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南通NB5孔位于长江三角洲北翼,受太平洋和长江双重沉积作用影响,第四纪时期海陆变化频繁,沉积物复杂。对NB5孔岩芯进行有孔虫鉴定,根据钻孔中底栖有孔虫和浮游有孔虫种类及分布特征,总结其赋存规律和反映的环境信息。结果显示有孔虫在地层中分布极不均匀,40 m以上含较多有孔虫,40 m之下几乎不含有孔虫,仅在128 m处见少量有孔虫;0~40 m之间存在3个层段有孔虫富集。认为40 m以上的全新世地层受海侵影响而赋存较多的有孔虫,且能分出明显的3个海侵加强阶段;40 m之下的地层有孔虫缺乏或少有,一是因为海侵地层缺失,二是因为研究区是河流的主河道区,淘洗作用强烈,有孔虫不易保存。全新世镇江海侵应该是研究区最强的一次海侵。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华北地台河南鹤壁地区太原组有孔虫动物群的系统研究,共鉴定出有孔虫化石18属33种,建立了一个区域性有孔虫动物组合带:Bradyina—Palaeotextularia组合带,根据有孔虫化石的属种类型、数量,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得出组合带有孔虫化石在地层中的比例变化情况,并根据化石组合带与国内其它地区的有孔虫动物群进行对比研究,认为鹤壁剖面有孔虫动物群Bradyina—Palaeotextularia组合带归于晚石炭世晚期的早期(C2^2-),进而对研究区石炭-二叠系界线的划分进行探讨,界限应该放在第16层(泥岩)和第15层(灰岩)之间。  相似文献   

3.
实测描绘了安徽萧县白土镇石炭纪—早二叠世的地层剖面,对剖面中采集的样品进行了磨片,并在偏光显微镜下对磨片进行了系统鉴定,共鉴定出9科16属34种,且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建立了有孔虫化石组合带Tetratax-is-Nodosaria-Palaeotextularia组合带,为晚石炭世晚期(C22)。将研究区内的有孔虫化石组合带与国内不同地区有孔虫化石组合带进行了对比,探讨了石炭纪—早二叠世有孔虫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特征,探讨了有孔虫化石对地层划分对比中的作用,认为有孔虫化石对于石炭—二叠纪的地层界线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石炭纪时期有孔虫具有演化快、分布广、数量丰富、分异度高的特点,对于地层的划分对比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全球其他重要的石炭纪沉积区相比,华南有孔虫生物地层划分精度相对较低。本文首次较为系统地报道了华南石炭系代表性岩石地层单位旧司组和上司组下部丰富的有孔虫化石及其在剖面上的分布情况,并综合现有关于华南的有孔虫化石资料,将华南维宪阶划分为7个有孔虫化石带,自下而上分别为Eoparastaffella simplex带、Viseidiscus/Planoarchaediscus带、Paraarchaediscus带、Pojarkovella nibelis带、Koskinotextularia带、Bradyina带和Janischewskina带。这些有孔虫带可与全球其他典型的石炭纪沉积区进行很好的对比,从而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一个较为精细的地层格架。通过对黔南上司地区有孔虫的研究,提议中国石炭系区域性年代地层单位上司阶底界可用有孔虫Bradyina的首现定义,并将上司阶与西欧的Warnantian亚阶中上部和俄罗斯的Aleksinian亚阶—Venevian亚阶对比,对应国际维宪阶上部,为全球石炭系年代地层对比提供了可靠的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5.
叙述了苏州用直地区SK03孔第四纪的岩性地层.岩性地层有更新世海门组、启东组、昆山组、滆湖组和全新世如东组;生物地层划分了7个有孔虫组合;磁性地层划分了2个极性世.并对地层进行了综合划分.  相似文献   

6.
自1930年李四光、陈旭在“黄龙灰岩及其动物群”一文描述过一些有关黄龙组的有孔虫((?)类化石除外)之后,几十年来,该地层中的有孔虫类虽陆续有所发现,但几乎均未于详细研究,特别是这些有孔虫的组合特征及其地层上的意义,更未有过明确的讨论。1977年间,宜昌地矿所石炭系专题组在广东阳春朱隆坳测制了一条完好的黄龙组剖面,其中含有甚为丰富的有孔虫动物化石。其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补充、研究我国黄龙组生物群的面貌以及有孔虫的组合特征。  相似文献   

7.
《四川地质学报》2022,(3):378-380
通过对邢台沙巴沟太原组实测剖面有孔虫动物群进行研究,在太原组灰岩地层中鉴定出有孔虫11科15属23种,建立了Nodosaria-Multidiscus-Glomospira组合带。与国内不同地区晚古生代的有孔虫动物群进行对比后,确定有孔虫动物群的时代为晚石炭世晚期。  相似文献   

