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名词解释     
地理壳——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区间内产生的自然综合体,它是太阳能和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地理壳包括10公里以上的高出海平面的大气层,全部水圈,和4—5公里厚的岩石圈。因此地理壳的总厚度为15——20~25公里,与生物圈的范围一致。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后半叶以对人类的全球性问题及其周围居住环境的强烈关注为标志。许多自然历史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致力于交叉观察和分析最为复杂的自然系统,地球及它的社会组分——人类社会就是这样的系统。虽然,预见下一世纪人类及其生活与经济条件的发展成为必要,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但当今科学尚无能力回答所有这些问题。 我们大家还不会按照特定的要求预测地球上许多自然参数的真实性重大变化,也不能界定出这些变化是纯自然的变化还是由于人类活动而造成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早在八十年代初期格拉西莫夫院士就曾多次强调利用定量标准对未受人类破坏和已被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对比研究,并以此来评价不同类型的土壤——植物群系的生物生产力。评价生物生产力的重要参数有:地面和地下活植物量储量,枯落物储量和年产量。  相似文献   

4.
我们分三个阶段对北水南调时自然环境的可能变化进行分析。第一阶段是回顾过去,为了确定以往这个地区自然环境发展中的稳定趋势,我们分析了调水地区自然发展中的水文气候和地质—地貌因素(包括全新世的长期趋势和50年来的中期.  相似文献   

5.
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建立与理论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大鹏  刘胤汉 《地理研究》2010,29(4):584-596
回顾和评述了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经过几代地理学者的不断实践和理论概括,逐渐形成和蓬勃发展起来。相对于国外研究,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在土地系统分级、结构、演变、系列制图、综合自然区划、自然地带划分、自下而上组合自然小区等方面有长足的进步与拓展。今后,现代综合自然地理学应在自然地域系统方面,把自然、人文、生态经济等各个要素进行系统综合,开展综合地理区划研究,进一步提高区划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土地系统方面,把尺度、结构、过程结合起来,开展土地结构与演变研究,加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特点、驱动力和生态效应研究;在自然地理过程方面,把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综合到土壤—植被—大气连续系统界面研究上来。  相似文献   

6.
论青藏高原范围与面积   总被引:84,自引:4,他引:80  
长期以来 ,种种因素导致学者们对青藏高原确切范围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差异。根据青藏高原相关领域研究的新成果和多年野外实践 ,从地理学角度 ,充分讨论了确定青藏高原范围和界线的原则与涉及的问题 ,结合信息技术方法对青藏高原范围与界线位置进行了精确的定位和定量分析。得出 :青藏高原在中国境内部分西起帕米尔高原 ,东至横断山脉 ,横跨 31个经度 ,东西长约 2 94 5km ;南自喜马拉雅山脉南缘 ,北迄昆仑山 -祁连山北侧 ,纵贯约 13个纬度 ,南北宽达 15 32km ;范围为 2 6°0 0′12″N~ 39°4 6′5 0″N ,73°18′5 2″E~ 10 4°4 6′5 9″E ,面积为 2 5 72 4× 10 3km2 ,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 2 6 8%。  相似文献   

