雹区未考虑,而1998年5月11日下午,以四坪为中心,几公里范围内出现雹灾,降雹时间长,雹粒大,造成较重的局地雹灾,根据调查情况结合当天的天气形势和地形条件,对本次过程进行分析总结。l调查情况11日下午,天气闷热,偏南风,日照较强,15h左右云层开始增厚,天空逐渐变黑,16h许乌云滚滚,雷电交加,狂风暴雨,夹降冰雹,降雹时间约持续了对讪n,大的直径有4-scm,一般的2-3cm,降雹密集,平地积雹厚3cm,四坪、新…  相似文献   

4.
马树森 《气象》1978,4(7):17-18
1977年5月27日,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出现一次强冰雹天气。18时首先在该旗西部的(艹只)芁梁公社降雹,然后沿大青山东移,一直波及到自治区的首府——呼和浩特市(图1)。在冰雹经过的东西长达70公里、南北宽达20公里的范围内,造成程度不同的损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CIMISS、遵义13个气象站月报表等数据,收集了1961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遵义地区气象站的冰雹、大风和降水情况,从冰雹直径、冰雹时间和空间分布、冰雹与大风的关系、冰雹与降水的关系等方面综合分析了遵义地区冰雹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遵义地区降雹以小冰雹为主,发生大冰雹的概率小;降雹持续时间以短时降雹为主,降雹点1日内多次降雹可能性小;降雹日数余庆最多,赤水最少,遵义东部降雹日数最多,中部、西部和北部依次递减,大范围降雹的可能性较小;降雹时间集中在2~5月,其中4月最多,旬分布上看,5月上旬降雹日数最多;遵义地区降雹主要出现在夜间,白天集中在14~20 时;冰雹日数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总体呈下降的趋势,2011~2020年冰雹日数总和很可能跌破历史极值;降雹点出现大风的可能性较小,但整个遵义地区在同一天内既出现降雹又出现大风的概率高达74.23%;冰雹直径和降雨量之间呈弱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太行山东麓一次强对流冰雹云结构的观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太行山东麓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在冰雹发生区获取的综合观测资料,从强对流单体出现的天气背景、降雹特征、雷达回波演变、大冰雹的形成机制及动力结构等方面对2018年5月12日下午发生于太行山东麓的一次强对流单体降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午后不稳定能量的增大形成了有利的热力条件,低层风场的辐合扰动以及中层的冷空气侵入是产生本次强冰雹过程的触发因素。通过对雹云降雹时段雷达回波具有超长“悬挂回波”和对应大雹形成特征分析表明,云中存在着上、中、下相互衔接的0线(域),主上升气流2次逆时针转弯增加了雹胚再入主上升气流区继续长成大雹的机会,据此勾画出了云体主上升气流框架及大冰雹的形成机制,表明冰雹在雹云中的生长有多种模式。   相似文献   

7.
应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建立的三维雹云模式,对河南南阳1999年5月9日一次降雹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云内存在过冷水累积区,冰雹在过冷水累积区长大;使用不同催化方案催化后,均能起到减少地面降雹的作用,但是在雹云形成的不同时间、不同的催化部位和使用不同的催化剂量,其消雹效果不一样,在冰雹形成前于过冷水累积区催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利用陕西省神木县1957--2012年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冰雹气候特征。结果表明:神木县年平均降雹日为1.7d,年降雹日呈减少趋势,20世纪90年代减少最快;降雹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3--10月均可出现,主要集中在59月,8月降雹最多;降雹主要出现在白天,下午多于早晨和中午;一日之内14—20时出现的冰雹持续时间长,直径大,强度强;冰雹空间分布特征为北部多南部少,东北部山区多于西北部风沙草滩区。  相似文献   

9.
1982年4月26日18时至27日02时,在桂西北-桂南,出现了一次少见的伴有大风暴雨的降雹过程。从巴马县甲篆公社开始,然后往东南移,经平果县北部,马山县西部,武鸣县中部,邕宁县东部,到达横县东南部马山公社结束。形状呈西北-东南走向的一条雹击带,宽30-40公里,长320公里左右。过程持续8-9个小时,雹粒大小多如玉米、蚕豆,最大达口盅口径大。伴现平均大风18-19米/秒,阵风31-35米/秒,降水量出现三个强中心,最大达130.0毫米(图1)。造  相似文献   

