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基于受精卵早期发育形态学的观察,对利用氯化钾诱导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三倍体的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受精卵在产出后经历了变圆、体积膨大及卵黄团物质位置移动的过程;在15℃下,中华绒螯蟹受精卵在产出后40 min左右释放第一极体,80 min左右孵化膜形成并举起,5 h左右第二极体释放;氯化钾诱导中华绒螯蟹三倍体的优化参数为:产卵后1.5~2.0 h,用6 g/L的氯化钾处理4 h;孵化膜形成并举起可以作为中华绒螯蟹三倍体诱导开始点的形态学标记,其最高诱导率可以达到100%.实验结果为实现中华绒螯蟹三倍体苗种的批量生产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盐碱地中华绒螯蟹育苗水质调配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地下卤水中Na^ /K^ 对中华绒螫蟹(Eriocheir sinensis)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幼体对人工海水盐度的适应性。结果表明:随着地下卤水中Na^ /K^ 的降低,中华绒螫蟹幼体存活率、变态率和体质量增长率逐渐升高,当地下卤水中的Na^ /K^ 低于18、6时,中华绒螯蟹幼体的存活率、变态率和体质量增长率与海水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人工海水盐度梯度设置为18~26,Z1→Z2、Z3→Z4、Z5→M各阶段不同处理组幼体存活率和体质量增长率差异显著,而变态率差异基本不显著,各阶段的最适盐度分别为20,22和20。  相似文献   

3.
每次在盘鲍三倍体诱导试验之前,都进行预试验,观察和了解在该温度下受精卵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出现的时间.当40%~50%的盘鲍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时,采用以不同浓度的细胞松弛素B进行不同持续时间的处理抑制受精卵第二极体出现的方法诱导其三倍体.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4.5℃下,诱导的起始时间为27min,诱导的浓度为0.70mg/dm^3,诱导的持续时间为10min,是三个诱导参数的较佳组合,其三倍体率达75%以上,并且胚胎的孵化率达75%,幼体的畸形率较低,为50%.本文还就诱导三倍体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为我国北方沿海主要的海水经济品种,其四倍体的获得对种质改良和三倍体的规模化生产具有重要的价值。到目前为止,有关大菱鲆四倍体的人工诱导尚未见报道。本文采用静水压抑制受精卵卵裂的方法,进行了四倍体诱导条件的摸索。结果显示,在14.8—15.5?C培育时,在卵裂前15min用67.5MPa处理6min可获得较好的诱导效果,其孵化率最高可达72%,染色体制片计数法计算其原肠胚期诱导率可达70%,初孵仔鱼流仪检测诱导率最高为73%。诱导组胚胎发育与对照组在形态学上基本一致,仅发育孵化时间比对照组略有滞后。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虾三倍体的诱导研究——Ⅱ.细胞松弛素B处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用细胞松驰素B(C.B)处理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的受精卵,诱发三倍体,经培养已获得溞状幼体.实验所用C.B浓度为0.1~2.5mg/dm3.处理的起始时间是在受精后5~20min,处理的持续时间为10~40min.三倍体的诱导率达62.5%.C.B处理浓度越高,对极体排放的抑制力越强,但胚胎畸形率和非整倍体数量则增多.对虾三倍体的诱导成功,为对虾的多倍体育种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中华绒螯蟹幼体资源生态及养殖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勃  堵南山  赖伟 《海洋科学》1999,23(1):39-40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属短尾类十足目甲类动物[1],其幼体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口地区,主要生活在河口半咸水和海水中。亲蟹在河口区产卵,孵化后幼体营浮游生活,具有强烈的趋光性,并且表现为群聚特征,易被径流带离河口区。幼体发育到后期已基本到陆架区,大眼幼体变态为一期仔蟹后营底栖生活。营底栖生活的仔蟹背离陆架区往河口区移动而完成幼体的生长发育[2]。中华绒螯蟹在自然海域资源补充过程中主要采取r-对策,一只亲蟹一般可产卵5~90000粒,由于营浮游生活的幼体易被其他海洋…  相似文献   

