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甲基卡伟晶岩型锂矿床定位于穹窿构造隆起区、形成于印支晚期—燕山早期。其成矿作用与矿区的二云母花岗岩体密切相关,伟晶岩脉环绕花岗岩体大致呈离心式带状成群成带分布,单一矿脉的分带性较差。含矿伟晶岩既有顺层产出也有近垂直切层产出。该矿床属于岩浆—热液交代作用成因的伟晶岩—细晶岩型(硬岩型)锂矿床。  相似文献   

2.
西昆仑大红柳滩地区相继发现了众多伟晶岩型锂铍矿床,已成为我国新的锂资源基地。目前关于这些锂铍花岗伟晶岩的成因多强调其源于地壳深熔形成的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的结晶分异,但研究区出露的同时代的黑云母花岗岩与成矿的关系没有被讨论和关注。为了探讨黑云母花岗岩与成矿的关系,作者对龙门山矿区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伟晶岩以及与成矿相关的细晶花岗岩开展了详细的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1)黑云母花岗岩与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具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富集Rb、La和Nd,亏损Ba、Nb、Sr、P和Ti元素,均表现出S型花岗岩的特征;2)从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细晶花岗岩,表现出连续分异演化的特征;3)黑云母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216.8±0.85Ma,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的锆石SIMS U-Pb年龄为216.0±1.5Ma,细晶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209.5±1.2Ma,花岗伟晶岩的锡石LA-MC-ICP-MS U-Pb年龄为211.3±5.0Ma,这意味着从黑云母花岗岩到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与细晶花岗岩的形成时间是连续的并且是接近的。基于此...  相似文献   

3.
仁里稀有金属矿田位于幕阜山岩体西南缘,是华南地区重要的稀有金属矿产地之一。文章旨在通过对区域成矿条件、矿田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岩成矿时代与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的综合分析,为矿田勘查设计乃至华南地区稀有金属找矿与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在矿田范围内对燕山期、武陵期花岗岩及每个矿区代表性伟晶岩进行了系统采样,开展了岩石化学成分分析,同时对矿田内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及锂辉石伟晶岩分别进行了锆石U-Pb、白云母Ar-Ar同位素定年。研究表明:①多期造山与燕山期陆内活化是成矿的有利地质背景,多阶段伸展作用导致幕阜山地区多期大规模的多金属成矿作用发生;②矿田构造主要以NE(或NNE)向构造为主,复合改造NW向及近EW向构造,NE(或NNE)向和NW(或近EW)向构造呈现立交桥式的构造格局,控制了花岗岩和伟晶岩分布;③矿田内伟晶岩属极高分异、富硅、过铝质花岗质岩石,燕山期花岗岩属陆壳改造"S型"花岗岩;④幕阜山岩体由岩体内接触带往岩体外接触带(10 km),由黑云母伟晶岩→二云母伟晶岩→白云母伟晶岩→锂云母伟晶岩→锂辉石白云母伟晶岩过渡,形成了较完整的稀有金属演化序列:无矿化→Be→Be+Nb+Ta→Be+Nb+Ta+Li→Be+Nb+Ta+Li+Cs;⑤稀有金属成矿与构造岩浆时空演化、构造组合、特别是岩浆的分异程度密切相关,矿田内燕山期花岗岩年龄139.3~146.2 Ma,稀有金属成矿年龄为130.5~130.8 Ma。  相似文献   