8.
前人对华北平原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层虽有较多的研究,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其所采的样品均过稀(一般为1个样品/2 m),所以,其地层界线的划分不够精细,争论也很大。对华北平原的HG1孔和HN1孔进行了加密采样(HG1孔1个样品/0.20 m,HN1孔1个样品/0.07 m),对HN1孔还加大了其微量14C年龄的测定数量(共测试17个样品),并对HG1孔的有孔虫进行了详细鉴定,对HN1孔的有孔虫进行了高分辨率鉴别。在此基础上,对华北平原晚更新世以来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气候地层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厘定了华北平原全新世与晚更新世地层的年龄界线。与此同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华北平原第四纪地层的标准模式地层层系。  相似文献   

9.
沈阳  王训练 《地学前缘》2014,21(2):251-264
石炭纪维宪期有孔虫演化快、分布广、数量丰富、分异度高。在浅水相地层,传统上依据大化石进行地层划分对比,但精度较低,而牙形石又不发育,所以,对于浅水相地层划分对比有孔虫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全球维宪阶底界就是以有孔虫Eoparastaffella simplex的首现定义的。文中对全球典型地区维宪阶有孔虫生物地层划分进行全面的介绍。维宪阶在命名地--比利时划分为7个有孔虫带;在俄罗斯划分为4个有孔虫带(含3个亚带);在北美划分为8个有孔虫带;在捷克划分为5个有孔虫带。中国维宪阶已有一定的有孔虫研究基础,但尚未建立完善的有孔虫生物地层序列,有待在地层发育良好的华南地区建立起中国标准的维宪阶有孔虫带序列。文中对比全球典型地区维宪阶有孔虫带,归纳总结了重要属种的演化次序,为有孔虫生物地层的精确对比提供重要依据。维宪阶有孔虫一些重要属种的首现位置及有孔虫与牙形石生物地层的对比关系等都尚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邢台沙巴沟太原组实测剖面有孔虫动物群进行研究,在太原组灰岩地层中鉴定出有孔虫11科15属23种,建立了Nodosaria-Multidiscus-Glomospira组合带。与国内不同地区晚古生代的有孔虫动物群进行对比后,确定有孔虫动物群的时代为晚石炭世晚期。  相似文献   

11.
湖北大峡口栖霞阶小有孔虫动物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报导了湖北省兴山县大峡口栖霞阶小有孔虫动物群。通过400多个薄片和部分实体化石,共鉴定出小有孔虫26属74种,其中有l个新属和6个新种,并有14个种是国内二叠纪地层中尚未报导过的。本文对部分重要化石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2.
西藏尼玛县荣玛乡依布茶卡东、南及牛山剖面的龙格组沉积了厚度较大的碳酸盐岩地层。在龙格组碳酸盐岩内发育丰富多样的小有孔虫化石计有16属45种,据其纵向分布特征,自下而上划分为两个小有孔虫组合:Pachyphloia-Nodosaria-Geinitzina组合和Hemigordiopsis组合。小有孔虫化石的发现,解决了长期以来对牛山剖面龙格组的归属争议,通过与其他地区同期层位的小有孔虫对比,将龙格组的时代重新修订为中二叠世栖霞晚期—茅口期,并且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南羌塘盆地中二叠世生物地层序列。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杭州湾北岸孔深为237.80 m的BZK04钻孔进行沉积物岩性、微体古生物、孢粉组合、粒度含量、古地磁和OSL测年的综合分析,讨论研究区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变及古气候变迁特征,建立第四纪多重地层划分对比框架。结果显示, BZK04孔岩心自下而上可分为基岩长河组碳质泥岩(Ech)和早更新世以来的嘉兴组(N-Qp1 j)、前港组(Qp2q)、东浦组(Qp3d)、宁波组(Qp3n)、镇海组(Qhzh)地层;有孔虫鉴定为11属17种,其中包括16种底栖有孔虫,1种浮游有孔虫;介形类鉴定为8属8种;孢粉分析显示含37种类型,其中木本植物花粉18种,草本植物花粉11种,蕨类孢子8种,孢粉组合中木本植物含量最高,约为85.1%,蕨类孢子次之,约为8.7%,草本植物花粉含量仅为6.3%。根据岩性分层特征、沉积相、孢粉、有孔虫及介形虫以及粒度分布频率曲线对钻孔的沉积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可将沉积环境记录划分18个孢粉组合带和七个古气候旋回变迁,其中早更新世为河流相和河湖相沉积,揭示第三暖期—第4冷期的两个古气候旋回;中更新世以河流相、湖泊相和河湖相为主,揭示第五暖期—第6冷期的两个古气候旋回;晚更新世以潮坪相、河口湾相、浅海相沉积为主,对应第七暖期—第8冷期的两个古气候旋回;全新世时期为潮坪相和河湖相沉积,对应大西洋期和亚北方期。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掌握长江三角洲南翼更新世以来的第四纪沉积环境变化、地层划分和古气候演变等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西藏班公错-怒江结合带中段南缘嘎色地区的一套缺少化石依据的地层中,发现有孔虫Mesorbitolinasp.等化石,地层时代确定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层位应归属沙木罗组上部。该套地层地质时代的确定,对研究沙木罗组的沉积相,重塑古地理环境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叙述了苏州甪直地区SK03孔第四纪的岩性地层。岩性地层有更新世海门组、启东组、昆山组、滆湖组和全新世如东组;生物地层划分了7个有孔虫组合;磁性地层划分了2个极性世。并对地层进行了综合划分。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山东省淄博地区太原组小有孔虫类动物群的系统研究,共鉴定出小有孔虫11属22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有孔 虫类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变化规律,建立了两个小有孔虫化石组合带:IBradyina-Plectogyra 组合与IITetrataxisNodosaria-Palaeotextularia 组合。通过与邻区及华中华北其它地区的有孔虫进行对比,并结合前人对本区 类化石的研究结 果,确定了各组合带的地质时代:太原组小有孔虫动物群第I组合带地质时代归为晚石炭世,第II组合带地质时代归为早二 叠世,其层位相当于山东地区太原组 类Pseudoschwagerina带之底。  相似文献   