7.
报道采用咖啡因和热休克相结合的方法 ,抑制受精卵第二极体释放诱导太平洋牡蛎三倍体的优化方案。实验结果表明 ,三倍体诱导率随着咖啡因浓度的增高而增高 ,D形幼虫的孵化率却随着咖啡因浓度的增高而降低 ;所进行 30~ 36℃热休克温度试验 ,其对三倍体诱导率影响不大 ,但对孵化率影响明显。在 2 3~ 2 5℃条件下 ,当 50 %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时 ,用浓度为 2 g/ L的咖啡因 ,结合 33℃± 1℃的热休克 ,处理牡蛎受精卵 15min,三倍体诱导率达 80 %以上 ,孵化率在 4 5%左右。通过此法诱导的三倍体群幼虫的成活与生长情况与其二倍体群体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采用细胞松弛素B(CB)处理受精卵,抑制第一极体的排放,对近江牡蛎四倍体的诱导和培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江牡蛎在25-28℃时受精卵发育同步性较高.在28℃条件下,CB适宜处理剂量为0.6mg/L.在个别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时实施处理,至对照组的第一极体出现率达到50%终止处理,四倍体的诱导效果较好.5个处理组D形幼虫的平均孵化率为11.0%,显著低于对照组72.4%的平均孵化率.在受精后4-12d期间处理组幼虫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处理组胚胎和D形幼虫阶段四倍体的平均比例分别为41.8%和37.9%.四倍体的比例随着幼虫的生长发育呈下降趋势,至受精后12d在各处理组已检测不到四倍体.2组幼虫完成附着变态,从受精卵至稚贝的累计存活率平均为0.3%.本研究结果表明,使用CB处理抑制受精卵第一极体的释放可以有效诱导近江牡蛎四倍体,但所获得的四倍体幼虫存活力差,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解决.  相似文献   

9.
初步探讨了利用高盐抑制受精卵第2极体(PB2)的释放的方法诱导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三倍体。水温25℃条件下,分别进行不同高盐处理(盐度梯度为40、45、50、55、60、65、70、75、80)、不同处理时机(受精卵出现第一个PB1,30%和50%PB1,出现第一个PB2,50%PB2)和不同持续处理时间(10~25min)的实验,通过胚胎孵化率、三倍体诱导率及综合评价指数的分析表明,高盐诱导太平洋牡蛎三倍体的最适方案为:当50%受精卵出第一极体时,以盐度为65的高盐海水处理受精卵20min,三倍体诱导率最高达65.53%。  相似文献   

10.
采用静水压力抑制受精卵第一次卵裂的方法,进行了诱导牙鲆四倍体的研究。结果表明,将受精卵保持在(15.5±0.5)℃,从受精后70min开始用55MPa的压力处理6min后,正常仔鱼孵化率最高达到15.6%,此时的四倍体诱导率也最高达到63.3%。利用获得的最佳诱导条件处理获得了数千尾体长8—15cm的幼鱼,流式细胞仪检测和红血球长径测量结果显示,处理组幼鱼中四倍体约占13.3%,说明四倍体培育成功。该成果为开展牙鲆多倍体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An incubating temperature of 15℃ is used to induce triploidy in Eriocheir sinensis through inhibition of the release of polar body I1, and that of 18℃ to induce tetraploidy through inhibition of the first cleavage. Flow cytometry is used to identify the ploidy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For induction of triploidy in fertilized eggs in vitro, the highest induction rate observed in blastula by cytochalasin B, 6-DMAP and KC1 is 49.1%, 51.7% and 77.5%, respectively. In the KC1 treatment of pregnant crabs with the fertilized eggs, the highest triploid induction rate observed in the zoea is 85.3%. For induction of tetraploidy, the highest induction rate observed in the blastula by cytochaslasin B, 6-DMAP and KC1 is 50.3%, 54.9% and 79.8% respectively. In the KC1 treatment of pregnant crabs with the fertilized eggs, the highest induction rate in zoea is 27.3%. Through this study such difficulty as in vitro culture is overcome. Triploid zoea Eriocheir sinensis has been developed for the fh‘st time. The induction rate of tetraploid zoea has also been greatly improved.  相似文献   

12.
采用冷休克抑制第二极体排出的方法诱导了半滑舌鳎三倍体,并探讨了三倍体诱导的最佳条件.通过流式细胞仪倍性检测和染色体观察验证各组三倍化率.结果显示:在受精后5 min开始,将受精卵放在4℃海水中进行冷休克处理,持续时间为20 min,三倍体诱导率最高为35%.通过对三倍体染色体进行分析,辨认其雌雄染色体型为ZWW/ZZZ,出现频率为1∶1,没有发现ZZW型雌鱼,暗示半滑舌鳎Z染色体和W染色体之间的交叉和互换受到严重抑制.  相似文献   

