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熊文明  张志军 《岩矿测试》2011,30(6):768-771
玻璃样品中加入氢氧化钠,在700℃马弗炉中加热熔融,热水浸提,所得溶液通过OnGuardⅡAg/H柱后上机测定,消除加入的氯和碱的干扰,再经IonPac AG14柱和AS14柱分离,采用小体积的定量环直接进样,离子色谱法测定氟离子和硫酸根的含量。氟离子和硫酸根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1~2μg/mL和0.5~20μg/mL,方法检出限氟为2.0 mg/kg和硫为1.0 mg/kg,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5.0%。实际玻璃样品用离子色谱法和化学法测定,两种分析方法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地下水中硫酸根离子通过弱透水层时迁移特征的变异规律及其环境效应作用,分析在不同黏性土壤厚度条件下硫酸根离子浓度的变化及其受pH、Eh、钙离子浓度变化的影响特征,以及在不同pH 值条件下硫酸根离子的浓度变化情况。利用土柱填装及淋滤法,得出地下水中硫酸根离子通过弱透水层时穿透能力很强的结论,并揭示了硫酸根离子浓度随渗透土壤厚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淋滤液pH 值增大而减小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柱撑蒙脱石吸附水中硫酸根离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刘桂荣  廖立兵 《矿物学报》2001,21(3):470-472
在实验条件下,制备了两种柱撑蒙脱石,用X射线衍射分析和BET N2比表面积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对水中的硫酸根离子进行了吸附试验,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柱撑蒙脱石对水中硫酸根离子的吸附率、吸附容量及其与硫酸根离子初始浓度、PH值、吸附时间等因素间的关系,确定了它们吸附硫酸根离子的适宜条件,并与钠蒙脱石对水中硫酸根离子的吸附情况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吸附的机理,认为A13及Al2O3柱撑蒙脱石具有很强的吸附硫酸根离子的能力,在pH分别为4和5时硫酸根离子去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目前测定硫酸根离子较常用的方法是EDTA间接滴定法。该法适用于测定硫酸根含量较低的样品。冰雪水样中硫酸根离子含量很低,因此我们选用了此法。但在测定过程中,发现有个别样品尽管严格操作,但计算出的硫酸根含量却为负值,这显然是错的。现就这一问题作如下讨论。  相似文献   

5.
采用氨型弱阴离子交换树脂预先对核纯氢氧化锂溶液转型,消除核纯氢氧化锂溶液中的游离氢氧根基体,转型后的溶液采用阴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杂质氟离子、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该方法获得的氟离子、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加标回收率优于90%,对应检出限分别为:5.0μg/g、 11.0μg/g和24.0μg/g。  相似文献   

6.
焙烧水滑石吸附脱除水中硫酸根离子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焙烧水滑石对水中硫酸根离子进行吸附性能研究,考查了初始pH值、吸附时间、吸附剂用量等条件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烧水滑石对水中硫酸根离子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水滑石及其焙烧产物对硫酸根的吸附机理不同。pH值对吸附的影响较大,pH值较低时吸附效果较好。吸附平衡符合Langmuir方程,室温下饱和吸附量为32.895 mg/g。  相似文献   

7.
在分散度不同的区域内进行区域采样用于水中硫酸根离子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应用此方法测定硫酸根离子的线性范围为200.0~3000mg/L;进样频率为120次/h;相对标准偏差为1.70%  相似文献   

8.
在分散度不同的区域性内进行区域采样用于水中硫酸根离子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应用此方法测定硫酸根离子的线性范围200.0~3000mg/L;进样频率为120次/h;相对标准偏差为1.70%。  相似文献   

9.
云南昭通矿区无烟煤资源量大,全硫含量偏高,通过对龙潭组C5煤层煤中硫的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认为煤中硫含量变化规律受沉积环境控制,从东到西由海陆交互相过渡为陆相,硫含量总体逐渐降低,由高硫煤变为低硫煤,煤中全硫含量与硫铁矿硫含量成正相关;高硫煤的成因与硫的来源、沉积环境、古陆顶面及沉积基底广泛分布的玄武岩、凝灰岩有关.  相似文献   

