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孙娴  魏娜  王式功  姜创业  王琦 《冰川冻土》2013,(5):1176-1182
利用西安市1961—2010年夏季逐时自记降水资料,分析了西安市夏季降水日变化特征及其年代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0a来西安市夏季降水日变化在降水量和降水频次上呈现出不一致的变化特征,夏季降水日峰值出现在下午至傍晚,逐时降水量以15:00一20:O0时为高值区,以17:0(]时的累积降水量最大;逐时累积降水频次呈现出双峰型分布,以04:00—10:00时为降水频次峰值区,以17:0020:OO时为频次的次峰值区;降水强度以15:00—20:00时时段小时降水强度大,04:00—13:00时小时降水强度较小.降水持续时间超过6h的长持续性降水的最大降水量通常出现在清晨和午后,而持续时间在1~6h之间的短持续性降水易于在傍晚达到降水量峰值.  相似文献   

2.
多年冻土区典型地面浅层地温对降水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气-地面-冻土之间存在复杂的水热变化过程,降水是青藏高原地区主要的水分补给来源,在浅层形成水热变化的不连续层。通过对北麓河地区降水和工程路面(沥青路面、砂砾路面)、天然地面(高寒草原、高寒草甸)浅层(0~80cm)温度数据的原位监测,分析在不同降水量和不同时段浅层的温度变化,结果表明:北麓河地区年降水量逐年增加,增加速率为22.9mma-1。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白天地温对降水的响应比夜间强烈。工程路面夜间的温度变化大于天然地面。在相同降水条件下, 10:00~15:30时段的温度变化量大于16:00~18:00时段。随着降雨量的增加,温度下降幅度增大。砂砾、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地面地温对降水的响应深度范围为0~30cm。受路面结构中隔水层的影响,沥青路面为0~20cm,且5cm深度温度的变化幅度大于地表。为进一步研究不同地面类型不同水热传输模式层结的划分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3.
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对水沙关系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河北省南部太行山区典型小流域实验站监测资料,分析降水量的时空分布对水沙关系的影响.通过对流域内多次降水过程分析,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相近或相等,侵蚀模数比值相差近10倍.降水是流域内产沙的原动力,但流域内降水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均,是造成水沙关系变化幅度大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典型小流域水沙变化特性分析.进一步揭示水沙关系不确定性的因素,为水土保持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1979-2015年中国大陆824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观测资料,采用相对误差、相关系数以及探测率等指标,评估新发布的格网化降水产品Multi-Source Weighted-Ensemble Precipitation(MSWEP)在中国大陆区域的精度;采用改正的Mann-Kendall趋势法,对比分析MSWEP在降水量趋势分析中的可靠性。研究表明:① MSWEP对中国大陆区域降水整体上存在高估现象,而在华北区域存在低估现象;② MSWEP对微量降水和强降水事件分别存在高估和低估现象;③ MSWEP和降水资料在年和月尺度上具有较好的相关系数,在日尺度上相关系数较低;④ MSWEP和站点观测的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存在较大空间分布差异,但在春季、秋季和冬季,空间分布特征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5.
甘肃渭河流域气温、降水和径流变化特征及趋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牛最荣  赵文智  刘进琪  陈学林 《水文》2012,32(2):78-83,87
根据流域内气象站、雨量站、水文站的气温、降水、径流系列监测资料,采用周期波法、延时分布频率、径流溯源理论分析了渭河流域气温变化及分布特征,降水量变化及分布特征,径流变化特征和未来变化趋势。揭示了渭河流域气温、降水和径流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气温波动变化存在着9~10 a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气温的流域分布由河源向干流递升且与地理高程密切相关。(2)流域平均降水呈现出弱减少的趋势性变化过程。降水的流域分布特征主要体现为均匀性、地带性两个方面。(3)流域多年径流变化存在显著的逐年减小的趋势,径流年际变化趋势要大于降水年际变化趋势。从径流溯源度多年平均变化过程看,1970年以后渭河流域径流空间分布呈现出持续性缩小的趋势,并且下游的缩小速度要大于上游。  相似文献   