13.
香港巨牡蛎♀×太平洋牡蛎♂异源三倍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香港巨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和太平洋牡蛎(C.gigas)为研究对象,进行牡蛎异源三倍体研究试验。在水温25℃条件下,香港巨牡蛎剥离卵子于海水中浸泡促熟1.5h后,与太平洋牡蛎精子受精,获得最高卵裂率为(24.40±3.79)%。受精后20min,采用盐度为10的低渗海水处理杂交受精卵25min,可获得68.65%的异源三倍体幼虫,孵化率为12.71%。异源三倍体幼虫的存活率和生长率均未表现出优势。受精后第9天,异源三倍体幼虫的存活率仅为(0.116±0.023)%,平均壳长为(103.50±0.85)(m;对照组的存活率和壳长分别为(42.17±2.74)%和(123.25±8.60)μm。幼虫在附着变态前死亡。  相似文献   

14.
利用6-二甲基氨基嘌呤(60 mg/L;6-DMAP)抑制第一卵裂,成功诱导出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雌核发育二倍体.研究结果表明在培养温度为24℃的条件下,受精后60 min用质量浓度为60 mg/L的6-DMAP处理栉江珧受精卵15 min进行雌核发育二倍体的诱导效果理想,D形幼虫发生率和诱导率分别为14.7%和22.7%.细胞学观察显示,6-DMAP阻止了纺锤体的形成和染色体的移动,导致一个融合的二倍性雌性原核的形成.本研究结果首次提供了栉江珧雌核发育二倍体的细胞学证据.  相似文献   

15.
CytochalasinBinducedtriploidyinPenaeuschinensis¥BaoZhenmin,ZhangQuanqi,WangHaiandDaiJixun(ReceivedApril5,1993;acceptedAugust1...  相似文献   

16.
杂色鲍和九孔鲍三倍体的化学诱导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严正凛  江宏  李丕廉  方少华  张跃军 《台湾海峡》1999,18(3):337-341,T001
本文首次报道了用化学药物法(CB、咖啡因以及高PH高钙溶液)休克杂色鲍和九孔鲍受粗卵诱导产生三倍体的试验结果。结果表明,用CB诱导杂色鲍,三倍体诱导率高达59.0 ̄76.2%;用咖啡因诱导杂色鲍和九孔鲍,三倍体导率低,分别为30 ̄20%。本就它们在诱导中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分析中华绒螯蟹早期发育的基因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未受精卵、受精卵、二细胞胚、囊胚、原物胚为材料,提取总RNA,分别用Oligod T12GA、GC、AC3种锚定引物合成以上5种材料的cDNA第一链,然后以此cDNA为模板用30种随机引物进行PCR扩增,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得出了5个早期发育的特异表达片段。结果表明,未受精卵、受精卵、二细胞胚之间的差异不大,都表面为母型调控,囊胚期有新mRNA的转录,开始进入合子型调控。  相似文献   

18.
两种方法诱导太平洋牡蛎三倍体在生产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太平洋牡蛎三倍体育苗中,常用的低温休克法和6-DMAP法进行了生产性试验比较。其结果为:在三倍体诱导率方面,低温休克的三倍体率低且不稳定,6-DMAP法诱导三倍体率高且稳定;在生长方面,低温休克法诱导的三倍体在养成期的生长和成活均差于6-DMAP法诱导的,三倍体率差异明显,但在幼虫期二者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6—DMAP抑制九孔鲍受精卵第二极体的释放诱导三倍体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当50%九孔鲍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后,用6-DMAP不同的浓度进行不同的持续时间诱导三倍体。结果表明,6-DMAP的诱导浓度为300μmol/dm^3、诱导持续时间为10min时,其诱导的三倍体率为90%以上,并且胚胎的孵化率高达85%,幼体的畸形率较低,为50%-55%。用该方法多次进行了九孔鲍三倍体生产诱导和苗种培育试验。本文还对6-DMAP的作用机理以及九孔鲍三倍体诱导中的诱导因子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