4.
徐兴旺  洪涛  李杭  牛磊  柯强  陈建中  刘善科  翟明国 《岩石学报》2020,36(12):3572-3592
花岗岩-伟晶岩型锂铍矿床是锂铍矿床的重要类型。关于锂铍金属在源区花岗质岩浆形成过程的富集机制,岩石学家和矿床学家多强调锂铍花岗岩-伟晶岩的母花岗岩(淡色花岗岩)源于变沉积岩的白云母熔融,但实验岩石学显示白云母熔融其熔体量小(<10vol%)、熔体从岩石中提取锂铍的效率低。这意味着白云母熔融形成花岗质岩浆过程锂铍金属富集机制可能不是花岗质岩浆获取锂铍的主要机制。基于黑云母熔融可以获得大体积熔体(可达50vol%)的实验结果,指出变杂砂岩(黑云母片麻岩)与含黑云母的英云闪长质片麻岩部分熔融形成的黑云母花岗质高温岩浆(>800℃)其结晶形成黑云母花岗岩并可分异演化为淡色花岗岩与锂铍花岗岩-伟晶岩、并构成高温花岗岩-伟晶岩锂铍成矿系统,是花岗岩-伟晶岩型锂铍矿床形成的重要成矿系统,其特征与形成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黑云母脱水熔融过程残留相没有富含锂铍矿物的形成,新形成的花岗质岩浆可以高效地从源岩中获取锂铍金属,是一种新的锂铍富集机制。研究团队于2018年率先进入阿尔金中段无人区开展稀有金属成矿作用的地质调查与考察。经过两年的野外地质调查,新发现2个中-大型花岗伟晶岩型锂铍矿(吐格曼铍锂矿与吐格曼北锂铍矿)和塔什萨依金绿宝石矿,发现大量的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与伟晶岩,指出这些淡色花岗岩与伟晶岩成因于黑云母花岗岩的分异演化并构成高温花岗岩-伟晶岩锂铍成矿系统,初步构建花岗岩-伟晶岩锂铍成矿系统的3种组构类型,初步揭示吐格曼铍锂矿与吐格曼北锂铍矿形成于468~460Ma,为加里东期锂铍伟晶岩区。阿尔金中段高温花岗岩-伟晶岩系统成矿特征显示:1)高温黑云母花岗质岩浆可以通过连续的分异结晶形成从下往上依次分带、垂向叠置的系统(组构A),即从黑云母花岗岩到二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与钠长花岗岩、及从近岩体的电气石带到依次远离岩体的绿柱石带、锂辉石带和锂云母带。组构A锂铍伟晶岩的分带与传统的淡色花岗岩-伟晶岩系统中锂铍伟晶岩的分带相似。2)在剪切构造背景下,花岗岩的分异结晶形成从外到里依次为糜棱岩化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与白云母花岗岩的环状岩体,而金绿宝石钠长花岗岩从环状岩体中穿出、并向外演化为金绿宝石伟晶岩、绿柱石伟晶岩和锂辉石伟晶岩,金绿宝石钠长花岗岩与金绿宝石伟晶岩的发育是此组构(组构B)的显著特征。3)在强挤压与剪切构造背景下,黑云母花岗岩呈片麻状,伴生的伟晶岩为二云母花岗质伟晶岩、顺围岩片麻理发育、无锂铍矿化。这些特征给我们一些重要启示:即构造动力作用影响与控制岩浆的结晶分异方式,金绿宝石可形成于高温花岗岩-伟晶岩锂铍成矿系统,形成于岩浆分异与演化低程度阶段的低分异花岗伟晶岩不成矿。  相似文献   

5.
四川甲基卡两类锂辉石矿体共存机制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甲基卡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硬岩型锂资源基地,目前已查明数个超大型锂辉石矿床,其矿床工业类型主要为花岗伟晶岩型,但在近几年对深部锂矿产的勘查中,除了继续发现有花岗伟晶岩型矿体外,还发现一种粒度明显偏细的锂矿石,野外称之为细晶岩,但经室内认真观察表明,它们具有非常典型的花岗结构,锂辉石在其中以自形—半自形晶较均匀分布,含量在5%~22%,长石包括微斜长石和钠长石,结合其他工作确定,这应是在我国首次发现的富锂辉石碱长花岗岩。在含矿脉体中,它和富锂辉石的花岗伟晶岩密切伴生,但形成时间较晚。在一些矿床(段)中,碱长花岗岩型矿石中的锂储量还明显高过花岗伟晶岩型。花岗伟晶岩型和花岗岩型锂辉石矿共伴生,这在国内也是首例,其特殊的成岩成矿作用与三叠纪末松潘 甘孜造山带中构造 岩浆 穹窿体的形成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它使含矿花岗伟晶岩和花岗岩仅集中发育于一定的接触变质带中,并相伴生产出。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甲基卡地区锂矿石类型,也为花岗伟晶岩和花岗岩成岩成矿作用理论的深入探讨提供了非常好的实验基地。  相似文献   

