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详细探讨了如何利用通用绘图软件的VBA(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编程在地震勘探项目中对物探基础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在绘图软件中实现自动批量绘制点标记、曲线、区域、文本和图片等图形对象及其复杂组合的基本方法。通过VBA的纽带作用,达到物探专业软件和通用绘图软件完美结合。这种结合能够减轻技术人员手工绘制图件劳动强度,同时它具有快速、精美、灵活多变、容易修改等多个特点。最后以工作中的几个数据处理实例,展示了VBA在地震勘探综合信息图件制作中的灵活运用,在类似图形或数据处理工作中起到了一个良好的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微机在野外测试的四种应用介绍如下:(ⅰ)微机系统已经发展到可以处理倾斜仪的读数,并绘出曲线:(ⅱ)旁压仪的监测和分析系统是利用微机的“自动数据采集装置”来记录测井曲线、同时加以处理的,其结果显示在无干扰数据绘图的分机图解屏幕上:(ⅲ)由微机绘出地震波曲线,然后加以处理;(ⅳ)在本文介绍的应力解除法试验中,数据绘图系统已发展到利用CSIRO传感器进行岩石原位应力测量,用现场微机绘图和分析应变测量值,并很快给出完整的应力张量。在现场应用微机不仅能直接接收测试数据,而且自能自动加以分析处理,还能改进野外试验程序及个别的试验过程。  相似文献   

3.
西南印度洋构造地貌与构造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海底水深数据,制定了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脊新的海底构造地貌划分原则,将西南印度洋划分为7级构造地貌单元;并以该洋中脊中段的Discovery II和Gallieni转换断层之间及其邻区的海底构造地貌特征为依据,将其与该区断裂演化、分段性、分段拓展机制、中央裂谷形成过程、脊–柱相互作用和洋中脊跃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洋中脊可以划分为4个三级构造地貌单元(即洋中脊的一级分段),从西向东被Andrew Bain和Prince Edwards、Discovery II以及Gallieni转换断层依次分割,分别反映为强热点–洋中脊相互作用的扩张脊、弱热点–洋中脊相互作用的扩张脊和正常超慢速扩张脊的地貌类型。每个三级分段可进一步划分为3~4个四级分段,本文仅侧重Discovery II和Gallieni转换断层间洋中脊四到七级的4个级别分段划分(即洋中脊的四级构造地貌单元再划分为3级)。其中,第七级构造地貌单元分别为侧列式裂谷(剪切带)、雁列式裂谷、横断层带等构造分割。该段洋中脊先后受Marion、Crozet、Madagascar等热点或海台的影响,经历了3次洋中脊跃迁,时间大致分别为80 Ma,60 Ma和40 Ma,该过程与冈瓦纳大陆裂解以来的大洋演化有关。最后,本文详细分析了20 Ma以来的西南印度洋洋中脊轴部的周期性拉分式断陷、多米诺式箕状断陷、地堑式断陷和海洋核杂岩等构造过程。  相似文献   

4.
随着前兆观测数据的激增,如何对大量的观测数据中存在的异常数据进行快速检测,是当前面临的比较迫切的问题。本文利用一种基于快速聚类的异常数据检测与评价方法,解决大量观测数据中异常数据的自动检测问题。首先,利用垂直距离分段方法对水管倾斜仪观测数据进行分割,构造分段数据对象;其次,利用均值、方差、峰度与偏度等特征对分段数据对象进行特征表达;然后,基于反正切函数改进影响蚁群算法聚类效率的路径持久性参数,利用快速搜索算法(Clustering by Fast Search,CFS)和改进的蚁群最优化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ACO)分别对分段数据对象进行聚类,实现对观测数据中异常数据检测的目的;最后,利用F-measure、R-value指标与Chi-square检验评估CFS和ACO聚类方法在异常数据检测上的有效性,以上检测方法都通过了三种指标的有效性检验。实验结果表明ACO和CFS聚类算法可以有效、快速地检测到观测数据中的局部异常数据,诸如高频变化、尖峰等异常数据,为形变类观测数据中异常数据的识别提供一种有效的检测与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地下水监测井综合柱状图的绘图效率,基于Excel软件和AutoCAD软件开发了一种绘图工具软件。绘图工具软件以Excel软件为数据存储模块和二次开发平台,以AutoCAD软件为图形绘制模块,以VBA语言编写的绘图程序作为数据处理模块。Excel绘图工作簿采用数据分类录入设计,有助于数据录入的结构化,便于数据的查验和修改;AutoCAD绘图模板采用分区绘制设计,使得成图规范化。运用绘图工具软件可实现地下水监测井综合柱状图绘制的自动化和标准化。  相似文献   