17.
华北地台区东部晚古生代小有孔虫动物群发育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华北地台区东部辽宁、山东、山西、河南和安徽太原组地层中的小有孔虫37属127种,进行了群落分析。从沉积学角度,华北的石炭——二叠系可大致划分5个沉积体系,其中的潮坪—海湾体系和滨岸浅海体系,构成了小有孔虫繁衍发育的主要场所。从群落的角度讲,这也就是华北地台晚石炭世至早二叠小有孔虫动物群的两大生态底域位置,分别称为局限海湾生态域G和正常浅海生态域SH。自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局限海湾生态域先后孕育了小有孔虫群落G-Ia-G-M;正常浅海生态域先后孕育了小有孔虫群落SH-Ia—SH-V。群落组成受生态与演化双重因素控制,正成分描述时,参考了前人资料,建议并使用了如下术语:(1)特征分子,包括窄时分子和窄相分子;(2)遍布分子,包括广时分子和广相分子;(3)递变分子,包括异地分子或孑遗分子;(4)优势分子。本文还分析了华北地区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小有孔虫演化的5个阶段。  相似文献   

18.
江苏武进ZK04孔第四纪地层多重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叙述了ZK04孔第四绿地层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磁性地层的划分。岩石地层有析世海门组、启动组、昆山组、湖组和全新世如东组;生物地层划分了10个孢粉组合带、2个有孔虫组合、2个介形虫组合;磁性地层划分了2个极性世,其中布伦赫斯正极性出现了3次反极性事件即拉尚事件、布莱克事件和吉曼事件。对年代地层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伊朗中伊朗盆地库姆组地层的时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伊朗中伊朗盆地卡尚地区库姆组的微体化石样品分析 ,不仅发现了新的有孔虫和介形虫化石组合 ,而且还首次发现了较丰富的钙质超微及少量的沟鞭藻化石。依据这些化石的组合面貌 ,认为库姆组含始新世地层无疑 ,修正了以往认为库姆组地层时代为中—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DH7-2孔岩心,使用激光粒度分析仪、体视显微镜开展了沉积物粒度和有孔虫组成的分析和鉴定,并利用高能γ能谱仪进行了沉积物岩心的210Pb年代标定,探讨了近二百年来有孔虫组合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近200年来有孔虫组合变化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1822—1900年,主要受到该时期较强东亚冬季风的影响,有孔虫绝对丰度低,以Bulimina marginata和Bolivina robusta为主,适应于冷水富氧环境的有孔虫较为发育;1900—1945年,主要受到该时期较强东亚夏季风增强的影响,有孔虫绝对丰度和适宜暖水环境的有孔虫增加;自1945年以来,有孔虫绝对丰度急剧增加,种属组合也出现明显的改变,这与该时期大量的营养盐物质输入东海、水体富营养化密切相关。该研究表明1945年之前,东海内陆架海域有孔虫主要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而1945年后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