6.
高建飞  丁悌平 《地质论评》2011,57(5):670-674
在运用常规方法和激光烧蚀同位素分析方法分别对云霄晶洞花岗岩和伟晶岩(长石、石英和石榴子石)的硅、氧同位素组成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晶涧花岗岩及其含石榴子石伟晶岩的物质来源及形成条件.伟晶岩中的石英和长石的氧、硅同位素组成分别较之花岗岩中的石英和长石的氧、硅同位素组成,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表明二者岩浆来源一致.云霄县的乌...  相似文献   

7.
在花岗伟晶岩型铀矿床中,黑云母常见于与产铀相关的围岩地层、花岗岩体和花岗伟晶岩脉之中,并且常常与晶质铀矿紧密共生,在对岩石放射性元素的还原和吸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选取北秦岭柳树湾花岗伟晶岩型铀矿床中围岩地层、花岗岩体、含矿花岗伟晶岩和不含矿花岗伟晶岩中的黑云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探针矿物化学特征研究表明:黑云斜长片岩和不含矿花岗伟晶岩中的黑云母分别为羟金云母和羟铁云母。灰池子二长花岗岩体和含矿花岗伟晶岩中的黑云母呈现出由富铁羟金云母向富镁羟铁云母演化的过渡关系,二者显示出较好的亲缘性。随着岩浆不断演化,灰池子二长花岗岩—含矿花岗伟晶岩—不含矿花岗伟晶岩形成的温度和氧逸度不断降低,母源岩浆显示出由壳幔混合来源向单一壳源成因演化的特点。黑云母成分示踪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研究表明:与柳树湾铀矿有关的灰池子二长花岗岩体、含矿花岗伟晶岩和不含矿花岗伟晶岩分别形成于板块碰撞的挤压构造环境、挤压向伸展的构造体制转换阶段以及随后与拆沉减薄有关的伸展阶段,是晚古生代北秦岭三次构造活动的浅部岩浆反应。  相似文献   

8.
稀有金属矿物记录了花岗伟晶岩成岩成矿的重要信息。喜马拉雅是全球著名的淡色花岗岩带,库曲岩体位于喜马拉雅东段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岩系中。本文调查了库曲岩体的二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电气石花岗岩和花岗伟晶岩,其中,花岗伟晶岩涉及花岗岩的伟晶岩相和独立伟晶岩脉。库曲岩体产出的稀有金属矿物包括锂辉石、锂绿泥石、绿柱石、铌铁矿-钽铁矿、钇铀钽烧绿石和细晶石,它们主要赋存于似文象伟晶岩、石英-钠长石-白云母伟晶岩、块体长石-钠质细晶岩、块体长石-电气石钠质细晶岩、锂辉石-块体长石-细晶岩、白云母花岗岩的伟晶岩相以及电气石花岗岩内。显微镜观察、电子探针和LA-ICP-MS测试结果显示锂辉石具有四种产状,包括粗粒锂辉石自形-半自形晶、细粒锂辉石-石英镶嵌晶、中细粒锂辉石-钾长石-钠长石-云母镶嵌晶以及发育锂绿泥石的粗粒锂辉石,揭示了其形成时复杂的熔流体动荡结晶环境。绿柱石背散射电子图像(BSE)下呈均一结构和不均一结构(蚀变边、不规则分带和补丁分带),元素替代机制包括通道-八面体替代、通道-四面体替代以及通道中碱金属阳离子间的置换。铌铁矿族矿物包括原生、蚀变边和不规则分带结构,部分被钇铀钽烧绿石和细晶石交代。与原生铌铁矿相比,蚀变边和不规则分带铌铁矿族矿物总体上富钽贫锰,显示了结晶分异、过冷却引起的过饱和以及流体作用。根据稀有金属矿物揭示的成因信息,独立伟晶岩脉(似文象伟晶岩)、白云母花岗岩的伟晶岩相和电气石花岗岩在岩浆分异程度、经历的演化过程、以及流体活动方面存在差异,很可能是不同期次岩浆活动的产物。库曲岩体绿柱石的Rb和Zn含量、以及铌铁矿族矿物的Sc2O3、SiO2和PbO含量,与已有指示标志存在相关性,作为潜在指示标志仍需开展更多的研究工作。综合含锂辉石伟晶岩的产出、岩浆分异演化程度、多期花岗质岩浆活动、复杂的流体作用以及所属锂丰度高值区等因素,库曲岩体是喜马拉雅东段找锂的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9.
正成矿区带:南巴颜喀拉-雅江成矿带(Ⅲ-31)。建造构造:晚三叠世末期花岗岩体(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217.4±2.2)~(220±2.2)Ma(乔耿彪等,2015);二云母花岗岩体锆石U-Pb年龄为(209.6±1.3)Ma(魏小鹏等,2017)侵入于古元古界和三叠系地层中,外接触带发育7 000余条花岗伟晶岩脉,其中锂辉石伟晶岩脉124条。大红柳沟矿区圈定伟晶岩脉99条,富含锂辉石的伟晶岩脉都远离花岗岩,查明有24条锂辉石伟晶岩脉,稀有金属矿物集中于石英-锂  相似文献   

