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闪锌矿是热液金属矿床中最常见的矿石矿物.闪锌矿中FeS含量被认为是一种很灵敏的标志,可用作地压计.闪锌矿组份的资料在许多单个矿床成因讨论的著作中均有报道,但是从区域观点阐明闪锌矿组份的著作却很少. 在日本,1963年用光谱测定了日本绿色凝灰岩区的366块闪锌矿标本.由矿床类型及矿石建造来看,显示出微量元素的区域性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1980年对日本几十个夕卡岩型矿床中的闪锌矿作了研究,发现FeS、MnS、CdS的含量分布有一定规律.在朝鲜,1977年对选自不同地质背景16个铅锌矿床中的闪锌矿微量元素作了分析,得出微量元素之间的特殊相关关系受地质背景  相似文献   

2.
闪锌矿是在热液型金属矿床中最常见的金属矿物之一。世界各地已经有很多关于描述闪锌矿化学成分的文献。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在闪锌矿的分类中,被认为是一种鉴定闪锌矿中主要元素,微量元素含量的很有用的技术工具。闪锌矿中FeS组分的含量被建议作为判断成矿过程中硫逸度的灵敏标志,并获得成功的应用。当闪锌矿与六方晶系的磁黄铁矿,黄铁矿共生的时候,其内部FeS组分的含量还是一种很有用的地质压力计。  相似文献   

3.
闪锌矿、黄铁矿与六方磁黄铁矿处于平衡时,FeS含量明显与压力有关,而与温度无关.闪锌矿的这一特点可用作地压计. 自1966年以来,闪锌矿地压计即受到地质学家的重视.它在理论与实践上适用于300~600℃(Scott和Barnes,1971;Scott,1973,1976).最近Lusk和Ford(1978)指出可适用于10千巴.Hutchison和Scott 为闪锌矿、黄铁矿和六方磁黄铁矿相平衡时闪锌矿组分的压力关系提供了一个较精确的经验公式:P(k b)=42.30~32.10 logM_(FeS)~(sp),式中P(kb)为闪锌矿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东升庙多金属硫铁矿床闪锌矿特征及形成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闪锌矿是东升庙多金属硫铁矿床中主要矿石矿物之一,本文从闪锌矿的产状、矿物共生组合、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微量元素含量征、晶胞参数与FeS含量关系等方面探讨了闪锌矿标型特征及其与矿床成因的关系。本区有两类闪锌矿,其中晚期改造作用形成的闪锌矿比原沉积成因的富铁,形成了闪锌矿向铁闪锌矿转化的矿物系列。进一步确定了矿床成因类型为海底喷气热水沉积-弱改造型矿床。进而讨论了不同成矿期闪锌矿的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广东某铅锌矿床中不同颜色的闪锌矿随着颜色的加深,其化学成分及物理性质均有规律变化.并根据不同颜色闪锌矿中全铁含量、比重(G)、比磁化率(X)等参数,作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6.
青海虎头崖铅锌矿床是祁漫塔格成矿带矽卡岩型多金属矿的典型代表之一,该矿区岩浆活动强烈,具有Fe、Cu、Mo、Pb、Zn等多金属成矿元素组合。本文通过电子探针对该矿床中闪锌矿化学成分标型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探讨其中Fe、Cd等元素的分布状态和富集规律。研究表明,矿床中闪锌矿可分为3个世代,从早到晚闪锌矿颜色由黑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矿物组合由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 →闪锌矿-方铅矿-方解石或石英。早阶段形成的闪锌矿以富Fe贫Zn和Cd为特征,而晚阶段形成的闪锌矿相对贫Fe,富Zn和Cd。通过闪锌矿中的FeS含量估算获得成矿温度范围为148~262℃。随着成矿阶段的演化,3个世代闪锌矿中FeS含量逐渐降低,表明对应成矿温度的不断降低,分别为262~258、260~200、248~148℃。结合Zn/Cd含量比值变化范围,认为虎头崖铅锌矿床应属于中温热液矿床。在空间分布上,沿着热液流动方向,闪锌矿中Zn含量逐渐增加,Fe含量逐渐减少,Zn/Cd变化范围增大,指示矿床中热液流动方向为由北西西到南东东,由深部到浅部,与矿体走向一致。通过与国内其他不同类型铅锌矿床的对比,发现虎头崖铅锌矿床闪锌矿中Zn、Fe、Mn、Cd等化学成分具有典型中温矽卡岩型矿床中闪锌矿化学成分的特征,明显不同于层控型矿床、喷流沉积型矿床等其他类型矿床闪锌矿。结合该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作用过程,我们认为虎头崖铅锌矿床为矽卡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7.
富乐铅锌矿床位于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域东南部,其闪锌矿中Cd含量居全国前列。单矿物常量分析表明闪锌矿内w(Fe)低,平均0.23%。微量分析和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显示,微量元素w(B)主要为Cd 16 183×10-6,Cu 1 514×10-6;Ni 414×10-6;As215×10-6;Se 163×10-6;Ge 135×10-6;Ga 86×10-6;Sb 35×10-6;Ag 16×10-6,其次为Cr,Co,Mn,Ba,Ti,Sr,Mo等,其含量一般1×10-6~10×10-6。Cd与Cu,Ag,Sb,As,Ni等呈正相关。闪锌矿的颜色由这些微量元素共同引起,Ni使闪锌矿呈紫色,Cu使闪锌矿呈红色,Ga使闪锌矿呈黄色。Cd不影响闪锌矿颜色,Cd之所以在深色闪锌矿中相对富集,是因为Cd与引起闪锌矿颜色改变的这些微量元素含量正相关,它们同步进入闪锌矿的晶格。Fe因为含量过低,对闪锌矿颜色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林文通  顾炳忠 《矿物学报》1989,9(2):181-182
本文介绍了运用红外光谱测定闪锌矿中硫化铁分子摩尔百分含量的新方法。这一方法用样量少、简便、迅速,只要测出闪锌矿的红外光谱特征吸收频率,根据公式FeS(mol%)=-0.126+2.162(x-309),或作图,就能容易地获得闪锌矿中硫化铁分子摩尔百分含量。  相似文献   

