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病毒性肝炎,肝硬变与胆囊病变的CT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院近两年来住院的病毒性肝炎患者500例和肝炎后肝硬变患者100例胆囊病变的CT检查结果作了回顾,结果表明急性肝炎、慢性活动型肝炎与肝硬变三组的胆囊病变发病率分别为68.6%、85.0%和94.0%。三组比较差异显著。急性肝炎以胆囊缩小、囊壁增厚和/或毛糙及胆囊周围炎为主;慢性活动型肝炎以囊壁增厚和/或毛糙、胆囊肿大为主,单纯胆囊缩小和胆囊结石较少;肝炎后肝硬变以胆囊肿大、胆囊结石和囊壁增厚  相似文献   

2.
本文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壶腹癌,B超诊断准确率71.4%,CT诊断准确率85.7%,两者结合准确率达92.9%,对于大多数中,晚期壶腹癌,B超与CT表现大致相同,但CT对显示较小,较早期的病变所致阻塞性黄疸其阻塞部位,阻塞程度及阻塞性质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胆囊癌CT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分析了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癌CT表现。根据CT表现及结合病理分为1)壁厚例,表现为胆囊壁弥性或局限性不规则增厚,增强后囊壁强化明显;2)腔内型,表现为从增厚囊壁突入腔内的不规则结节影,伴胆囊壁侵犯,增强较明显;3)肿块型,胆囊腔闭塞,胆囊区低或等密度肿块,伴邻近肝脏直接浸润,胆管扩张及局部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结核性腹膜炎(TBP)及癌性腹膜炎(CP)的多排螺旋CT(MSCT)表现,为两者的诊断及鉴别提供依据。方法:搜集2010年9月~2011年9月的24例TBP和47例CP患者的CT影像资料,全部病例经手术和病理进行确诊,采用χ2检验比较各种CT征象在两种病变中的发生率,结合病理变化、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结果:TBP组及CP组患者大量腹水,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1.7%、72.3%,χ2=9.695,P〈0.05)。TBP组以壁层腹膜均匀光滑增厚、肠系膜污垢样改变为主,CP组壁层腹膜以不规则、结节、块样增厚为主。结论:以壁层腹膜改变为基础,综合大网膜、肠系膜、腹水及淋巴结改变CT征象进行对两种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目的在于评价先天性胆管囊肿影像学诊断的价值及首选检查方法。所用的材料与方法是搜集68例术前经腹部平片、胃肠钡餐检查、静脉胆道造影、ERCP、PTC、B超、CT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的病例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是B超简单,可重复检查,阳性率74.6%;CT能清晰显示胆管囊肿的部位,大小,类型。对Carolis病有特别价值,ERCP检查痛苦,对小儿不适宜;PTC为创伤性检查,静脉胆道造影显示病变不隹;腹部平片,胃肠钡餐造影仅能显示病变间接征象。结论得出:对胆管囊肿的检查诊断,首选CT和B超,ERCP和PTC,应该做为补充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肝占位病变37例分析研究比较原发性肝癌22例,肝转移癌2例,肝血管瘤8例,肝腺瘤1例,肝脓肿3例,肝包虫1例的CT和B超诊断,认为CT和B超的联合应用对肝占位病变的检出能力,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CT诊断纵隔脂肪沉积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隔脂肪沉积症临床少见,多无症状,易误为纵隔肿瘤或心脏疾患,CT检查可确诊此症。经X线或B超检查的3例纵隔增宽的患者,CT扫描排除纵隔肿瘤。3例经CT扫描证实纵隔血管周围广泛脂肪沉积,密度均匀,边缘清楚,不造成气管,食管移位。CT检查可确诊纵隔脂肪沉积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是探讨肺癌改变要注意观察其支气管改变,全面评价病灶部位,大小,形态及浸润范围。方法采用了螺旋CT薄层扫描(SVCT)后,再做增强CT扫描,然后对68例肺癌气管支气管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明确指出了68例病人均进行CT检查,其中54例经手术病理,支气管镜或细胞学检查证实,从而明确了螺旋CT是诊断支气管肺癌的重要方法之一,非常有益于临床方案的选择和设计。  相似文献   

9.