10.
所研究的含水晶的伟晶岩呈巢状、囊状、透镜状及不规则状,产于八达岭花岗杂岩东段的外接触带侏罗纪中酸性火山岩中。产状随花岗岩接触带而异,长轴走向一般平行或垂直杂岩体的接触面,倾向变化不定,倾角50°以上。延长及延深很少超过10米,宽1—4米不等。伟晶岩体可清楚地分出细粒花岗岩相、文象伟晶岩相、花岗伟晶岩相和天河石-水晶晶洞等相带。天河石和水晶呈5—30厘米的大晶体相互嵌生。晶洞发育,其中有完好的透明水晶和烟水晶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 】花岗伟晶岩型锂矿是当今世界金属锂供给的主要矿床类型之一,为明确花岗伟晶岩型锂矿的共性,本文针对性地制定找矿预测工作方案,圈定优质找矿靶区。【研究方法 】本文对中国花岗伟晶岩型锂矿的时空分布、构造背景、矿床地质、矿体特征、成矿规律和控矿因素等进行了系统对比,并对产锂花岗岩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研究结果 】认为中国已发现的花岗伟晶岩型(锂辉石)锂矿主要分布于西部,东部以花岗岩型(锂云母)锂矿占优。古生代以来的后碰撞环境是中国现有伟晶岩型锂矿的主要产出背景,成矿时代可以延续到非造山构造环境,成矿元素组合绝大多数具有LCT型伟晶岩的特征,矿床数量和资源量都以印支晚期最多。产锂花岗岩一般是同期多阶段复式岩体,其演化分异程度较高。与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关系最为密切的花岗岩颜色较浅、富含K、Na、P、F、Rb、U、Th,高氧逸度,高Rb/Sr、低Nb/Ta和Zr/Hf,其规模较大,结构构造稳定,更利于综合研究和遥感识别。【结论 】在“全位成矿,缺位找矿”理念指导下,从寻找目标更大的产锂花岗岩入手,“先找矿、后优化、再填图”,有望在二级构造单元从挤压向伸展转换的“界山”花岗岩,尤其是侵入边...  相似文献   

12.
赋存于云南前寒武系中的宝石伟晶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克祥 《云南地质》1993,12(1):92-100
云南的宝石90%以上来源于前寒武纪地层中,主要是赋存于其中的含宝石伟晶岩。哀牢山构造-岩浆-变质带和高黎贡山构造-岩浆-变质带是两大产宝石伟晶岩的岩带。宝石伟晶岩与高温低变质带直接有关,变质矿物相为矽线石+红柱石+黑云母±堇青石。宝石伟晶岩可分两个亚类:有核晶洞型伟晶岩和无核晶洞型伟晶岩。前者是原地生成的,宝石产于石英核之晶洞中,以海蓝宝石、工艺水晶→海蓝宝石、天河石、墨晶,以及F型黄玉、水晶→红绿宝石或OH型粉红色黄玉组合为主;后者是异地生成的,无石英核,晶洞可以出现在任何相带中,以绿色-多色碧玺→黄玉组合为主。宝石伟晶岩的围岩年龄,哀牢山岩带中的大于1958.Ma,高黎贡山岩带中的大于806Ma。宝石伟晶岩形成年龄,产于哀牢山的为25.2—28.7Ma,产于高黎贡山的为16.2Ma。  相似文献   