6.
<正> 矿井泥石流对矿区开采危害极大,应用崩落法开采的矿山尤为如此。矿井泥石流一般多发生在矿体上部的几个分段。在未形成足够厚的围岩(或矿石)覆盖层,而与矿体直接接触的顶板或围岩又有通道与上部大量泥石堆积层相通的情况下,季节性大暴雨往往使泥石流涌入矿井。我矿一九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在采场暴发的一起泥石流就是一例。我矿利用分段崩落法开采的860分段,回采矿石不过千余吨。因顶板溶洞发育,矿石和围岩(硅化白云岩)风化严重,在一场大暴雨后,泥石流从采空区突然暴发,堵塞了  相似文献   

7.
针对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开发了一套CSAMT一维数据正演可视化软件.其界面友好,操作简单;使用MATLAB进行核心算法的编写,正演计算过程引入线性滤波系数对汉克尔积分进行求解,并对不同线性滤波系数方案的精度进行了比较;基于Java语言进行操作界面设计,提供多参数设置界面,自动化程度高;通过软件自带的绘图功...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全球气候模式模拟降雨与实测降雨存在较大偏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分段三伽玛分布的偏差纠正方法。该方法将降雨序列按其分位点分为极小值、常规值和极大值3部分,分别对3部分降雨序列的累积概率分布曲线进行偏差纠正;基于分位数偏差累积思想提出了一种综合性评价指标C,对分段三伽玛方法的偏差纠正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应用该方法对CMIP5下18个GCMs在雅鲁藏布江附近17个气象站点的模拟降雨进行偏差纠正,并与单伽玛方法和双伽玛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分段三伽玛方法可以很好地消除GCMs模拟降雨与实测降雨的偏差,率定期和验证期的偏差纠正效果大多在0.85以上;相比单伽玛和双伽玛方法,分段三伽玛方法在验证期的偏差纠正效果更好,表现更稳健。  相似文献   

9.
气相色谱法测试土壤中分段石油烃的标准化定量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玉龙  黄燕高  刘菲 《岩矿测试》2019,38(1):102-111
目前土壤样品中分段石油烃的分析方法中石油烃包括的碳原子数范围和采用的校准物质不统一,造成不同实验室的量值不具有可比性。为保证不同实验室之间结果的可比性,本文尝试建立一种石油烃相邻碳原子数标准化定量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1)规定了石油烃包括的碳原子数范围为气相色谱峰中正己烷和正四十碳烷之间所有的烃(含正己烷);(2)总石油烃(TPH)分为挥发性石油烃(VPH)和半挥发性石油烃(SPH),分别选取碳原子数为6~10的5个正构烷烃作为VPH校准物质,选取碳原子数为10~40的31个正构烷烃作为SPH校准物质。采用平均响应因子法或一次线性回归法,建立校准物质的峰面积-浓度的校准关系;(3)采用相邻峰标准化校准方法,逐一定量所有的目标色谱峰;(4)计算正构烷烃含量、总石油烃含量和任意分段的石油烃含量。该方法为环境样品中石油烃分析方法的标准化建设提供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降水量资料整编工作中,常遇到这样二个问题:第一,在进行计算或检查降水强度时,由于时分制的关系,不能马上看出来,必须进行一定的计算手續。第二,表中规定:降水量资料进行整理(或整编)工作时,凡各分段降水强度等  相似文献   