6.
周雅蔓  赵勇  刘晶 《冰川冻土》2020,42(2):598-608
基于1961 - 2017年6 - 8月新疆北部47个观测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 根据百分位法定义不同站点的夏季极端降水阈值, 分析了新疆北部地区夏季极端降水事件和最大日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贡献率及其与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 新疆北部地区夏季极端降水事件和最大日降水量的各个特征量分布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 空间上夏季极端降水事件、 最大日降水量表现为山区高、 盆地低的特点,在海拔2 000 m左右存在一个最大降水带; 夏季极端降水事件和最大日降水量呈增多、 增强的趋势, 并从20世纪90年代前后开始有明显的增加。夏季极端降水事件主要以单日为主, 夏季极端降水贡献随时间呈缓慢增加的趋势, 而夏季极端降水过程贡献和最大日降水贡献随时间变化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结合新疆阿图什市主要降水站点近68年降水数据,对其降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阿图什市年降水量下降趋势明显,年降水递减率为6. 5 mm/a,非汛期降水有所增加,增加幅度较小;夏季降水的递减变化是年降水变化的主因,递减率为2. 9 mm/a,春季降水有所增加,但趋势不明显。综合全年降水量分析,年降水递减变化趋势较强,未来一段时间内区域年降水还将处于偏少阶段,应加强区域节水规划,降低降水偏少带来的干旱损失。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2 - 2017年冬季伊犁河谷10个国家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 分析了伊犁河谷不同区域降水日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冬季伊犁河谷西部和中部地区降水量日变化呈单峰型, 北京时间09:00 - 12:00是主要的峰值时段; 其他地区降水量日变化单峰特征不显著。伊犁河谷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与降水频次的关系比降水量与降水强度的关系更为密切。伊犁河谷冬季降水事件以6 h以内的短历时降水为主, 但其对冬季总降水量的贡献率不足30%; 持续12 h以上的长持续性降水事件发生次数虽少, 但它是伊犁河谷冬季总降水量的主要贡献者。短历时和持续性降水事件是伊犁河谷西部地区降水量日变化主峰的重要贡献者; 持续性和长持续性降水事件是伊犁河谷中部及北部地区降水量日变化峰值的重要贡献者; 伊犁河谷西南部地区冬季降水日循环与降水持续性之间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邵月红  刘俊杰  吴俊梅  葛慧  李敏 《水文》2018,38(2):8-14
由于地面雨量站点空间不均及站点资料长度有限、相邻时段和相邻一致区的最优分布函数选择不同,造成降雨频率估计值出现交叉和空间不连续的现象,时空不一致的问题尚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为了获取更加完善合理、时空一致的频率估计值,利用水文气象分区线性矩法计算出的频率估计值,通过误差分摊和二次空间插值及平滑技术对时空分布一致性进行检验和纠正,消除分布曲线的交叉和边界梯度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误差分摊纠正后,消除了交叉异常曲线,各个时段的频率估计值相互制约更加合理;通过空间二次插值纠正后,边界梯度和误差得到明显改善,各站点的频率估计值的经验频率与理论概率更接近,空间分布也更合理。多时段不同重现期下的频率估计值空间分布总体趋势一致,最大值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的东北沂蒙山区,最小值分布在流域的北部平原地区,与站点的实际观测相一致,可为工程设计暴雨和洪水提供基础资料和重要水文依据。  相似文献   

10.
穆海振  徐卫忠 《水文》2019,39(4):40-46
采用1981~2015年上海地区11个气象台站逐时降水资料,对上海汛期(6~9月)降水的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上海地区汛期日降水频率呈现出明显的双峰型特征,其中17~19时降水频率最高;降水强度呈现出单峰型日变化特征,在15~16时降水的强度最大。(2)上海8月局部降水事件发生最为频繁,绝大多数时次降水强度均较其他月份偏强;6月全区性降水事件所占比例较其他月份明显偏多,各时次降水频率均较其他月份明显偏高。(3)近30年来上午至中午上海全区性和区域性暴雨事件有增多趋势,导致大多数站点的降水频率在该时段呈现出明显增加趋势,但强度变化不显著;在下午到傍晚局部降水事件增多,导致大多数站点降水强度增强。  相似文献   