13.
陕西陈家庄铀矿床是我国北秦岭商州—丹凤伟晶岩型铀矿集区中一个重要的矿床,铀矿体均产于加里东期花岗岩体周边花岗伟晶岩脉与围岩(秦岭群变质杂岩)的接触部位。本文对矿区花岗岩体、花岗伟晶岩脉开展了详细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进而对其成因、成岩构造环境和铀矿化机理进行了探讨。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黄龙庙黑云母花岗岩体,陈家庄二长花岗岩体和非矿、贫矿、富矿花岗伟晶岩脉的成岩年龄分别为(446±3) Ma、(419±2) Ma、(417±3) Ma、(414±4) Ma和(416±3) Ma。地球化学分析显示:黄龙庙黑云母花岗岩体具有Ⅰ型花岗岩、埃达克质岩特征,源自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形成于块体碰撞构造环境;陈家庄二长花岗岩体也具有I型花岗岩特征,但源区深度略浅,形成于碰撞后的减压环境。花岗伟晶岩脉与陈家庄二长花岗岩体近于同时形成,且具有亲缘性。铀矿物及富铀黑云母均产于花岗伟晶岩脉中。对比研究揭示,非矿、贫矿、富矿花岗伟晶岩脉地球化学特征和铀赋存状况的差异由同化混染作用程度高低所致。在花岗伟晶岩脉与秦岭群变质杂岩的接触部位,同化混染作用较弱的部位形成的二云母花岗伟晶岩脉仅具有弱的铀富集,同化混染作用较强的部位所形成的富石英、黑云母花岗伟晶岩脉则高度富集铀且构成铀矿体。综合研究表明,花岗伟晶岩脉成岩期后的同化混染作用是铀富集成矿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丹凤地区北部加里东期岩浆岩的形成经历了挤压-过渡-拉伸3个阶段,分别形成了花岗岩体、花岗岩株和花岗伟晶岩脉,三者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差异性明显。岩浆运动方向是由北向南、由东向西斜向抬升,岩浆运移与结晶分异、成岩及成矿过程大致同步,铀矿化最终富集于拉伸阶段形成的黑云母花岗伟晶岩脉中,较好解释了目前落实的矿床、矿点和矿化点主要分布于花岗岩体南部花岗岩株接触带黑云母花岗伟晶岩脉中的现象,为今后该区铀矿找矿选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阿拉尔岩体由华力西期黑云母花岗岩和印支期钾长花岗岩组成。其黑云母花岗岩主岩体周围环带状分布的伟晶岩脉群带,由内带到外带表现出伟晶岩类型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稀有金属矿化也有简单向复杂演化的规律性,且花岗岩时代和岩浆成矿系列基本与伟晶岩类型、时代、矿化特征相互对应。通过总结,初步认为它们是以阿拉尔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岩基为其母岩体,经重熔形成的再生岩浆沿阿拉尔岩体外缘侵入的卫星岩体,或由阿拉尔岩体的岩浆分异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成分系列岩浆分期脉动注入的产物。正是由于这种岩浆演化时间跨度大、多单元岩石成分交互过渡产出以及有利的空间断裂构造环境是稀有金属伟晶岩产出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东秦岭构造带发育大量古生代花岗岩和赋存稀有金属以及铀矿床(化)的花岗伟晶岩,但二者的成因联系尚不清楚。因此,文章统计了花岗岩和花岗伟晶岩的年龄,并对比了二者全岩和矿物的元素和同位素组成,以此探讨二者之间的成因联系。年龄统计结果表明花岗岩形成于3期岩浆活动:第一期(490~500 Ma)形成了区域上最大的漂池S型花岗岩体;第二期(435~460 Ma)峰期约为450 Ma,形成了东秦岭广泛发育的二长花岗岩,为区域上最大的灰池子I型花岗岩体的主体岩性;第三期(约420 Ma)形成了分布范围和规模均较小的正长花岗岩。赋存稀有金属矿床(化)的花岗伟晶岩形成时代为380~440 Ma,而赋存铀矿床(化)的黑云母花岗伟晶岩形成时代约为420 Ma,与第三期正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相同。稀有金属矿化伟晶岩与漂池岩体的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相似,说明二者均为秦岭群部分熔融的产物,但并不存在演化关系。另一方面,相似的全岩Sr-Nd和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表明正长花岗岩与黑云母花岗伟晶岩具有相同的源区,而且二者具有相似的全岩微量元素组成和黑云母离子替代方式,暗示它们存在演化关系。正长花岗岩母岩浆的温度比黑云母花岗伟晶岩母岩浆高100℃,而且从正长花岗岩到黑云母花岗伟晶岩锆石中U含量升高而Ti和重稀土元素(HREE)含量降低,说明黑云母花岗伟晶岩是同时期正长花岗岩分异晚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一、地质概况 玲珑金矿田在区域构造上为鲁东地盾的西缘,沂沭断裂带的东侧,掖县——栖霞复背斜的北翼。 矿田内古老变质岩系的胶东群地层多呈残留体的形式存在于混合花岗岩体中,仅在矿田的东部有大面积出露。玲珑花岗岩分布广泛,郭家岭花岗岩在矿田的西北部零星出露。矿田内岩脉发育,主要有闪长(玢)岩脉,煌斑岩脉,伟晶岩脉,细晶岩脉,石英脉等。  相似文献   

