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粒度资料探讨毛乌素沙漠西南部的风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乌素沙漠西南部,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鄂克托旗布拉格公社至城川公社一带(简称布城区),在长约一百公里范围内,有固定型、半固定型和流动型等各种沙丘,呈西北一东南向断续分布。该区砂样是从西北向东南约以间距10—15公里依次取得(图1),在各取样点分别采有风砂样和下伏第四系土样,共采样17块。风砂样采自沙丘顶部迎风坡(坡角10°—20°)与背风坡(坡角30°)交界附近,深约20公分处。在粒度分析、矿物成份  相似文献   

2.
东南极大陆沿岸的维斯特福尔德丘陵(68°22'~68°40'S,77°55'~78°30'E)和西南极乔治王岛南端的菲尔德斯半岛(62°08'~62°20'S,58°45'~58°58'W)的气候条件不同。前者属于极地大陆性气候,气温低,冬季严寒,干燥、风大,夏季较短;后者属于极地海洋性气候,气温不很低,湿润、风小,夏季较长。因此,两地的冰缘地貌的组合类型及其发育过程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冰缘地貌单一,发展速度较慢;后者冰缘地貌复杂多样,发展速度较快。 本文根据实地观测资料,对极地大陆型和极地海洋型两类冰缘地貌作一些比较,并且提出,年冻融日数是决定冰缘作用强弱的最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东南极大陆沿岸的维斯特福尔德丘陵(68°22'~68°40'S,77°55'~78°30'E)和西南极乔治王岛南端的菲尔德斯半岛(62°08'~62°20'S,58°45'~58°58'W)的气候条件不同。前者属于极地大陆性气候,气温低,冬季严寒,干燥、风大,夏季较短;后者属于极地海洋性气候,气温不很低,湿润、风小,夏季较长。因此,两地的冰缘地貌的组合类型及其发育过程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冰缘地貌单一,发展速度较慢;后者冰缘地貌复杂多样,发展速度较快。 本文根据实地观测资料,对极地大陆型和极地海洋型两类冰缘地貌作一些比较,并且提出,年冻融日数是决定冰缘作用强弱的最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新月形沙丘形态参数与移动速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新月形沙丘演变监测区,运用华测X90 GNSS接收机获取毫米级高时空分辨率三维坐标数据,利用ArcGIS 10.0和CASS 9.0提取新月形沙丘的15个形态参数和移动速度,利用SPSS 21.0对沙丘移动速度与15个形态参数间的数值相关性进行曲线估计分析。结果表明:以移动方向230°为界,沙丘移动速度与移动方向间存在明显的分段线性函数关系;当移动方向为210°~230°时,沙丘移动速度 > 1.5 m/月,移动较快且与主风向NE的下风向方向一致;当移动方向为230°~320°时,沙丘移动速度 ≤ 1.5 m/月,速度较低。沙丘移动速度与沙丘高度之间存在负线性函数关系,沙丘高度每增大1个单位,速度会相应减小2.263个单位,沙丘高度对移动速度的影响较大。移动速度和沙丘走向间存在正的增长函数关系,与沙丘左、右翼走向均呈正线性相关性。研究结果为明确新月形沙丘移动速度的具体影响因素和完善其计算公式提供支持,并对小尺度风沙地貌演变的精确分析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在禹门口南山西省河津、万荣县境内黄河阶地上发育了一些固定、半固定沙丘, 注入黄河的汾河将这些沙丘分成了南北两部分。北部的沙丘多在海拔400 m左右,高出现代黄河约35 m, 位于黄河的第二级阶地上,由两条南北向的沙垄和两垄之间分布的抛物线形沙丘构成特殊的景观。这些抛物线形沙丘一般高度约7~8 m,背风面突出,迎风坡坡度一般为15°~20°,背风坡坡度一般大于40°。风沙堆积下伏的河流堆积物的  相似文献   

6.
范智杰  屈建军  周焕 《中国沙漠》2015,35(2):301-305
沙的摩擦性质是影响沙丘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沙土内摩擦角对于探讨床面沙波形态、沙丘流动性、沙丘稳定性、沙丘防护等都具有实际意义。本文实验研究了内摩擦角与粒径、含水率及天然坡角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当粒径从<0.125 mm增大到0.315~0.4 mm时,内摩擦角从32.25°减小到28.06°; 而粒径从0.315~0.4 mm增大到0.63~0.8 mm时,内摩擦角却从28.06°增大到31.47°。主要原因是,粒径小时颗粒的比表面积大,颗粒间接触面积大使得内摩擦角大。粒径大时,颗粒表面棱角突出,颗粒间嵌入咬合作用明显使得内摩擦角大。当含水率从0%增加到15%时,内摩擦角从29.07°增大到31.84°; 而含水率从15%增加到20%时,内摩擦角却从31.84°减小到30.75°。主要原因是一定含水率下沙土表现出黏聚性,而高含水率下水的润滑作用使得颗粒间摩擦力减小。内摩擦角与天然坡角都反映沙土摩擦特性,两者相等。  相似文献   