10.
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天然碱矿中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测定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可以确定天然碱矿中石盐和芒硝的含量,目前分析方法比较少,且流程冗长,容易污染,生产效率低。本文建立了离子色谱-抑制电导法测定天然碱矿中氯离子和硫酸根的分析方法。样品中水溶性阴离子经热水溶解进入溶液,以30 mmol/L氢氧化钾溶液作为淋洗液,利用AG19阴离子保护柱、AS19阴离子分离柱分离样品中的氯和硫酸根,CRD 200碳酸盐消除装置去除了碳酸根的干扰。方法检出限氯离子为0.01 mg/L,硫酸根为0.02 mg/L;加标回收率为100.9%~104.1%;精密度(RSD,n=10)小于2.5%。实际样品分析结果与滴定法的测定值基本吻合。本法操作简单,重现性好,灵敏度高,结果可靠,不受样品复杂组分及形成缓冲溶液体系的干扰,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方法费时、耗材、不能同时测定氯离子和硫酸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更新世地层中的古土壤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两翼第四纪地层中第一层暗绿色硬粘土的剖面描述和微观分析、作者认为该硬粘土层是一古土壤层。本文根据种种观察和分析资料,探讨该粘土层的古土壤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七大洲最高峰构造对比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杨巍然 《地学前缘》2000,7(2):587-603
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均位于全球或巨型经向或纬向构造带中 ,暗示山脉形成和地球自转之间有内在联系。它们均位于区域弧形构造带弧顶部位 ,弧形构造带成因包括俯冲弧、碰撞弧和伸展弧三类 ,弧形构造弯曲方向与不同类型弧形构造之间有着特定的几何关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均与某种具体构造相联系 ,诸如火山构造、推覆构造等 ,反映构造作用在其形成中的意义。它们在新生代期间均发生强烈隆升 ,至今仍有活动。其隆升过程既有构造隆升 ,又有均衡隆升 ,以构造隆升为主。构造隆升中断裂构造、特别是两组断裂复合起着决定作用 ,火山作用对某些高峰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阿尔泰造山带的构造运动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曲国胜  何国琦 《地质学报》1992,66(3):193-205
变形式样、建造类型及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研究表明,阿尔泰造山带依次经历了5期构造运动,即:喀纳斯运动,形成白哈巴组(O_3)与哈巴河群(Z—O_2)间的角度不整合;大桥运动(S_3—D_(1—2)),形成海西早期类拗拉谷拉张陆壳区;阿尔泰运动(海西中晚期)导致陆内斜向碰撞并形成大型剪切弧型推覆构造系,为强烈造山阶段;泛阿尔泰运动(海西末至印支期)导致山脉整体隆起及剥蚀;喜马拉雅运动,导致新生代以来造山带各断裂系的复活及断块隆起。  相似文献   

14.
非开挖铺管技术在开封-洛阳高速公路郑州东段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河南开封至洛阳高速公路郑州东段非开挖铺设电力电讯管道的施工工程,包括设备选择,施工工艺、施工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中生代含煤地层主要包括上三叠统、下中侏罗统、上侏罗统三个层段。由于这些煤系地层多形成在半潮湿、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洪水流沉积特别发育,尤其是在河南省境内分布最广的上三叠统和上侏罗统地层中。周期性的洪水流沉积在沼泽和泥炭沼泽中反复出现,造成泥炭堆积时断时续,致使上三叠统及上侏罗统地层中的煤层层数甚多,但单层厚度薄,大多为不可采煤层的主要原因。可以认为洪水流沉积是聚煤作用最重要的破坏因素。  相似文献   

16.
通过计算对比,说明钻井过程的钻屑量,泥浆泵与钻杆的级配问题及钻井过程团相含量高的危害,对固相含量的要求,提出控制固相含量的措施等。  相似文献   

17.
18.
黔南泥盆系的风暴遗迹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暴沉积岩在黔南泥盆系地层中比较常见,其中的遗迹化石也较为丰富,为研究风暴遗迹相提供了良好的场所。风暴作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影响了沉积环境的水能量、含氧量等物化条件,遗迹化石群也随之有所变化。本文研究了发生在Glossifungites,Skolithos,Cruziana和Zoophycos等不同遗迹相环境中的风暴沉积遗迹化石组合,把它们划分为三种类型:(1)单调型风暴遗迹相,风暴作用较弱,风暴沉积过程中的遗迹化石属种和数量较少,但仍与风暴前后的遗迹化石组合属于Seilacher(1967)的相同遗迹相;(2)混合型风暴遗迹相,风暴沉积形成新的遗迹相附加于较低能的遗迹相中;(3)多元混合型风暴遗迹相,随着强烈风暴作用强度的变化,在风暴沉积期出现两种以上遗迹相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9.
访苏见闻——介绍苏联的几种电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于1983年3月至6月参加了由联合国和苏联联合举办的电法讲习班,讲习班上介绍了当今在苏联所进行的各种地面和地下的电法勘探。这里仅就讲习班期间所了介的苏联电法工作概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分析认为,90年代岩石学学科总的特点和趋向是岩石学已经成为地球物质材料科学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在更大的深度和广度上实现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它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与地球动力学和全球变化这两大地学主题合拍,据其决定自己的研究领域、重点和前沿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