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0 毫秒
1.
在分析3次千岛群岛大地震对应东北地区地震的基础上,讨论了在地质构造背景下千岛群岛大地震引起板块俯冲与我国东北地区地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千岛群岛发生7级以上地震对应东北地区地震有较强相关性;千岛群岛在大地震破裂过程中产生的俯冲作用自东向西对东北板块产生挤压作用,东北地震区相继发生了浅源地震;千岛群岛地区发生地震时,东北...  相似文献   

2.
1.引言大地震前后,前震、余震的P轴方向发生变化,可从唐山地震等几个实例看到。一般认为这是大地震前在震源区应力集中,地震后应力释放形成应力再分配所致。笔者认为除这类大地震发生过程中的局部应力场变化外,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周期性的应力场变化。至少在板块俯冲带,压缩应力向海洋板块俯冲方向作用,压应变增大。可以认为,由于非弹性变形,只要应力不松弛,水平应力就增大。可是,在俯冲口,因为大陆板块的摩擦阻尼或者软流层的粘性阻尼,俯冲板块并不以一定速度俯冲。  相似文献   

3.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西北近海8.7级大地震,是一次浅源的海沟俯冲型板间地震。震中位于印尼-美拉尼西亚板块边界构造带的西北端,2004年沿该带发生的8次M≥7地震显示总体由东向西迁移的特征,表明它们具有相互联系的统一动力过程。这些板间地震的发生与该地处于几个板块汇聚地带和较大的板块运动速率有关,它们导致了强烈而复杂的构造变形和构造活动。印度洋-澳大利亚板块向东南亚陆块的低角度俯冲,在俯冲带浅部形成积累应变能的巨大闭锁区,它的突然破裂和大尺度滑动是造成印尼8.7级大地震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4.
多数大地震都是沿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的海沟发生.现在已经清楚矩震级Mw达到9级的巨大地震只发生在几个地区,包括智利、阿拉斯加、堪察加半岛和苏门答腊.日本海沟是太平洋板块向鄂霍次克海板块俯冲的地区,并没有历史记载表明这里曾发生过矩震级9级的大地震,唯一可能的例外是公元869年贞观(Jogan)大地震[1],其震级到现在...  相似文献   

5.
智利是世界上部分大地震的发生地:那里大概平均每十年就会发生一次8级地震。这些地震都发生在俯冲带:有的发生在南美和Nazca板块之间的界面上,称为板问破裂;有的发生在Nazca俯冲板块内部,称为板内事件。每个世纪都会发生几次巨大的板内、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地震学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12月26日的苏门答腊一安达曼毁灭性地震比最初报告结果大2.5倍,其震级仅次于1960年智利地震。该地震沿1200km长的断层滑动缓慢释放其能量,产生的长破裂引发了随后的海啸。既然整个破裂区已经滑动,由印度板块向缅甸小板块下俯冲所积累的应变也被释放,因此在该部分板块边界上暂时没有产生类似海啸的危险,虽然南段大地震的威胁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7.
2010年2月27日马乌莱(智利)M8.8地震使安第斯大逆冲型俯冲带的一部分区段破裂,该区段被认为具有极高的潜在地震危险性[1-6].此次地震是使俯冲带内一个长期地震空区发生破裂的一次最大地震,在此之前,一个密集型空间大地测量台网对该俯冲带进行了监测.这就为评估震间闭锁与同震滑移的空间相关性提供了板块界面震前闭锁状态的...  相似文献   

8.
日本东北9.0级地震的同震与震后滑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部分强震都发生在海沟,那里是海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的地方.大量矩震级MW9.0以上的地震发生在若干区域,包括智利,阿拉斯加,堪察加半岛和苏门答腊岛等.位于太平洋板块俯冲鄂霍茨克板块的日本海沟,历史记载上没有发生过MW9.0地震,除了至今震级还有争议的公元869年Jogan大地震[1](可能超过MW9.0).然而,根据...  相似文献   