9.
对Cu-Fe-Zn-S系统中心部分相平衡的研究是用抽空的硅玻璃管法。其相关系,包括黄铜矿、中间固溶体(iss)、斑铜矿、磁黄铁矿以及闪锌矿,是在800—500℃间确定的。还澄清了每个固溶体的组成范围。黄铜矿在实验中仅在500℃时出现接近化学计算为CuFeS_2的十分有限的固溶体场,并且仅溶解了少量小于0.9原子%的锌。然而中间固溶体具有广泛的固溶体场,它可以溶解相当大量的锌,从800℃时溶解12.7原子%到500℃时溶解3.3原子%。在各种温度下都可观察到锌的最大溶解度在富铁中间固溶体中比在方黄铜矿成分中大。同时,闪锌矿固溶体也溶解有相当数量的铜。在600℃以上时,闪锌矿中CuS含量随FeS含量增加而增加。当闪锌矿中含FeS大于40摩尔%时,可观察到CuS最大含量在800℃时为10.7摩尔%,700℃时为8.6摩尔%,在600℃时为4.6摩尔%。因此,铜进入闪锌矿取决于温度和硫逸度两方面。  相似文献   

10.
早川与释迦坑矿床的铜铅锌矿化作用特征,集中表现在单位矿脉的构造、矿物组合、矿化阶段以及矿脉中石英和母岩氧同位素组成等方面.早川与释迦坑的矿床中,存在着黄铜矿—黄铁矿—黝铜了—方铅矿—伴有闪锌矿的石英脉(铜铅锌石英脉)以及方铅矿—伴有闪锌矿的石英脉(铅锌石英脉.铜铅锌石英脉较铅锌石英脉更早期形成.铜铅锌石英脉的矿物组合为黄铜矿、黄铁矿、黝铜矿—砷黝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硫砷铜矿、车轮矿、板硫锑铅矿、碲银矿、黄锡锌矿、砷等轴硫钒铜矿、Cu-Fe-Zn-Sn-S系矿物、硫碲铋铅矿、硫铜铋铅矿、石英以及磷灰石.铅锌石英脉的矿物组合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黝铜矿、银金矿及石英.随着矿化作用早期向晚期过渡,闪锌矿中的FeS含量有所减低.黝铜矿—砷黝铜矿的单一颗粒中,Sb与As之间的化学组成出现明显的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11.
闪锌矿是硫化矿床中常见重要金属矿物,是提炼锌的唯一的矿石原料.所以,人们非常重视,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普遍认为闪锌矿颜色是其中的铁含量多少所致,但是,也有人认为是闪锌矿中多种杂质元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有的学者提出是组成闪锌矿元素电子跳跃引起.不论那种认识是对与否.  相似文献   

12.
P.B.Barton等人(1966)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Fe-Zn-S体系做了详细的研究,绘制了该体系的温度-组分图,指出闪锌矿与磁黄铁矿+黄铁矿共生时,闪锌矿中铁的含量很敏感地随着温度与S_2逸度而变化,并提出在这种组合中闪锌矿作为地质温度计的可能性。S.D.Scott等人(1971)用实验证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闪锌矿中铁含量与温度无关,而与压力关系密切,因此提出闪锌矿与磁黄铁矿+黄铁矿共生时,有可能成为有用的地质压力  相似文献   

