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亚太地区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发展的趋势,分析了亚太地区跨国经济合作的历史进程,阐明了东北亚经济地域结构的基本特点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变化态势。  相似文献   

2.
东北亚各国自然地域相连,社会经济联系密切,形成了东北亚独特的经济地域系统。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深入探讨东北亚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科学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东北亚区域生态经济巨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动态演变格局是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科学问题;驱动力因子是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问题;跨境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是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归宿,而东北亚区域可持续发展支撑平台建设是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保障。东北亚、中亚地区作为一个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复杂巨系统,其可持续发展还有许多重要科学问题,需要该区域科学家联合攻关,共同探索。  相似文献   

3.
东北亚与东南亚地区次区域国际合作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作者对东北亚与东南亚地区次区域国际合作的典型代表-图们江地区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在自然资源条件,经济地域范围,区域开发的时空模式及其面临的障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两区域的发展将对东亚的地域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国际物流格局中的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国际贸易(物流)的支撑。世界产业结构的演替为东北亚区域产业结构演替方向提供了借鉴和方向性启示;但东北亚区域物流在国际物流格局中的地位决定了东北亚区域合作仍处于初级阶段。通过影响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的因素分析,提出加速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几个关键:图们江地区一体化、跨境交通走廊以及区域内的节点城市与口岸等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化的区域经济支撑模型分析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以中国特大城市地域为对象,基于加速中国城市化,促进城市与区域互动、协调发展的研究目的,以城市化动力因素分析为线索,利用SPSS手段与多元统计分析模型,对中国特大城市地域的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动态分析,建立了特大城市地域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相互关系数学模型。探讨了城市化率、建成区面积、城市经济密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特点与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大城市地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发展区域经济,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分析湛江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探讨地域开发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振兴湛江经济。  相似文献   

7.
发展区域经济,是实业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人析湛江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探讨地域开发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振兴湛江经济。  相似文献   

8.
Marton  A 《地理科学》1997,17(1):8-17
在东北亚区域发展方向论述了经济快速增长,资源转移和区域贸易格局的特点,随着后分析了图们江地区开发的国际环境以及图们江发展计划,指出图们江开发的几种可能选择和图们江与东北亚经济协作前景,特别提出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地域经济系统理论为指导,以福建省300强企业为研究样本,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的地域单元,以根据区域所有制数量的动态变化所划分的4种区域所有制结构类型为研究的结构框架,以300强企业的所有制及企业主要产品的行业属性为研究起点,分析了区域所有制结构的空间变化特征,并探究了区域所有制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区域所有制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研究的结果显示:4种所有制结构类型的区域工业经济发展梯度已经形成,其中,始终多于3种所有制的区域所有制结构和区域产业结构最复杂,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10.
东北亚区域跨境交通走廊由于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的深入而得到迅速发展,其对区域环境退化已经形成和将要形成重大的影响。本文在对东北亚区域国际合作中跨境交通走廊的运行及其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跨境交通走廊的发展对区域环境退化的影响作了战略性的评价与分析,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构建西藏──南亚边境贸易的优势、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西藏与南亚同处一个地缘经济板块,两地的经贸往来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当前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向内陆纵深发展的进程中,选择发展符合西藏区情的边境贸易,制定合作谋略,妥善处理西藏与南亚诸国的多边关系,十分有利于西藏的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和中亚五国地域辽阔,土地、森林、水、能源等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有色金属矿藏,种类配套齐全,在世界都占有重要地位。俄罗斯和中亚五国与中国在地缘、历史和文化等多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资源开发、经贸合作和科技交流的国际背景和有利条件。俄罗斯和中亚五国十分重视资源开发和原料出口,向主要经济合作伙伴推销资源产品,并很快引起许多国家,尤其是经济发展较快国家的重视。在未来的几年中,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五国在土地、电力、建材、机械、畜牧业、信息、交通等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可以说,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五国及其辐射地区市场潜力巨大,待开发的领域空白点较多,特别是里海、西伯利亚的石油和天然气,是21世纪全球最具能源开发前景的地区,而能源勘探与开采领域则是我们未来需要重点发展合作的领域。但是,中亚国家的原料型经济倾向,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不足,生产和社会基础薄弱,这些问题都阻碍着中亚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中亚国家的加工工业和轻工业相对落后,大部分日用消费品依靠进口。这是我国在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加工业优势的有利条件。所以,资源和经济技术的互补性,对发展中国与中亚五国和俄罗斯双边的区域经济合作都将起到积极作用。展望21世纪的俄罗斯、中亚五国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关系,根据俄罗斯和中亚各国资源状况实地调查和统计资料等,对区域资源开发现状与潜力进行了分析,对共同面对的问题,合作的基础和条件及合作前景,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亚经济地理是世界地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疆的向西开放战略起到基础支撑作用。制造业布局是中亚经济地理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中亚五国制造业发展的空间格局和结构特征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中亚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其发展制造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受前苏联推行的“劳动分工”政策影响,中亚五国的制造业结构相对单一。独立后五国的制造业在经历初期的衰退后开始发展,产业多样性有所增强,但由于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大幅下降,由1994年的53.6%降至2010年的约30%。制造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呈现以下特点:制造业空间分布不均衡,哈萨克斯坦制造业在五国中占具核心地位;哈国内制造业空间分布也呈现“东高西低”的不均衡分布格局;五国制造业有进一步重型化趋势;轻工业整体发展稳定,部分国家轻工产品依赖进口;制造业发展依赖外商投资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东亚高速铁路网络的发展演化与地理效应评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促使东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高速铁路作为促进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基础,其快速发展势必会对东亚地区的区域发展、空间结构、人口流动和一体化产生重大影响。在分析东亚高速铁路网络发展历程及服务水平的基础上,评价与对比了高速铁路建设对城市交通圈和可达性的影响,及一体化高速铁路潜在的空间效应,以期为东亚一体化高速铁路构建提供指导。结果表明:东亚高速铁路网络扩张整体上呈现出“核心—核心”到网络化的发展历程;高速铁路网络在中国东中部、日本和韩国等地区具有较高的人口和产业服务水平,但国土面积覆盖率相对较低;高速铁路的建设促使核心城市交通圈格局不断扩展与强化,可实现当日往返城市对数量明显增加,主要分布在中国长三角、珠三角,日本东京和韩国首尔周边;中国大陆、日本和韩国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分别呈现出以郑州、东京和首尔为中心的“核心—边缘”结构,且圈层结构逐渐向高速铁路沿线延伸;高速铁路的建设促使城市人口服务水平和可达性的空间格局均呈现出明显的“廊道效应”。  相似文献   