7.
小样本数据下安徽省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马林  徐龙  王舒鸿  张琳玲 《地理研究》2013,32(8):1402-1410
作为一个非线性复杂系统,经济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两者之间如果彼此协调,就能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中国各省份情况概莫能外。使用主成分分析和环境与经济系统协调度计量模型,对安徽省2000-2010 年的经济—环境协调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计算出该省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度;然后利用基于IOWA算子的组合预测方法,对小样本数据进行外推预测;进而给出"十二五"期间实现安徽省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指出当地政府在制定相应公共政策时,应对本地区经济—环境系统影响较大的因子予以格外关注,同时要避免地区之间争夺区域外投资的恶性竞争,否则将不利于经济—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蔡勃伟  邢祖哥  周进  黄耿志 《热带地理》2022,42(8):1228-1240
采用熵值法综合比较了2006―2019年珠三角经济升级和社会升级的现状,运用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衡量其经济升级和社会升级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变化,并分析影响经济和社会升级耦合协调度的因素,结果表明:1)2006―2019年珠三角经济升级和社会升级过程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全球金融危机和珠三角的产业结构转型是影响2个系统升级过程的重要因素;2)2006―2019年珠三角2个系统的整体耦合度呈现“U”型演变的态势,由高水平耦合阶段降至磨合阶段再恢复至高水平耦合阶段;3)2006―2019年珠三角9市2个系统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经济升级系统和社会升级系统之间的协调性逐渐增强;4)人力资本、消费需求、外商投资和政府治理对珠三角经济升级和社会升级的耦合协调度有正向影响,而环境污染则起负面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
莫斯科大学地理系会同其它系以及苏联科学院一些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用四年的时间完成了苏联—联合国环境规划计划—“农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该项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分析不同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对景观作用的特征,研究自然—人为过程出现的原因、规律和形式,它们对农业景观生产量的影响,指出农业景观最佳化利用的可能途径。这项工作采用的比例尺极小—1:15000000。这给调研的详细程度带来一定的局限性,不过却使我们能够看到问题的全貌,查清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全球性和大区域性相互作用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试论区域持续发展中的资源导向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作为地球表面的一部分 ,包含若干地理环境内容 ,具有一定的环境结构 ,同时区域又是各种资源的承载体 ,必然具有资源结构 ,区域的资源结构与环境相互交错形成区域特有的资源——环境结构。两大类资源即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与自然、人文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区域的多种资源——环境结构类型 ,不同的结构类型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不同 ,但只有占主导地位的结构类型才有可能对区域发展起导向作用。基于此 ,本文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提出了区域持续发展的三种资源导向模式 ,即自然资源导向型、人文资源导向型和资源综合导向型 ,并对每种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进一步的划分 ,最后对不同类型资源导向模式的动态转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面对人多地少、位处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现实状况,如何合理、有效配置(利用)土地资源成为我国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而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益评价则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为此对其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益的界定,认为其是一个基于生产性要素投入产出效率、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性、空间载荷强度及区域关系、制度安排合理程度的客观反映,据此构建评价体系,并以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单元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效益呈现出:水平特征——粗放、低效增长,内在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低,空间特征——分异明显,整体呈现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的地理格局;(2)经济效益(3.500 5)>社会效益(3.019 3)>生态环境效益(1.332 9)的格局,在某种程度上映射出我国现有的宏观发展战略,存在重公平、忽视效率的弊端,严重扭曲了区际价值关系(“人人”矛盾尖锐)。为各省区配置城镇建设用地,进行区际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以及省区内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实践意义   总被引:60,自引:2,他引:60  
本文从影响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心理环境和生态—经济环境诸因子分析入手,构建了旅游承载力指数(TBCI)及运算模式。作者认为,在某一旅游地环境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和未来人有害变化的前提下,在当地居民心理承受范围之内,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活动强度,称之为旅游环境承载力(TEBC),它包括三个基本分项指数——游客密度、旅游用地强度和旅游收益强度指数等。而表征旅游承载力强度的无量纲指标称为旅游承载力指数,它是旅游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据。本文较深入地探讨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和表示方法,以试图建立起比较规范化的理论模型。文章最后进行了简单的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朱传耿  刘波  李志江 《地理研究》2009,28(3):716-725
在对国内外港口—腹地相互关联研究文献综述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通过计算港口—腹地经济关联发展的均值关联度,对1990~2005年连云港港口—淮海经济区关联发展效应进行定量研究,并对影响连云港港口—淮海经济区关联的驱动要素进行定性分析。主要结论有:连云港港口—港城关联发展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连云港港口与淮海经济区中的苏北、鲁南、皖北和豫东4个板块之间的关联度差异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即皖北和豫东保持稳定、鲁南整体下降、苏北缓慢上升;连云港港口与淮海经济区一体化进程在关联发展总体趋势较强的基础上推进,但具有明显的弱化倾向;自然条件与区位、基础设施与交通、经济水平与政策、腹地一体化程度是影响连云港港口—淮海经济区关联的主要驱动要素。  相似文献   

