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分析了冰后期以来北黄海淤泥质海岸变迁及海岸地貌的形成和滩涂的自然分带,讨论了北黄海淤泥质海岸滩涂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冰后期以来北黄海淤泥质海岸变迁及海岸地貌的形成和滩涂的自然分带。讨论了北黄海淤泥质海岸滩涂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山东庙岛列岛与蓬莱沿岸地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家欣 《海洋学报》1989,11(5):602-610
本文分析论证了庙岛列岛和蓬莱沿岸的地貌特征、类型、成因及发育规律黄土地貌是该列岛和蓬莱沿岸独具特色的地貌类型,在大海之中出现内陆黄土高原的某些地貌特征是第四纪环境变迁的结果,火山锥体和玄武岩流构成了蓬莱沿岸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庙岛列岛的北五岛以海蚀地貌最发育,这决定于该区的地质构造、岩性及高能海水动力作用;南五岛则以海岸堆积地貌占优势,这是本区的地理位置和沿岸流作用的结果。本文还特别着重分析讨论了列岛沿岸的海滩砾石形状,它以球形和椭球形砾石为特征,尤以朝北向的海滩最为明显,这与高能击岸浪作用密切相关,同时对比了蓬莱沿岸的海滩砾石形态,以极扁平的饼干状砾石占优势,这是因该区风平浪静,潮汐与波浪作用微弱所致。  相似文献   

4.
高家镛  张金通 《台湾海峡》1993,12(3):248-256
本文从理论及实际资料两个方面入手,初步探讨了海平面与沿岸地壳这两个独立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只有对两者变化幅度值进行数学分析,才能确切地了解海岸升降的原因;我国东部沿岸新构造时期地壳的升降活动所反映的海平面升降变化总体上显示为北高南低特征,该特征与沿岸断块构造差异活动(北降南升)密切相关,而根据地壳形变测量、验潮站观测资料所得的海平面则相反(北低南高)。这一矛盾现象似可用长周期趋势变化与短周期瞬时变化的“非等效性”予以解释。文中还认为南海海域近代海面上升与沿岸地壳下降活动关系密切;以地壳年均升降速率为指标划分地壳垂直活动强度类型应是一种可行的方案;华南沿岸既有“相对稳定”岸段,也有“活动”及“强烈活动”岸段。  相似文献   

5.
福建沿海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绍鸿  杨建明 《台湾海峡》1994,13(2):166-175
本文选择了六类79个具有^14C年龄和准确高程的古海面标志物,按北,中,南三个岸段分别建立了三条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讨论了福建沿海晚更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特征和规律,通过比较也分析了不同岸段新构造差异升降情况。  相似文献   

6.
韩玉芳  窦希萍 《海洋工程》2021,39(6):1-9,77
台风作用下水体的挟沙能力研究对深入认识台风暴潮作用下泥沙运动规律、滩槽演变特征以及提升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技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从台风波能对泥沙的悬浮作用入手,建立了台风浪作用下的挟沙能力公式;依据能量叠加原理,完善了传统的河口海岸挟沙能力公式(窦国仁挟沙能力公式),使公式能够同时概括潮流、波浪和台风浪作用下的泥沙运动特征,并应用近年来长江口北槽实测的台风期近底水沙资料对公式进行了率定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台风期北槽近底含沙量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地综合我所多年实地观测资料的基础上,讨论了黄河三角洲胜利油田所辖部分岸段岸滩演化和防护问题。认为岸滩演化主要受制于黄河尾闾变化和海动力的相互作用,预测了1996年汛期到来前黄河入海口由北汊1南侧人工改道后,岸滩发育的基本趋势和需要重视的问题。文章也讨论了防潮堤和有关海上设施的防护问题。  相似文献   