15.
Grassland ecosystem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errestrial ecosystems on the earth. Central Asia has the largest contiguous grazing area in the world and good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However, in the past 30 years, the grassland ecosystem in Central Asia has experienced significant degradation, and the livestock industry has also experienced an overall decline to the point that livestock products are now dependent on imports.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change tre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ecological occupation in Central Asia. The grassland ecological capacity in Central Asia was found to be much higher than the global level, and great potential still remain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f livestock products in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showed a deficit, and the net import of livestock product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Net imports reached 9.5% in 1992-2016, and the dependence on foreign countri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in Central Asia. In the future, the counties of Central Asia should optimize the aspects of policy,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productivity of grassland animal husbandry, strengthen grassl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ir grassland ecological economic systems.  相似文献   

16.
以全球恐怖主义数据库(GTD)的研究数据为基础,运用地学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2000-2018年东南亚发生的恐怖主义事件进行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及其参与组织的社会网络关联解析,得出以下结论:1)东南亚恐怖主义发展态势呈现显著的阶段性波动增长,在空间上表现为明显的集聚性,由2000-2013年的两极集聚中心转变为2014-2018年的三级集聚中心。2)东南亚恐怖主义组织众多,恐怖组织类型复杂,各恐怖组织及独狼型恐怖主义之间通过情报、资源及人员交流等方式进行联系,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跨地区恐怖组织网络;以伊斯兰祈祷团(JI)为代表的东南亚恐怖组织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利用域外组织的支持建立了一个横跨多国、分工明确的4M活动网络,并利用此活动网络进行资金筹集、人员培训、策划活动等。3)东南亚恐怖主义迅速发展有其深层次原因,既有地区内部社会文化、政治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又有区域外恐怖主义势力的干预。  相似文献   

17.
日小林雄河  潘威 《地理研究》2016,35(7):1344-1352
西北太平洋地区,尤其是东北亚地区,台风灾害多发,这些地区的台风的运动轨迹变化会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台风活动跨海而行,因此将东北亚几个国家的历史台风信息结合起来,才能看出其全貌。中日两国,最早通过仪器观测描述的台风路径分别为1879年和1878年,历史时期的东北亚地区台风事件只能靠历史文献来推测。以在台风路径的推测上具有问题(台风影响范围评估、详细记录时间的利用、2次相近台风的辨别等)的4次台风事件为例,讨论17世纪以来东北亚台风路径的推测方法。通过对台风个案的讨论,指出将致灾记录和感应记录相结合的可行性;利用仪器观测时期台风记录验证历史文献记载的有效性。相当一部分日记资料在古风暴研究中仍处于未被发掘状态。历史上流传至今的公用日记和各名家的家记,拥有较长的写作时间和较为均质的写作内容,可提高跨国界古风暴研究的时空分辨率。  相似文献   

18.
大国力量均势与东北亚格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冷战后,国际安全格局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出深刻变化。雅尔塔体系的瓦解,将东北亚维持了半个多世纪的平衡格局打破,随着21世纪美国全球战略重心由欧洲大西洋岸向西太平洋,东北亚更成为新世纪大国力量角逐,寻求新的平衡的热点区域。我国地处东北亚的腹地,其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化与调整均对我国政治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分析研究东北亚地萄政治经济安全态势,有利于我国在新世纪争取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合作与竞争并存是地区经济一体化乃至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重要特征,是当今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重大课题。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同东亚其他各主要经济体之间合作与竞争关系的现状,预测了其发展前景,并提出了若干战略措施,以使中国同上述经济体的合作进一步加强,竞争更加有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