10.
沿海槽后西北气流冰雹发生条件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83年4月1日和3日盐城市所属城区、郊区、大丰、建湖、东台等县区,以及南通市各县发生了历史上仲春罕见的冰雹。1日下午5时,盐城市所属城区、郊区以及大丰、建湖先后出现降雹,一般蚕豆大,最大的如鸡虿,市郊实测雹块直径为2.5公分,是该台最大的一次降雹,各县均有损失,个别乡村损失相当严重。4月3日冰雹过程主要发生在盐城市东台县和南通市属各县,其损失也是相当严重。而4月2日和4日天气晴好。这两种性质不同的天气都是在500mb高空图上沿海槽后稳定的西北气流背景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1.
陕西冰雹实例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指标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5年5月30日和8月1—3日陕西4次冰雹过程的多普勒雷达产品中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QV IL)资料,分析了14个回波中心与实况对应关系,初步得到降雹的QV IL指标:在多普勒雷达回波图上,雷达探测范围50~150 km内,QV IL≥50 kg/m2会出现降雹,QV IL≥60 kg/m2时可出现大冰雹,QV IL最大可达80 kg/m2;降雹前后,QV IL值一般都较大;QV IL大值区对冰雹落区及强度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分析还发现距离雷达50 km以内、150~200 km的范围,雷达回波对QV IL值估计过低,这些区域QV IL≥25 kg/m2时,就有可能产生冰雹,应用时要注意订正。  相似文献   

12.
玛纳斯冰雹微物理个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年6月3日玛纳斯县城受到一次强冰雹袭击,最大雹块尺度为2.2厘米,给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在当天08时天气图上,新疆北部处在高空低压槽区前部,且受西南气流控制.阿胃滩机场16时单站无线电探空资料表明,700hpa高度以上有3-4公里厚度的不稳定能量区.这些条件都有利于强冰雹对流天气的产生.本文将分析这次降雹的雹块微物理特征,推估冰雹生长的大致情况.  相似文献   

13.
利用双偏振天气雷达对2016年4月26日清远地区一次超级单体降雹进行分析,得出降雹单体具有BWER、三体散射特征。超级单体强回波中心深厚且回波顶高,速度图上低层深厚持久的中气旋和高层强烈辐散是此次过程主要特征。单体降雹前低层ZDR值在3 d B以上,降雹时ZDR值趋近于0并且0值区范围扩大;差分相移率KDP和相关系数CC特征表明同一层面上单体存在着雹水共存、干冰雹粒子、大冰雹三种状态,冰雹下落过程中表面层融化形成水膜使差分相移率值增大。HCL特征显示HA区与指状回波对应,对流云前端有BD区。降雹单体内雹区深厚,4 km以下雹区周边以过冷却水滴为主,4 km以上为冰粒。超级单体的VIL值有2次明显的跃增过程,第1个跃增过程对应单体开始降雹,第2次过程对应大范围降雹。  相似文献   

14.
应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建立的三维雹云模式,对河南南阳1999年5月9日一次降雹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云内存在过冷水累积区,冰雹在过冷水累积区长大;使用不同催化方案催化后,均能起到减少地面降雹的作用,但是在雹云形成的不同时间、不同的催化部位和使用不同的催化剂量,其消雹效果不一样,在冰雹形成前于过冷水累积区催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利用可模拟冰雹尺度的三维冰雹分档对流云模式,研究了2014年7月16日北京一次大冰雹的形成过程。此次冰雹天气过程的地面降雹最大尺度为7 cm,对流有效位能为1785.3 J·kg-1,具有上干下湿的大气层结条件。数值模拟的冰雹云顶高度达13 km,与雷达观测比较一致,模拟的最大上升气流达30 m·s-1。由于风切变较大,冰雹云出现明显倾斜垂直结构,使冰雹云持续时间较长。此次大冰雹形成的微物理过程具有明显特点,冰雹云中-35~-10℃层存在含量达12~16 g·kg-1的高过冷雨水累积区,冰雹胚胎主要通过受到冰晶接触扰动的过冷雨滴冻结产生,其产生率量级达10-2 g·kg-1·s-1,冰雹增长过程主要依靠雹胚撞冻过冷云水,其增长率的量级与冰雹胚胎产生率的量级一致。  相似文献   