11.
Iolite软件处理LA-ICP-MS线扫描数据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朱碧  朱志勇  吕苗  杨涛 《岩矿测试》2017,36(1):14-21
LA-ICP-MS分析技术是获取矿物/岩石内部的元素和同位素成分变化的重要手段。在利用该技术对地质样品进行线/面扫描时,仪器输出的初始数据量远远大于点分析,数据的处理和计算是一个关键问题。本文以磷质结核样品为例,阐述了利用Iolite软件进行元素线扫描数据计算的主要过程,包括背景信号的扣除、标准物质信号的拟合、线分析数据的导出等。借助软件自带的分段导出功能,对不同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下采集数据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Iolite能有效处理线分析数据,分析结果与前人用传统化学全岩法测定得到的元素含量范围相当。对比不同空间分辨率下(10μm、50μm、100μm)获取的数据发现:相对于选用的束斑直径(40μm),在分辨率过小(10μm)或过大(100μm)的条件下获得的数据存在数据波动大以及细节不足等缺陷;而当分辨率(50μm)与选用的束斑直径接近时,数据质量得到最大优化。本研究展示了Iolite软件在处理线扫描数据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通过分辨率的选取可实现数据的优化。  相似文献   

12.
房产基础测绘为城市房产管理提供最基础的地理信息数据。为满足单位开展房产基础测绘工作的需要,针对房产基础测绘的规范要求,设计实现了一套以AutoCAD为开发平台的房产基础测绘成图软件。该文重点介绍了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绘图菜单设计、图形图例符号绘制及相应的绘图程序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13.
作者在地矿点源信息系统的整体框架下,采用新一代面向图形对象的可视化语言IDL(5.2版)和VisulFoxPro6.0作为开发工具,在微机上开发出一个实测地质剖面图编绘系统.该系统由数据输入与处理、绘图和结果输出等三大部分12个功能子模块组成.系统以现场采集、室内输入和数据库调用等几种方式获取绘图数据;采用基本图元法生成并建立岩石花纹符号库,采用逐步计算的方式完成基本图元的生成和定位,从而实现产状变化地层中的岩石花纹填充;并采用开放数据库连接技术实现绘图程序与外接数据库的通信.  相似文献   

14.
到目前为止,要把SHARP PC-1500袖珍机上窄行机绘图程序在宽行机上使用,须修改成源程序中绘图指令,以适应于CE-515P宽行四色打印绘图仪(简称宽行机)上能执行的指令才行,过程非常麻烦。现用机器码编制一段系统程序,就可把窄行绘图程序直接在宽行机上绘制图件和表格,从而克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东北地区始新世48~32 Ma期间,每1 Ma内至少发生一处或数处玄武岩浆喷发火山事件。K-Ar测年数据记录了其活动的存在。唯44~42 Ma间,火山事件间隔时间超过1Ma,在全区该时段近60个测年数据未发现有43 Ma±测年记录。此时,正是太平洋板块由48~43 MaNNW向运动(7.1 cm/a)到43~37Ma转向NW—NWW向运动(5.8 cm/a)的转折时间,也是全球大洋板块第三增生时段(97~85 Ma)新的增生构造全部停止活动的时间(50~45 Ma)。东北大陆边缘从拉分—张裂的区域应力场转换为NW向的拉伸(或伸展)应力场。陆缘裂谷或叠加于其早期的拉分—张裂盆地之上,或出现新的裂谷盆地。形成了晚始新世石油、油页岩、煤等含矿岩系,并成为古近纪沉积盆地该类资源的主含矿层。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正断层差异生长演化特征,以及断层相关圈闭成因与分布规律,本文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内的汉留断层为例,通过断层垂直断距-距离(T-X)曲线和垂直断距-埋深(T-Z)曲线对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汉留断层运动学进行分析。得到汉留断层自W向E由Fh1、Fh2和Fh3等3个断层段组成,呈左阶斜列分布,各断层段形成时期与生长演化特征不同,表现在运动学上为相互独立的4个断层段。戴南组时期,Fh1段和Fh3段东部(Fh3b段)最先形成;三垛组时期,Fh1段存在新生的断层核与下部戴南组时期形成的断层段最初在垂向上是分离的,随着上下断层段的传播最终发生垂向连接,Fh3b段继承性活动,同时形成Fh2段和Fh3段西部(Fh3a)段。各个断层段相互作用并沿走向发生几何连接或者形成重叠带,最终形成了Fh1、Fh2和Fh3等3个断层段。断层在沿走向平面分段生长过程中,在其分段连接部位或重叠处可以形成背斜构造;同时在断层垂向分段生长过程中由于围岩流变学特征差异也可形成背斜构造,这2种不同类型的断层相关背斜构造均可构成油气富集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17.
全国航放数据库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航放数据库系统成功地解决了不同类型航放测量数据源的录入、重复数据检索等关键技术问题并已录入30多个测区的航放(部分含航磁)数据;研究、应用概率论数理统计学原理,解决连片(重复)数据的标准化方法与实现;完成了检索的库原始数据、查询计算的标准化数据或比值计算数据等直接网格化的程序设计;探索了图形数据与标量数据库的接口技术,开发了屏幕绘图及与相关软件接口程序,做到了图并茂。使全国航放数据库具有:灵活、可靠的数据录入/导入功能,方便、可视性强的查询(统计)功能,实用、快捷的数据处理应用功能,适时、完备的输出功能,易用、可扩展的系统维护功能,严密、安全的数据保密功能。  相似文献   