笔者对84例前列腺增生病例经CT检查作了研究,并对其治疗进行评价及随访观察。在CT影像上表现为形态异常、密度不均、精囊角变钝或消失,此征象可见于良、恶性前列腺增生,而复合征象主要见于前列腺癌。双侧叶增生为主,选择前列腺球囊导管扩张术(简称BCDP)治疗效果较好;中叶增生为主导致临床症状明显,经BCDP治疗后症状复发率高,选择手术治疗效果较好。笔者认为前列腺大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CT对前列腺增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到目前为止,国内对RB主要采取眼球摘除。 但为避免误诊,所以术前必须要正确诊断,应用各种影像手段来检查。据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统计的RB 81例应用CT检查均发现眼内高密度影、不均质,有钙斑者29例,占CT检查者的75.0%。视神经增粗6例,眼球增大5例眼内肿物向眶内蔓延3例,眶腔扩大1例。 由此看来,CT检查不但能够发现眼内的病变,还可观察眼外蔓延及眼球周围结构的改变,在发现眼外蔓延的肿瘤方面,CT检查优于B…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厚壁胆囊癌与慢性胆囊炎的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厚壁型胆囊癌15例与慢性胆囊炎15例的CT扫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5例厚壁型胆囊癌壁不规则增厚,增强的胆囊壁见连续性中断6例,胆囊腔变小和失去正常形态8例,胆囊壁显僵硬9例,胆囊周界不清10例,9例病人不同程度的胆总管扩张,7例见淋巴结肿大。15例慢性胆囊炎2例壁厚薄不均,胆囊挛缩变小,壁略显僵硬2例,胆囊周界不清4例,均未见肿大淋巴结。结论 CT在胆囊癌与慢性胆囊炎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胆囊癌的螺旋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癌的临床及CT表现.23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扫描延迟时间为20S-25S和60S-65S,对比剂用量100ml,注射流率3ml/s.结果胆囊癌的主要CT表现有:①胆囊壁局限性增厚或弥漫性不规则增厚7例;②胆囊区或胆囊腔内肿块16例;③合并胆囊结石6例;④直接侵犯肝脏11例.肝内转移4例.肝内外胆管扩张9例;⑤肝门及胰腺周围淋巴结转移11例.结论中晚期胆囊癌具有较典型的CT表现,80%以上的病人术前可以确诊.CT可以明确病变部位.分型及扩散范围,是一种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但早期发现仍存在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3.
胆囊癌CT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胆囊癌CT误诊原因,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癌病例43例,均行CT扫描,其中误诊23例.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误诊原因.结果 23例误诊中,诊断为急慢性胆囊炎5例,胆囊息肉1例.肝门区胆管癌2例,胆管癌1例,胆总管下端.壶腹部占位3例,胰头癌5例,胆总管炎症1例,梗阻性黄疸2例,胆囊肿大2例,结肠癌1例.结论明确胆囊癌的CT征象及其转移途径,可以避免误诊,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诊中绞窄性肠梗阻的多排螺旋CT(MDCT)的影像表现。方法:分析经手术证实的29例绞窄性肠梗阻(SIO)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DCT资料,经多方位重建和多窗位的技术处理,对绞窄性肠梗阻患者CT的肠管影像改变(肠腔的扩张、积液、肠壁厚度、密度的改变),肠系膜的CT影像改变(肠系膜的模糊积液、旋转、门静脉的变化),腹腔内的CT影像改变(腹水、气腹)及增强CT影像改变(肠壁的强化改变,肠系膜血管是否栓塞)深入研究。结果:29例患者中共检出肠腔扩张、积液26例,肠壁密度变化、增厚18例,肠壁、门静脉内积气2例,肠系膜的模糊、积液19例,缆绳征11例,漩涡征9例,鸟嘴征5例,腹腔积液12例,肠系膜血管栓塞3例及肠壁不强化5例。结论:多排螺旋CT识别绞窄性肠梗阻的MDCT征象细节对提高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研究超声与CT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提高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准确率。