8.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海岸和近海工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冰冰情变化、海平面上升以及台风和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强度和频率加大等事件的发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渤海和北黄海的冰情持续偏轻,2006年中国海域平均海平面上升速度高于全球水平。从我国海岸和近海工程安全与未来规划和建设的角度论述了全球气候变化及其伴生事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东非海岸主要含油气盆地属典型大陆裂谷层序和被动陆缘层序叠合的断坳型盆地,是在冈瓦纳大陆裂解及印度洋扩张的区域构造演化背景下形成的,均经历了卡鲁裂谷期、马达加斯加漂移期和被动大陆边缘期三期构造演化。但是,南、北盆地在构造及沉积演化特征及石油地质条件、油气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北部盆地早期受特提斯洋海侵影响,沉积发育了侏罗系潟湖相盐岩、浅海相泥页岩,而南部盆地处于强烈火山作用区,二者油气富集规律存在差异,烃源岩、储盖组合由北向南年代逐渐变新,目前北部油气发现明显更为丰富。初步分析认为,构造环境不同使得烃源岩发育北富南贫,断裂及塑性岩体作用形成的通源断层和有利圈闭存在差异,导致了东非大陆边缘南、北部盆地油气成藏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郑金海 《海洋工程》2006,24(2):139-142
介绍了日本第52回海岸工学讲演会的概况,从海岸灾害、海岸生态环境、波浪与水流、海岸泥沙运动与地形变化、海岸建筑物等5个方面综述了日本海岸工程研究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1.
针对海口市海岸侵蚀较为严重和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从自然条件角度客以分析了诱发该地区海岸侵蚀的主要原因,分析了当前在海岸治理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提出治理海口市侵蚀岸段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王轲道  王建 《海岸工程》2004,23(2):19-24
研究了茅家港环抱式突堤航道防护工程对茅家港犀段的海犀水动力和海犀地貌的影响,分析了该岸段海犀水动力变化和海岸地貌演变的原因,结果表明,堤内和东堤外侧的水动力变弱,滩面淤积;西堤外侧的水动力变强,滩面冲蚀;口门处的水动力增强,航道位置稳定且冲蚀加深;口门以外的水动力未变化,航道不稳定.  相似文献   

13.
为了调查深层储油岩体中存在的喜高温微生物,从北海东设得兰海盆锡斯尔海岸之外的石油生产平台上,首次从处理设施上侧井口刚冒出的储油岩体油流中采集了样品.稍后,从美国阿拉斯加北坡普拉德霍湾,恩迪科特和库帕勒克油田33口井中采集到类似样品.  相似文献   

14.
秘鲁南部塔克纳附近海岸常位于阿塔卡马沙漠北缘,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区之一,历史上降水量从未超过25mm/a。地质和历史资料汇编显示,降雨发生在厄尔尼诺事件期间。最近的气象资料分析表明,上升高原和安第斯中部厄尔尼诺现象以干燥度增高为特征。本文提出秘鲁南部海岸克卡拉达德洛斯布罗斯连续5000年沉记录的数据,依据所反映的中全新世厄尔尼诺和海岸上升流活动对沉积层中的有机壤质矿土和泥石流层产状加以讨论,并与上升高原全新世层序进行对比。克卡拉达德洛斯布罗斯(18°1′S,70°50′W),为一略呈北—南走向2…  相似文献   

15.
荷兰海岸带综合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叙述了荷兰海岸带治理的历史和现状;重点介绍了荷兰传统的海岸带治理和“三角洲工程”、海岸带动态保护和海岸带综合治理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6.
1992年4月25—26日在门多西诺三联点附近发生了三次大地震.最大的一次发生在25日,震级7.1Ms,震源在彼得罗利亚以东约4km处,深度为11km.主震出现在卡斯凯迪亚俯冲带南端北美板块基底附近向东倾斜的北-西北走向低角度冲断层.  相似文献   

17.
辽东湾绥中海岸侵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时期海图对比、分析遥感图像和多年现场监测资料,分析了辽东湾绥中沙质海岸侵蚀的特点,认为海岸组成物质松散与海岸动力作用强烈是本区现代海岸侵蚀的基本条件;陆源物质入海量减少、海动力作用、沿岸工程建筑和海上采砂是其海岸蚀退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泉州市砂质海岸侵蚀特征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泉州市沿岸岸滩侵蚀状况调查,结合海岸动力地貌学知识研究,分析泉州市沿岸岸滩侵蚀状况.调查岸段有32个,对其进行采样拍照及侵蚀现状描述,对7个岸段进行了剖面调查及沉积物分析.研究表明泉州市沙质海岸以岬控岸和沙坝--泻湖为主,岬控岸的沉积物和剖面表现为中细粒沉积和岸坡由近岸向海变平缓,而沙坝--泻湖岸则以粗粒沉积和岸坡起伏不平为特征,沉积物特征、沿岸输沙、平衡剖面及动力地貌均反映了泉州砂质海岸的侵蚀状况.在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大背景下,除特大自然灾害影响,泉州近海域的人为活动恶化了海岸侵蚀的程度,其中以海砂开采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9.
中国砂质海岸分布特征与存在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东部砂质海岸分布范围广泛,地形发育多样,风沙灾害、海岸侵蚀等地质灾害问题多发,严重影响了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了解沙质海岸的分布特征,做好砂质海岸的研究防护工作,对促进海洋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砂质海岸资源非常丰富,但随近些年海洋开发利用活动不断开展,砂质海岸的资源与功能遭到不同层面的破坏,其中海岸蚀退是最为突出的问题。本研究通过阐述砂质海岸资源利用中所呈现的问题,提出相应保护措施与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