9.
日本俯冲带地震发生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了解地震发生的动力学机制是研究地震发震原因的关键,而数值模拟的方法是高速、有效的手段.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宫城县发生9.0级大地震,文中以该次大地震所在的日本俯冲带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黏弹性有限元数值模拟,并引用接触对,建立了研究区二维数值模型,模拟俯冲带与上覆板片之间的滑动、黏滞到再滑动的过程,亦即断层失稳发生地震的过程.模拟结果显示,随着太平洋板块不断俯冲,在俯冲带上自发出现了断层闭锁、解锁到再闭锁的黏滑过程,且这种过程呈现一定的准周期性,大事件主要集中分布在20~30 km的深度范围内.根据俯冲带可能在俯冲过程中角度的变化,建立了不同的模型,进行模拟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俯冲带的几何形态,以及俯冲角度变化所在的不同深度,对模拟的结果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全球最大地震往往发生在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的地方,而被困于两个板块边界之间的水对地震破裂过程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通过对2010年2月27日智利大地震的分析,德国地学中心(GFZ)和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形成板块边界的岩石的孔隙水压是影响地震破裂过程的主要因素。该研究成果发表在2014年3月28日的Nature上。  相似文献   

11.
地震预报由目前的经验预报走向物理预报,数值模拟地震过程是其中的关键.文中应用统一的数学公式表述了速率相关的摩擦接触中黏着(sticking)和滑移(sliding)这两种不同的运动状态;有限元计算中采用静力显示的时间积分方法,基于R最小策略,控制时间步长以保持力学状态变化稳定,从而保证有限元计算过程平稳、收敛.以2004年发生过Mm=9.3特大地震的苏门答腊俯冲带为例,模拟了俯冲带上俯冲板片与上伏板块之间的闭锁、解锁、滑动到再闭锁这一准周期性过程,即地震的孕育、发生过程.计算结果表明,俯冲带上具有较大尺度、介质均匀、摩擦系数相同的区域是产生大规模、大幅度整体突然滑动(即大地震)的条件;模拟的苏门答腊俯冲带上的大地震在时间上有准周期性,空间上有迁移特征,破裂由深部向浅部进行;此外,俯冲带的几何特征对大地震的震源位置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日本东北潜在大地震的规模曾被低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家已经把地球分为可以产生9.0级地震的板块边界和不会产生9.0级地震的板块边界.然而,2011年发生在日本东北的大地震与2004年发生在苏门答腊—安达曼的超级大地震却让科学家们震惊,因为这两个地区被认为都不可能发生震级超过8.4的大型逆冲地震.现在,地震科学家经重新研究后都承认现有的最大地震规模的预测模型不再有效.人们对这些模型已经提出疑问:苏门达腊什么时候驱动一个板块边界穿过它们的中心?日本东北又在何时驱动了另一个板块边界?  相似文献   

13.
1885-1999年的115年间日本地壳中的大地震(震级5.7-8.0,深度0-20km)发生在由地震层析成像揭示出的低速区及其周围,低速区可能代表孕震地壳的薄弱部分。地壳弱化被认为与该区内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俯冲密切相关。沿火山前沿及弧后区的地壳弱化可能是由活火山及岩浆房造成的。在弧前区,在地震震源区探测到了流体,这种流体可能会促使地壳强化和破裂成核。流体可能与俯冲的菲律宾海板块的脱水作用有关,这些结果表明,地壳中的大地震并非在什么地方都会发生,而仅发生在用地球物理方法可能会探测到的异常区内。  相似文献   

