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涛 《海洋科学》2000,24(2):38-41
1海洋无脊椎动物幼虫附着变态机理模型目前为止 ,对一些重要经济贝类如鲍和牡蛎的附着变态机理研究比较深入 ,已经到达神经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水平。目前 ,有关海洋无脊椎动物幼虫附着变态机理模型主要有3个 :以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gigas)幼虫附着变态为代表的双调控模型、以红鲍(Haliotisrufescens)幼虫附着变态为代表的上行调节模型以及以多毛类Phragmatopomacalifornica幼虫附着变态为代表的脂肪酸调控模型。Bonar等1990年和Coon和Fitt等1990年…  相似文献   

2.
环境因子对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海洋环境的变化明显地影响着海区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gigas)的生长。包括其它的双壳类动物,研究都表明:存活率主要决定于遗传因子,而生长虽然个别种群可以很好的适应于某地的栖息条件,但是受周围环境条件影响很大。水温、盐度、饵料浓度和水深等是影响双壳类动物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试验已证明:四鞭胞藻(Tetraselmissuecica)和角毛藻(Chaetoceroscalcitrans)是太平洋牡蛎和食用牡蛎(Ostreaedulis)获取脂类、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藻类[1]。然而饵料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天然环境中牡蛎的营养状况也有影响。本文则就环境因…  相似文献   

3.
太平洋牡蛎和葡萄牙牡蛎养殖群体数量性状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太平洋牡蛎和葡萄牙牡蛎是两个近缘种,属亚种关系,二者都是中国重要的养殖贝类。为了查明这两种牡蛎养殖群体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影响产量的组成因素,分别对179只太平洋牡蛎和140只葡萄牙牡蛎1龄贝的形态性状(壳长、壳宽、壳高)和活体重4个性状进行了测量,并应用通径分析等方法讨论了形态性状对活体重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形态性状都能够显著地影响活体重,其中壳高的作用是最大的,其对太平洋牡蛎和葡萄牙牡蛎活体重的直接作用分别为19.5%和23.89%。形态性状对太平洋牡蛎和葡萄牙牡蛎活体重间接决定作用差异较大,其中太平洋牡蛎3个形态性状对活体重的间接决定作用较大,均达到10%以上,而葡萄牙牡蛎3个形态性状对活体重的间接决定作用却非常小。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壳长、壳宽、壳高估计这两种牡蛎活体重(Y1,太平洋牡蛎)和(Y2,葡萄牙牡蛎)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119.456 5+1.389 7x1+2.089 0x2+0.777 8x3(R2=0.767 9),Y2=-42.373 9+0.532 8x1+1.289 5x2+0.5 177x3(R2=0.490 9)。本研究结果可为这两种牡蛎的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即以提高活体重为目标,主要选择壳高,但对太平洋牡蛎还应该加强对壳宽的协同选择。  相似文献   

4.
实验运用淀粉凝胶电泳的方法检测了1龄养殖太平洋牡蛎Crasostreagigas5个基因座位上的基因型和杂合度。根据孟德尔自由分离规律,从子代的基因型推断出亲代可能的基因。杂合度的分析表明,人工培育的1龄太平洋牡蛎在Aat2、Ah1、Ah2、Idh1和Lap5个多态位点上的杂合度符合H-W平衡规律,未发现明显的杂合子缺失现象。  相似文献   

5.
海湾扇贝和太平洋牡蛎的食物选择性及滤除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于1996年8-12月,分别从青岛海洋大学太平角实验基地和胶南市水产养殖研究所采集海湾扇贝和太平洋牡蛎,采用室内实验的方法,比较研究了不同规格的两种贝类对4种不同大小藻类的选择性及吕温对其滤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湾扇贝和太平洋牡蛎的小贝的摄食率随藻类规格的增大而增加;而大贝则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海湾扇贝对中等规格(ф=5.55-5.79um)的藻类、太平洋牡蛎对小规格(ф=4.35um)的藻类具有  相似文献   

