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三湾运动”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三湾运动”是黄汲清、徐克勤(1936)创建的。近年来,它的存在有三种看法:1.轻微的褶皱运动;2.大有问题的褶皱幕;3.假整合。 一、“三湾运动”上、下盘地层的地质时代 所谓造山幕或褶皱幕,是依据两套地层间的角度不整合关系建立起来的;一般来说,上、下盘地层的产状、接触关系、岩性、岩相、构造形态,以及古生物面貌等都不相同。关于“三湾运动”上、下盘地层的地质时代问题,黄汲清等认为均属早侏罗世;李英鉴等(1959)  相似文献   

2.
“印支运动”五十周年的回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今年是佛罗马热(Fromaget,1934)的印支运动命名五十周年。这是由于在越南桑怒的三叠纪地层中发现前诺立克和前瑞替克两个不整合,被他称为是“最重要的旋回(主要运动)”,并形成“不属于华力西运动的印支褶皱”。  相似文献   

3.
一九四五年,黄汲清教授在《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一书中,把吉林省北部地槽区划为古亚洲构造域天山——兴安地槽区的吉黑褶皱系和内蒙——大兴安岭褶皱系。然而,从六十年代以来,由于区域地质工作的不断深入,积累了丰富的区域地质资料。笔者在中国地质科学院任纪舜、姜春发同志的具体指导下,于1981-1984年对吉林省及其邻区前人积累的区域地质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认为吉林省北部地槽区是以递进式转化的华力西地槽(早) 印支褶皱带。  相似文献   

4.
陈毓川 《矿床地质》1983,2(2):15-24
本文所述及的地区在地质构造上属黄汲清先生所划分的华南加里东褶皱带的范围。该区在下古生代时期为冒地槽,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褶皱隆起,结束了地槽阶段。加里东运动之后,此区仍不断经受构造运动,成为比较典型的构造活化区。主要表现为:在海西时期一些地带强烈断陷,堆积了巨厚的沉积物,如湘南、河池—南丹等地区;印支—燕山时  相似文献   

5.
天山运动特征及区域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汲清(1959)认为,在天山蒙古地槽褶皱系中,华力西运动是主要造山运动,有三期:早期在晚泥盆世末、早石炭世初;中期在中、晚石炭世之间,又称为天山运动;晚期在二叠纪末至早三叠纪初.胡冰等人(1976)提议用天山旋迴取代华力西旋迴,并认为它是从早、中泥盆世,到晚二叠世、三叠纪之间的运动,共包括九个褶皱幕.尹赞勋(1978)认为天山旋迴是从中、晚泥盆世到二叠、三叠纪之间的运动,共包括八个褶皱幕.胡冰、张良臣(1978)、罗发祚(1979)等人,根据天山是我国典型的华力西地槽褶皱系,并可见九个褶皱幕,再次建议将华力西运动命名为“天山运动”之后,曾亚参等(1983)认为天山运动可分八幕,并积极赞同以天山旋迴取代华力西旋迴.笔者于1982—1983年参加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200万地质图”编图工作,有机会进一  相似文献   

6.
代国标 《地质论评》2022,68(6):2088-2088
为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一百周年,表彰一批在我国地质科技工作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 45 周岁以下的青年地质科技工作者,学会于 2022 年 2 月 22 日启动了第十一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申报及推荐工作。“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是为缅怀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先生对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鼓励广大青年地质工作者献身地质事业,促进我国地质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加速国家现代化建设,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贡献。根据《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基金章程》和《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奖励条例》规定,中国地质学会开展了第十一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的评奖活动。  相似文献   

7.
《地质论评》1979,25(1):81-82
第二届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在“双百”方针指引下,发扬了学术民主。我国著名大地构造学家黄汲清、尹赞勋、张文佑、孙殿卿、陈国达、马杏垣、张伯声、李春昱、郭令智、王鸿桢在3月14日大会上各抒己见,宣讲了自己论文或报告。黄汲清首先在会上作了“试论地槽褶皱带的多旋回发展”的报告。他指出“欧州及苏联地质学家在论述地槽发展时,是单旋回观点。这种观点是不符合实  相似文献   