18.
在各种数值计算过程中,数值的排序是一项基本的工作。排序速度的快慢往往直接影响到计算速度。目前各种各样的排序方法不下数十种,但它们都是建立在逐个比较、交换的基础上。常用的线性分类法是一种最原始的排序方法,其排序过程是将全部数据逐个进行比较,找出最小者(或最大者),再找出次最小者,依次进行下去,最后将全部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出来。这种方法原理简单,容易实现。但这种方法的排序时间与数据个数的平方成正比例增长。如有N个数据,就需比较(N-1)·N/2次,同时还  相似文献   

19.
钻孔电磁波法专用绘图系统是电波资料处理解释程序系统(第二版本)的一个子系统,建立在日产M-160Ⅱ机上(简称大系统绘图子系统)。在此基础上经过进一步修改与开发,在IBM PC/AT机和Cromemco微型机上也建立了该绘图系统(简称小系统绘图子系统)。同时,还准备向其它机型扩展,建立多种异型机电波专用绘图系统,  相似文献   

20.
常德-安仁断裂是湖南东部一条NW向大断裂。以大量的基础地质资料为基础,对该断裂的分段性特征进行了总结;基于断裂带印支期花岗岩成因及分布规律,提出其在中三叠世晚期印支运动主幕中的活动具有分段性。根据断裂带及其两侧地区构造特征以及出露地层和岩浆岩等方面的差异,将常德-安仁断裂分为安仁-衡山段(Ⅰ)、湘乡段(Ⅱ)、桃江段(Ⅲ)、常德-石门段(Ⅳ)4段,各段间以穿切深部地壳乃至地幔的NE向深大断裂为界。NE向深大断裂主要形成于加里东运动并具左行走滑,其将常德-安仁断裂切错为互不连通的多段,导致后者在中生代的构造运动具分段性。区域上晚三叠世花岗岩主要为后碰撞环境下深部地壳熔融形成的S型花岗岩。常德-安仁断裂带上晚三叠世花岗岩的分布特征指示该断裂在印支运动主幕中的活动具有明显的分段性:中三叠世印支运动主幕中断裂湘乡段深部发生剪切活动,在端部受限的条件下其运动幅度、剪切强度及相应的增温效应自该段中部向端部减小,导致晚三叠世的深部地壳减压熔融仅发生于湘乡段中段,相应的花岗岩体则出露于湘乡段中段和北段。这一构造-岩浆机制在安仁-衡山段和桃江段得到同样反映。常德-安仁断裂在印支期的分段运动,是先期贯通断裂被NE向深大断裂切错为多段后产生的"被动性"分段运动,有别于-般的多条小断裂发生、扩展并最终连接为一条大断裂的"主动性"断裂分段运动或分段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