6.
近江牡蛎与太平洋牡蛎的同工酶鉴别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黄勤  马平  赵蓉  林能锋 《台湾海峡》2004,23(3):323-330
福建省罗源湾于上世纪80年代初先后引进来自日本、台湾和澳大利亚的太平洋牡蛎.该品种引进后不久就开始出现养殖品质退化的现象;对此,有人怀疑是与本地近江牡蛎杂交所致。本文通过同工酶分析,确认罗源湾太平洋牡蛎被测样品中不舍与近江牡蛎杂交的个体.苹果酸脱氢酶电泳可作为鉴定相关种群的技术手段.但是,本项调查结果也显示罗源湾太平洋牡蛎很可能不是纯系品种,培育纯化品系、加强种质管理对振兴福建牡蛎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太平洋蛎二倍体和三倍体在繁殖前后的几种生化成分和氨基酸组成进行了比较研究,为牡蛎的生理生化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结果显示:太平洋牡蛎的总糖,糖原,脂肪和蛋白的含量与其繁密切相关,二倍体牡蛎在繁殖后的总糖,糖原,脂肪的含量比繁殖前分别降低了24.31%,30.37%,14.91%,三倍体分别降低了9.45%,7.17%,20.29%,而二倍体和三倍体牡蛎粗蛋白的含量在繁殖后较繁殖前分别增高了14.91%,12.285,表明了糖类和脂肪是牡蛎殖能量的主要来源,繁殖前三倍体牡蛎的糖原含量比二倍体高23.30%,繁殖后二倍体糖原含量明显降低,三倍体的糖原含量比二倍体高了73.83%,表明三倍体牡蛎由于可育性低而体内一直保持较高水平的糖原含量,从而在繁殖季节也保持了鲜美的口味。二倍体太平洋牡蛎与三倍体的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的分析比较也表明,二倍体牡蛎的氨基酸组分在繁殖前后变化较大,而三倍体的氨基酸组分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8.
近年发展起来的三倍体太平洋牡蛎,以其味道鲜美、出肉率高、肥满度好、口感佳、养殖成活率高等优良品性,深得消费者及养殖户的青睐。为此,不少育苗单位抓住机遇,纷纷开展牡蛎的三倍体育苗。现将诱导太平洋牡蛎出现三倍体的物理方法——冰块降温法介绍如下,供有关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9.
福建牡蛎养殖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志南  宁岳 《海洋科学》2011,35(9):112-118
牡蛎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珍珠贝目(Pterioida),牡蛎科(Ostreidae),是一种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其肉味鲜美,营养价值较高,素有“海中牛奶”之美称。牡蛎地理分布广、生长快、产量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日本称真牡蛎,是我国近年来从日本引进的优良养殖种类。它具有体型大、生长快、产量高、适应性强等优点。自1980年以来,我国沿海很多引种单位,为了保种和扩种,在我国沿海形成具有生产能力的自然种群,而开展了人工育苗的试验工作。因此,开展太平洋牡蛎固着生态方面的研究,对于增加苗种产量具有一定的生产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南太平洋弧后盆地(北斐济海盆和劳海盆)深海热液的生物群落DanielDesbruyeres等自1976年以来,沿洋中脊所作的调查航次都查明了火山口生物群落很多见,并且不受洋中脊扩张速度影响。这些生物群落在东太平洋海隆、加拉帕戈斯扩张中心、戈尔达海脊...  相似文献   

12.
几种海洋浮游动物染色体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文清  林加涵 《台湾海峡》1994,13(3):275-279
采用秋水仙素溶液浸泡,空气干燥,Giemsa染色等方法对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etea pacifica(桡足类),百陶箭虫Sagittabedoti(毛颚类)和厦门隔膜水母Leuckartiara hoepplii(水母类)等海洋游动物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火腿许火蚤染色体数目为2n=24,太平洋纺锤水蚤2n=20,百陶箭虫  相似文献   