11.
刘思敏  王浩  严登华  秦天玲 《冰川冻土》2016,38(5):1264-1272
全球气候变化对暴雨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产生了显著影响,识别气候变化背景下暴雨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是暴雨洪涝灾害综合应对的关键.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流域内229个气象站点1950-2012年的实测逐小时降水数据,遵循淮河流域实际情况对暴雨事件进行场次划分,并以此作为基础统计单元,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运用统计学方法并结合气象学理论,以场次暴雨事件开始时间、达到雨强峰值历时、场次平均暴雨历时及暴雨事件发生频次4个指标分析不同年代背景下淮河流域场次暴雨事件发生的过程变化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场次暴雨发生时间呈现宽幅化和极值化的变化趋势,暴雨发生时间出现了后移和双峰化的特征;暴雨历时及到达雨强峰值历时均呈现增加趋势,整个流域场次暴雨事件在1990s-2000s进入一个增加时期;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使流域内暴雨事件发生的频次不断增加,历时不断增大,长历时高频次特征明显,尤其是近20 a来,淮河流域暴雨事件高发区域呈现出从流域部分地区向全流域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王秀娜  丁永建  王建  赵传成 《冰川冻土》2021,43(4):1179-1189
利用1960—2017年日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趋势分析、滑动分析和泰森多边形法等,对河西地区多年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不同量级降水日数及降水强度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西地区年均降水量为99.0 mm,呈现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平均倾向率为8.72 mm?(10a)-1,月降水量为单峰分布,5—10月夏秋汛期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9.2%,各季节降水量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年均降水日数为36.7天,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增幅为3.18 d?(10a)-1,降水日数主要分布在夏季,约占总降水日数的54.6%;平均降水强度为2.70 mm?d-1,呈现减弱趋势,变化速率为-0.04 mm?d-1?(10a)-1;零星小雨和小雨降水日数均呈现增加趋势,而二者平均降水强度均为下降趋势,小到中雨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呈现增加趋势,中雨及以上的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黄土地区小流域降雨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长兴  沈晋 《水科学进展》1995,6(2):127-132
利用黄土地区雨量站网较密,控制条件较好的小流域资料,统计分析了5min、15min、30min、60min时段降雨及次降雨空间变化的点面关系、频率特征及结构特征,研究了时段降雨分布同次降雨分布的内在联系,为进一步在产流模拟计算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大尺度流域基于站点的降雨时空展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降水是影响流域水循环最活跃的因素,其时空分布不均匀对流域产汇流的影响非常大,因此在进行流域水文模拟时,需要充分考虑到降雨的时空变异性。本文针对大尺度流域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日雨量的空间展布方法,该方法根据站点降雨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选取参证站点,采用距离平方反比法把站点的日雨量插补到空间计算单元上去,或采用泰森多边形法插值。该方法计算结果和本次全国水资源规划的结果差别不大,说明插值方法比较可靠。由于大尺度流域雨量站点的布设比较稀疏,采用空间插值的方法生成计算单元降雨量值精度不好,本研究中提出了一个大于10mm的大强度日降雨的向下尺度化方法。首先建立了一个将日降雨分配成小时降雨量的雨强历时关系模型:然后根据黄河流域的特点,把全流域划分为五个大强度降雨区,分区对参数进行了率定:最后采用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本文提出的方法,在黄河流域水文模拟中进行了应用,由径流模拟结果看,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5.
高寒内流区极端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中国气象局1969—2017年高寒内流区25个气象站的日降水资料,分析极端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9—2017年高寒内流区降水量呈上升趋势,这种上升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于夏季降水量增加导致的,且20世纪90年代以后降水量增加趋势更加明显。极端降水指数除连续干旱日数外,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其年际变化反映出在进入21世纪后高寒内流区降水向强降水量和日数更多、强度更强、极值更大的方向发展。极端降水指数空间差异性明显,连续湿润日数、雨日降水总量、雨日降水强度、单日最大降水量、五日最大降水量、极端降水量和日降水大于10 mm日数表现显著增加趋势的台站百分率分别为5%、64%、42%、60%、32%、35%和43%,连续干旱日数表现显著下降趋势的台站百分率为5%。极端降水事件具有一致性,总降水量增加,极端降水的频率、强度、极值也增加,小雨日数增加是降水总量增加的因素之一。极端降水增湿幅度有随海拔升高有增大趋势,高海拔区雨日降水量和雨日天数的增加是极端降水总量增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1965-2015年新疆夏季不同等级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新疆51个台站1965-2015年夏季逐日降水资料,将降水划分为小雨、中雨及大雨3个等级,分析了新疆近51 a夏季不同等级降水量、降水日数及降水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讨论了各等级降水日、降水量及降水强度与总降水量的空间相似程度以及各等级降水对夏季总降水的贡献。