16.
延安宝塔区近10年冰雹时空分布与历史状况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延安宝塔区2004—2013年冰雹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历史统计资料(延安国家基本气象站资料为1951—2003年)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近10a平均每年有降雹日8.4d,以单个冰雹日居多;4—10月降雹较多,6—8月更为集中;一日内冰雹发生时间主要在13—20时,密集降雹在15—17时;以直径为1~5mm的小冰雹为主;近10a冰雹造成的灾害损失远大于20世纪80—90年代。与历史资料相比:年平均冰雹日增加明显;降雹时间和冰雹移动路径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最大冰雹直径变化较大,近年以小冰雹居多。冰雹日较历史有明显增多,主要由资料来源、通讯方式、冰雹灾害关注度等差异所造成。  相似文献   

17.
平凉地区的降雹及其与环境场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根据平凉地区1973—1979年的冰雹灾情报告,分析了平凉地区的降雹特征及其与前期(降雹日当天早晨)环境场气象要素的关系。分析结果说明:(1)平凉地区的雹灾日,平均为18.3天,其中蚕豆大小(雹直径约1.5厘米)以上的降雹占总数的42%。降雹的地理分布呈波长约42公里的波动形,明显地表现出六盘山的背风坡作用。(2)水平风的垂直切变对雷暴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强切变层(平均3×10~(-3)/秒)所在的高度不同,无雹雷暴日的强切变层出现在对流层上层(海拔7—9公里),位于强回波(η=10~(-7)/厘米)中心高度(4.6公里)以上,大冰雹降雹日的强切变层则在对流层中层(5—7公里),位于强回波中心高度(8.6—10.1公里)以下;中、小冰雹降雹日的强切变层大致与强回波中心高度相一致(7公里左右)。(3)降雹强度与负温区的厚度有很大关系,负温区越厚降雹强度越大。(4)降雹日当天早晨的水汽条件为低层较湿,中、高层较干燥,如果整层水汽含量都比较大,有雷暴发展,但不利于降雹。  相似文献   

18.
利用那曲市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建站至2015年的冰雹日数资料,分析了那曲市冰雹日数时空分布特征及气候突变情况,并分析了2012—2016年色尼区单站冰雹日、雷雨日个例,揭示了色尼区冰雹、雷暴发生前的环境条件。结果表明:那曲市年平均冰雹日数呈减少趋势,减少趋势最明显的是申扎县,每10 a减少4. 9天,减少趋势最弱的为色尼区和班戈县,每10 a减少1. 9天,减少趋势均通过了0. 01的显著性检验;不同区域各代表站均显示减少趋势且出现突变现象;那曲市冰雹天气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大多集中在6—9月;降雹时间多集中在14—20时,占全天的78%。对那曲市色尼区冰雹日和雷雨(无降雹)日个例分析表明,高原较强对流发生在0℃层高度低(多在1.5 km高度以下)、CAPE值小(多在500 J·kg~(-1)以下)、风垂直切变弱的环境下,与平原地区大冰雹环境差异显著,因而高原冰雹绝大部分为直径5 mm以下的小冰雹,严格意义上应称为霰;雷雨天气低层较雹日的更暖湿,其温度露点差略小于雹日的,露点比雹日的高,因而雹日抬升凝结高度高于雷雨日的。  相似文献   

19.
1983年5月20日,我省遭受一次强冰雹天气袭击。全过程自上午10点多钟开始,直到下午17时左右方告结束,历时约七个小时,影响惠民、潍坊、太安、临沂等地市的25个县。其历时之久,影响范围之广是本省少见的,灾情也很严重。据了解,雹块一般如鸡蛋,大的如碗口,积雹深度20cm,有甚者,24小时冰雹未化完。据不完全统计,受灾农作物达412.5万亩,倒树67万棵,毁坏房屋8万余间,伤人418名,死亡4名。  相似文献   

20.
郑芬  冯德花  王郦  邹祖容 《贵州气象》2013,37(Z1):51-55
该文通过对2012年8月5日和2012年8月12日2次强冰雹天气的天气背景及多普勒雷达回波强度、径向速度、垂直液态水含量、冰雹指数等雷达产品的对比分析,总结出在大范围水汽条件不是很有利的环流背景下,文山州8月冰雹天气在多普勒雷达产品上的表现特征和一些定量指标:回波强度≥55 dBz、≥50dBz的强回波垂直伸展高度≥6 km,垂直液态水含量VIL≥25 kg/m2时,容易产生冰雹天气,注意发布强对流天气预警;强对流降雹天气与逆风区和风的辐合有关,超级单体所在区域均对应着逆风区或是辐合线;冰雹指数产品对冰雹预报有很好的指示作用,降雹概率和强降雹概率达到100%时发布冰雹预警,但是冰雹最大直径与实况偏大,只能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