14.
区域城镇点-轴系统空间结构的分形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点—轴系统是我国区域城镇空间结构的主要模式之一。探索城镇点—轴系统空间结构,进而揭示其数理本质,是进行地理空间优化的理论基础。文章从分形理论出发,构建点—轴系统分形模型,明确该模型的地理意义,以此刻画点—轴系统的空间结构。利用GIS软件开发了点—轴系统分形模型计算工具。以济南市城镇—交通系统为例,在GIS数据环境下计算其分形模型参数,研究结果发现:{1}区域点—轴系统发育到一定阶段的确呈现分形性质,点—轴系统分形模型可以有效地反映点—轴系统空间结构形态;{2}无标度性、分形、有序性是地理空间的不同状态,推论得出随着点—轴系统的发展,其空间结构也经历着无序→无标度网络→分形结构→有序→更为复杂的无序的演进过程;{3}济南市城镇—交通系统已经形成点—轴系统的雏形,城镇点—轴系统处于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5.
赵莹  柴彦威  Martin DIJST 《地理研究》2013,32(6):1068-1076
家被认为是具有保护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空间,是个人寻求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场所。但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家的意义以及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存在着明显差异。基于活动—移动行为分析,以家空间利用和家庭关系为突破点,讨论由传统文化价值观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的社会人际交往模式的不同。实证研究部分基于中国北京和荷兰乌特勒支在2007年进行的活动日志调查,围绕“谁会被允许进入家空间”的问题,将活动空间划分为“自己家—他人家—公共空间”三个层次,分析活动同伴对见面地点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北京居民通常在家会见亲属,而在公共场所会见朋友;乌特勒支居民对亲属和朋友共同活动地点选择并没有明显差异。这与中国较强的家庭观念以及家庭保护意识相一致。活动地点的选择也受到性别、家庭结构等社会经济属性的影响。进而讨论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对中西方和谐社会建设及老龄社会保障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在总结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基础上, 以城市化地区为重点从水循环过程出发, 探讨 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下水资源的形成和转化规律, 分析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探讨城市化地区水 资源承载力的理论研究基础, 即: 变化环境下的水循环理论、城市化与“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 与环境”系统交互胁迫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并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 提出城市化地区水 资源承载力量化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 将城市化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纳入到区域“社会经 济—水资源—生态与环境”复合系统中, 从水循环动力过程出发, 揭示水资源承载力的本质。研究 成果可为城市化地区节水战略的实施、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陆空间结构分异的进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夏海斌  王铮 《地理研究》2012,31(12):2123-2138
在明确决定中国空间分异的三次本性的地理要素的基础上, 以进化经济地理学的观点 进一步分析三次本性在区域发展与演化的作用, 发现第一本性地理要素决定了中国农业的空 间锁定——即秦岭-淮河线和长城一线;随着第二本性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不断提高, 原有 的锁定被打破, 中心城市锁定了基本空间格局, 区域出现了中心腹地结构;第三本性促进区 域发生结构变异, 枢纽网络结构被创生出来, 结构发生了突变。另外三次本性在空间上存在 着路径依赖的关系, 第二本性往往最初受到第一本性的推动, 而第三本性往往最初受到第一 本性和第二本性的推动。从宏观上而言, 中国在三次产业进化过程中, 胡焕庸线并没有被打 破, 成为中国区域发展基本的锁定。  相似文献   

18.
从攀西生物资源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设计思路和总体目标出发,对生物资源综合开发的项目和实施时序进行系统的设计。对项目实施的时间序列按照三个阶段进行划分:一是生物资源开发的起步阶段(2003-2008); 二是生物资源开发的发展阶段(2009-2015);三是生物资源开发的提高阶段(2016-2020)。生物资源综合开发项目设计按项目层次分:24个国家级项目,39个地方级项目;按资源开发类型分:木本果品类9项,纤维及造纸类3 项,木本油脂类2项,中药材开发与生物制药类8项,生活保健类10项,淀粉类1项,观赏植物及花卉产业开发类5 项,香精香料类2项,特色农业类3项,经济作物类3项,饲料类1项,真菌类3项,生物农药类2项,动物类2项,生态功能类5项,生态旅游类4项;按自然地域分:攀枝花自然地域28项,西昌-德昌自然地域35项,会理-会东自然地域7项;按项目类型分:科技攻关项目20项,科技示范与技术推广项目14项,产业化项目36项。  相似文献   

19.
中国耕地转型与土地整理:研究进展与框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是开展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LUCC) 综合研究的一条新途径。通过整合 社会和环境变化的时间尺度与历史背景, 开展中国耕地转型与土地整理方面研究, 属于IGBP 和 IHDP 联合发起的全球土地计划(GLP) 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在综述土地变化科学( LCS) 的理论 与模型、土地利用转型、耕地变化与土地整理的研究进展基础上, 提出中国耕地转型与土地整理 的研究框架: 运用GIS 技术, 通过综合分析遥感解译的土地覆被数据及建国以来国土资源系统的 耕地面积变化数据, 探讨中国耕地变化的空间格局, 结合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分析耕地转型 的影响因子; 借鉴国外相关研究, 通过分析特定时期内中国耕地变化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管理政 策, 在了解中国耕地变化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中国耕地转型的理论假设; 结合中国耕地的时空变化 模拟, 进而确定中国耕地变化的区域类型及其所处的转型阶段, 并以此作为指导我国耕地保护的 重要举措———土地整理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联邦德国的材料分析为例。在联邦德国,社会—经济发展在空间上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正在不断加剧并将长期存在。本文试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某些因素所起的作用。这些因素主要有:新兴的科学密集型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国家和垄断集团在区域政策机制和目标上的差异:军事工业生产综合体的布局:各阶级的社会政治力量的地位。这些问题有着鲜明的政治—地理学和地球生态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