结果表明:新疆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并以小雨为主。以天山山脉为界,南北两疆降水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北疆夏季降水量(日)占年降水量(日)的36%~45%(36%~39%),南疆夏季降水量(日)占年降水量(日)的51%~63%(48%~60%);新疆夏季不同等级降水量、降水日及降水强度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新疆夏季总降水量与各等级降水量的空间相似系数最为密切,与各等级降水强度的空间相似系数相对较小;新疆夏季小雨贡献率最大,中雨其次,大雨最小,夏季降水量和降水日的变化主要受小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南地区冻雨灾害特征分析与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玥彤  李栋梁 《冰川冻土》2017,39(5):967-978
利用1961-2015年中国西南地区96个气象台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采用模糊信息分配法分析了我国西南地区出现冻雨天气时有利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选取气温、湿度及日照时间确定了西南地区冻雨天气判断的评估标准:日平均气温≤ 2℃,日最高气温≤ 8℃,日最低气温≤ 0℃,相对湿度≥ 80%,日照时间≤ 1 h。通过重建发现发生冻雨的天数在11月-次年3月间呈现单峰型变化,其季节内冻雨日数的演变规律是少~多~少,每年的1月冻雨日数最多。经检验上述指标可用于重建西南地区各站点冻雨强度指数,并由此评估了西南地区冻雨灾害的时空分布状况。四川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大部,以及湖南省东部地区冻雨指数大,表明该区域遭受冻雨灾害严重;青藏高原、川西高原地区气温虽低,但相对湿度小,日照时间长,均不满足冻雨条件,因此发生冻雨灾害的风险小。近年来我国西南地区冻雨强度总体呈现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The trigger for the study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was the extreme rain event of 1 November 2015 in Algarve region. The main objective was the 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of the precipitation field using a radar–rain gauge merging method. Ordinary kriging with radar-based error correction has been applied to hourly values of precipitation from both sensors. The merging technique allowed keeping the better radar spatial pattern, being the respective estimates corrected by the rain gauges observations. The procedure led to a reduction in the errors of the precipitation estimates, evaluated by cross-validation, when compared to univariate interpolation of rain gauge observation or radar rain product. Finally, some discussion is also added on the problematic of flooding in urban areas, especially those with absent or deficient urban planning.  相似文献   

19.

The trigger for the study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was the extreme rain event of 1 November 2015 in Algarve region. The main objective was the 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of the precipitation field using a radar–rain gauge merging method. Ordinary kriging with radar-based error correction has been applied to hourly values of precipitation from both sensors. The merging technique allowed keeping the better radar spatial pattern, being the respective estimates corrected by the rain gauges observations. The procedure led to a reduction in the errors of the precipitation estimates, evaluated by cross-validation, when compared to univariate interpolation of rain gauge observation or radar rain product. Finally, some discussion is also added on the problematic of flooding in urban areas, especially those with absent or deficient urban planning.

  相似文献   

20.
STABLE ISOTOPE IN PRECIPITATION IN THE SOUTHERN TIBETAN PLATEAU REVEALING STRONG SIGNAL OF MONSOON PRECIPI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