13.
分散元素广泛应用于高新技术领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但因其在地壳中的低含量和其本身地球化学性质的分散性而不易富集成矿,但是富乐铅锌矿床中却有4种分散元素Cd,Se,G e,G a具有工业价值。该矿床位于我国重要的川滇黔多金属成矿带南东部,分散元素主要赋存在闪锌矿中,平均w(B)/10-6分别为Cd 16 183,Se 163,G e 135,G a 86,其中w(Cd)是迄今国内最高。闪锌矿分棕黑色、红棕色和黄棕色3种颜色。Cd在深色闪锌矿中而G e和G a在浅色闪锌矿中相对富集,Se在不同颜色闪锌矿中含量几乎不变。Cd,G e,Se主要呈类质同象形式存在,Cd,G e占据Zn的位置,而Se占据S的位置。G a主要以显微吸附形式存在,少量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Zn与Cd负相关,而与G e正相关,与Se不相关。分散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指示矿床为沉积-改造成因。  相似文献   

14.
贵州天桥铅锌矿床分散元素赋存状态及规律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利用电子探针(EPMA)、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等分析了天桥铅锌矿床矿石矿物中分散元素的含量、赋存状态及规律,结果表明分散元素在该矿床中含量达到了综合利用评价指标,有的甚至达到了工业品位(如Cd等);这些分散元素可能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在硫化物矿物中,其规律为Ga、Cd、In等赋存在闪锌矿中,Ge、Tl等赋存在方铅矿中,黄铁矿中分散元素富集低;在不同颜色闪锌矿中,Ga、Cd富集规律表现为浅色闪锌矿>中色闪锌矿>黑色闪锌矿,而Ge、Tl、In、Se富集表现出中色闪锌矿相对高于浅色及黑色闪锌矿;同标本中,不同颜色闪锌矿的Ge、In富集规律在还显示浅色闪锌矿>中色闪锌矿>黑色闪锌矿,而Ga、Tl、Cd、Se富集规律呈现中色闪锌矿相对高于浅色及黑色闪锌矿.Ga/In、Zn/Cd等参数指示出矿床成因类型可能为热液-沉积-改造.  相似文献   

15.
闪锌矿中的Cd主要类质同象置换Fe而不是Zn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闪锌矿是自然界广泛分布的金属矿物,经常含微量的Fe、Cd等杂质元素,并认为Cd和Fe以类质同象方式取代了Zn。但是作者注意到,闪锌矿中的Cd与Zn基本都呈正相关关系,而与Fe呈很好的负相关关系。依照类质同象的定义,类质同象替换的二个元素应该呈负相关关系。因此,我们认为闪锌矿中的Cd主要不是类质同象替换Zn,而是取代了Fe。闪锌矿中的铁主要是Fe2+。Fe2+与Cd2+地球化学性质相似,FeS与CdS的键长和晶格能相近,因此,Cd完全可以类质同象置换闪锌矿中的Fe2+。  相似文献   

16.
闪锌矿的Cd含量与颜色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黑色闪锌矿贫镉,浅色闪锌矿富镉。笔者统计了国内外74个矿床,385个Cd含量数据。其中33个矿床有不同颜色闪锌矿的Cd含量数据37组。闪锌矿从黑色到浅色,Cd含量依次降低的有15矿床,17组数据,占统计矿床的44.1%,数据组的48.6%;Cd含量逐渐增加有14个矿床,14组数据,分别占统计矿床的45.5%,数据组的38.9%;Cd含量先降后升,黑色闪锌矿含量最高的有2个矿床,2组数据,分别占统计矿床的6.1%,数据组的5.7%;Cd含量先减后增,浅色闪锌矿含量最高和先升后降,褐色闪锌矿含量最高的各有一个矿床,一组数据,分别各占统计矿床的3.0%,占数据组的2.9%。由此看来,黑色闪锌矿与浅色闪锌矿的Cd含量无明显差异,说明闪锌矿的Cd含量与其颜色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7.
闪锌矿作为甲玛斑岩成矿系统远端热液流体形成的典型金属硫化物之一,也是揭示成矿流体演化和成矿作用差异的重要指示矿物。甲玛超大型铜多金属矿床是西藏冈底斯成矿带碰撞型斑岩成矿系统的典型代表,其远端成矿流体的性质有待进一步完善。甲玛矿床中闪锌矿可分为产于远端硅灰石矽卡岩型矿体中的闪锌矿(进一步分为主矿段和南坑矿段)、大理岩中Manto型矿体的闪锌矿和角岩型矿体中的闪锌矿。采用电子探针测定闪锌矿的元素组成及含量,研究结果表明,甲玛闪锌矿相对富集Fe、Mn、Cd等元素,其中,角岩型矿体中的闪锌矿的Fe和Cd含量最高,其次为硅灰石矽卡岩型矿体和大理岩中Manto矿体的闪锌矿。甲玛闪锌矿的颜色较丰富,且与Fe元素的含量具有较强相关性,颜色越偏红褐色的闪锌矿Fe含量越高,颜色越偏蓝黑色的闪锌矿Fe含量越低。距离斑岩成矿中心较近的角岩型矿体中的闪锌矿铁含量最高,形成温度最高,为中偏高温;远离斑岩成矿中心的远端硅灰石矽卡岩型矿体中闪锌矿的形成温度中等;更远端的大理岩中Manto矿体的闪锌矿形成温度最低,为中低温。距离热液成矿中心越远,闪锌矿中的Fe和Cd含量逐渐降低,形成温度越低,据此可将闪锌矿作为斑岩成矿系统判定热源和流体源的找矿标识之一。  相似文献   