8.
多旋回构造运动与含油气盆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夏 《地球学报》1984,6(2):197-210
<正> 四十年代初期,黄汲清先生完成了《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以下简称“单位”)的重要著作,为多旋回地壳运动理论奠定了基础。1981年都城秋穗在回顾中称之为“关于东亚构造研究的历史上最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新中国成立后,这一理论又不断有了新的发展。继“多轮回的造山运动是中国大地构造的特征”这一著名论断之后,黄汲清先生在一系列论文中又强调指出:“地槽发育的多旋回性不是像某些人所设想的那种地质作用的简单重复,而是一些具有规律性序次的有方向性的螺旋式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地质论评》2002,48(2):220
第一条 总则 按照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基金章程的宗旨,制定本条例,奖励在地质科学领域里做出创造性的科学成就或在地质勘查及地质教育等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青年地质工作者。 第二条 奖励条件 本奖项的申请人必须热爱祖国、积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热爱地质工作、具有“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有高尚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在本职工作中业绩显著。 年龄在45周岁(含45周岁)以下并具下述条件之一者,可被推荐为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候选人。①地质科学技术研究中,有重要发现或创新性见解,为地质科学研究做出突出贡献者。②在野外地质调查、资源勘查中有突出贡献并直接或间接获重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关于印支运动,黄汲清(1945、1954、1956、1959、1962)赵宗溥(1959)、黄振辉(1966)等人,虽曾多次专文论述,但从未涉及到辽宁。辽宁的印支运动,始由潘广(1963)提出,他认为中朝陆台晚里阿斯期煤系(如北票组及其相当层)广泛沉积在晚二叠世石千峰组及各种更老岩系上的角度不整合接触面,是印支运动的结果,并有岩浆侵入,但否认有三叠纪地层的存在。从1962至1975年间,三叠纪地层在开展区域地质调查中被陆续划分  相似文献   

11.
初步探讨了中国大陆地壳“块带镶嵌多层叠覆”的结构特征和多阶段的构造演化过程。中国大陆地壳新元古代中期以来的一级构造单元有中朝、塔里木、扬子、敦煌4个陆块和中央、西北、东北、西南、东南5个造山区(带)。中朝陆块的形成源于古元古代期间发生的古大陆裂解;扬子、塔里木和敦煌陆块的形成源于新元古代早期发生的古大陆裂解。西北造山区的形成源于古生代晚期洋盆关闭、大陆碰撞并叠加新生代陆内再造山;东北造山带的形成过程包括古生代碰撞造山及中生代增生、碰撞造山;中央造山带至三叠纪大陆碰撞才最后形成并叠加有新生代再造山;东南造山带的形成经历了古生代至新生代的多次造山作用;西南造山带主要是中—新生代造山作用的产物。这些单元都具有“块带镶嵌多层叠覆”的结构特征和多阶段构造演化的特点。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可以划分为太古宙—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新元古代中期—古新世和始新世以来4个构造阶段,每个阶段都对应不同的超大陆裂解-聚合旋回。其中新元古代中期以来的地壳形成演化与全球洋陆格局中的古亚洲洋、古特提斯洋、古太平洋、特提斯洋和太平洋5个动力学体制有关,相应地可以归结为古亚洲、古特提斯、古太平洋、特提斯和太平洋5个造山域。正是这些多阶段的超大  相似文献   

12.
<正> 自黄汲清教授于1945年首次提出地槽褶皱系的多旋回发展概念以来,得到了国内外地质工作者的广泛引用。他指出我国多数地槽褶皱系都具有多旋回发展的特点。经过对天山、祁连山、秦岭等地槽褶皱系的深入研究、对比之后,初步建立了多旋回发展的模式。现以横断山区地槽为例来讨论该褶皱带中的多旋回发展特点。 横断山区位于青、藏、川、滇四省、区交接地带,其地质构造位置,正处在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东段拐弯部位,恰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拼合地带。根据作者在“三江地质志”构造组最近总结的资料,可把横断山区的构造单元划分如下(图1):  相似文献   

