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5 毫秒
1.
香山科学会议"中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学术讨论会召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全胜  张雪芹 《地理研究》2005,24(3):487-487
2005年4月26~28日在北京召开了以“中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252次学术讨论会。本次会议由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IHD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CNC—IGB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中国委员会(CNC—WCRP)、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DIVERSITAS)共同组织发起。会议共设有4个中心议题: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全球环境变化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战略。这次香山会议,得到了徐冠华院士、叶笃正院士和孙鸿烈院士的大力指导,得到了我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学者的积极响应,叶笃正院士、施雅风院士等60多位活跃在我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2.
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葛全胜彭贵堂陈媛编译(第三届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秘书处,北京100101)1USGCRP简介USGCRP(U.S.GlobalChangeResearchPlan,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成立于1989年。  相似文献   

3.
南极普里兹湾-埃默里冰架-冰穹A的综合断面科学考察与研究计划(简称PANDA计划)是由中国科学家牵头组织的大型南极考察与研究计划,是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的核心计划,也是国际极地年核心科学计划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3月19-20日,国际过去全球变化研究计划过去2000年亚洲气候变化第四次工作会议(The 4th PAGES-Asia2k workshop)在日本京都举行。会议由国际过去全球变化研究计划(PAGES)主办,日本综合地球环境学研究所(RIHN)承办。来自中国、俄罗斯、印度、  相似文献   

5.
一、区域的选择要执行 START,就需要确定一系列普遍同意的基本上覆盖全球的研究区域,这些研究区该符合所在区域的需要,以及满足全球变化研究计划(IGB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及其他计划的核心计划的研究需要。为此,参加贝拉焦(Bellagio)会议的代表制定了确定和选择代表性地区的一些原则,并依据这些原则研究了已经提出的一些地区,同时从中选出了几个在实施 START 时应优先考虑的区域。(一)区域选择的原则根据现实考虑,区域性研究网络(RRN)的建立应遵从一个优先顺序,特别是在早期阶段,要着重考虑少数发达国家在主要的全球变化计划中的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6.
全球变化视角下人地系统研究面临的几个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围绕全球变化问题,国际科技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组织了4个大型国际研究计划,即WCRP、IGBP、IHDP、DIVERSITAS,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众多核心研究计划或支撑研究计划。随着这些研究计划的酝酿、实施和推进,其明显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强调人类社会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响应与适应问题研究。全球变化研究不仅为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核心的地理学提出了新的科学命题,同时也为地理学与其它科学领域的融合、交叉提供了广泛途径。在分析全球变化国际研究计划进展基础上,指出入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面临5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IGBP是“国际地理—生物圈研究计划”(The 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Programme),是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组织下的又一项新的世界范围的科学研究计划。此项计划将通过对地球环境每十年、特别是本世纪最后十年里变化过程的研究,使人类对下个世纪环境变化状况及规律有一个较透彻的了解和较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8.
以“传播新知识、交流新思想、展示新成果”为宗旨的中国生态大讲堂百期学术演讲暨2014年春季研讨会于2014年4月25日在北京举行。本次研讨会以“国际重大研究计划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展望”为主题,邀请秦大河、姚檀栋、傅伯杰、崔鹏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马克平、于贵瑞、张佳宝、秦伯强4位知名专家作了主题报告。8位报告人分别介绍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未来地球(Future Earth)、第三极环境(Third Pole Environment)、国际长期生态监测研究网络(ILTER)、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通量观测研究计划(FluxNet)等国际重大研究计划的进展和趋势,并就山洪泥石流风险分析与管理、碳通量空间格局及生物地理生态学机制、农田地力提升和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等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和研究进展作了系统阐释。基于8位报告人的演讲,本文评述了8个报告的主要内容和亮点工作,分析了国际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国际研究计划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的启示,讨论了中国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方向和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K901 2004020897全球变化视角下人地系统研究面临的几个问题探讨二Prob-lems Of man一land relationship system thoy under glohalchange汪黎明,关庆锋…//地理科学一2003,23(4)一391一397 围绕全球变化问题,国际科技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己组织了4个大型国际研究计划及众多的核心研究计划或支撑研究计划.随着这些研究计划的酝酿、实施和推进,其明显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强调人类社会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响应与适应问题研究.全球变化研究不仅为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核心的地理学提出了新的科学命题,同时也为地理学与其它科学领域的融…  相似文献   

10.
苏美全球变化研究计划专著的作者们,在概括阐述了国际地圈一生物圈计划的背景后得出结论:要充分了解全球变化,就必须对现今的景观进行比较精确的模拟,分析特定区域内人为变化的因果,评价社会可能对这些变化的新认识作出反应的条件,以及具有基于具体研究场所的大大加强的地理信息系统。苏联和美国的地理学家参加了全球变化研究的地理学途径,由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倡议,在其国际地圈一生物圈计划中曾列入了关于研究世界环境重大变化的新项目。作为该项目的一部分,苏美地理学家审查了有关的地理学经验。  相似文献   