14.
采用台湾地区700多个地震台的P波初动极性资料确定了1991~2005年间该地区ML≥4.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由于涉及大量事件和台站,我们采用遗传算法非线性全局搜索震源机制解。该算法通过人工合成检验进行调整和验证。最终从4188个地震事件中得到了1635个高质量的地震震源机制解。大部分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以逆)中为主,反映了板块碰撞造成的压缩应力场。正断层型事件发生在俯冲区的中等深度处,可能源于俯冲板块的弯曲。在欧亚板块内,北港基底高区(Peikang Basement High)附近和宜兰附近的板块碰撞较为复杂,也发现了走滑断层。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研究发震结构和板块构造所需的震源机制数据库。该数据库也可被构造地震学家用来计算波形层析成像研究中的合成地震波形。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8月13日,Nature发表文章称,智利在发生2014年8.2级地震后,再次发生大逆冲型地震的可能性很大。地震空区理论主要是研究识别那些近期地震断层活动性较其他区域少而地震发生的危险性升高的区域。该理论成功地阐明了过去发生的一些地震,对定性描述哪里可能发生大地震是有用的。靠近智利北部的俯冲地带曾被预测会发生一次大地震,该地带自1877年M8.8大逆冲型地震以来并未发生过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印尼苏门答腊大地震与中国珠江流域大洪水之间的关系\[1\].印尼苏门答腊以南的板块俯冲带,是强烈地震活跃地区.近200年来发生3次大地震:1833年11月24日8.7级地震、1861年2月21日8.5级地震和2004年12月26日Mw9.3级地震.每次地震后,第二年都在中国华南珠江流域发生巨灾.巨大地震产生宽阔的地震破裂带,引起地壳中放出携热水汽.由于地下裂隙的复杂性和不畅性,放气效应到达地表可滞后于地震断续达一年以上.排出的水汽被搭载在西南气流上到达华南地区.  相似文献   

17.
2012年6月9日出版的《地球物理学研究通讯》(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发表了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地质学系有关板块俯冲带地震及海啸发生机理研究的最新成果.该研究提出了浅俯冲带地震及其所引发海啸的"自洽"机制.  相似文献   

18.
南阿拉斯加地壳及上地幔结构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柳存喜  王志 《地球物理学报》2014,57(7):2113-2126
通过反演562891个纵波和156321个横波走时数据,第一次同时获得了阿拉斯加地区地壳及上地幔的纵波与横波速度以及泊松比图像,为更好地认识阿拉斯加地区的深部地震结构、太平洋板块与亚库塔特板块的俯冲几何形态提供了科学依据.成像结果表明P波和S波速度图像与泊松比结构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强的高速度和低泊松比异常沿着阿拉斯加俯冲带延伸至200 km深度,该高速度和低泊松比异常体与俯冲带的地震空间分布吻合,因此,我们认为该高速体为俯冲的太平洋板块和亚库塔特板块.从地震空间分布发现,大部分大地震(M>6.5)发生在高速度与低速度异常交界处,可能反映了俯冲板块之间强耦合作用.在俯冲带的地幔楔显示出广泛的低速度和高泊松比异常,并且这些异常与岛弧火山的位置相对应,这与大洋板块俯冲所形成的岩浆入侵作用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在南阿拉斯加俯冲带,俯冲板块的俯冲角度从兰格尔块体下方的平坦变成在布里斯托尔湾下方的陡峭,这与亚库塔特板块俯冲在兰格尔块体下方和太平洋板块俯冲在布里斯托尔湾下方有关.在基奈半岛和科迪亚克岛连接处的上地幔位置存在强烈的低速与高泊松比异常体,使该处的大洋俯冲板块变薄.这一现象可能与亚库塔特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碰撞作用以及软流圈强烈的上升流入侵有关.  相似文献   

19.
地震学     
这份报告总结了过去三年中地震学的进展。在这一时期发生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地震,它们都具有特别的意义。第一类地震包括发生在俯冲板块边界上地震空区中的较大地震和大地震。1985年3月3日智利瓦尔帕莱索地震(M_S=7.8,M_W=8.0)发生在有充分资料证明其大震周期为86±10年的地区。这个地区的上一次大地震发生在1906年。1985年9月19日墨西哥地震(M_S=8.1)  相似文献   

20.
2007年4月1日,一次大海啸地震(MW8.1)使得所罗门群岛俯冲带在一个三联点处破裂。在这个三联点上,澳大利亚板块、所罗门海-伍德拉克盆地板块在不同滑动方向上同时向太平洋板块俯冲。大地震过程中,相关的滑动方向突变使得太平洋板块上部收敛滞弹性变形,这就产生了Simbo俯冲断层之上弧前的局部隆起,潜在地放大了局地海啸振幅。地震周期过程中的弹性形变似乎主要通过上冲的太平洋弧前来调节。这次地震显示了极其年轻的俯冲大洋岩石圈的孕震潜力和横贯坚实地质边界的破裂能力,也显示了引起隆起和海啸的复杂同震滑动的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