7.
乌兰布和沙漠西南部风况对穹状沙丘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迎  吕萍  马芳  梁准  许明静 《中国沙漠》2021,41(2):19-26
风是塑造沙丘形态的主要动力,目前对穹状沙丘的形成动力学过程尚不清楚。为探讨风况对穹状沙丘形成和演化的影响,以乌兰布和沙漠西南部穹状沙丘为例,利用吉兰泰气象站风速风向数据和Google Earth影像测量沙丘形态参数,分析风况对穹状沙丘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乌兰布和沙漠西南部主风向为西北风,次风向为西南风和东北风,3组方向起沙风频率相当。年输沙势为172.90 VU,RDP/DP为0.39,属于低风能环境,中变率风况。(2)乌兰布和沙漠穹状沙丘长短轴之比为1.31∶1,呈椭圆形,沙丘平均走向为110.66°,与当地盛行风向大致平行,接近于合成输沙方向,盛行风向对沙丘走向有着显著影响。(3)乌兰布和沙漠西南部穹状沙丘发育在低风能、多风况条件下,春季的西北风与夏季的东北风和秋冬两季的西南风3组不同方向且强度相当的风共同作用,抑制了沙丘的滑面形成,沙丘演化过程受阻,从而使得沙丘形态长期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8.
基于CASS和ArcGIS的新月形沙丘属性参数提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选取新月形沙丘演变监测区,运用华测X90 GNSS接收机RTK工作模式,获取精度达毫米级的沙丘表面高时空分辨率三维坐标,应用地藉成图软件CASS 9.0和地理信息数据分析软件ArcGIS 10.0对三维坐标数据进行处理,提取新月形沙丘的坡长、坡角、高度、宽度、脊线长度、两翼距离和夹角、体积、表面积和投影面积、坡度坡向等属性信息数据,多期监测数据叠加分析,求算沙丘侵蚀堆积量、移动速度和移动方向等沙丘演变信息。结果表明:在第1次和第2次监测期间,代表性新月形沙丘处于堆积增大状态,堆积量51.4 m3,移动速度16.0 m·a-1左右,移动方向226°45',沙丘移动方向与主风向NE一致。基于CASS和ArcGIS的新月形沙丘属性参数提取,是量化研究沙丘形态演变过程和位置迁移动态、明确沙丘演变中各属性参数间数值关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白城地区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北纬46°18'-43°59',东经121°38'-126°11'30"。土地总面积47011平方公里。人均耕地8.7亩,人约草地8.6亩,人均林地2亩,森林覆盖度8.4%。气候特点是: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温差大,冬季温长而寒冷,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据地区农业气象试验站1985年5月"农业气候资料分析及区划",在三岔河口-新庙-让字-金山-线西北为半干旱地区,此线以南为半湿润地区。  相似文献   

10.
在库姆塔格沙漠羽毛状沙丘分布区选取典型地段作为观测区,运用全站仪测量了观测区羽毛状沙丘地形特征。结果如下:(1) 构成羽毛状沙丘羽轴的沙垄由首尾相连的变形的新月形沙丘构成,其走向为N55°E;新月形沙丘的平均高度为17.65 m,西北翼角的平均长度为72 m,均长于东南翼角。(2) 沙垄的纵断面(SW→NE)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波长在50~100 m之间,波高在10~25 m之间。(3) 沙垄的平均宽度为127.69 m,平均坡度为12.59°;西北坡平均坡长为71.74 m,平均坡度为11.65°,东南坡平均坡长为59.05 m,平均坡度为13.52°。(4) 羽毛状沙丘的“羽枝”部分是由地形平缓的穹状大沙波首尾相连构成,并未像遥感影像一样呈现出明暗相间的羽毛状图案。大沙波的平均宽度为641.34 m,其纵断面相对平缓,2个波峰之间的距离在400 m左右,波峰高度为1~3 m,平均坡长为322.37 m,平均坡度为1.28°,仅为沙垄的10%。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有的永瓣藤属植物区系地理性质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国文  孙叶根 《地理研究》1999,18(2):130-135
永瓣藤是卫矛科的单型属(Monimop etalum Chinese Rehd),为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分布于北纬28°30'~30°10'和东经114°30'~118°10'的长江中下游南岸地区。文中研究了永瓣藤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群落特征,分布区的历史和分布格局的现状,探讨了它起源的时间、地区及区系地理性质。研究结果表明:(1)永瓣藤适应于温暖湿润和偏酸性(pH5.5~6.5)土壤的地理环境;它是群落的伴生成分,其分布受到杉木、马尾松、毛竹、赤杨叶等优势成分的影响。(2)其分布区的地史演变大概为:连续分布(新第三纪)→间断分布(第四纪及以后)→星散分布(现状).通山县的残存为湖北省植物区系地理分布新记录属(种).(3)它分布于我国东部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区域,是一个具亚热带性质的华东特有属。(4)其起源地可能是扬子古陆的九岭-怀玉联合地体;起源时间大约在新第三纪中新世(或更晚),是被子植物一个起源比较年轻的属,并不是起源古老的地理成分。  相似文献   