18.
陕西几类重要铅锌矿床的矿物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文章将陕西铅锌矿分为海底喷气沉积型(即SEDEX型)、与海底喷气沉积-改造作用有关的类SEDEX型和MVT型3类.对马元(MVT型)、南沙沟和江坡(类SEDEX型)、铅硐山和二里河(SEDEX型)铅锌矿床中的闪锌矿等矿物进行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测定结果表明,3类矿床各具特点:马元铅锌矿床闪锌矿的Co、Ni、Th、Y含量较低,而Mo、Cs、Sr、Ba、T1含量较高;南沙沟和江坡铅锌矿床闪锌矿的Sn、Sb、W含量较低,而Mn、Y、Zr、In含量较高;铅硐山和二里河铅锌矿床闪锌矿的Li、Zr、CB、Ba含量较低,而W含量较高;在闪锌矿Li-Cs、Zr-In、W-Sn、∑REE-δEu、δEu-δCe散点图上,5个矿床的投点按上述3类分别集中.但铅硐山和二里河铅锌矿床与南沙沟和江坡铅锌矿床具有更多的相似性,而与马元铅锌矿床差异较大:在闪锌矿Sr-Ba、Co-Ni、Th-Y、Mo-T1散点图上,马元的投点集中于一处,而其他4个矿床的投点集中于另一处;马元闪锌矿具有十分明显的铕正异常,而南沙沟、江坡、铅硐山和二里河闪锌矿铕异常不明显,或具有负铕异常;5元素矿床闪锌矿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均为轻稀土元素稍富集的右倾型,但马元的稀土元素总量明显低于其他4个矿床.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云南会泽铅锌矿床的黄铁矿、方铅矿和闪锌矿中的分散元素进行了电子探针分析(EMPA),探讨了分散元素的富集机制.结果表明,分散元素含量已达到综合利用指标,且富集规律为:分散元素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黄铁矿中分散元素含量较低,而方铅矿中分散元素的含量稍高于闪锌矿.闪锌矿中:Cd富集顺序为红色>杂色>黑色,在高温阶段Cd置换Fe,低温阶段Cd置换Zn;Ga通过置换Zn进入闪锌矿,Ge可能主要替代Fe而进入闪锌矿晶格.方铅矿中:Cd和Ga元素置换Fe或Pb先进入方铅矿晶格内,Ge则富集较晚,具体表现为:当Ga含量较低时,元素进入方铅矿品格顺序为Fe,Zn→Cd→Ga,Ge,当Ga含量较高时,元素进入方铅矿品格的顺序依次为Cd,Ga→Ge.  相似文献   

20.
胡雄伟 《地球学报》1991,12(1):91-100
电子探针研究表明江西大吉山矿床二云母花岗岩和白云母花岗岩中副矿物闪锌矿为富镉闪锌矿(Cd,4.34—19.89%,wt%,下同),铁含量低(Fe,1.03—4.24),尤以具W、Be、Ta、Nb矿化的白云母花岗岩中闪锌矿镉含量为高,并随岩体由下到上(标高的增大)而增高。矿物中Cd+Fe与Zn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负相关关系,指示了主要类质同象替代发生在Cd、Fe与Zn之间。矿物中可能存在不等位替代现象和四面体空位。富镉闪锌矿晶胞参数为0.54250—0.54440nm,随矿物中Cd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对照表明,当矿物中镉含量特别高时,Skinner(1961)晶胞参数计算公式估计值偏大,需作重新修正。最后,文章对富镉闪锌矿的成因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