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壳物质组成、特定地壳结构或地震构造是地震孕育的母体,区域动力作用环境(力源)是地震孕育、发生的必要条件。在活动板块边缘(如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菲律宾海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地震活动较强,地震密集,在板块内部或不活动板块边  相似文献   

2.
2011年东北近海MW9.0巨大逆冲地震发生后,在整个日本列岛观测到数千个内陆和火山地震,这些地震并不仅限于发生在东北地区太平洋海岸近海的余震区内。这提醒我们评估地震活动时思路要更宽,要去掉前震-主震-余震活动仅限于特定地震有限余震区内的普通想法。在最近的100年中,全球发生了几个巨大逆冲断层地震。根据我们的地震发生区在沿倾向双段(ADDS)和沿走向单段(ASSS)之间明显不同的新假设,我们研究了地震前后的重要地震事件。总体来说,沿倾向双段巨大逆冲断层的一些重要余震(大于MW7.5)发生于板块外侧隆起区及其附近(Ⅰ类),其中有些是倾滑正断层作用,有些是俯冲海洋板块内具有正断层分量的走滑断层作用。这些板块外侧隆起区的地震被认为是受巨大逆冲断层板块耦合作用减弱,引起的海洋板块下降板片的板片拉力控制。此外,有些沿余震区内板块边界和类似余震区扩展到相应巨大逆冲断层的地震也很重要(Ⅱ类)。另一方面,沿走向单段的余震发生在相同余震区及其附近,而且重要的或灾难性的板块外侧隆起区地震很稀少。已知沿倾向双段和沿走向单段的巨大逆冲断层也有一些大(不重要)的内陆地震。所有这些结果均不取决于俯冲几何形状是否是斜向的还是正交的。  相似文献   

3.
1 基本参数  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04年10月23日16时56分(北京时间)日本新泻县发生70级地震,震中位置:373°N,1390°W,震源深度33km。据美国地质调查局NEIC测定,此次地震震级为69级;日本气象厅测定的震级为68级。目前已发生有感余震共计440多次。2 构造背景  日本位于著名的环太平洋——被称为火环的地震活动板块边界上。日本经常发生地震与几个不同尺度的构造板块相互运动有关,包括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鄂霍次克海板块以及阿穆尔河板块。10月23日的强烈地震发生在日本海沟东大约350km的鄂霍次克海板块内,在该海沟处,太平洋板块…  相似文献   

4.
吉平  李纲  刘杰  倪四道 《中国地震》2011,27(1):103-110
1 全球地震活动概况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0年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28次(表1),最大地震为2月27日智利8.8级地震(图1).与2009年相比,全球地震频次和能量释放明显增加.2010年全球7级以上地震活动有以下特点: 2010年全球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28次,明显高于1900年以来的平均水平(18次/年),与2009年(20次)相比,地震频次明显增加.2010年南美板块西边界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活跃,全球28次7级以上地震中有16次分布在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北边界和东边界上,5次在南美板块西边界,4次在菲律宾板块边界,2次在北美板块边界,1次在中国青藏块体边缘地区,显示出空间分布相对集中的特点(图1).  相似文献   

5.
正全球最大地震往往发生在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的地方,而被困于两个板块边界之间的水对地震破裂过程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通过对2010年2月27日智利大地震的分析,德国地学中心(GFZ)和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形成板块边界的岩石的孔隙水压是影响地震破裂过程的主要因素。该研究成果发表在2014年3月28日的Nature上。  相似文献   

6.
2010年智利大地震及历史地震活动与地质构造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2月27日(当地时间)智利发生了8.8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该地震是典型的逆冲型地震,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是Nazca板块以每年8cm的汇聚速率俯冲于南美洲板块之下,使得该板块下部的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引发破裂的结果。历史地震分析表明,目前该地区可能开始一个新的大震活跃期,未来3~4年内可能还会发生一次8级以上的地震。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11月25日,美国俄勒冈大学和法国CNRS研究人员在Science联合发文提出大规模地震发生的新机理,该成果对目前已经被普遍认可的大地震产生机制的相关理论提出了挑战。一直以来,被科学家广泛接受的有关大地震产生机制的理论要点包括:大规模地震(震级超过8.5)通常发生在板块俯冲带;在该区域,板块快速汇聚并且发生俯冲的板块  相似文献   

8.
最近大多数公众对地震的兴趣主要集中在那些发生于地壳两板块之间的边界地区的地震上。然而,地震还可发生在单板块内。1811年和1812年,3次这种"板内"地震(估计震级约里氏8级)震动了美国中西部的某个地区,震中在靠近密苏里州一阿肯色州边界的密苏里新马德里附近。  相似文献   

9.
统计分析了1962~2016年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挤压带俯冲带强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角加速度变化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研究时段菲律宾海板块西边缘带的25次强地震活动(MS≥7.5)有21次都发生在地球自转角加速度上升期,表明该地区强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角加速度之间存在相关性,最后讨论了这种相关性可能的力学机理。  相似文献   