12.
基于遥感的中国北方风沙地貌类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风沙地貌在我国有广泛的分布,特别在北方,对区域生态安全、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为了了解我国风沙地貌最新状况,通过解译2000~2002年的Landsat7 ETM影像,建立了我国风沙地貌类型数据库。对北方风沙地貌的分析表明:1.我国北方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青海、宁夏、甘肃、陕西、吉林、黑龙江8省区,其中以新疆、内蒙古的面积最广、地貌类型最丰富;2.类型多样性上,干旱区沙漠的地貌类型远比半干旱区的沙地丰富,其中有些类型分布普遍,还有些类型仅仅局限于特定区域,是在特定的风力、风向、植被等作用下形成的;3.沙丘动态上,沙漠除古尔班通古特与乌兰布和沙漠以固定、半固定为主外其他都以流动为主,沙地沙丘则以固定、半固定状态占优势。本文从沙丘形态类型角度分析了我国风沙地貌的最新特征,具有定位、定量特点,所建数据库不仅能用于风沙地貌的定期遥感监测,还能对沙丘形态演化进行定位监测研究。  相似文献   

13.
王桂林 《中国沙漠》1987,7(2):74-75
奈曼旗位于哲里木盟西南部,地处东经120°4'44"-121°35'40",北纬42°14'40"-43°32'20"之间。全旗总面积1223万亩(8160平方公里)。一、土地开发史据考证,早在公元前奈曼南部就有人类活动,但在辽代以前该地以游牧为主,根本无农业。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时期起,才开始出现农业,这时牧业从游收走向定居放牧,农业规模极小,仅限于南部黄土区。这里是"地沃易耕植,水草便畜牧"。直到十七世纪清代实行旗制,划定了奈曼界。  相似文献   

14.
石羊河流域水土资源及其合理利用(摘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石羊河流域位于甘肃省河西地区东部,大致在北纬37°07'-39°24',东经101°22'-104°04'之间。行政范围包括武威、古浪、民勤三县和金昌市的全部,天祝县的一部分,及肃南县的皇城区,山丹军马场的一部分。流域长300公里,流域面积41149平方公里。流域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由南向北可分为四个地形区:①祁连山山地,②走廊平原,③北山山地,④阿拉善高原。  相似文献   