18.
滇西含绿柱石伟晶岩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腾冲-梁河地区含绿柱石伟晶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含绿柱石伟晶岩的形成时代为(48.1±0.8)Ma(MSWD=4.0),锆石形态特征和微量元素特征显示,伟晶岩锆石受到热液的改造。含绿柱石伟晶岩与55~52 Ma的白云母花岗岩在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方面表现出极其相似的特征,为钙碱性系列,过铝质花岗岩,表现出强烈的Eu亏损,δEu为0.074~0.083,相对富集HREE,(La/Yb)N=1.61~1.92,总体表现出典型的“M”型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含绿柱石伟晶岩是白云母花岗岩浆高度演化的结果,伟晶岩结晶温度为581 ℃,代表了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导致地壳加厚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9.
中亚成矿域发育一系列锂矿床,这些矿床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克拉通南部的造山带中,矿床的形成具有多期性,包括前寒武纪(1.85~1.83Ga)、晚寒武世-早奥陶世(494~483Ma)、早二叠世(294~272Ma)、晚三叠世-早白垩世(220~180Ma)和早白垩世(139~121Ma)等5个成矿期,矿床类型主要为伟晶岩型和花岗岩型。基于成矿构造背景和锂成矿特征的研究,以重要构造线为界,将成矿域划分为2个成矿省和7个成矿带:(1)阿尔泰-东萨彦成矿省,位于成矿域的西部,包括阿尔泰、桑吉伦高地和东萨彦等3个成矿带,主要发育伟晶岩型锂矿床,成矿作用集中在上述前4个成矿期,矿床形成与西伯利亚克拉通和古亚洲洋2个构造体系有关。(2)蒙古-鄂霍茨克成矿省,位于成矿域的东部,包括东外贝加尔成矿带以及Gobi Ugtaal-Baruun Urt和大兴安岭等2个锂远景成矿带,主要发育早白垩世花岗岩型锂矿床,矿床形成主要与蒙古-鄂霍次克构造体系有关。此外,在中国东天山发育少量晚三叠世伟晶岩型锂矿床,构成东天山锂远景成矿带,矿床形成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碰撞有关。中亚成矿域稀有金属花岗岩和大多数稀有金属伟晶岩为花岗质岩浆高分异结晶的产物,其结晶分异的驱动机制主要是热驱动。富含稀有金属的花岗岩和伟晶岩岩浆的形成温度偏低(~650℃),压力变化较大(500~170MPa);锂富集机理为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和流体不混溶作用。本次研究分别提出了阿尔泰伟晶岩型锂矿床的成矿模式“地壳熔融→深部花岗岩岩基→浅部稀有金属花岗岩岩枝-伟晶岩岩脉”和东外贝加尔花岗岩型锂矿床的成矿模式“地壳熔融→深部花岗岩岩基→浅部花岗岩-稀有金属花岗岩岩株”。  相似文献   

20.
正成矿区带:南巴颜喀拉-雅江成矿带(Ⅲ-31)。建造构造:晚三叠世末期花岗岩体[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217.4±2.2)~(220±2.2)Ma(乔耿彪等,2015);二云母花岗岩体锆石U-Pb年龄为(209.6±1.3)Ma(魏小鹏等,2017)]侵入于古元古界和三叠系中,外接触带发育7 000余条花岗伟晶岩脉,其中锂辉石伟晶岩脉124条。大红柳沟矿区圈定伟晶岩脉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