方法:以我院于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2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完整病历资料为分析对象。所有患者在两周内先后进行超声和CT检查,保留有完整的图像检查结果,且术后均经病理学证实。应用超声和CT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超声联合CT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3.17%、93.06%和92.77%,明显高于超声和CT;误诊率和漏诊率分别为9.03%和15.62%,明显低于超声和CT(P<0.05)。结论:超声应该作为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首选方法,但超声和CT诊断各有优缺点,应该联合应用超声和CT对甲状腺结节进行定性,从而提高诊断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扭转(SV)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SV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或肠镜复位证实的15例乙状结肠扭转MSCT表现,归纳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5例SV的MSCT征象有:15例均显示乙状结肠扩张,4例提示有肠管损害,包括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系膜间渗出和腹腔积液等;CT定位像显示倒“U”征14例,横断面图像显示“圆腹”征13例,“鸟嘴”征11例,MPR显示“交叉”征10例,“漩涡”征9例;CT增强及CTA显示肠壁强化减弱3例,肠系膜小血管闭塞1例,肠系膜动脉旋转2例。结论:乙状结肠扭转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尤其是肠管损害的判断对指导临床治疗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对肝癌自发破裂伴腹腔内出血型(血腹)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祛:回顾性分析10例肝癌发生破裂平扫十增强CT表现;分析肝癌破裂的增强CT特征。结果:所有的破裂的肿瘤均位于肝脏的周边带,6例显示了突出于肝边界外的实质。中心坏死7例,肝表面不连续5例。3例‘未发现破裂’的肝癌在增强时发现造影剂外溢至肝边界之外。2例只显示为肿块中出血但手术中发现己发生了破裂。1例整个肝脏破裂,分离的碎块漂浮于大量的腹水中。增强扫描后5例显示了周边带状强化及不连续低密度病灶。结论:增强CT使病灶显示更为清楚,能提高肝癌自发破裂诊断精确度,对临床怀疑肝癌自发破裂造成血性腹水者,增强CT检查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胸部创伤X线-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临床资料完整的50例胸部创伤进行了X线与CT检查的对比分析,着重讨论了闭合性及开放性胸部创伤的CT征象。作者观察到X线检查在反映胸部全貌,肋骨骨折时优于CT扫描,而对X线未能发现的肺轻度挫伤、出血、少量气胸、心包积液、膈疝等,CT能做出明确诊断;还发现X线片所见到的脊柱旁长条状“纵膈气肿”实为脊柱旁的气胸影象。对X线检出的胸部阴影不能定性的,CT能区别为肺挫伤、肺血肿、肺囊肿、胸壁血肿等病变,为临床提供了较平片更加准确的放射诊断。对合并肝、脾、肾、肠等腹部脏器破裂的复合伤及骨盆、脊椎骨折等也可快速完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卵巢卵泡膜纤维瘤的CT表现,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卵巢卵泡膜纤维瘤的临床资料、CT表现与病理特征。结果:18例患者共计18个病灶,均为单侧,10例位于左侧,8例位于右侧。肿瘤最大径范围从1.5~18cm,平均8.7cm。13例腹腔见积液,其中4例同时合并有胸腔积液。18个病灶多数呈类圆形或椭圆形,1例伴有浅分叶,4例形态不规则,边界或大部分边界清晰和光整。肿瘤呈较均匀实性密度7例;囊实性密度11例。增强后囊性部分三期均未出现强化;实性肿块或囊实性肿块实性部分增强后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静脉期及延迟期呈持续或渐近性轻度强化,增强后延迟期与平扫比较实性部分CT值增加幅度为2~18HU,未超过20HU。结论:卵巢卵泡膜纤维瘤CT特征性表现为单侧边界清晰的实性或囊实性肿块,增强后轻度强化,有时伴有腹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