13.
在编制1∶50万山东省大地构造相图基础上,通过对大地构造相研究显示:胶东微地块是经多期增生和碰撞而形成的,其漫长的板块构造演化明显具有阶段性。侏罗纪是该区板块构造演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换期,构造演化由原来的南、北分异转变为东、西分异,胶东地区NE向新生构造起了主要作用。胶东地区中生代有2次重要的碰撞造山事件,印支造山作用主要表现为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形成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及同造山花岗岩及后造山高碱正长岩;燕山造山作用的大陆动力学环境起源于中亚-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转化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在胶东地区表现为3次造山和3次伸展。晚侏罗世造山早期玲珑片麻状花岗岩组合是区域构造挤压导致地壳增厚引起地壳重熔的产物,代表了大陆弧花岗岩特征;早白垩世造山中期郭家岭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组合代表了造山期大陆弧花岗岩的特点;造山晚期伟德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组合表现为大陆弧花岗岩,后造山A型崂山晶洞过碱性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合为大陆造陆隆升花岗岩与后造山花岗岩,代表燕山构造的结束。胶东地区构造-岩浆事件和金矿成矿作用受控于特提斯、古亚洲洋和太平洋三大构造域的相互作用,金矿形成的动力学背景是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和岩石圈减薄,起因与太平洋板块向华北板块的俯冲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北古亚洲与古太平洋构造域演化与转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今分布于中朝、塔里木古陆与西伯利亚古陆之间的古亚洲构造域,既存在于前中生代,也存在于中新生代.古亚洲构造域不能等同于古亚洲洋及其构造域.作为古亚洲构造域一部分的古亚洲洋开始于晚寒武世-奥陶纪,结束于中三叠世.古太平洋及其构造域形成于晚古生代,印支期后,成为滨太平洋构造域.在晚三叠世-侏罗纪时期与古亚洲构造域并存,形成两个构造域的板内造山带、局部盆山构造和东北高原.早白垩世形成以滨太平洋构造域为主体的北北东向盆山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中朝陆台北侧褶皱带构造发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中朝与西伯利亚陆台之间的乌拉尔—蒙古—鄂霍茨克褶皱系是古亚洲洋演化的结果。其发展分为两个大的阶段:早期阶段从中元古代起在北部形成蒙古—鄂霍茨克洋,到寒武纪初封闭,形成兴凯褶皱带;晚期阶段从震旦—寒武纪初起在南部形成乌拉尔—蒙古洋,到泥盆纪大洋封闭,形成早及中古生代褶皱带。这就是中朝与西伯利亚陆台边缘褶皱带发育不对称的原因。 乌拉尔—蒙古洋最后封闭的缝合带在内蒙古中部形成中古生代褶皱带。它包括贺根山蛇绿岩带,二道井—查干诺尔混杂体带和它们之间的锡林浩特花岗岩—变质岩带。后者是造山碰撞的中心,上泥盆统法门阶的磨拉石堆积主要沿此带分布。 石炭—二叠纪时,本区广泛兴起裂谷活动。这些裂谷发育在不同的基底之上,多数发生于不同时期构造带的界线上。它们在新增生的年青陆壳上形成,其特征不同于红海或东非型裂谷;其岩浆活动和变形、变质作用使年青陆壳增厚并更加稳固。  相似文献   

16.
山东鲁东碰撞造山型金矿成矿作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碰撞造山成矿作用是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大地构造相编图是研究山东大陆块体离散、会聚、碰撞、造山的大陆动力学过程的主要载体和具体表达形式.作者在编制1:50万山东省大地构造相图时发现,鲁东地区中生代有两次重要的碰撞造山事件——印支和燕山碰撞造山作用.印支造山作用主要表现为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形成苏鲁高压-超高压变...  相似文献   

17.
中、新生代太平洋陆缘带的构造格局和构造转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亚洲东部大陆边缘和北美西部大陆边缘同处于环太平洋构造带,但具有不同的构造属性。从晚白垩世到新生代,前者以构造扩张为背景,由此引起陆缘裂解,陆块漂移以及岛弧、边缘海的形成;后者以构造收缩为基础,导致陆缘增生、陆块拼贴和陆缘造山带的出现。然而,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亚洲东部是以构造封闭型的陆缘带为特点,北美西部则主要表现为开放型的陆缘带。构造扩张和构造收缩是环太平洋陆缘带构造环境的两种基本型式,它们在空间上呈有规律的对峙分布,在时间上成有节奏的交替转换。  相似文献   