15.
利用光释光测年技术对毛乌素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7个地点的沉积剖面进行了年代测试,结合地层特征,获得了最近60kaBP以来两个沙地沙丘固定与活化时间的年代学控制60kaBP以来毛乌素沙地的固定期分别为距今37.71ka、8.54ka、8.32ka、7.93ka、7.77ka、7.57ka、7.39ka和2.39ka以后;活化的时间分别为距今57.08ka、52.50ka、13.65ka、13.13ka、7.20ka前后、2.39ka以前和0.29ka以来。在10.97kaBP、10.04kaBP、9.81kaBP和8.67kaBP前后沙地处于气候干湿交替时期。全新世期间,浑善达克沙地在距今8.74~8.72ka、7.79ka前后,沙丘活化;5.69kaBP、4.25kaBP、2.75kaBP、1.53kaBP和0.71kaBP前后,沙丘处于相对固定阶段,0.15kaBP以来,沙丘处于半固定状态。晚第四纪气候千年至百年尺度的变化可能是两个沙地沙丘活化与固定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6.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不同发育阶段横向沙丘粒度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超  董治宝  崔徐甲 《中国沙漠》2015,35(1):129-135
选取了腾格里沙漠东南缘风沙观测场内经人工平整后流动沙地上出现的新生横向沙丘和观测场外围未经人工干预的原始横向沙丘,采集了其表层的沉积物进行试验分析,探讨了不同发育阶段沙丘之间和沙丘表层不同部位之间沉积物粒度组成的空间差异及其所反映的近地层风沙运动过程.结果表明: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横向沙丘以细沙为主(53.87%),其次为中沙(42.57%),粗沙和极细沙含量很少;新生沙丘表层沙粒的平均粒径(1.98 Φ)略大于原始沙丘(2.16 Φ),而分选性都很好.两类沙丘的偏度都表现为近对称,峰度都表现为中等类型;由于沙丘所处发育阶段和尺度不同,即使在同一种风能环境下,两类沙丘及其表层不同部位沙粒的粒径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禹门口南黄河东岸沙丘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禹门口南山西省河津、万荣县境内黄河阶地上发育了一些固定、半固定沙丘,注入黄河的汾河将这些沙丘分成了南北两部分。北部的沙丘多在海拔400m左右,高出现代黄河约35m,位于黄河的第二级阶地上,由两条南北向的沙垄和两垄之间分布的抛物线形沙丘构成特殊的景观。这些抛物线形沙丘一般高度约7~8m,背风面突出,迎风坡坡度一般为15°~20°,背风坡坡度一般大于40°。风沙堆积下伏的河流堆积物的14C年龄为26.40±0.8kaBP,表明沙丘形成于距今26ka以来。南部沙丘海拔高度近500m,高出现代黄河水面150m,覆盖于黄河第三级阶地之上。一个天然剖面揭示,第三阶地的底部为黄色中粗砂与灰绿色粉砂粘土互层,中部为灰黄色黄土,顶部为黄色风沙层。在黄土地层中可以识别出S1古土壤和位于风沙堆积下面的可能为L1SS1的弱成土层。由此推断风沙堆积于距今3万a以来。黄河阶地上的沙丘是在特殊的地区和特定的时期;强大的风力、丰富的沙源和气候变干条件下形成的。虽然东岸沙丘已是固定、半固定沙丘,但沙化仍然是该地区的一个问题。由于3~4a前开始在丘前洼地栽种苹果树,破坏了下风向沙丘迎风面的植被,造成了原来已固定沙丘的活化,在沙丘顶部生成了新的小抛物线形沙丘,高度大于1 m。沙丘上裸露的树根指示表土已被侵蚀0.3 m。南部沙丘区的风蚀作用也很强,例如,万荣县裴庄乡西范村北一片柿树林的树根由于风蚀已经裸露1.2 m。  相似文献   

18.
青海共和盆地风况及风沙地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共和盆地茶卡、共和、贵南站2012-2015年的风资料,分析盆地风向、风速和输沙势的变化特征,并结合Google Earth高清影像,对盆地风能环境与风沙地貌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盆地年平均风速1.6~2.7 m·s-1,西北部、中部和东南部年起沙风出现的频率分别为7.7%、3.5%、0.9%,起沙风主要发生在冬、春季,风向以WNW和W为主。(2)盆地属于低风能环境,风沙活动自西北部向东南部减弱,方向变率指数0.7~0.96,风况为窄单峰或宽单峰风况,西北部和中部风向变率属于低变率,东南部属于中等变率,合成输沙方向较一致,为281.0°~286.7°。(3)盆地沙丘类型有新月形沙丘(链)、格状沙丘、复合型链状沙丘、沙山、沙垄、抛物线沙丘等,沙丘类型和风况较吻合。  相似文献   

19.
西太平洋海-气二氧化碳分压差及其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中国第八次南极科学考察青岛至南极航渡中所观测到的大气与海水二氧化碳分压资料,结果表明:7°N以北、0°至2°S、10°S至43°S之间及58°S以南的海域是大气二氧化碳的汇区,其间碳通量平均约为6.1mg/(m2h);7°N至0°、2°S至10°S及43°S至58°S则为大气二氧化碳的源区,其间碳通量约为4.0mg/(m2h)。  相似文献   

20.
北京山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山区建设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山区位于北京市的北面和西面,由二大山系所组成,北面为燕山(军都山和海坨山),西部为西山(太行山北段),面积约10400平方公里,占整个北京市土地总面积的62%。经纬座标:北纬39°12′至40°05′,东经115°25′至117°30′。地理位置正处于我国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向西北温带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也是我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转换地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