13.
太平洋—南极海岭的新鲜玄武岩延伸到太平洋地球化学区域EllsaM.Ferguson等在最近对一部分太平洋—南极海岭(PAR)的地球物理调查期间,S.Cande、W.Haxby、C.Raymond和合作人员在大约64°S、171°W的破碎带Ⅶ两边海岭区...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六种抗冻保护剂GLY(甘油)、DMSO(二甲基亚砜)、PG(丙二醇)、EG(乙二醇)、DMA(二甲基乙酰胺)和Me OH(甲醇)在三种不同浓度下(5%、10%、15%,v/v)对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担轮幼虫的毒性作用及冷冻保存的影响。太平洋牡蛎担轮幼虫毒性实验证明:抗冻保护剂的种类和浓度对太平洋牡蛎担轮幼虫产生的毒性强弱不同,在抗冻保护剂浓度为5%时,GLY、DMSO、PG、EG对太平洋牡蛎的毒性作用显著低于其他抗冻保护剂(P0.05);随着抗冻保护剂浓度增加到10%,GLY、DMSO、EG、Me OH对太平洋牡蛎担轮幼虫的毒性作用显著低于其他抗冻保护剂(P0.05);而抗冻保护剂浓度为15%时,GLY、DMSO对太平洋牡蛎担轮幼虫的毒性作用显著低于其他抗冻保护剂(P0.05),且随着抗冻保护剂浓度的升高,其对太平洋牡蛎担轮幼虫的毒性作用也增大。太平洋牡蛎担轮幼虫的超低温冷冻保存实验证明:以10%DMSO作为抗冻保护剂,采用分布降温法冷冻保存太平洋牡蛎担轮幼虫,28°C水浴解冻后担轮幼虫运动率达到(73.00±2.00)%,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其次为GLY组,且各浓度间差异不显著(P0.05)。该研究为太平洋牡蛎及其他贝类胚胎保存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贝类遗传育种和生物技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具有重要的生产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5.
牡蛎是一种固着在海滨岩礁上生活的海洋贝类。其种类颇多,分布在我国沿海的约有20多种。目前在我国已开展增养殖的品种主要有:褶牡蛎、近江牡蛎、长牡蛎、太平洋牡蛎和大连湾牡蛎等几种。  相似文献   

16.
烟台不同海域潮间带Pb污染的生物监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所调查的烟台海域潮间带无脊椎动物群落的5种优势种或常见种中(摺牡蛎Pycnodontaplicatula、红条毛肤石鳖Acanthochitonrubrolineatus、笠贝Patelliaodaspp、短滨螺Littorinabrevicula、紫贻贝Mytilusedulis),  相似文献   

17.
有机磷农药和多环芳烃对太平洋牡蛎毒性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11种有机磷农药和一种多环芳烃蒽,以太平洋牡蛎为实验材料进行了毒性试验,比较了太平洋牡蛎对11种有机磷农药的敏感性,并以丙溴磷和蒽为代表,比较了太平洋牡蛎不同发育时期对丙溴磷和蒽的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在毒性强度排前7位的有机磷农药的结构均含有苯环,表明对太平洋牡蛎的毒性与有机磷农药的化学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晚古新世冰后高温期时热带太平洋浮游有孔虫种迅速增多晚古新世冰后高温期时,浮游有孔虫Morozovella和Acarinina种迅速增多,M。allisonensis(新种)。M。africana和A。sibaiyaensis等种数量出现增长。大洋钻探...  相似文献   

19.
福建太平洋牡蛎种群微卫星DN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曦  黄勤  江锦祥  马平 《台湾海峡》2007,26(4):548-554
本文采用Ucdcg153、157、202微卫星引物对福建两个太平洋牡蛎(学名为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养殖种群进行扩增分析和序列测定.与采自漳浦旧镇的近江牡蛎(C. ariakensis)比较,前者对以上三种引物全部呈阳性反应,后者只对Ucdcg157显阳性.与Genebank提供的相关序列比较,福建太平洋牡蛎与Genebank样品应属同源,其中漳浦霞美和厦门白礁的样品则可能代表同一种群的两个衍生品系.本项调查结果同时显示,近亲繁殖的育苗方式已经导致福建太平洋牡蛎种群裂化;任其发展不利于维护良种优势.本次采集的样品中未发现显示葡萄牙牡蛎、熊本牡蛎和美洲牡蛎微卫星特征的个体.  相似文献   

20.
主要从水的处理、单胞藻的选择、亲贝的蓄养、洗卵和及时选幼、幼虫培育期间的筛选、随着基的处理等方面进行了闽粤沿海牡蛎人工育苗技术的探讨,以提高牡蛎育苗的成功率和单位水体的苗量,使太平洋牡蛎育苗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