18.
The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Map of Asia at a 1:5,000,000 scale (IGMA5000) is the first digital Asian geological map under the standard of the Commission for the Geological Map of the World (CGMW). Major advances that have been achieved in compiling the map are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 understandings.
  • (1)Large amounts of Mesozoic volcanic rocks occurring in the eastern Asian coastal area are mainly Cretaceous instead of Upper Jurassic–Lower Cretaceous. Most of the Carboniferous–Permian volcanic rocks in Central Asia seem not to be arc volcanics, but the product of an extensional stage. The basal boundary of the Meso-Neoproterozoic Jixian section in China is not dated at 1.8 Ga as defined previously, but less than 1.68 Ga.
  • (2)The most significant Neoarchean tectono-thermal events in the Sino-Korean craton and the Indian craton took place at 2.5 Ga rather than at 2.7 Ga. The basement of the Yangtze craton was finally formed at 0.75–0.8 Ga, which is 0.2–0.3 Ga later than the Greenville orogenic cycle. Geologically, South China is identified to be an Early Paleozoic Caledonian foldbelt. The Qinling belt, where no oceanic basin was developed in Triassic times, is not an Indosinian collisional orogen, but a continental crust subduction one. When Pangea was formed, Indo-Australian Gondwana had been joined to Paleo-Asia and between them there was no oceanic basin, i.e. no Paleo-Tethys which continued from Paleozoic to Mesozoic. A huge Indosinian orogenic belt existed o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Paleo-Asia to the north of the Zagros–Himalayas.
  • (3)Asia is a composite continent consisting of three major cratons—the Siberian, Indian and Arabian and three huge orogenic belts with a number of minor cratons and numerous microcontinents included. The main body of the Asian continent took its shape during the Mesozoic. The orogenic belts belong respectively to three global tectonic domains: the Paleo-Asian, Tethyan and Pacific. The small cratons, such as Sino-Korea, Yangtze, Tarim, and Sibumasu are thought to be affiliated to the tectonic transform zone between Gondwana and Siberia. They had been situated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Gondwana before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and were lying o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Paleo-Asia after the closing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and then the opening of the Tethys. The fact that ophiolites in Asia appear to get progressively younger in age from north to south throws light on the Phanerozoic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the dispersion of Gondwana and the accretion of Asia accompanied by a southward migration of its orogenic belts.
  相似文献   

19.
下扬子中三叠世—中侏罗世沉积相与印支运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董树文 Schne.  W 《地质论评》1994,40(2):111-119
下扬子地区三叠纪-中侏罗世经历了重大的构造运动──印支运动。在这个过程中三叠纪-中侏罗世的沉积环境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其沉积相有规律的演化记录了该区构造运动(褶皱作用)的精细发育过程。同时,也确定了现存的下扬子盆地为次级分残体,原主盆地中心和基北部已消失在华北与扬子板块俯冲-碰撞造山带之下。下扬子印支运动正是碰撞造山作用的反映,实为一个渐进递变的收缩过程,并无主次幕之分。  相似文献   

20.
Continental- Margin Structure of Northeast China and Its Adjacent Areas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The continental margin of Northeast China and its adjacent areas is composed of two tectonic belts. The inner belt is a collage made up of fragments resulting from breakup of an old land with the north part related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Palaeo-Asian Ocean and the south part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Palaeo - Pacific Ocean. The outer belt is a Mesozoic terrane, which is a melange made up of fragments of the Late Palaeozoic to Early Mesozoic oceanic crust and the Late M esozoic trench accumulations.There existed another ocean-the Palaeo - Pacific Ocean during the period from the closing of the Palaeo-Asian Ocean to the opening of the modern Pacific Ocean or from the Devonian to Jurassic, and the ocean-floor spreading of the Palaeo - Pacific Ocean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above-mentioned tectonic bel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rike-slip fault system after the Late Jurassic and the formation of an epicontinental volcano -plutonic rock belt in the Late Cretaceous to Early Tertiary are attributed to the 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