10.
孙文斌  和跃时 《地震地质》2004,26(1):122-132
分析中国东北地区深震 (mb≥ 6 .0 )及浅震 (MS≥ 5 .0 )的成组性活动特征 ,研究了深震“强震组”与浅震“强震组”的时、空相关性。着重探讨了西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的地震分布特征及其与西太平洋俯冲带形态的关系 ,并着重分析了西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地震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 :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倾角小的地区 ,板块碰撞带地震活动强烈 ,板块俯冲对欧亚大陆的影响也较强 ,俯冲带处于较强的挤压应力状态 ;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倾角大的地区 ,板块碰撞带地震活动较弱 ,板块俯冲对欧亚大陆的影响也较弱 ,深部俯冲带引张应力增强。分析认为 ,未来 10年中国东北地区将进入浅震“强震组”活动时段 ,期间可能发生MS≥ 5 .0地震 6次左右 ,应加强东北地区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11.
2018年9月28日(北京时间)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附近发生M_W7.5地震。通过对地震震源机制的分析得出,本次地震是由于摩鹿加海微板块内部浅层走滑断裂所致。历史地震和震后周边区域的地震活动特征分析表明,该区域进入了地震活跃期,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较为明显。地震引发海啸是此次地震造成人员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环太平洋地震带在空间、时间和成因上与各类板块边界的地质构造活动密切相关.不同板块边界类型有不同的地震频度、强度、震源深度和分带性.我国东北部大陆边缘(吉林、黑龙江)属于日本深海沟消亡板块的一部份,并且位于深源地震亚带部份.鉴于沿日本岛弧系发生的深源和浅源地震之间存在着一种时间对应关系,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日本岛弧发生的浅震来预测我国东北的深源地震.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31°00′N,103°24′E)Ms8.0巨震对中国东部地区地震形势的影响.(1 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西南侧印度板块碰撞、东部太平洋板块俯冲和挤压以及东南部的菲律宾板块作用等,并在大陆内部形成了多条大的活动构造.这些板块之间、断裂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大陆内部地震活动呈现西强东弱,东西呼应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4.
地震的发生往往是无序和不可预测的 ,这不仅困扰着地震学家 ,有时也使城市疏于防范。不过目前一个地球物理学家研究组报道说 ,大约每 1 4个月在太平洋西北部深层就爆发一次所谓的慢地震。这种规律可能会有助于阐明称为俯冲带的构造板块边缘的运行机制 ,甚至有可能预测强地震爆发的危险期。通常当处于挤压和受力状态的断层突然破裂时 ,地震就会爆发。在太平洋西北部 ,由于胡安·德富卡板块 ( Juan de Fuca plate)试图挤压入北美板块边缘下面而使应力增加 (图1 )。在表面看来 ,板块之间连接紧密。但在断层深处 ,岩石却越来越热 ,可塑性也越来…  相似文献   

15.
正0引言在卡斯凯迪亚俯冲带,胡安·德富卡(JdF)板块向北美板块下方俯冲,有证据表明此处发生过震级约为9.0的强逆冲型古地震(Nelson et al,1995;Goldfinger et al,2003)。然而,事实上并没有用仪器记录到逆冲带地震,因此我们只能间接地推测发震带的位置和特性。有研究提出温度是控制地震发生深度的因素,闭锁区从海沟或150℃等温线沿倾向延伸至350℃等温线,其过渡  相似文献   

16.
地震学     
这份报告总结了过去三年中地震学的进展。在这一时期发生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地震,它们都具有特别的意义。第一类地震包括发生在俯冲板块边界上地震空区中的较大地震和大地震。1985年3月3日智利瓦尔帕莱索地震(M_S=7.8,M_W=8.0)发生在有充分资料证明其大震周期为86±10年的地区。这个地区的上一次大地震发生在1906年。1985年9月19日墨西哥地震(M_S=8.1)  相似文献   

17.
内陆地震     
内陆地震在世界各地,地震并不是均匀地发生的。大多数地震发生在相互作用的板块的边缘,如发散带(洋中脊、裂谷)、汇聚带(岛弧)、走向滑动带(转换断层)、碰撞带(褶皱山脉和走滑断层),这就是板间地震。但是地震不全是发生在板块之间,它也发生在板块内部。发生于...  相似文献   

18.
根据关东-东海地区1980年1月至1993年4月期间的地震资料,描绘出了菲律宾海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目前地震平静的边界。关东-东海地区的大多数地震,不是发生在上覆板块(欧亚板块)之内,就是发生在俯冲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之中,其震源深度不到30km。  相似文献   

19.
20 0 2年 6月 2 9日凌晨 1时 1 9分在我国吉林省汪清县发生 7.2级地震 ,由于震源很深( 540 km) ,虽然东北全境和华北部分地区较大范围有感 ,但未造成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此次地震震中位于我国深源地震区。 1 999年 4月 8日在同一地区曾发生 7.0级地震 ,震源深度 540 km,也未造成破坏。另据了解 ,此次地震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下方俯冲造成的2002年6月29日吉林汪清县发生7.2级深源地震@董泰  相似文献   

20.
正浅源地震发生在地球的最上部,即地壳(平均厚度约33km),影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全球其他很多地方的地震多属于此类地震。中源地震发生在50~300km的深度范围内,在全球地震目录中占1/4,其中一些足以引发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当板块上累积的应力超过摩擦力时,板块会突然发生滑动并引起能量的释放,如此就引发了浅源地震。但对于发生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中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