11.
2015年3月19-20日,国际过去全球变化研究计划过去2000年亚洲气候变化第四次工作会议(The 4th PAGES-Asia2k workshop)在日本京都举行.会议由国际过去全球变化研究计划(PAGES)主办,日本综合地球环境学研究所(RIHN)承办.来自中国、俄罗斯、印度、日本、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德国、美国、瑞士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邵雪梅研究员代表PAGES-Asia2k主席葛全胜与会致辞,她总结了亚洲区域气候变化集成重建研究的主要成果,强调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交流、汇总亚洲各国过去千年气候变化重建方面的新成果,并讨论、部署下两个年度的具体任务;郝志新作了利用中国历史文献重建高分辨率气候序列及其可靠性的专题报告.  相似文献   

12.
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世界第三极地区,是全球最独特的地质—地理—资源—生态耦合系统之一,对中国、北半球乃至全球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第三极地区对全球环境变化及周边人类活动的影响亦有敏感响应,同南极和北极一样受到科技界的高度重视。2009年,"第三极环境(Third Pole Environment,TPE)"国际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以"水—冰—气—生—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主题,旨在解决第三极地区过去环境变化的时空特征、冰圈与水圈相互作用及其灾害过程、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影响和响应、人类活动对该地区环境变化的影响及该地区环境变化的适应对策等科学问题,以揭示第三极地区环境变化过程与机制及其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和响应规律,从而为提高这一地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服务。该计划自启动以来,以TPE科学委员会及TPE项目办公室为依托,,有效执行各种实施方案,已经在第三极冰川变化、季风与西风相互作用、台站建设、数据共享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今后,将进一步扩展研究领域和研究地区,与未来地球计划(Future Earth)相对接,为第三极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正2016年2月2日,国际"全球共识年"(IYGU)启动仪式在德国耶拿举行。"全球共识年"计划源于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和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ISSC)共同推动的全球可持续性研究,旨在通过制定面向全球挑战的新策略来加强国际合作,重点是探讨个人在改变自然环境的作用。当今世界,地方行为对全球造成了日益显著的影响,这要求全世界共同关注一个事实,那就是每个人都在改变着世界。若要从地方维度对全球问题采取行动,就需要  相似文献   

14.
孙莉 《干旱区地理》1990,13(1):58-61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全球变化研究(IGBP),是当代国际最大的生态研究计划。1987年1月,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执行委员会遵照1986年9月召开的ICSU第21届全会的决定,筹备成立了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全球变化研究  相似文献   

15.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me)是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1983年筹备组织的以全球变化为中心的国际合作研究,并于1986年9月ICSU第21届大会上获得通过。1986年12月中国科学院组织了IGBP研讨会,并酝酿在我国建立组织的问题。著名大气物理学家叶笃正教授指出:IGBP是一个整个地球系统及其支持生命的独特环境为对象,研究发生在该系统内并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物理、化学、生物的相互作  相似文献   

16.
近半个世纪来,由于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全球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以全球变暖为标志的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主题。按照最近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的解释,全球变化应包括大气成分的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人口增长、荒漠化等内容。全球变化对所有生态系统均产生了影响,甚至对脆弱的生态系统如泥炭地(peatland)构成了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7.
自然地理学研究前沿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前沿是在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共同驱动下形成的.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关注和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对自然地理学提出了一系列需求.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世界气候研究计划、生物多样性计划以及地球系统科学联盟中的许多领域包含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前沿,我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科技支撑计划等也提出了一系列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前沿.若干自然地理学的新方法和技术已被应用于数据采集、模型模拟、实验室分析、自然地理过程研究、环境变化研究、全球自然地理学研究.本文概括了所有这些前沿领域和论题.  相似文献   

18.
国际山地研究计划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山地研究不断取得重要进展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连续推出一系列山地研究计划,包括山地灾害研究计划,其研究的视野和关注的重要问题都显现出非常明确的科学前瞻性,并与山区发展紧密关联,积极促进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与综合.同时,高度重视全球变化对山地的影响,以及山地植被生态适应性和格局变化,也特别关注变化环境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包括对山地旅游休闲景观资源等的管理.在这些国际长期研究计划中,以阿尔卑斯山研究计划最具代表性,是最早开展山地研究、成果影响力最显著的,是山地研究的典范.面对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透视国际山地研究计划,从中得到许多启示,其中以中长期的山地研究计划不断推动山地研究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价值的提高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中国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及其人类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83,自引:0,他引:83  
陈百明 《自然资源》1997,25(2):31-36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工作的深入,科学家逐步认识到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所引起的土地覆盖的变化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和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土地覆盖变化由土地利用所引起,而土地利用又受到人类驱动力的支配,为此必须揭示土地变化与社会驱动力的关系。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和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领域研究计划已共同制定了有关的研究议程,我国应积极响应,尽可能与之接轨,同时也要反映出中国的特点,其研究内容应包括:原因与覆被状  相似文献   

20.
《地理教学》2014,(11):63-63
正"2011年至2035年中国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为2.23%,高于国际能源署(IEA)的分析数据1.9%;而同期能源生产的增长速度为1.97%,也高于国际能源署1.4%的数据。"今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课题组撰写的《世界能源中国展望2013-2014》研究报告在北京公布。研究报告首席专家徐小杰研究员披露,中国的能源需求趋势将成为全球的最大变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